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描写苏东坡的作文题目(描写苏东坡的优美作文)

描写苏东坡的作文题目(描写苏东坡的优美作文)

更新时间:2023-09-11 13:16:24
描写苏东坡的作文题目(描写苏东坡的优美作文)

描写苏东坡的作文题目【一】

接连三天,阅读《苏东坡传》。印象中,这是一本失而复得的书。还是刚毕业时,爱书的当时还读中学的兄弟买了这本书,送给了我。而当时,恰好有同学到家玩。于是,在同样爱书的我这里借书阅读,似乎也成了她进步的表现。

于是,每想起那同学,《苏东坡传》也就条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几次与她聚首,没有说起那本书。但苏东坡情节,还是时时影响着我。

《苏东坡传》,能够了解宋朝那个朝代历史的书,能够找到那个朝代许多智者,知道他们许多事情的书,一位大家写的不朽的书。

苏东坡还有一段流放岁月,最远到过当今海南。当时的海南可不是经济特区,而是一个鸟不生蛋的荒岛,极为落后。可他丝毫没有怨言,俨然是个“乐天派”。虽然苦,却也落得个清闲,“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文学家们这样评价苏东坡:

“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林语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赵翼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国维

“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王国宪

“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燮星期

从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苏东坡——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描写苏东坡的作文题目【二】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而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的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道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他决心争论变法,可见他永不放弃的性格!

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会对那些带头人物有所威胁,那你就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高明的官员永远不说出什么,但只要否认。高明的官员必须深有休养,长于说‘无可奉告’‘阁下听说,诚然不错!’这样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条,他必须讨好朋友。第三条,当特别提防开罪他人。守口如瓶,低声而斯文,使人高兴的窃窃私语,早晚会积劳成疾,因公殉职。”作者说这就是朋党之争时政治之中的规则。显然,苏轼已一一犯规了,但这并不是他不明白这些“秘诀”,实是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这些本性是值得歌颂的。苏轼就是要做到说话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那正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到都未曾泯灭呀!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篇章里,他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志气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苏东坡已,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描写苏东坡的作文题目【三】

自从接触语文,苏轼这个名字就在小学课本中屡次出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书、画在宋代登峰造极,但仕途上却屡遭迫害贬官。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与常州,享年65岁。 但是仅课本对苏轼的介绍,往往不多。于是,我翻开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认真读起来。

这本书介绍了苏轼坎坷曲折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和蔼可亲的一代文豪形象。 读罢此书,我对苏轼一生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点

苏轼从小刻苦努力学习,不断攀登艺术顶峰,取得巨大成就,这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苏轼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六岁入学后,每天回家,都要把课本上的古诗词抄在笔记本上。这不仅让他记得更加牢固,还可以练习书法,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有像苏轼那样从小勤奋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第二点

苏轼在人生遭遇重大转折时,依然乐观面对。

在苏轼被流放之前,是杭州太守这样一位大官。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宋哲宗听信小人谗言,将苏轼一贬再贬,不断流放。仕途上接连挫折,使他生活极其艰苦。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依然乐观如故。因为乐观,他纵情山水,而且完成了《易经》《尚书》《论语》的注解,写出至今脍炙人口的佳句。

我在佩服苏轼的同时,也反省了自己。从前,我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小困难、小挫折,就只知道抱怨、逃避,一心只想打退堂鼓。如果是我面对如此逆境,就容易悲欢失望,丧失坚定的信念。所以从现在起,我向苏轼学习,像他那样做个乐观向上的人!

第三点

苏轼始终做到心系百姓,关心百姓疾苦。

苏轼担任杭州太守时,他发现,杭州人口虽多,却无一家公立医院,导致一些病人还没来得及治疗就一命呜呼了。苏轼为了让跟多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

描写苏东坡的作文题目【四】

最近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力作,感触良多,收获颇丰。我读的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振玉先生的译本。该书考证史料十分充足,文学色彩又很浓厚,以苏东坡一生的命运轨迹为主线,从执政、文学、诗词、书画、情感、佛道教等方面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书中还能不经意就见到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洵等历史大家的影子,仿佛坐着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跟着作者穿越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透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了。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12年。最高官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了一种豁达的哲学思想。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与生俱来的浩然正气,坚毅、进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他酷爱陶渊明,甚至认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潜,在他流放为农夫的期间,也创作了不少经久流传的田园诗,更是簇就了他文学上的登峰造极。“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洒脱、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兄弟、伴侣、朋友皆如此。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苏轼的诗篇中,不少以子由为题,甚至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如“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来令人不禁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间想念不能见面的子由而写下的。

苏轼情感淳朴、真挚,为悼念亡妻王弗,他写下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尽的哀思跃然纸上。除却妻兄外,苏轼一生中也是广交友,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处处有友人不顾朝廷施压给予他和家人生活上的照顾。有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均是苏轼与友人共同游玩时而写下的,与友人对话佳句连连,“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充分展现了他豁达的哲学人生观。而我十分喜爱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也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明夜游承天寺留下的小记,人生有三两知己足矣。

苏东坡这一生,伴随着其在诗词、书画、哲学等方面的登峰造极,他的很多执政理念与行文风格在现代看来也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时代性。那么,东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林语堂先生作了这样的概括:“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诗人……”

嗯,这些还不够,在我看来,苏东坡身上还有着一股道德的力量,有着人性的力量,有着迷人的魔力,有着一股强大的浩然正气,能催人奋进,乐观前行。“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就是他。他所具备的这些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光辉璀璨,让世人一直无比钦佩,怀念。即便东坡已离去多年,但读这本书,会让你感受到快乐与力量。

描写苏东坡的作文题目【五】

苏东坡,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而在我看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我才觉得我所了解的不过是苏东坡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简单的生平罢了,而林语堂所了解的是苏东坡的一生乃至他的思想灵魂,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

从第一次读苏东坡的诗词开始,我便被这个谜一样的大文豪给吸引了。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畅的华彩;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洒脱的旋律;他将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总之,他的作品里总是饱含着情思,总是充溢着豁达,总是蕴藏着深沉。自此我便对这位乐天派大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一些他的资料,找来了一些他的作品阅读,尽管有些我不明白,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

读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后,我又了解到了一个不同的苏东坡,对有着一身传奇经历的苏东坡更是添了几分喜爱与敬仰。

我敬仰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了。他的诗,有激昂豪迈的、有深情款款的、有清新雅致的、有饱含人生哲理的……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因为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他写作除了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然而,如今人们爱读他的诗文,也别无理由,只是因为他写得美,写得遒健朴茂,字字自心肺间流出。从苏东坡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透过苏东坡,我仿佛能够触碰到中国文人飘起的衣襟,我好像能够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豁达乐观的胸襟和积极处世的态度。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纵然经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痛苦。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他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如此积极乐观之人,难怪林语堂会如此评价他:“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种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才会如此奔放灵动,豪迈不羁。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态度,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至情至性的品格。苏东坡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他对亲人、朋友更是有着深厚的情义。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苏东坡爱好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还常饮酒作乐,生活十分惬意!

诚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已,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一切精神和思想,都将如同他的诗词一样永垂千古!

在《苏东坡传》中,作者林语堂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一个与世人眼中不同的苏东坡,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苏东坡,一个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的苏东坡。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描写苏东坡的作文题目【六】

有无数笔者写过苏东坡,但也仅仅是写过,东坡只是在他们笔下一闪而过,却从未活过。

而林语堂先生喜欢苏东坡,到了迷恋的程度,他在这本书里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所以,东坡先生,在他笔下活着。

有谁会不喜欢苏东坡呢,除非他的内心盛不下这么纯粹的人。苏东坡身上有着人们一生追慕的完美人格,林语堂先生执着地喜欢着东坡,以致他笔下的东坡有他自己的影子:他们同样热情、幽默、豁达、真诚,也难免天真,并会为此遭受磨难。

虽时隔千年,林语堂在写这本传记时,仍无法冷静,他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投射到苏东坡的身上,牵动自己的悲喜,也让这本书里的苏东坡活得更生动、立体。在这本书里,林语堂是冲动的,富于想象的,他眼里的东坡是一个神奇的综合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整本书里,林语堂先生勾摹出一个看似熟悉又有很多独特细节的苏东坡,官方简介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慢慢隐去,从林语堂这里复活的是一个“造酒师、人道主义者、月夜徘徊者、生性诙谐者”。这是密友嘴里的苏轼,是老友重逢。

林语堂和他的这本书,想要描述的是一个优雅智慧而又有趣的人,他活在一个不完美的时代,但葆有着几近完美的人生。苦难没有让他生活沉重,反倒拓展了他人生的边界,这是林语堂渴望但无法企及的人生。

苏东坡有一种自然的魅力,让旁人无法抗拒,在平步青云时,他心无旁骛,绝极诗、文、书、画、词的造诣。纵使后来身处海南的瘴雨蛮烟中,他仍能胸中自有一片心安故乡。这又是他更大的魅力。当年面对乌台诗案,东坡被泼了一身的脏水,携带了二十多口家人来到黄州,生活从花团锦簇变成屋漏夜雨,凄凄惨惨戚戚。可他芒鞋短褂,亲自动手开鱼池、找菜种,经营苦难的生活,那些背后设计他的人,期待他落魄,希望他悲悲切切,他端出的却是一碗“火候足时它自美的东坡肉”,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面对苦难,苏轼说“一蓑烟雨任平生”,生活赐我以苦难,我报之以哂笑,面对人生低谷时的样子,展示的就是自己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