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古典古诗作文(穿越古诗词的作文)

古典古诗作文(穿越古诗词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10-13 14:11:10
古典古诗作文(穿越古诗词的作文)

古典古诗作文【一】

西游记写的是一些神怪妖魔的故事,说的是孙悟空如何护送唐僧前往西天取经,普度众生。这本书真是把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其中的故事小的时候在一些电视剧里已经了解了一些,现在一看,才突然觉得古人真是了不起,居然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这本书的前言里说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是根据以前人们的不断丰富完成的,由各个时期人们的想象,由此我看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智慧。孙悟空这个人物简直是写活了,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他不像是一个神仙,而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猪八戒的种种毛病好像也变得可爱了许多。这本书真能吸引人。

小说虽可以说是一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地神魔小说,但它却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既在神、佛世界中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又时不时地在小说中插入几句儒家的经典名句,使之显得亦状亦谐。另外,小说是以神圣庄严的取经故事为题材,但是作者在具体描写时却又丧失了宗教的神圣性。有时他揶揄神;有时他又嘲笑魔;有时他把爱心投向魔;有时他又把憎恶抛给神。

古典古诗作文【二】

《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以神话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做衬托,用各种修辞手法造就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四位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人物。孙悟空的机智勇敢,骁勇善战;猪八戒的好吃懒做贪财好色,但他勇猛无比,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沙和尚虽说天资愚笨,但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唐僧一心向佛,不惧困难,心地善良,但终归肉眼凡胎不识妖,多次被自己的“善心”所利用,但他向佛的诚心感动了上天,终于升天成佛,司徒四人为什么能够取得真经?是为他们有一颗坚持不懈,勇敢的心,才终使他们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

而他们为什么能取得真经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果说他们在取经的途中孙悟空因为师傅的误会而呕气回花果山继续当大王;猪八戒因为人间的美食,美色所引诱而回高老庄;沙和尚因为不满大师兄二师兄的欺负而回流沙河;唐僧因为路途的艰险而退缩了;那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西天取经途中精彩的故事了。

自从读了这篇小说,我的字典里又多了一个成语——坚持不懈,以至于我的人生每一次成功都少不了它。还记得我第一次学习自行车的时候,一个半晚,我推着自行车和我的教练爸爸来到小区的广场上,我骑在车上,爸爸扶着车为保护我,我的心“砰砰”的跳着。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我的身体不平衡,骑着车摇摇晃晃东倒西歪,像是喝醉了酒似的。甚至因为只顾看前方没注意地上被一只枯木绊倒啦我中重的摔在地上,膝盖都被磨破了皮。

不禁感叹∶学车真难!便想起了《西游记》中的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我这点算得了什么。重新站起来,再次骑上了车,双手紧握的车吧,双脚踏上脚踏板,继续练习着。车子不在摇晃,越来越稳,便停下车子向后边的爸爸看过,只见爸爸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耶,我终于学会了,这就是坚持的结果。

在 一次拔河比赛中,即使顶着炙热的太阳碳烤着我们,汗水不断的从两鬓流下来,冒着手被绳子磨破了皮的痛感,我们也绝不放弃,再加上两旁拉拉队的呼喊声,激励着我们,这种动力使我们勇往直前,最终使得我们获得胜利!

直到现在我也一直履行着坚持就会成功的信念,在团队拔河中,即使顶着炙热的太阳,汗水不断的滴下来,手已经被绳子磨红的困难下,也绝不会放弃,所以才会在比赛中取得胜利。

只要大家坚信要勇于面对困难,坚持勇闯“九九八十一难”就会取到属于我们的真经。

古典古诗作文【三】

本书由远古时代开始。最开始的中国古人类比如元谋人、丁村人等等还没有审美和艺术的概念,但已经掌握了使用工具的技能,他们会对这些工具进行打磨穿孔之类的造型改造,以符合使用规律。这个行为属于生产的物态化,停留在实体器具表面,未深入到精神层面。经过长久的时间后,人类的大脑进一步开发,人类的高级属性想象功能渐渐被唤醒,出现了巫术和图腾以及神话故事。在古代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神话,而神“女娲”是人首蛇身的非现实人物,说明那时动物蛇被人们视为一种可以通灵的高贵生物。中华图腾龙的主体就是蛇身加上其他动物的局部肢体形成的,

另一精神图腾,凤,则是由鸟蜕变而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或艺术这时并未独立或者分化,它们只是潜藏在这种种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之中”,言外之意即此时的审美活动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是当时人们随大流而无意识做出的行为。审美活动必须是主观能动的行为。到了黄帝、尧舜禹时代和紧接着的夏朝,冶金技术逐渐发达,占卜和用于占卜的甲骨文出现了。人类从动物开始,为了摆脱动物状态,人类使用了野蛮的手段战争。原始社会晚期以来,氏族部落之间为了抢夺资源和底盘,冲突和战争越来越频繁,还有青铜武器的帮助。崇尚武力成为当时的风尚。饕餮是完全由人类幻想出来的东西,不像龙凤身上还可以找到现实动物的痕迹。

其特性是、吃人,给人一种超自然的威吓恐怖之感,与当时野蛮的原始风尚相符,所以在出土的青铜器中经常可以见到饕餮兽面纹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了对美的有意识的追求,审美艺术从巫术和祭祀的阴影下解放出来,理性主义兴起,是一个意识解放的活跃时期,百家争鸣而独尊孔儒。李先生这样评价孔子的思想:“他把原始的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道家的无为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儒、道互补。在文学方面,经典的《诗经》就是这个时间出现的,原始文字由记事变为抒情说理,“赋比兴”三大经典美学原则诞生。其中比和兴大大地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讲求诗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借用比和兴的手段来达到的。当时的中原北部理性精神占据压倒性态势,但是中原南边的地区由于原始氏族社会有更多的残留,依然强有力的保持着绚烂的古文化。在文艺审美领域,则是表现为由屈原代表的楚文化。屈原的离以及楚辞,字里行间中仍旧充满了浪漫激情,还可以看出远古的神话传说巫术文化体系的影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在这之中表现的更加自由。汉代文化继承于楚,但又有不同之处,其主要特征是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从出土的各类汉代画像砖来看,既有幻想中的神仙天宫景象,也有上层贵族游玩享乐的.图画,还有底层人民辛勤耕作的图景,各种各样的生活世界都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体现出一个充满活力、热闹非凡的社会画面。这些画像没有细节修饰,也没有主观抒情,仅仅通过夸张的体态和弯曲疏阔的线条来呈现出一种气势,也叫作古拙的美。

东汉以后,城市和商品经济萎缩而庄园经济日益发达,大量个体小农成为农奴,各地门阀士族分裂割据各自为政。进入魏晋,新的思想观念涌现,脱离功利实用的纯哲学思考风潮出现了,人开始觉醒。《古诗十九首》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诗中有对生存亡的哀叹,对人生短促的感慨,表面上看来非常的颓废消极,实际上深藏着的是对生命的强烈不舍和留念。既然生命短暂,不如及时行乐。人和人格本身而不是外在事物成为哲学文艺的中心。魏皇帝,同时也是大才子曹丕首先提倡文章华美,这个观点马上被当时有钱而无所事事希望通过做文章使自己有价值的上层贵族们所接受。对汉语字义和音韵的对称、协调、错综、统一等等的极致追求,使魏晋文学体现出一种华而不实的特点。

关于隋唐的艺术特点则是由佛像切入的。南北朝长期分裂,战争频繁,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好把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宗教中,因此这时的佛像普遍面目严肃,身材高大,四周画满了腥悲惨的佛教故事壁画。而在唐朝的统治下天下太平,经济发展迅速,佛像由原本的巍峨变为亲切可亲,秀骨清像,面容平和带着慈祥的微笑,壁画也多是欢快的故事,以对着欢乐幸福的幻想来取得心灵的满足和神的恩宠。文学方面,唐诗的发展过程也非常瞩目,一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有少年人对青春短促的轻愁和对浩大宇宙的茫然,虽然低落但仍有轻快之意;盛唐是痛快淋漓,士大夫们渴望通过建立军功来报效国家,冲破传统的束缚,抱负满怀恣意放纵,李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中唐则是各种风格各种流派齐头并进,百花齐放,达到文学艺术的高度成就;晚唐把注意力转移到日常生活之中,人的心境成为美的主题,并且逐渐向词过渡。宋朝的词文学非常发达,词人们通过长短不一的句型,更为具体、细致、集中地刻画抒写出某种心情意绪。书法艺术与文学大致对应,由工整走向飘逸。

明清时期,小说艺术逐渐兴起。这些戏剧小说充满了小市民的庸俗趣味,或许不如上层士大夫的艺术品位那么高级,但是有一种新生活力,体现了对长期封建压迫的不满和抵抗。纵观全文,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明清小说戏剧则描绘了世俗人情。

古典古诗作文【四】

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与记忆中,自然少不了书的存在,书不仅传授我们知识,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在我印象中还真没有几本书会被我反反复复的阅读、品味、感叹,唯有一本《古典之殇》。几年前偶尔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我被书上那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幽蓝色的神秘所吸引,于是买下了这本书。初读,大概因为那时思想还未成熟,初步的体验只是这本书不同一般,阅读中,感觉似乎是在拉家常,可当时我却认为这本书没有多少“营养价值”,对我的写作不会有多大帮助,自然地它就被放在书柜的一个角落,静静地等待着我的再次发现。再次发现它,是几个月后一个无聊的节假日,我又打开它阅读起来,渐渐地我了解了原来的大自然与现在的大自然,了解了真实与本质,也看清了一些社会现象。看到这些文字,心里产生了一些共鸣,产生了那种不能言传的特殊感受。但这种感觉太缥缈,太朦胧。往后的日子里,我开始听起新闻,观察起生活,注意到周围人身边事,渐渐地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的看法。我开始渐渐明白这本书的价值。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是“纪念原配的世界”,意思是为了表达与原配世界的离别之意。在作者眼中,原配世界是一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世界,我们今天正在告别这样一个世界,正在用自己过度膨胀的,抛弃延续数千年之久的传统与习俗。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原始大自然的美,让我理解了作者回忆往事时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我们产生的共鸣越来越多了。作者揭示了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一些不道德的行风。他把最现实的生活,彻底展示在我们眼前,使我学会了道德、责任的坚守,学会了诚实、善良地对待他人,懂得了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于是,我一口气读完整本书,那种正义、善良的品质已深深感动了我。那种百分之一百的实话的文章,虽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却用真实诉说着永恒。

这本书唤醒了沉睡的自然美景,这本书洗涤着我心灵的污垢,它告诉我许多道理,这些道理将伴我一生,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改变自己。与高尚的人谈话你也会变得高尚,读好书就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他会改变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