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有关规则与个性的作文题目(规则与变通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有关规则与个性的作文题目(规则与变通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更新时间:2023-10-08 21:20:44
有关规则与个性的作文题目(规则与变通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有关规则与个性的作文题目【一】

最近听了几堂语文公开课,都是各个学校选出来的优秀教师,看得出来也都是作了充分准备的,所以课上得很周正,找不到什么漏洞,说不出什么地方不好。但是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喝了一碗温吞水,不解渴,不爽气,课堂上沉闷得很,学生的反映可以叫做冷漠,我作为听课老师是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的,想来学生也不会有很大的收获。我边听课边仔细分析,从设计上来说,该有的都有了,有多媒体,有设问,有板书,有背景材料,有课外延伸,老师作实是想了一些办法的;从技术上来说,各个环节的把握,各种手段的运用,也都还熟练,有些地方还颇见匠心,整个课堂的起承转合也都还自然,从这些方面来说还是一堂比较好的课。那么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什么地方没到火候呢?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堂没有个性的课;没个性,败了口味,坏了兴致。

语文教学必须要有个性,这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要求,也是最一般的要求;没有个性的语文课很难成为一堂好课。这是由语文教学的本质决定的。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哲学家称之为“对话”,语言学家称之为“言语主体与言语作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心理学家称之为“同化”和“顺应”,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主要就看在学生与语文之间是否发生了这种内在的交流,以及这种内在的交流是否深刻,是否流畅,是否完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语文”都是个性化的、不确定的。每一个学生是一个世界,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感觉世界和认知世界;所谓“语文”也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存在。这两个不确定性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相反,在语文教学中,越是不统一的`越是有意义的,越是个性化的越说明学生与语文之间发生着深刻的、流畅的、全面的内在交流。由此可见,个性化是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是成功的语文教学的必然表现。在实践中,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有一种期待,他们在等待惊喜,他们期待着老师带给他们一个独特的世界,一个新发现、新体验的世界。

那么,这种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来自何处呢?来自语文教师的个性。

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来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个性既是他个人的一种魅力,又是他的教学素质、教学境界的一种必然要求。语文教师的这种个性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

第一是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觉,即独特的语感。语感是一个人的言语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心理成果。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他的语感是他开展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前提,也是保证他的教学个性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条件。从心理语言学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实现教师语感向学生的转移,也就是把教师的语感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现在有些教师之所以只能照着教参上课,只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自己独特的语感,他本人对课文没有深切的体验,没有真实的震撼。一个人的语感是很细腻、很敏感的,一个语文老师从自己独特的语感出发来教语文课,这堂语文课就有了吸引人的地方。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语文课教什么,就是教语感;语文课怎么教,就是按人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教,按语感教。语文教学本来是可以很简单的,就是让学生感觉语言文字嘛,其他技术、模式、程序、方法之类的东西,都必须统一在这一点上才有意义,否则就是形式主义。

第二是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语感是什么,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复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与一个人对人生的感悟是联系在一起的,与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感情是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有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转换过程,一个人的生活及其思想感情与语言文字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人的语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语感教学与人的精神底子联系在一起,甚至是二而为一的过程。因此我们对语文教师要有独特的人生感悟的要求,就不仅是一种思想素质的要求,更是一种语文教师的专业要求。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语感力强的人,往往也是精神丰富、内心充实的人;那些精神丰富、内心充实的人,往往也比一般人有着更好的语感力。在生活中,这种独特的人生感悟,往往体现为语文教师的人生激情,体现为语文教师对生活发自内心的诗意追求。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指的就是语文教师对生活的这种美学志趣。

第三是语文方面的特长。语文教师的个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他在语文方面的特长。有的语文教师,特别擅长朗诵,他的课就是以朗诵为主,有的时候尤其是上文学作品的时候,听他读一篇课文,他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一半。有的语文教师写有一笔好字,有些学生就是因为喜欢老师的那一笔好字而喜欢上他的课的。有的老师擅长写作,他的教学就是自己和学生一起写同题作文,给学生提供示范。有的老师非常喜欢古文,根底很深,上起文言文来如数家珍,轻松自如,把本来很枯燥的古文教得丰腴生动。那些有着某种特长的语文教师,往往把语文课上得很简单,往往没有过多的环节,过多的招式,就是直接把学生领到作品面前,和他们一起来感受语文之美,语文之妙。而他们的这些语文特长,正好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语文之美之妙的通道。过去我们主要是在教学技能意义上来理解语文教师的这些特长,如果我们从教学个性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庶几对语文教师的特长有更全面的认识。

有关规则与个性的作文题目【二】

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势必会出现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当今社会就是不同生活方式相互碰撞的社会,是个新旧交融的社会。我们能不顾一 切地追求新而抛弃旧吗?当然不能。那我们能固守旧而无视新吗?也不能。 因此,喜新不厌旧,兼顾新与旧的生活方式,便成了最佳的选择。

时代一意孤行,侧着耳朵,我分明听到了新潮拍岸的澎湃声。总有朋友告诉我某街某巷又开了家新品店,店里有多种高科技设备,对此,我们大饱眼球后止不住赞叹。我和我的伙伴们喜欢不断追赶着新的浪潮。整理衣柜时, 我无意中理出了穿过的时尚破洞牛仔裤。那时外婆总是用嫌弃的眼神看着我 穿的这条裤子,还指责妈妈怎么不给我买条包得住腿的。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的左边身体沐浴着新潮,右边身体却情愿 被旧浪洗濯。“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爱一个人。”我敬佩民国的才子佳人,热爱并沉浸在他们经久不衰的文字里。我也时常把自己的情感涂抹在洁净的白纸上,那样总会给我带来心灵的从容与笃定。我喜欢给朋友 们写信,我喜欢像从前的人一样一笔一画吐露心事。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新的浪潮盖过旧的浪潮是大势所趋。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淘宝网上,处处都是微商客。 尽管如此,我总认为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必定有些抹不掉,无法被取代的优势。大浪淘沙之下,未被滤去的不只有坚硬的顽石,还有被磨去了棱角的水晶。 八十多岁的余光中坚持不用手机,也不上网,他说不想因为网络的烦扰徒乱 心意,如今的他依然坚持用纸笔创作。老一辈的人爱听传统的昆曲京剧,却不接受各种摇滚歌曲。这些传统戏曲为何能够博得老人们长久的欢心呢?事实上,戏曲带给老人的是挥之不去的陪伴,是时光的积蓄,是韵律的飞扬入耳, 是无穷无尽的安宁。

电影《老炮儿》里的六爷,在新时代里处处恪守着以前的规矩,虽最终悲壮地在了冰天雪地里,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凡事讲规矩的生活方式 是不容置疑的。

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可我却不认同这种说法。城市里车水马龙, 人群熙熙攘攘;乡村里白云飘荡,山歌响彻天际。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但也是同一个世界。

许多人追逐着城市的灯红酒绿,许多人拥吻着乡村的山花烂漫,而我, 追着在新潮中,频频回首旧浪。

有关规则与个性的作文题目【三】

??则与道德750字

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规则是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够到“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

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促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规则划出来的。

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就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我们将道德埋在心底,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