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小学作文铅笔刀(转笔刀的作文二年级)

小学作文铅笔刀(转笔刀的作文二年级)

更新时间:2024-06-16 01:29:30
小学作文铅笔刀(转笔刀的作文二年级)

小学作文铅笔刀【一】

你好,我的名字叫铅笔刀。从外表看,我是一个火车头,后面还有一个小尾巴,身上有一只可爱的小熊睡在云彩上,似乎在说:“亲爱的小主人,铅笔涂了可以用我来转,不然写出来的字不好看,用了我铅笔就会又尖又好写,小主人才能拿到好成。

那怎么转铅笔呢?让我来教你吧。我

有一个小嘴,小嘴里面有三片小齿,将铅笔头插进我的嘴里,用我的小尾巴使劲的转,铅笔就转好了。

听了我的介绍,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小学作文铅笔刀【二】

从前有三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是铅笔弟弟、橡皮姑娘和铅笔刀哥哥。他们一起为小主人服务,每天都过得开开心心。可是有一天,三个好朋友发生了争吵。原来他们在争论谁的功劳最大呢。铅笔弟弟得意地说:“我的功劳最大,小主人可是用我写出漂亮的字,画出美丽的画呢。”橡皮姑娘不服气地说:“你有时还在小主人的作业本上乱写乱画呢,每次都是请我帮忙打扫干净呢。”铅笔刀哥哥赞同地说:“就是,就是,有时你头发乱,写不出漂亮的字,小主人还请我帮你整理头发呢。”铅笔弟弟听了蛮不讲理地说:“我不管,我不管,反正我的功劳最大,有了我,小主人就会考到好成绩。”橡皮姑娘和铅笔刀哥哥一起说:“我们不管你了,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以后有事也别找我们了。”

第二天,小主人正好考试。小主人胸有成竹地拿到了试卷,他写着写着,突然,铅笔断了,小主人想找铅笔刀帮忙,可是铅笔刀正在打游戏呢。没办法,小主人只好继续写。写着写着,小主人又写错字了,他想找橡皮帮忙,可是橡皮正在和别的文具比美呢。小主人只好继续写……试卷发下来了,小主人考得很不理想,他伤心得哭了。

文具盒阿姨知道了这件事,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每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你们的主人服务。”

铅笔、橡皮和铅笔刀听了文具盒阿姨的话,恍然大悟,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他们再也不争吵了,每天开开心心地为小主人服务。

小学作文铅笔刀【三】

从外表看,我是一个塑料的小汽车,仿佛在道路上行驶着,我的颜色是粉的,你们可以叫我粉红“小汽车”。

你们听见了我说的话很好玩吧,还有呢!我的小汽车刨刀的地方,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狗呢!他长得长长的耳朵,又远又红的大鼻子,仿佛一个红红的的.大宝石,他穿的是一个黄色的衣服,他还戴着一条蓝白相间的大大围巾,一双机灵聪明的小眼睛,真是美丽极了!

我的名字不叫小汽车,叫粉红色的铅笔刨刀,绰号是小汽车。你们听说过绰号吗?我来告诉大家吧,绰号也叫外号,有的人的名字叫“孟子”、“小麦子”、“猛老虎”、“大坏蛋”、“垃圾大王”等等这些都叫绰号,我也有我的绰号,我的绰号是小汽车。你们听了我的话很好笑吧,我也是听了很好笑,可我的绰号就是小汽车,也不能改,我也无话可说了。

这就是我——铅笔刨刀。

小学作文铅笔刀【四】

我有一个铅笔刀,它有一个大肚子、一对犄角、一条翘尾巴、一张小唃,非常可爱。

当我要削笔的时候它就摇着尾巴巴,挺着大肚子,对我说:“看着吧,我会把笔削得尖尖的!”

说着,我把犄角捏住,唃里的牙齿张开了,我把笔伸进小唃里,然后上下摇动翘尾巴。削的时候我听到了一阵快乐的歌声“沙沙沙、沙沙沙”。真好听!

削完了,我把笔拿出来,咦?笔屑呢?哦,原来笔屑被铅笔刀吃下去了,它被带到大肚子里,我把肚子拆了出来,把笔屑倒进了垃圾筒。

削笔真是件快乐的事呀!

小学作文铅笔刀【五】

多功能伞的大小和现在的'折叠伞大小差不多,可它的功能可多了!它是在伞内装了一个电脑自动调换装置,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来调节温度。

伞上有四个按钮,分别是红色、黄色、蓝色、绿色。把红色的按钮一按,温度就上升,感觉非常暖和。把黄色的按钮一按,温度就降低,感觉非常凉快。把蓝色按钮一按,就挡住太阳,防止阳光晒伤皮肤。把绿色按钮一按,就会挡住雨水,不让雨水淋湿我们。

有了这个多功能伞,我再也不怕太阳晒,也不怕大雨淋,而且也不会因为天气经常变化而生病了。

小学作文铅笔刀【六】

《菊与刀》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她利用了自己所受到的专业知识教育,通过把战时生活或者拘禁在美国的日本人作为研究原形,同时通过阅读大量有关日本的文献和日本文学和电影,并作出了最终日本会投降这个论断。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在东方文化生活过的西方人,她准确把握了东西方文化中的细微不同,并把这种影响对民族气质的形成以及这种民族气质会对战争带来的影响作出了精辟的论述。虽然距离这本书最初写成已经有了将近60年,世界格局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这本书,依然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首选文献。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在美国全力以赴与之作战的所有敌人当中,日本人是最让人感到费解的对手。因为与这个强大的对手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巨大,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对付它。西方国家认为,即使是在战争中,也应该遵循一些符合基本人性的战争惯例,但在日本人眼里却没有这些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了解敌人的本性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要与日本作战,我们必须了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

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与其他国家不同,他们认为:只要各国都拥有绝对的主权,整个国际社会就会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之中。因而,日本必须为建立一种等级秩序而斗争。这个历史使命只能由日本来完成,因为只有日本才是唯一的真正的自上而下等级制的国家,也只有她最了解“每人都摆正自己位置”的必要性。日本是一个崇尚等级的`国家,从中国汲取来的关于等级的观念,在这个国家里生根发芽,根深蒂固。日本文化里有种各得其所的说法,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虽然这和平等自由等观念相悖,但自由也有种含义就是尊重每个民族自己的选择,因此对这种社会准则,我们没权评论。但可怕的是,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也把各得其所当作最高准则。他们不仅为每个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为每个国家打上标签。这正是日本发动太平洋的动机之一,他们认为自己在该地区内是处于等级的高序列,因此它要整饬这个地区的秩序,让每个国家处于自己应该的位置。这种强制的不由分说的输出,背后的精神内核就是这可怕的等级制。

日本民族是一个具有狂热精神信仰的民族,相信精神胜于物质的力量。早在上世纪30年代,前陆军大臣、军国主义者荒木大将透过《告日本国民书》,宣扬日本的“真心使命”,在于“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日本的战术手册上也有这样的传统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之优势,以吾等之肉对抗敌军之钢铁。”二战期间,他们的空军“神风特攻队”,甚至以自的方式攻击美国军舰。这表明军人对天皇陛下的效忠。天皇和日本是分不开的,天皇是日本国民的最高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也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很多曾经在战场和日本接触过的美军,都会谈到日本那种视如归的气势。这种必的信念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天皇的忠诚。日本是个讲究等级的国家,在这个国家,处于最高效忠地位的就是天皇。虽然在日本接近700多年的历史中,天皇只是在扮演一个傀儡的角色,但这并不能消减天皇的精神力量。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中国文化中的仁扮演的是一种内省的力量,调和着各种矛盾,接近于最高行为准则。一个不仁的皇帝会被民众反对,只是因为他行使的是不是仁。而皇帝,也一直试图宣布自己是天庭仁道的人间代理。而日本,则完全摒弃了这种伦理。因此,忠和孝成为他们伦理中最主要的两极。而在对待天皇的态度上,这两种力量完全则是成为了合力。

日本文化当中注重恩和情义,对日本人来讲,给人恩惠实际上相当于一笔重要的永久性的投资;而报恩则是另外一回事,它必须是积极的、刻不容缓的。人们施恩不是美德,而报恩却是美德。人们为了报恩而积极工作实际上就是一种美德。日本人把“报恩”这种行为按不同的规则分成了好多种,但每种恩情都是无论过了多长时间、或是做了多少努力,还无法彻底还清的。对于同等厚重的恩情哪个先报,哪个后报问题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对于那种永世难报的恩情,日本人称之为“义务”,认为:人们永远连那份恩情的万分之一都无法回报。这种难以回报其万分之一的恩情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孝”;另一类是报答天皇的栽培之恩,即“忠”。这两者都是强制性的,是任何人都必须履行的。

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忠的对象仅仅是被指向各个大明和将军。而在明治维新后,新的统治者将这种力量抽离出来,附加在天皇身上。天皇被作为神裔来看待。由于忠是被献给最高统治者的, 因此就只能献给虽然只有精神统治力但全无实权的天皇。天皇在这里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符号。在西方社会中,虽然也要求对某种精神符号忠诚,比如忠诚于国家或者忠诚于自由平等等等,但这种忠诚,更多的是一种对理想的实践,国旗等同于国旗后面所蕴含的国家理想。这种国家理想一般都是普适的。而日本那种对于天皇近乎神般的崇敬和忠诚,则成为一种准宗教。在宗教中,神的发言是没有人可以质疑对错的,这就为日本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天皇忠诚找到借口。

日本人所理解的“忠”、“孝”两种“义务”都是无条件的。这样,作为日本美德核心的“忠”、“孝”就和中国人所理解的那种对国家尽忠和对父母尽孝道的思想区分了开来。从七世纪开始,日本就广泛吸取了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精髓,所谓的“忠”、“孝”都是汉语中的字眼。但是,两国间所不同的是中国人并没有把这些道德看成是无条件的。相反,在中国人眼中,“忠”、“孝”是有条件的,而“仁”是比“忠”、“孝”更高境界的美德,西方人所指的有关人们交往的美好关系都可以用“仁”来表达。父母必须具有“仁慈的心”。同样,统治者如果不“仁”,人民理所当然地可以揭竿而起。“仁”是使他人忠诚的先决条件。帝王皇位的巩固和人们对文武百官的服从全在于统治者施与“仁政”。中国的智者在与人们的交往中也讲究“以德服人”。而“仁”在日本是被排斥在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之外的,它从未享受过在中国伦理体系中如此崇高的地位。

鲁思.本尼迪克特得出结论,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他们以知耻为德行之本,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这种文化的极端表现,就是日本流行的自现象和战争输出。日本人以适当的自行为来洗刷污名从而赢得令名,这让我们再一次想起武士切腹。而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其深层动因依然是名誉,日本人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赢得“尊重”。在耻感道德中,如果恶行没有被暴露到社会上,那么就不必懊丧,坦白忏悔是多余的。而罪感道德则诉诸于良心与超自然事物,恶行本身就会令行为者痛苦。

日本的文化,我觉得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除非你是一个日本人,否则你永远无法理解日本这个民族。对于这个民族我们太多的困惑,抛开历史,日本这个民族同样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最后,我想,还是本尼迪克特的一句话最能完整的概括日本:“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去了解的民族,无论是作为朋友,还是作为敌人……

小学作文铅笔刀【七】

从前,在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把万能刀,不管是谁有需要,它都能给予最强有力的帮助。因此,它曾获得村里的“最受欢迎奖”

一天,万能刀在路上散步。突然,万能刀听到远处有人叫它。它四处张望,也不见有人,于是它随着声音走过去,终于找到呼唤它的冬菇了。它温柔地说:“小猫,你找我有什么事。”小猫回答说:“我现在住的房子太旧了,暴风雨来了肯定支撑不住,我想建一间新房子。木我都买好了,但是这些木头长短不一,增加了我建房子的难度。请你帮我把这些木锯成适当的长度可以吗?”万能刀答应了,一接到任务后就马上帮小猫把木头锯成适当的长度。然后又把剩下的木拿回店里回收再利用。

万能刀刚回到店里,电话就响了。这次是小狗打来求助电话。小狗急匆匆地说:“我要帮小村庄里的全部树木修剪,可我的工具都坏了,请你来帮我修剪一下吧!”万能刀觉得事态紧迫,挂了电话之后赶紧开着飞机火速到达现场。来到树林后,万能刀马上拿自己的大剪刀和木据来修剪树木。只见它一下跳上梯子,一下又钻进树枝当中,左一剪,右一锯……没过多久就把全部树木修剪完了。万能刀看着整齐划一的树木,擦擦额头上的汗,满意地笑了。

第二天,万能刀接到了一个新任务——植树。万能刀拿出一把大铲子,一点一点地挖出一个大洞,然后把小树苗放在洞里,再把土填进去,然后亚平、浇水……

刚植完树,万能刀还没来得及休息,又接到了一个新任务,就是装架子。原来是小象家的架子坏子,得拿出一把钻,在墙上钻了几个洞,把架子放在适当位置,再拧螺丝就完成了。

自从万能刀来了这个小村庄,帮了村民不少忙,小家都很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