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写作文的几种模式(写作文的正确的方法)

写作文的几种模式(写作文的正确的方法)

更新时间:2023-11-18 17:56:04
写作文的几种模式(写作文的正确的方法)

写作文的几种模式【一】

设悬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开头设置悬念,然后将这个悬念不断推进,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后释除悬念,抖开包袱,令人恍然大悟。这些悬念的文字和情节,上挂下连,前照后应,形成了很严密的照应关系。

设悬式照应的显著效果,就是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流连忘返的思想情趣,因为它既是情节的延伸发展,又是结构的前后关联。设悬式照应主要是从情节上考虑的,因而它与情节的发展、线索的延伸、顺序的牵引几乎是同步的,一致的,有时甚至是合体的。

例如《枣核》,这篇记叙文以“枣核”为题,也以“枣核”为设悬之物。文章一开头就设置悬念:访美之前,接到一位同窗的航空信,要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而且是“再三托付”,这是为什么昵?“我”感到“很蹊跷”,悬念由此产生。“我”一下车,他就殷切地问枣核“带来了吗“,显得很急切,“我”给他后,他“托在掌心”,显得很贵重,但没说明原因,情节又向前推进一步,环扣又紧了一次,照应又严密了一层。当“我”问他要枣核的用途时,他却很神秘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情节又近了一层,环扣又紧了一步。然后,他又向“我”介绍他的住房,介绍他的家庭,介绍他的花园栽种和布局,指指点点,让“我”参观,就是不提“枣核”。这几段,未明写枣核,实际上是侧面写枣核,在暗写枣核,是侧面照应,是内容和情节的照应。在悬念多次设置的基础上,主人公才最后交代要同窗带枣核的原因,释除了悬念:“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颗枣树。所以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原来是这样的,是他热爱祖国思恋故乡的集中表现。最后,用了四段文字,记叙了他在外国对祖国和故乡依恋的情景和举动,照应悬念,使悬念的内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和深化。

用作设悬的对象很多,可以是事,可以是物,可以是人,还可以是某句话,某个动作,某个形象特征,某个细节等。设悬式照应往往要涉及文章的全篇,在运用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掌握设悬的节奏,越向后发展,悬念就越紧,不能有松散累赘之感。二是设悬要巧妙新颖,“巧”在悬念产生后不能一览无余,看了开头便知结尾,“新”在悬念一出就能扣住人,不能给人用过之感。三是悬念之处的语句要与开头设悬的语句大同小异,以达到照应的目的,加深读者印象。

写作文的几种模式【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具体、生动,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注:学校大多不提倡这个方法,文章中很少遇到。这种说明方法和描写要区分开,两者虽一样,不过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的。

写作文的几种模式【三】

首尾式照应,就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文章结尾又再次出现,从而构成首尾呼应的关系,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严密无懈的整体。首尾式照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它可以强调某种思想感情,强化主题意义,加深读者印象,提高表达效果。二是在结构上,它可以增强文章的完整性和回环美。

首尾式照应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运用倒叙方法的记叙文,必然是首尾照应,这种情况最多,也最典型。例如《记一辆纺车》,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尾照应很严密。请看首尾两段的有关内容:

首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尾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感情上、修辞上、时间上、地点上、表达方式上等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造成悬念,揭示主旨,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回扣文首。这样,既强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整体。

二是运用顺叙方法的记叙文,也有首尾照应的,但没有运用倒叙方法记叙文的照应那么周密,那么严整,运用的频率也不高,难度却较大,但如果运用得好,会产生别出心裁的效果,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再看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而且,照应的顺序很有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概,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到“儿子”,结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这样照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首尾式照应是使文章完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运用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照应的语句要有所变化,不能简单重复,否则显得呆板;二是开头和结尾的文字,要有明显的适应性,开头只能作开头,结尾只能做结尾,不能互换而用。

写作文的几种模式【四】

无论是记叙一件事的多个侧面,还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来展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常常需要从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来写人叙事,表现人物和主题,这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之间构成并列关系,使文章有了层次感和厚重感,这就是最常见的并列式结构。如果是写一个人物,我们应该围绕人物的性格选择细节。人物性格是复杂的,往往有着多个侧面,那么,要展现一个人复杂的性格,就应该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侧面去展现,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立体。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既有虚荣心极强的一面,也有自尊自爱的一面,作者通过借项链和丢失项链之后的两方面细节对比展开,展现出玛蒂尔德可恨可鄙又可敬可爱的两个侧面,使得人物立体丰满,栩栩如生。如果记叙文写作中需要围绕一个主题去叙述事实,我们依然可以采用这一章法,即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方面的实例加以表现,通过小和大,名人和普通人,文艺界和体育界,物质和精神等等不同的方面的人物或事例,展现相同的主题或者主题的不同深度。如以“丰收”为主题的一篇作文,一位同学就选择了两位不同的人的.事例加以展现,一是选取了自己的舅舅因种植的西瓜又大又好而获得了“瓜王”的称号和后光荣回村的情节,展现新时代的农民物质上的丰收。接着又用自己在教师节那一天去看望老师,老师书房中满满一面墙上贴满了学生发来的贺卡,展现了辛勤耕耘的教师深受学生爱戴,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丰收。这样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共同展现出“丰收”的意义,给人深刻的启迪。运用并列式结构需要注意:并列的几个内容应各自独立,但又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注意不要出现交叉或从属。

写作文的几种模式【五】

1、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2、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