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介绍古民居的作文一年级(描写家乡的古建筑作文结尾)

介绍古民居的作文一年级(描写家乡的古建筑作文结尾)

更新时间:2023-09-01 15:29:45
介绍古民居的作文一年级(描写家乡的古建筑作文结尾)

介绍古民居的作文一年级【一】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下面介绍家乡————古民居的端阳(端午节)。

端阳前七天,起床后,妈妈给我挂上塞满香料的五彩丝线的香牌,我睡觉都不愿意摘。有些小孩买精美香牌戴在手上。我们聚在一起,香牌各种各样,总想比个高低。

为了驱虫蛇,端阳前早晨,我用红毛线捆好艾蒿,插在大门上;爸爸用浸泡雄黄的自酿酒拌朱砂洒在房屋角落,全村如此。古民居到处弥漫着芬芳。

上午,奶奶包粽子,馅儿有山菇、茶干、野笋、腊肉等。一片片粽叶在奶奶手里神奇地变成一个个精致的粽子。我烧火,为的是吃第一口粽子。浓郁的粽香、肉香不时飘来,得煮上好半天。

这里端阳又叫“孩儿节”,节前至亲送来端阳衣。一大早,小孩们穿上盛装,走大街,串小巷,炫耀漂亮的肚兜子。我们真像一只只快活的小鸟。

早上,每家每户桌上摆放茶食、绿豆糕、野莓、粽子、茶蛋、红枣粥、毛豆炒青椒。一家人在一起欢度,吃得热热闹闹。

家家为中午手忙脚乱,村里割肉呀,抓土鸡,散养鸭呀,红鲤鱼呀。爸爸把好几天前钓的几两重鳝鱼捞出来。你瞧他,先将活蹦乱跳的鳝鱼“狠心”敲,开肠破肚,双手沾满鳝鱼。腊肉炖鳝鱼,那是徽菜一绝。

一眨眼,端阳悄悄地过去了,祝福古民居越来越红火!

介绍古民居的作文一年级【二】

我们中国有很多的特色。民俗、民风、民情都很有特色,民俗有各色各样的,民风也是绚丽多彩的,当然还有民情了,那也是好得不能在说了。除了这些,当然还数民居了。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就切入主题了,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皖南的民居吧。 皖南民居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以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风格和淮扬风格为代表,徽州民居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其他皖南民居则深刻凸显其文化过渡地带风格特征。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安徽的宏村吧。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它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31年),至今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云蒸霞蔚,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啊 !宏村的环境是多美啊!那我们来看看这么美的景色下有怎么样的皖南民居,我们来看看皖南民居的建筑结构是怎么样的。宏村的古建筑均为粉墙青瓦,分列规整。承志堂是其中最为宏大、最为精美的代表作,被誉为“民间故宫”。它堪称一所徽派木雕工艺陈列馆,各种木雕层次丰富,繁复生动,经过百余年时光的消磨,至今仍金碧辉煌。皖南民居被誉为是“民间故宫”,里面的工艺肯定很精美,可是,怎么精美的房子,作用肯定要好呀,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它的作用是什么。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庞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今天可介绍的真多啊!皖南民居的建筑结构、建筑作用还有人们对它的评价,你是不是对皖南民居有所了解了呢,但只看别人的介绍,还不如自己去亲身看一看,去体验一下呢!

介绍古民居的作文一年级【三】

哗哗、哗哗的声音回荡在美丽而又神秘的苗寨中,瀑布从天而降,巨大的水流撞击在岩石上,溅得水花四处飞扬,打到了行人身上,还飞散到狭小的山路口。四面八方的瀑布一同涌入潭中央,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时我的脑海中不知不觉地回想起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就像真的银河一样,用它的'水花溅上青天云霄。

假若把这个古妖潭看成一幅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神了。看着看着我把自己当成了其中一朵美丽的水花,看着人们,听着歌声,发出巨大的响声,用这些响声与其它瀑布一起交谈,一起欢笑,雨落在我身上,用它温柔的手掌轻轻地抚摸着我,落叶掉在我手上,用它那灵巧的躯身,在我怀里尽情飘荡,小蝴蝶飞过,告诉我自己的快乐,并为我嘹亮的歌声伴舞……

雨还是哗哗地下着,可我的心情随着人们的夸赞中像风筝在蓝天上越飞越高。这时有人在我身边走过,拍拍我的肩膀我这才如梦初醒,从梦境中脱离出来的我回到了现实中来。啊!这美丽的古妖潭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介绍古民居的作文一年级【四】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神仙在古仙洞修炼,这大概就是古仙湖的由来吧!

古仙湖的大坝上盖了一个水库。泄洪时,运气好的话,你可以看到美丽的彩虹。

湖水清澈见底,清的可以看见小鱼在水中游过,清的可以看到湖底的.贝壳,清的可以把湖面当作一面镜子,能清晰的看到各种倒影。湖面上有很多小船,小船应该就是捕鱼工具。微风吹来,很是凉爽。有人在湖边钓鱼,有的在打水漂。如果你在湖边那茂密的树林里,就能听见鸟叫声和风吹树林的声音。葱郁的树林就像绿色的海洋。古仙湖物产丰富。听别人说,湖里有各种各样的鱼儿,张牙舞爪的大龙虾,还有懒洋洋的各种贝类……

夏天,我坐着小船在湖面玩耍。我看着茂密的树林,不禁感叹道:“哇!真迷人哪!”就在这时,一只蜻蜓轻轻的落在我头上,竟然就这么睡着了。如果仔细听的话,还可以听到小虫的叫声,就像摇篮曲一样,我不知不觉躺在小船上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日落西山,那灿烂的晚霞映照在如玉的湖面,犹如胭脂一样令人迷醉!

我们家乡的古仙湖真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介绍古民居的作文一年级【五】

民居的主要作用虽然是为实际生活服务的,但其实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它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它也是跟社会各种文化——物质、精神密切相关的。

据报道,素有永定土楼王之称的民居楼战地面积为10300多平方米,被誉为江南乃至全国最大的民居古建筑群的江苏南京甘熙故居占地14060平方米。面根据福州市城乡建设志的记载,位于福建达17332平方米,堪称“全国之最”。

宏琳厝又称“新壶里”。新壶里从1795年开始兴建,直到黄宏琳继承家业时,才改称为“宏琳厝”。宏琳厝是坐西朝南的方向,全厝建筑面积有17800多平方米,房屋有660间。有人说,厝里所有的房门要关上的话,起码要话上半天的时间呢!宏琳厝里的大天井有30个,而小厅堂有35个,除了三进到一进的厅堂较大外,还有32个小花厅。宏琳厝还分为横厝和外横厝,横厝是针对正厝来说的:正厝是坐西朝东,横厝就与这种坐向成90度角,垂直了方向,所以叫横厝。但仅仅有横厝还不够住,因为那时还有各种各样的工人,所以又加盖了外横厝。下横厝的结构与横厝是相同的,只不过将它扩大出来,增加了住房面积。横厝和外横厝,居住着113户,900多人可说是一个庞大的黄姓家族。

更值得一提的是厝里还有着充满智慧的,有效的防御措施。宏琳厝里有两个“兔耳”——用兔子耳朵探听四面八方的消息。其实,兔耳就是像炮楼里的窟窿,一个在西北角,一个在东南角,互为犄角。

祖嘉公虽然只有四个儿子,但他却花了28年的时间盖了这样大的房子,至于他为什么要盖这么大房子,建这么多的房间,到目前为止都还是一个谜……

介绍古民居的作文一年级【六】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下面,就让我们带你领略不同风格、别具特色的民居吧!

先说北京四合院吧。四合院是老北京主要的建筑形式。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它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行人走和休息。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除了北京四合院,点缀着蒙古高原的白色蒙古包也别具特色!蒙古包以圆形为总风格,无棱无角,呈流线形。包顶为拱形,其承受力最强,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不会使蒙古包陷于灭顶之灾。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由于包顶是圆的,存不住水,下两落雪的时候,把蒙古包的顶毡盖上,它就形成了一个球状封闭体。所以它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连续几天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却安然无恙,再大的风雨也不会漏进包。

不过,当你走进湖汕的土地,你便走进了美丽的地方。远远望去,处处是潮汕民居,这些古色古香的潮汕民居,仿佛一颗翠绿的宝石点缀着大地。   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四点金“。大型民居以四点全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它的规模。称“三厅“、“八厅““向四马拖车“。

潮汕民居,普遍用石灰和石材建筑,有的还添加稻草筋和糯米饭等材料,就此取材,这样的做法,只为将房屋加固。

除此之外,永定的土楼也数不胜数,有“土楼大王“美誉的承启楼,有“土楼王子“的振成楼,有犹如“猛虎“的奎聚楼,还有依山傍水,雄伟壮观的五凤楼———福裕楼……

话说福裕楼,其整个屋脊漆成彩色,雕刻着孔雀、凤凰第瑞兽祥鸟和花草图案,仰望屋脊,正像展翅欲飞的凤凰。其楼结构是以三堂为中轴核心,左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有三堂二横式,三堂四横式,三堂六横式等。福裕楼的九脊顶坡平缓柔合风格朴实,而气势非凡,屋脊装饰更是考究而精致,两端翘成牛角或凤尾的形状,外墙用白色的石灰粉刷。福裕楼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犹如壮观的府第、宫殿,楼内装饰颇为讲究。

这就是我们的中华民居,它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独特的魅力,正因为它们是我们的祖先用双手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才会成为世界上耀眼的明珠!

介绍古民居的作文一年级【七】

??什高台民居游记

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不到高台民居等于没到喀什,喀什高台民居是来新疆游客的必游景点。

喀什高台民居坐落在喀什老城东南端黄土高崖上,维吾尔名叫:“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高台民居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相传东汉名将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迹。高台民居现有居民603户,人口2450多人,全都是维吾尔族。

走进古老干净的小巷,时光仿佛倒流,四通八达、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喀什高台民居小巷排列幽深。由于没有导游老师和同学们好像是迷路了。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找到导游。在他的带领我们走进了这座古老的居住区。导游告诉我们一定要走在六菱砖路上才能走出高台民居,否则你在里面一天也不出去。房屋是用泥巴和杨木搭建而成的。整个街区看上去都是晃晃荡荡。但据说这里的房子都很牢固,许多房子都已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他们世代聚居,家族人口增多一代就向上增建一层,增建的房间占去院落的一部分,房子顺着山势,室内外空间布置不受对称等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错落有致。后来又出现了巧妙的“过街楼”,从二楼跨街过巷搭过对面,既不影响楼下行人行走,也不影响楼上人居住。这里的居民院门都是有木头门做成的。导游介绍这门也会“说话”。同学们惊奇的`围了上去看这门怎么说“说话”。导游接着说由于维吾尔人热情好客又不好拒绝来访的客人。几千年留下这一风俗,维吾尔的门都是有两扇,一扇开着是告诉访客男主人在家你可以到家了做客。两扇都关着是告诉访客男主人不在家不便打扰。两扇都开着是告诉访客家里有客人。这多好有礼貌又不伤人。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一家家居民家中。他们的庭院都有相似出都栽种着无花果。说是有防蚊虫的作用。我们走进烧土陶的一户人家。这些陶器艺人仍在沿用相传了800多年的古老传统方法,地下的千年泥土,木制的脚踏旋坯盘,用手捏塑、用草木烧窑。用于给土陶彩绘,上釉的颜色及加工方法也是祖传配方,釉色颜料都是矿物质的,从戈壁滩或山上采集的各色石头粉碎、石碾研磨而成,这时一个年纪特别大的老奶奶拿着一个土陶让我们猜是干什么用的。同学们围着七嘴八舌的说盛水的,放蜡烛的……。老奶奶只是慈祥的微笑,在导游的翻译下我们才知道是小孩小便用的。我们围着研究了好长时间,太不可思议了。又走进一家手工刺绣家里。精美的手工小花帽,手工刺绣桌布,枕套,被套,我们是眼花缭乱。太神奇了,这里居住的居民用他们的双手用他们的智慧用他们古老的工艺生活在这高科技时代。真让我们这些小学生们佩服。

如今,高台民居已成为喀什的一张“名片”是新疆展示民族风情的窗口。欢迎同学们有机会到高台民居体验一下浓浓的少数民族生活。

介绍古民居的作文一年级【八】

我们在教室了集合,等待老师领导我们去“千年古桑园”参观。每个人都带着一书包的吃的、喝的',我们都已经迫不及待的想飞到“千年古桑园”去了。这时,老师手机响了起了,校长发布命令:让我们下楼集合。听见此消息大家的心情更加激动了

我们坐上校车,没过多久就到了“千年古桑园”了,给我们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一片“年过花甲”的桑树眼前是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千年古桑园”几个大字。然而这只是外面的景色,我们下车集合,然后有老师带领着参观这个“千年古桑园”。

这个“千年古桑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要数“千年桑王”了。听名字就知道它的年龄已经1000多岁了我们大家纷纷拿出手机、相机拍照、合影留作纪念,我们六年级一班全体同学还在这了合影了呢。

在这里到处都是大自然的气息,从“千年桑王”古老的年轮了可以看得出岁月流过的痕迹,这足以看出时间的沧桑,生命的轮回。

这里虽然名叫“千年古桑园”但并不是只有桑树那么简单的,这里还有水、木桥还有一座高塔,这些中我还是比较喜欢塔,因为它的孤傲,它的高。同学们纷纷拿出手机照相,我也不甘示弱——拿出手机拍了起来。这里的扶手就像古董一样显现出是那么的“破旧不堪”。

我们把这里全玩了个遍,老师就发下命令:“时间不早了,我们改回去了。”我们又被校车给拉了回来。虽然快乐的时光很短暂,但是我通过这次活动感受到了大自然、接触到了大自然、知道了大自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