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对生命的感悟的作文300字(对生命的感悟作文小学生)

对生命的感悟的作文300字(对生命的感悟作文小学生)

更新时间:2023-08-23 08:25:45
对生命的感悟的作文300字(对生命的感悟作文小学生)

对生命的感悟的作文300字【一】

感情有时候就是一本书。你看了,认同,接纳,他看了,也认同,接纳,于是有关书的故事就成了你们感情的根。大家谈书中的人物,谈书中的观点,谈书中这样那样的矛盾。一旦谈到感觉差不多,好恶差不多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叫共同语言的东西,也就是共鸣,思想的沟通也就水到渠成。于是谈书的过程就是彼此思想交流交融的过程,思想交融的过程,也是感情产生的过程。如果再加上谈书和谈天说地的那个特定环境,或是一片屋檐下,或是一块草丛中,大家的语言、大家的思想其实已经也着成了一本无字的书。

感情有时候又是一杯茶。你喝了,生发出一些思想,他喝了,也生发出一些思想,这些思想中都溶化着茶的苦涩,茶的况味,这时候,茶其实就成了沟通两颗心灵的桥梁,喝什么茶、喝多少茶已无关紧要,这话题的由头一开,两颗心的窗户就打开了,语言夹着思想就无所顾忌地倾吐出来,又把对方新鲜的思想吸纳进来。这一吐一纳,心灵的环境中空气就清新了,清爽宜人了。这个时候,其实有另一杯看不见的茶、适宜双方口味的茶已经沏好了,清醇、透明、味浓,又色泽可人。两种茶一润泽,心与心的隔膜就通了,感情也就在一杯淡茶,不,是两杯淡茶的浇灌下滋润而生。

感情有时候还是一瓶二锅头。几个人围坐一桌,甚至席地而坐,不用什么鲜嫩的酒菜,就几袋花生米、几块豆腐干,大家不劝、不将,嘴对酒瓶口这么轮流着一吹喇叭,酒进了肚里,肚里的'话就出来了。什么喜怒哀乐、崎岖坎坷,都被酒酿得生动活泼,这样的话往往比酒辣、比酒烫,喝到瓶底朝天,大家的结论也出来了:啥也别说了,人生都是一杯酒,酸甜苦辣谁没有。酒喝了,肚里的真话或者假话都无所谓地倒空了,负担卸下了,人轻松了,精神了,感情有了。完了,大家道一声,得,下回有空,咱再一起喝、一起聊。这就是感情的滋味,生活中有了感情真好!

感情究竟是什么,其实也很难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况且,如果感情一旦有了它准确的定义,恐怕也就变得不那么丰富多彩,不那么富有意义。但有一点是清楚的,感情是通过思想联系的,思想是通过语言沟通的,所以感情是建立在人与人基本平衡的心理平台之上的,如果缺少这样一个心理平台,语言的流动就会出现不是山洪爆发 —— 滔滔不绝、就是河水断流 —— 沉默寡言,一旦出现这种心理上的自然灾害,语言愈多,堵塞语言沟通的噪音和垃圾就愈多,语言受到了阻塞,思想就封冻成了冰,维系感情的思想纽带中断了,感情也就不是真正的感情,那只能叫矫情。

对生命的感悟的作文300字【二】

我家有一盆刚刚开始成长的仙人球,那时候,仙人球连根都没有,圆圆的满身是刺,我想:它这么脆弱,能活吗?回到家里,我漫不经心地把仙人球随便往花盆的土里一插,浇点水,把它放在阳台就不管了。过好长了一段时间,一次无意间我去阳台拿东西我惊奇地发现它的顶端钻出一个嫩芽,绿色的仙人球显得那么有活力,那么生机勃勃,它居然活了。

小小的仙人球生命力竟然如此顽强,何况人呢,人必须勇敢的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碰到什么困难与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如:张海迪,5岁时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但是她凭着顽强的毅力,自学完成中学课程,当起了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杏林子,原名刘侠,12就得了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然而一个12岁就被病魔缠身的女孩,却凭着自己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毅力,成了风靡港台和东南亚的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她在19个月大的时候被猩红夺去了视力和听力,不久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没有放弃。在导师的帮助下,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

生命就是这么神奇,人生绝非是缥缈的`梦幻,在人生的原野里撒多少汗珠,就会有多少收获。对于辛勤的耕耘者来说,人生永远是可爱的。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有意义的事情,不要虚度光阴,浪费生命。张海迪,杏林子,海伦凯勒,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能蜕变为一色才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

对生命的感悟的作文300字【三】

在我家的窗台旁便有一棵大树,树上就粘着几只蝉。每当太阳刚升起时,这几只蝉就好似定时的闹钟,“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把仍在睡梦中的我给吵醒了,让我不得不仇恨这些小东西。

一天中午,我顶着烈日来到那棵树下,准备进行“复仇”计划。我看见一只蝉趴在树干上正在吮吸着树汁,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飞快地抓住了它,然后把它扔进了准备好了的瓶子里。

总算是安静了许多,可是没过两天,那“知了”声又传进了我的耳朵里,看来捉蝉只是治标不治本啊!我打开电脑,开始在网上查有关蝉的资料。每年七月,雌蝉将卵排入地里,蝉卵要经过很长时间才会孵出来,即使孵化出的蝉在地下也需要经过五次蜕变……看到这里,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感觉,但是,接下来的内容让我大吃一惊,蝉在地下竟要等待十多年,最长等十七年,才会出土飞上树,可是每当秋风一吹,蝉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回归黄土了。

蝉等待那么长的时间,只为活一个夏天,这让我顿时对蝉产生了一丝敬意,当下决定放弃捕蝉计划。

蝉的'一生漫长而又短暂,它们在夏日的每一天都拼命地叫着,或许它们也成了夏天的一种象征,因夏的到来而生,又因夏的离去而。可它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尽情地歌颂生命。

突然,我的耳边又响起了“知了,知了”的叫声,简直就是一曲生命的欢乐颂,动听极了……

对生命的感悟的作文300字【四】

我便以文章中谈到的父母对孩子生命的态度为例。

妞妞的父母选择放弃手术,而子尤的母亲坚持手术,最后的结果是妞妞亡,而子尤活了下来。我们如果仅从这个结果来分析,就有可能得到与子尤相同的结论,那就是妞妞的父母不是真的爱妞妞,他们对待女儿的生命采取了一种无比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直接导致了女儿的亡。这是十五岁的'子尤想要说明的逻辑。然而像周国平自己所说的那样,“不该以成败论善恶”,爱与不爱也同样不是根据结果来判断的。

周国平在文中说到的一点我认为非常准确:“同为患癌症,生命的境遇千差万别,不是用癌症就可以划一的。”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就要挖去她的眼珠,这无疑是残酷的,她将在没有光明的世界里度过一生;而那时候的她还不懂得对生命的眷恋,她的父母选择放弃手术其实也一定程度上希望她能够没有痛苦的离开人间。甚至从另一个角度说,妞妞的父母并未放弃妞妞的生命,他们请了很多气功师试图为孩子治疗,子尤认为这是一种迷信,这不可否认,但试想那对父母在这种情况下还能绝对冷静甚至冷酷地选择挖眼珠治病?妞妞的父母也不过是想让孩子能像正常人一样活着,哪怕一线不算希望的希望也不想放弃。我们不应该去指责。

我在读过周国平的文章后又查找了子尤发表的原稿。站在子尤的角度思考,他害怕被人抛弃,所以把妞妞当成了另一个自己,这一点可以被理解,但我无法给予认同。事实上,在读子尤的这篇文章时我的第一感受是心寒,这里面当然有我先读了周国平文章的原因,但也不尽然,我只认为对于一对失去孩子的父母,我们应该给予同情和安慰而绝非嘲讽和批判。我暂且不分析子尤的言论是否岑在偏激,因为我们可以允许一个孩子的评判不公正,但站在人性的角度,我们不需要怀疑也不应该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那是一种来自脉中的难以磨灭的爱,怀疑是对它的不尊重。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孩子,绝大多数已经或将会成为父母,理解父母是我们应该学会的能力,而子尤的观点恰恰与之相悖。子尤潜意识里忽略了父母再作决定时的挣扎痛苦,忽略了父母的一切努力,单单抓住最后的结果,这是一种不公平。

接着我们来谈谈子尤,我没有责备他的意思,事实上,对于一个尚且年轻而且身患症的孩子,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偏激和不公正,但对于大人来说则不然。我本来认为虽然他的言论可能对妞妞的父母造成一定伤害,但介于他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这些都值得被原谅,如果子尤还活着,或许这者观点早已被他自己改变,那么我的这篇感悟也可以结束了。然而看到周国平文章的最后一节,我感到无比震惊和痛苦:子尤的文章是他身为一个癌症患者的下意识的反击和挣扎,周国平的书所表现的是一个父亲失去女儿的极大痛苦与忏悔,而在某体眼中这些全部只是一个热点话题。我们一直在谈论生命对生命的态度,而实际上这些炒作的媒体才是真正对生命不尊重。周国平说:“媒体需要制造事件和话题,我不想予以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让女儿的生命完全成为谈资,这是值得庆幸的,然而已经造成的伤害却永远无法弥补。

在此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说子尤的做法可以理解为年幼无知和病痛中的心理脆弱,那么那人们的所作所为又是什么呢?子尤在自己的文中说:“我想告诉读者‘争取生命’这个词的意思。”是的,这是子尤想要表达的,哪怕说法并不公正,至少出发点没有极大恶意。然而大人们把他的文章发表出来引发无数人对周国平的谩骂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替子尤表达,那么也可以理解,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番炒作的目的竟是为了子尤的新书《谁的青春有我狂》作铺垫。我相信这不是子尤自己的意愿,“子尤只是写了文章,‘事件’是大人们的杰作”。如周国平自己所说,那些出版商“根本没有观点也不在乎观点”,这本厚透出的实际上是对生命的不尊敬,这甚至根本不能称之为对生命的态度,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把牛牛当成一个生命来看待,只是一个新闻话题而已。

我在网上查了关于子尤的简介,其中有一句:“发表于《南方周末》上的长文《让我心痛的妞妞和〈妞妞〉》痛斥周国平虚伪的‘父爱’,文笔的犀利和见解的独特更是世人对这个患病少年刮目相看。”原来妞妞的生命到最后只成了让世人对子尤刮目相看的引子。如果子尤知道这件事,他也一定会感到愤怒和悲哀,因为这并不是他的本意,他所表达的只是对妞妞的同情和对周国平的愤满,即使不够公正,把它变成新闻也是一种层次的降低。

说到这里,我可能要偏离题目一些了。如周国平所说:“子尤的故事本来可以很纯粹,可惜遭到了某体时代的扭曲。”我完全同意这一观点。每个孩子倒是单纯的,改变他们的是时代,是社会,是包围在他们身边的大人。我曾想过,如果在子尤写过这篇文章后,他身边的大人,那些出版人和策划人,包括子尤的母亲,如果他们教育子尤如何包容不同的生命对生命的态度,而非用他的文章进行炒作,子尤的想法是否会变得不一样。大人们不明白这些道理吗?他们当然明白,十二岁的嘟儿都知道“上帝是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中学会如何想问题,如何做事情,如何宽容别人”。

子尤最终还是离开了,于十六岁的年纪,所以很多事情都不再有“如果”。然而我还是想推测,如果子尤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下去会变成什么样?如果始终没有人愿意纠正他的错误,他会变成怎样的人?我无法给出结论,对于一个已经去的人进行责备也是不尊重的。我只想对那些故意炒作的人说,其实最不懂得如何对待生命的人不是子尤更不是周国平而是他们,生命本身应是纯粹的,不该沦为工具。他们没有将生命看作生命,更没有资格妄谈生命对生命的态度。

回到最初的话题,生命对生命的态度应该如何?再伟大的哲人也无法给出一个绝对标准的态度。我只希望所有人相信,生命对生命的态度在最初都是善意的,只是因为不同的方式才造成了不同的结果,对此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和包容。“在热爱生命和执著生命的同时,也能够博大地宽容其他对生命的看法和”,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从容和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