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广西端午作文(广西端午节作文六年级500字)

广西端午作文(广西端午节作文六年级500字)

更新时间:2024-05-02 15:43:41
广西端午作文(广西端午节作文六年级500字)

广西端午作文【一】

2月21日上午,我、爸爸和妈妈等一行十几人驱车去广西南宁青秀山游玩。

一到停车场,刚下车,我就知道了什么叫人山人海、车水马龙。青秀山大门的入口处堵得水泄不通,到处都有人。游玩下山的人满脸都是笑,正打算进门的人却是满脸忧愁,好像在说:“呀!这么多人,怎么去游玩啊?”

走进大门,只见大路两旁的树木茂盛极了。它们好像一把把大伞,把炎热挡在外面,把清凉带给游客。它们又好像一个个士兵,保护着青秀山的一花一草和一群生机勃勃、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一路上,我还看到了许多不知名的植物。其中有一种花极为特别,有些像蒲公英。花是深红色的,好像一个毛茸茸的大绒团,被周围的绿叶映托着,漂亮极了。似乎在说:“我真漂亮呀!你们都不如我。”不过这种花在青秀山上很常见,一眼望去,几乎到处都是。

我们一路欢声笑语,边走边玩,不知不觉达到了山顶。山顶上有一个桃花岛,那里的桃花已盛开,好多游客在那里拍照留念。

最令人高兴的事情是我们见到了小松鼠。堂妹小予听说我去年暑假在青秀山上见过松鼠,所以这次她就是冲着看小松鼠去的。上山的路上,她一直在念叨为什么没有见着松鼠呢。下山的路上,我突然看到路旁的树上有一条棕色的大尾巴。我激动地大声喊叫:“松鼠!松鼠!我看到了松鼠!”堂妹立马跑过来,也跟着兴奋地大叫:“松鼠!真的是松鼠!”我们的叫喊引起路人注意,大家都凑过来看松鼠。我从爸爸手中抢过我们事先带去的松子喂它。大概是我们的过于热情,小松鼠一下子就跑进草丛里不见了。我们仍呆在原地久久不愿离去,多么希望它能再次现身,但它最终没有再出现。不过,我们希望能看到小松鼠的心愿已经实现了。

这次青秀山之行,我玩得很开心!

广西端午作文【二】

今年,我第一次到乡下外婆家去过三月三,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节日。壮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饭特出名,我是早有耳闻的。一听见五色糯米饭这个词,我嘴都谗了。

到了外婆家,我叫外婆演示一次做糯米饭的程序给我看,外婆笑了笑就答应了。开始,外婆把枫叶放在臼中捣烂,晒干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外婆还说,这枫叶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继续做。第二天,外婆把叶渣捞出来滤净,然后取出黑色染料液体。黑色染料液体要放入锅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外婆接着把黄栀子的果实提取,再将黄栀子捣碎成片后放入清水里浸泡,就可以得到黄橙色的杂料液体。紧接着,外婆又用同一品种而叶片形状不同的红蓝草经水煮而成的红色杂料液体和紫色杂料液体跟糯米浸泡。外婆还告诉我说,这些植物叶片稍长的,颜色就稍深点,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的米即成紫色;叶片较圆的,颜色较浅,煮出来的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米即成鲜红。经外婆这么有一讲,我才知道:原来一种植物还会有两种颜色呢,真是太神奇了!

外婆说,用这些杂料浸泡过的糯米分别放在锅里蒸十几分钟,就能得出各种各样的糯米饭。说着说着,我口水都流了,真想很快就能吃到五色糯米饭啊!

可是当外婆还没有做好五色糯米饭时,邻居的小伙伴已经来叫我去赶歌圩了。我听了立刻欣喜若狂,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去赶歌圩呀。我和小伙伴边走边聊天起来,虽然他们说的壮语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是从他们的眼神和笑容里,我知道了壮族人民是很热情好客的,就连小孩也不例外。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一个土坡上,只见一对对青年男女肩并着肩在土坡上对歌,周围都围满了观众,真是热闹非凡啊!他们唱的山歌咿咿呀呀的,我都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是从那些叔叔阿姨脸上的表情来看,我猜想他们唱的应该是喜庆的山歌。听到他们的歌声,我突然想起现在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里所唱的歌,就有一些选手唱的也是用民族语言唱的歌曲,主持人把它叫作“原生态唱法”,我想:这些叔叔阿姨们唱的调子大概也应该是原生态唱法吧。

看着看着,我忽然想外婆还在家给我做五色糯米饭呢,于是我赶紧往家跑去。刚回到家门口,就闻到一股清香味从门缝里钻出来。我赶紧跑进家去,只见饭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它们的颜色分别是:红、黄、黑、紫、白五种。我连忙盛了一碗糯米饭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那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缤纷、晶莹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润柔软、味道鲜美、纯正平和、且有微甘、美味可口、沁人心脾,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如今,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可是每当想起外婆做的五色糯米饭,那浓浓的亲情和纯纯的友情便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我爱美丽而迷人的家乡,更爱家乡勤劳热情好客的壮族人民!

广西端午作文【三】

下午第一节课,空气里一片寂。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只偶尔听见几丝风声。忽然,清脆的响声打破了这片宁静。听!仔细听——那节奏,整齐明快;那旋律,高低变换;那格调,蓬发向上;那笑声,快乐悦耳。你们知道这声音是从哪儿传来的吗?告诉你们吧!这就是从我们的音乐教室传来的!我们正在跳竹竿舞哩!

跳竹竿舞,顾名思义啦!跳竹竿的人要机智灵活,随着音乐开开合合的节奏跳,不被夹到算成功!音乐老师先给我们做了一下示范,只见她如小燕子一样,轻巧地“飞”了过去。我们被老师的舞艺所震惊了,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老师示范完毕后,叫我们来试试。同学们的姿势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是被老师“赶鸭子上架”才跳的;有的使用“张牙舞爪”式,跳到了竹竿上就跑;有的使用“活蹦乱跳”式在竹竿上乱跳了起来,就像跳起了“迪斯科”。你再看那位同学急急忙忙上去,不料,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整个人栽在了竹竿上。哦!肯定使用的是“泰山压顶”式了吧!

快要轮到我了,我紧紧抓着陈可的手,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心想:真是恐怖!怎么跳过去呢?万一像上一个同学,来一个“四脚朝天“怎么办?正当我犹豫不决时,陈可拉着我的手,已经跳了出去!我被陈可这一举动拉得东倒西歪,像一个喝醉酒的醉汉一样。好不容易走出“魔阵”,我真是很投自己了!怎么在那时犹豫不决呢?这时,老师好似看透了我们的心思,又叫了我们一个口决:一二,合合跳,开开停。听了老师的“秘方”,我一下子也神了!也像一只小燕子一样,轻盈的跳了过去。“一次,两次,三次。”我轻轻的数着。每跳过一次,我心里就乐开了花。

喜笑颜开的,是我们的表情;兴高采烈的,是我们的心情。

跳吧!跳吧!跳吧!尽情的跳吧!跳出生命的蓬勃生机,跳出民族的精神风采!

广西端午作文【四】

我的家乡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保留了很多风俗习惯,我想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节上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辅所著的《溪蛮丛笑》,对歌墟的抛绣球活动描述道:“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所谓飞纶,就是今天的绣球。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宋《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相当兴盛。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墟活动的地方就有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如今在我们家里,虽然不会以唱山歌的形式过节,但仍然会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等等欢度节日。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将是永恒的经典。

广西端午作文【五】

美丽富饶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尤其是盛大的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彩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有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

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 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之为“墩圩”。 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

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不过,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 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过,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采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