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校园传统文化活动的作文(关于校园文化主题的征文)

校园传统文化活动的作文(关于校园文化主题的征文)

更新时间:2023-10-11 16:57:31
校园传统文化活动的作文(关于校园文化主题的征文)

校园传统文化活动的作文【一】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以文化的形态参与教育过程,通过

创造教育环境和氛围,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影响其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是使这种无形资产发挥积极、正向的功能,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物理学家范守善曾说:“一个大学其实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一个学生进入大学学到什么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受到一种熏陶,被浸泡成一种人才。”这其中就体现着大学校园文化在培养人才上的重要意义。

1,和谐的校园文化教育学生成才

高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是教育、培养莘莘学子的阵地,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物质条件,而且营造了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这种无形的精神文化展示着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而和谐的校园文化便是教育及熏陶处在这个大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成长成熟。同时,这种催

人上进的文化力量也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其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增强其道德责任感和自律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2、和谐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

和谐的学校教育以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论为指导,使学生形成崇高的伦理道德观、先进的思想理念,从而确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新文化”的时代,文化的传播变得非常迅速,文化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面对多元化的文化及价值取向,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阵脚很容易受到冲击而转移。青年时代正是尝试新事物、好奇心强烈的时期,大学生的科学价值观还不稳固,对文化的选择和价值取向的确定具有心理不确定性,因而很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中不乏大量不良文化。因此,高校要建立和谐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正确地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3、和谐的.校园文化增强师生的凝聚力

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大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无形地形成了一股向心力,激发师生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共同奋斗。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团结力量,这种凝聚力不知不觉地约束着师生的行为,引导他们团结向上、和谐相处。只有在这样的和谐环境中,一方面教师的积极性、敬业度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达成师生良好的互动,在这股向心力的作用下,师生自觉地凝聚在一起,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

校园传统文化活动的作文【二】

校园特有的文化氛围对成才起着重要的影响,面对目前存在的众多不和谐校园文化问题,高等院校承担着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大使命。而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指在和谐的宏观视野下,构建高标准、高品质的文明校园,创造更高水平的校园环境和文化。

1、高校应设定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制度文化

高校办学理念如何直接关系到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一方面,高校必须始终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努力提高教学教育质量,并把这种理念贯彻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营造一种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教书育人环境。另一方面,高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通过各种政策和机制

调动和鼓励广大教师热爱教学、投身教育,不断优化师德和教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包括尊重师生人员、重视沟通和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及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制度文化。学校建设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人员学习、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

在这种环境中,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都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人与人的关系是制度文化的基础,也是建设制度文化的着眼点。学校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的体系,体现着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率。所以,制度文化的建设既要体现学校的“个性”,又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2、高校教师应反思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尽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目前,功利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充斥着各个高校,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而且部分地扭曲了教师的人格。教师终其一生只是在重复地培养一批批目光短浅、知识面狭隘,只注重眼前

利益的学生,长此以往,教师也会在缺乏思想内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迷失,成为功利化教育的牺牲品。学校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同样也是教师生活、工作、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合理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使其人生价值得以极大的认可和传承,真正成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队伍。学生也会在接受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成熟,确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

3、高校学生应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

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没有学生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称其为校园文化。故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学生应成为这项工程的主体,人格健全的校园文化首先需要引起全体学生足够的重视。高校应始终秉承“育人为本”的教育传统,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与集体意识,并使他们逐步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积极参与学校的

组织活动,充实自身精神生活,升华自我道德境界。其实,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工程中,学生同时又是一个客体,受到了文化建设的影响和熏陶,从而为他们更好地参与高品质、文明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4、高校校园环境建设不可忽视

和谐校园环境建设是和谐校园文化的载体,和谐的校园文化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因而校方要净化校园的自然环境、景观环境,用高品位的自然景观为师生提供惬意的生活环境。高雅的校园环境,有益于学生身心的愉悦,性情的熏陶,同时也提高其人文品质。

5、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也需要师生献计献策,积极参与

校方应广泛征求师生的建议,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遵循“有效的人力资源是现代组织成功的最要因素” 这一黄金法则,开展适合全体师生文明向上、健康活泼的互动活动,广开校园文化交流的新渠道。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但能形成融洽的氛围,密切师生的联系,而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培养其独立自主和开拓创新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