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同步作文部编版(人教版同步作文加课堂笔记)

同步作文部编版(人教版同步作文加课堂笔记)

更新时间:2024-05-25 07:16:45
同步作文部编版(人教版同步作文加课堂笔记)

同步作文部编版【一】

放寒假前,当我从学校领到这本书时,我还有点不屑一顾,不经意地读了起来。读着读着,我被主人公坎坷的经历和不屈的精神深深吸引住了。《少年的磨难》这部小说,描写了日伪统治时期,东北沦陷区少年黄东凡因路见不平,打了欺辱中国女孩的日本孩子武夫太郎,被迫离家出走后遭受的种种磨难,读了以后,我感触很深。

当我读到:“我离开家,离开父母,弟弟,妹妹”妹妹时,已是热泪盈眶。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从小就要离开自己的家,离开自己的亲人,独自谋生,去逃难,我很难想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假如我是黄东凡,假如我生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假如我就要离开爸爸妈妈的呵护,结束衣食无忧的生活,离开学校,在饥寒交迫中苦苦寻求生的机会,假如我挺不下去了怎么办?假如……我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我能像黄东凡那样,凭借自己的智慧和韧劲生存下来吗?而且走向革命,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吗?我不敢想象。

一个个假如,虽然在现实这个和平年代不能实现,但却让我对习以为常的'平凡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我庆幸,我不是黄东凡,我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所以我要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要向书中的少年学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决不向命运低头,不做温室里的花朵,要做搏击长空的雄鹰。

同步作文部编版【二】

楼兰,曾是中国一座著名的古城,许多古代诗文都提到过它,王昌龄还留下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名句。唐朝时,这里还是一个十分富饶的地方,它靠近罗布泊,周围水草丰茂,牛羊成群,又处在丝绸之路上,是东西方客商往来的必经之地。

可是现在,楼兰却早已被沙漠吞噬。居民迁走了,牛羊不见了,罗布泊干涸了(50年代还有水),丝绸之路中断了,只有那断壁残垣还留在沙漠中,偶尔有一支考察队来到这里,凭着废墟想像它昔日的风采。

 

同步作文部编版【三】

9月29日我校开始了新教师教学视导,我在二年级6班进行了《一封信》的课堂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写“封、新、今、写”等10个生字,并且会认读“削、锅、朝”等17个生字。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预习,学生对认读的生字基本都会读。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学段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篇幅较长,而且改编自外国文章,语言风格和叙事结构不同于母语课文,给教和学都增加了不少难度。

我首先从课文的生字入手,解决了基本的生字才能够读通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生字教学我一部分采用了随文识字的办法,另一部分采用了集中识字的方法,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笔画顺序以及书写等问题。接着我让学生初步朗读课文,大致了解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是围绕露西给在国外工作的爸爸写的两封信展开的,我首先从为什么要写信给爸爸的问题引导,接着让学生回答文中主人公写了几封信,从第一封信开始讲解。我让学生分析第一封信的内容,并试图让他们总结出露西写第一封信的心情——伤心、难过。学生们可以从文章中的话语感觉出主人公的心情,然后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们谈一谈如果自己的爸爸不在身边心情会怎么样,学生们积极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出现曾经学习过类似的句子,我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内容,并进行口头表达练习。

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较为集中,回答问题积极,但也还是有个别同学有坐姿不端正的问题,我也走到身边进行了提醒。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也留下时间让孩子们进行生字的写字练习。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在黑板上用田字格写生字的时候,板贴的高度不够,可能后面的学生会看不到。另外在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没有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我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语还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会弥补不足,积极向各位前辈老师求教。

同步作文部编版【四】

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课上,我先让学生扫清生字障碍,然后通过辩论的方式,针对“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哪一个更好”为辩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第二封信,观点就是:爸爸远在国外,不想让他担心家里的事。而也有人觉得第一封信更好,理由是第二封信写得那么欢乐,然后又说思念爸爸,就会觉得很虚伪。但是因为第一次辩论,孩子们热情过于高涨,在孩子们激烈的辩论后,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作文本上。这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理解了露西的心情,把学生带进了露西的内心世界,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