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作文二升三怎么教(小学二升三作文衔接目的与方法)

作文二升三怎么教(小学二升三作文衔接目的与方法)

更新时间:2024-06-01 20:35:04
作文二升三怎么教(小学二升三作文衔接目的与方法)

作文二升三怎么教【一】

纵观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尤其是四、五两节“金字塔的建造方法”那一部分,课堂上趣味盎然,我想大概是“图画或实物演示并解说”的活动满足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探究心。孩子们的图示不仅能说明问题,有的还很美观,有的组在拉石块的圆木前加上了牛、骆驼等牲畜,童趣十足。实物演示则能巧妙利用各种文具,大小字典、语文书、文具盒甚至橡皮通通成了道具,还有的小组想出了四面同时施工的方法,他们说,这样建造速度更快。小组成员有忙着“建塔”的,有提高嗓门练习解说的,还有热心帮忙的……小组演示后,“观众”的点评又引起了争论:“课文里没说四面同时施工,你们这样演示不对!”“聪明智慧的古埃及人能创造出金字塔这样的奇迹,肯定也能想到!”……

看来,说明文的教学也不必总是板着一副“学究面孔”,它同样可以化身为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化身为孩子爱玩的游戏,同样可以穿上色彩斑斓的花衣,同样可以让学生兴趣十足地学,趣味盎然地学。

作文二升三怎么教【二】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课文第三小节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以及形象描述的方法介绍了金字塔外形宏伟而结构精巧的特点。课文“说了什么”很容易明白,更重要的是理解它在“怎样说”。对照这个目标,教学中我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读读、说说,体会课文中所用说明方法的好处,然后安排了一个模仿写话的迁移训练:向别人介绍家乡的百年香樟或家乡的标志性雕塑——东方大寿星。从学生完成的情况来看,目标的达成度较高。以古树为例,所有的学生都会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列举古树的高、树冠直径、树干直径等数据,将古树与楼房、旁边的小树、电线杆等做比较。大部分学生会运用恰当的比喻,把这棵古树比作巨人、大伞。这是一个学生的写话:“家乡的百年香樟高25米左右,相当于七八层高的楼房,树干要两三个人才能合抱。它的枝叶特别茂密,树冠直径达到了32米,远远望去,就像天地间撑开的一把巨型绿绒大伞。虽然已是近百岁高龄,却仍然郁郁苍苍,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除了模仿说明,学生还要学习表达顺序。向别人介绍什么,按什么顺序介绍,作者都必须考虑清楚。《埃及的金字塔》层次清楚,为学生感受表达顺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请学生逐节朗读、概括出小标题,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几个自然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孩子们明白了,说到金字塔,人们通常首先想知道的是它在哪儿,外形是什么样子,它是做什么用的等,其次才是某一个金字塔的规模及建造方法,课文实际上是按照人们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来介绍的,所以显得条理分明。这个环节的.训练,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还知道了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也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介绍世界名城”作好了铺垫。

作文二升三怎么教【三】

课文第三段也就是四、五两节介绍了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原先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图画或实物演示,学生“玩”得兴致勃勃。后来,我发现这样的活动只能叫科学探究活动。这是语文课,不是科学课呀!语文的学科性体现在哪里呢?经过思考,将活动改为“合作演示并解说”,对解说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可以对课文语言进行加工创造,加上表示步骤顺序的词,这样介绍起来更有条理。“演示”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说”则是“表达”的训练。从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小组的演示基本不成问题,解说则参差不齐,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能清楚有条理地讲述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先砌好地面的一层,再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然后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第二层建好了,接着把土坡加高,再把石块拉上第三层。这样,金字塔一层层砌上去,土坡也一点点加高。最后,金字塔建成了,人们把周围的土山移走,金字塔就显露出来了。”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就“然后、然后”地啰啰嗦嗦。其实这种情况就更暴露出表达训练的必要性。如果我们总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上,那么学生很可能就会出现“话说不好”“文章写不通”的问题。

《埃及的金字塔》的语言表达还有一个特点:模糊中的精确。为了准确介绍金字塔的历史、规模、建造等情况,课文中用了“大约”、“差不多”等表示概数的词,其实这些看似模糊的词恰好表现出作者严谨的态度。在孩子们“演示并解说”了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后,我追问“金字塔真是这样建造的吗?”我故意把“真是”两字说得很重。学生马上意识到:不一定,因为这一段开头用了“据说”这个词。接着,我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这样的词句,读一读,比较比较,孩子们很快就把这样的句子都找了出来,在比较品味中领会了语言的准确与周密,体悟到了“模糊中的精确”这一奇妙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