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我们在学校读书的作文(在学校里学习的优秀作文)

我们在学校读书的作文(在学校里学习的优秀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06 04:03:12
我们在学校读书的作文(在学校里学习的优秀作文)

我们在学校读书的作文【一】

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惯性思维认为所有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都应该去学校接受教育的。当身边有一位朋友,他们的孩子是没有入学接受教育的,他们选择小学阶段由父母来教孩子相应的知识,有些科目请专业的教师来教,我从心底挺佩服他们的勇气,当然也有所怀疑这样的方式是否存在弊端?

书中大江健三郎对于孩子为什么要去学校阐述的观点是:为了与世界联结,进而反观自己,了解自己。

我比较认可这样的观点,人活在这个社会中,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人总是与其他一些人相互联结的,首先是父母,兄弟,姐妹等等,还有就是同学,朋友,同事等等。孩子去学校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在学校生活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学习知识。

关于学习知识,很多教育者们都提倡孩子自主学习,我在想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而言,他们如何懂得自主学习?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学期从学习拼音开始,然后学习认字、写字,数学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被迫的学习,孩子们在期中和期末都要面临考试,对于考试家长和孩子都很紧张,分数考得好的孩子家长自然高兴,分数低的孩子家长心里不舒服,可能会对孩子各种批评,此刻想想自己也是这般焦虑的家长之一。

我不知道孩子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认字,有没有想过我们所认识的字是从哪来的?在我小的时候我好像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只知道老师教认字我就认字,教写字就写字,很少去思考过我为什么要学习认字,写字,读书?似乎就是应该做的,就像吃饭睡觉一样,那么这个学习上的主动性要从哪里来呢?我不记得小时候老师是否惩罚过抄写生字多少遍的事情,现在却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说孩子写错了题,某老师会惩罚孩子写多少遍?对于这样的问题,孩子会有怎样的理解?有一次,我儿子有几个字写错了,他的堂姐建议多多抄写,我反问我侄女,对于惩罚抄写是否有效,他的回答是无效的,我很奇怪明知无效的方法却仍然选择,其实这样一个惯性的思维,因为她以前也是被老师和家长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过,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去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而不能用惯用的方法来对待孩子。

最近还有一个问题使我很纠结,儿子期末考试考得不是很好,孩子爸爸觉得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所以他要求孩子在这个暑期把学习过的课文都默写,对于这件事情,我开始不是很同意,当然我开始是心疼孩子,也有一些觉得不妥的地方,只是似乎说不出来,通过看了《学校在窗外》,我似乎有点明白,背多少书,写多少遍也只是让孩子在重复着机械的工作,这样的默写意义在哪?孩子通过默写只是会多写几个字,多背诵几篇文章,那么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是被我们一点点破坏掉呢?

这些问题我还需要慢慢的去思考学习,或许在《学校在窗外》这本书可以帮助我找到答案,我要继续细细读下去。

我们在学校读书的作文【二】

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惯性思维认为所有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都应该去学校接受教育的。当身边有一位朋友,他们的孩子是没有入学接受教育的,他们选择小学阶段由父母来教孩子相应的知识,有些科目请专业的\'教师来教,我从心底挺佩服他们的勇气,当然也有所怀疑这样的方式是否存在弊端?

书中大江健三郎对于孩子为什么要去学校阐述的观点是:为了与世界联结,进而反观自己,了解自己。

我比较认可这样的观点,人活在这个社会中,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人总是与其他一些人相互联结的,首先是父母,兄弟,姐妹等等,还有就是同学,朋友,同事等等。孩子去学校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在学校生活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学习知识。

关于学习知识,很多教育者们都提倡孩子自主学习,我在想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而言,他们如何懂得自主学习?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学期从学习拼音开始,然后学习认字、写字,数学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被迫的学习,孩子们在期中和期末都要面临考试,对于考试家长和孩子都很紧张,分数考得好的孩子家长自然高兴,分数低的孩子家长心里不舒服,可能会对孩子各种批评,此刻想想自己也是这般焦虑的家长之一。

我不知道孩子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认字,有没有想过我们所认识的字是从哪来的?在我小的时候我好像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只知道老师教认字我就认字,教写字就写字,很少去思考过我为什么要学习认字,写字,读书?似乎就是应该做的,就像吃饭睡觉一样,那么这个学习上的主动性要从哪里来呢?我不记得小时候老师是否惩罚过抄写生字多少遍的事情,现在却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说孩子写错了题,某老师会惩罚孩子写多少遍?对于这样的问题,孩子会有怎样的理解?有一次,我儿子有几个字写错了,他的堂姐建议多多抄写,我反问我侄女,对于惩罚抄写是否有效,他的回答是无效的,我很奇怪明知无效的方法却仍然选择,其实这样一个惯性的思维,因为她以前也是被老师和家长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过,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去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而不能用惯用的方法来对待孩子。

最近还有一个问题使我很纠结,儿子期末考试考得不是很好,孩子爸爸觉得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所以他要求孩子在这个暑期把学习过的课文都默写,对于这件事情,我开始不是很同意,当然我开始是心疼孩子,也有一些觉得不妥的地方,只是似乎说不出来,通过看了《学校在窗外》,我似乎有点明白,背多少书,写多少遍也只是让孩子在重复着机械的工作,这样的默写意义在哪?孩子通过默写只是会多写几个字,多背诵几篇文章,那么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是被我们一点点破坏掉呢?

这些问题我还需要慢慢的去思考学习,或许在《学校在窗外》这本书可以帮助我找到答案,我要继续细细读下去。

我们在学校读书的作文【三】

当你到海河镇老大桥向北300米有十字路右拐150米便是我们学校。左边是学校的保安室和学校小卖部,右边是金黄色的四个大字——《海河小学》校名,左右中间是校门,走进校门就是宽敞的中心路。

中心路的尽头就是学校的围墙,围墙上面有幅美丽的墙画《长城》

中心路右边有一片美景:一座高大的假山侧看如同一位仁慈的菩萨,让你感觉到了仙境!假山上面还有一颗青翠欲滴的迎客松;树叶都争先恐后的探出细嫩的小脑袋,让人看上去很好客。通往假山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小路两边的花朵好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正在开放的花儿正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走到假山下面就是一个鱼池,鱼池里面有着五颜六色的鱼儿正活蹦乱跳游着,原来它们是在嬉戏呀!走过假山后面就是一大片的空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里就是操场!操场后面就是我们休息的地方。

中心路的左边虽然没有美景,但是这里却有我们少先队员《升国旗、奏国歌》的地方;这里还有四幢雄伟的大楼教学楼就占了四分之三,还有一幢楼是我们吃饭的地方。

……

欢迎你们来到我们的学校参观!

我们在学校读书的作文【四】

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用日本小说家大江健三郎的字眼,就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或联结,进而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所以任何孩子都必须去学校。既然所有的孩子都要去学校,那么,学校教育应该做些什么呢?《学校在窗外》作者黄武雄先生认为,人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维生”、“互动”与“创造”这三个原始的天生旨趣,学校应当去探讨让学生沿着天生的旨趣,充分发展。即在这三者之中学校教育能且只能着眼于“互动”这一要素,探讨如何让学生拥有不断创造的环境,让其发展独特的创造活动,而非反过来压抑他的创造能力。简言之,就是“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看到自己在世界所处的位置,从而了解自己,形成自己的人格,而非整天学习“套装知识”

那么,我们一直津津乐道、苦心经营的应对“高考”的教育教学,就是对正常应有的“互动”的干扰,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现今,很多学校在高一、高二就把一切向高考看齐,像我今年教的高一某班开了班级QQ群,口号就是“为了高考”,更不用说平时的课堂教学、教学测试与评价了。这样做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即使顺利通过高考,也因为接受的大多是支离破碎的“套装知识”,基本上没有继承,遑论创造了。现今社会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固然有大环境的影响,难道就没有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不“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的因素吗?

作为教师,平时我们苦口婆心,费尽心机让学生去学去研究考试,如果是在高三一年这样做的话,是忍痛、是不得已。如果整个高中三年一直这样做的话,是残忍、是居心叵测;如果从小学,从初中就开始拆,那简直就是刽子手。因为孩子的原始旨趣就这样被我们和学校和有关教育形成部门联手扼了。其实,在“互动”这一学校教育任务的前提下,学生本来就不存在“好”与“差”的差异,存在的只是每个学生与这个世界联结的点的不同,我们教师所作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联结的点。对于所谓的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增加课时、多做习题、反复“磨”等方式,都是在其“互动”进行得不顺利的时候雪上加霜,就是屋漏时的连夜雨。学生学习的困难,“常因他的抽象能力未达到他要学的知识所相应的抽象水平”,实现更顺畅联结的方式应该是降低抽象水平,“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

“如果学校教育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及发展人的抽象能力,那么无数经过学校教育陶冶的人,将会比今天的人具有更丰沛的创造力。”“如果说学校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这第三件事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想、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编舞、搞剧场、玩乐园、打球、版社团,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

期盼这样学校教育早日来到。

我们在学校读书的作文【五】

我的学校是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她是一所美丽的学校。

走进校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块造型奇特的大石头,上面写着“这里就是你梦升起的地方”。大石头的后面有六根高大威武的罗马柱,环绕着一个大喷水池,每当重要的节日或有客人来校,喷水池里就会喷出洁白的、形态各异的美丽水柱。

站在我们教室的走廊往前看,南面是一块绿油油的大草坪,就像一块柔软的绿地毯。草坪周围的树木高大茂盛、郁郁葱葱。春天,金灿灿的迎春花、粉红如霞的樱花、火红的山茶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阵阵花香引来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勤劳的小蜜蜂嗡嗡嗡地采蜜忙。草坪中间还有两座小巧别致的白色凉亭,我们经常在这里休息、玩耍和阅读。

教学楼的西面就是我们天天做操、游戏的大操场。绿色的人工草坪周围是红色的塑胶跑道,红绿相间,非常好看!操场南边有许多体育器材,一到体育课和大课间,小朋友们就在这里尽情地玩耍,开心极了!

我们的学校真美啊!能成为这所学校的学生我感到无比自豪!我爱我们的学校!

我们在学校读书的作文【六】

我们的学校,位于淄博路和西三路的交叉路口,座落在西城的繁华地段。校门口“东营区第三中学”几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在校门口的两侧,是两个长方形的花坛,里面的月季花好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小姑娘,欢迎你入校;一朵朵调皮的牵牛花爬上了栏杆,绿叶包围着紫红色的小喇叭,就是它啦!你要是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几颗圆不溜秋的小树,那么明显。那一片“小花海”仿佛在朝你微笑呢!眼前的明艳让人看了就陶醉其中。

站在校门口抬头望,正前方有一栋高大的.教学楼。每到上课,整个教学楼都会被那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淹没。每当这时,蜜蜂不再采蜜,蝴蝶也不再舞蹈。阵阵读书声在寂静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清晰,格外洪亮。

教学楼的东面,是个文化墙,墙上画着《弟子规》的连环画。古代的孩子们有的在帮父母洗脚,有的在为老人捶背,弟子规告诉我们要以孝为先,以人为本,叫我们做人做事。

文化墙的另一侧,就是操场了。浅绿色的部分是一个小型篮球场。许多体育老师都喜欢来这里打球健身。一圈圈的红色跑道包围着绿色的假草坪。一层层假草坪里包含着一颗颗黑色的小石子,或多或少地分散在草里。最壮观的是周一的升旗仪式,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操场上。当五星红旗高高升起时,同学们就会高举右手,向国旗致敬。这时最庄严的时刻。每到月底我们还会就行颁奖仪式,上台的老师代表班级领取流动红旗。台下的同学会报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我爱我的学校,从这里我学到知识,学到做人的道理。这里有我童年的回忆,在这里我快乐的成长。

我们在学校读书的作文【七】

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是杜校长在例会上提到了,虽然没有刻意给大家推荐,而它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可又为自己的懒散不上进找了种种借口才打算在暑假里看。带着这个书名走进阅览室,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孩子趴在窗台前,望着远处冷冷的月亮,或是太阳,或是……《学校在窗外》、黄武雄著。就是这样简单的封面构图,就是这样别致的书名,被我深深的吸引着。学校的教学明明在“窗内”,怎么跑到窗外去了呢?带着迷惑与不借,我翻开了这本书。暑假里我断断续续的读完这本书,受益匪浅。这并不是一本浅显易懂的书,相反,读起来并不顺利,非常考验我的耐力。因为它旨在揭示教育的内涵。直至教育的本源,发人深思。

书中作者认为,孩子去学校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于与世界联结。学校教育应做,而且只要做两件事,一是打开人的经验世界,二是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学生应能通过学校教育,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看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教育应以个人内在的发展作为唯一目的,而不能以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复制成为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

我们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学校教什么?孩子如何学?现今的教法与目标是否正真适合孩子内在的发展呢?我们的教学宗旨是调动起孩子们探究未来世界的好奇心,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让学生通过与外界的联结互动中获取知识、经验,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培养起抽象能力,来培养发展人的独立思维能力。教学时,大体都是将“套装知识”和简单技能进行传授,给予学生简单的知识骨架的建构,这些知识技能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为了加强孩子的竞争力,为他们的未来出路而服务的,是一种追求短期和直接目标的实用主义的行为。教育便成了复制知识的机器,而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推动力。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缺失了知识积累过程中的自我经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只是复制知识的机器,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而学校的主流价值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当孩子们离开学校后,就会对曾经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甚至,在学校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们考完试会把书本扔掉、撕掉,呐喊道我们自由了、我们解放了。相对封闭的学校就像象牙塔,很多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到社会上很难适应这个大环境。他会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跟这个社会没有太大的关联,知识是什么?显然不是在书本上和教科书上的套装知识,还包括人与世界互动形成的经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卢梭曾提出:\"教育即成长\"。可以说这是教育的本义,而作为教育者所能做的只是给他们一片土壤,有风雨、有阳光、有沃土、有盐碱,然后你会听到孩子们的生音:正在生长,请勿打扰。他们需要的不是套子里的知识,也不需要自己成为套子里的人,他们要成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和价值。卢梭曾提出:\"教育即成长\"。可以说这是教育的本义,而作为教育者所能做的只是给他们一片土壤,有风雨、有阳光、有沃土、有盐碱,然后你会听到孩子们的生音:正在生长,请勿打扰。他们需要的不是套子里的知识,也不需要自己成为套子里的人,他们要成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和价值。

有时看到很多孩子包括自己的孩子被大量的作业、补习班压得没有时间走出去玩一玩,我都觉得于心不忍。窗外的世界,总能引发人们无尽的向往,抬头望向窗外,绿意盎然的风景在招摇。孩子们的眼光渴望与阳光、与芳草相遇,孩子们的心灵也期待与草地、与蓝天拥抱。学校的教育,理应架起一个联结窗内、窗外世界的桥梁。当学校教育卸下沉重与束缚,走向窗外,走向真实的世界,教育才真正回归到了它的原点。

学校在窗外,这本身也是一个隐喻。我们的学校教育,理应推开那一扇关闭的窗,实现窗内窗外的联结。让外面的空气流进来,让学生们看到外面的景色。学校教育只有将个学生的个体经验、与真实世界相连,实现“窗内”与“窗外”的一体融合,才能让受教育者的人性特质得以健康地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相反,当教育只是成为复制知识的机器,知识只是谋生的手段,孩子们的学习目标则就只能停留在掌握“维生”的低层次需求上,严重缺乏创造力、想象力和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那么,如此模式教育下的孩子,内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我们怎敢期盼他们会拥有灿烂充实的人生?而实施这样教育的国家,有没有强大的未来则可想而知。只有当我们的学校和教师,真正明确了教育目标和教育职责的应有之义,将学校的窗户打开,将广袤的世界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目标,实现“窗内”与“窗外”的一体融合,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的健康健全的成长。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说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获取经验的过程中,离不开独立思考,所谓独立思考,并不是闭门造车的思考,而是不从众,不人云亦云的批判性思考。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着重操作性的训练,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抽象过程,那么学生学到的经常是抽象语言,而非抽象能力本身。

人的抽象能力的成长,非常迟缓,而且需一点一滴地积累抽象经验,才能往高层次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常因他的抽象能力尚未达到他要学的数学知识所相应的抽象水平。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重视每个孩子的个别差异,慢慢积累他的抽象经验,数学对每个孩子都将变得简单而有趣,数学对每个孩子抽象能力的培养,也都将扮演难以替代的角色。

读完此书,我深深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真的应该在埋头工作的时候,抬起头来看一看,看一看自己,看一看学生,看一看窗外,审视一下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并积极地行动起来去进行一些改变,做真正适合孩子内心成长的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