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中考作文题目考前练习(中考作文必考题及答案)

中考作文题目考前练习(中考作文必考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5-25 18:18:43
中考作文题目考前练习(中考作文必考题及答案)

中考作文题目考前练习【一】

山本茂是日本警察科学研究所的一名法医,但他研究植物型纯属偶然。一天,有个名叫大岛川冈的人驱车经过千叶县城郊时,不慎撞伤了一名儿童。几天之后,警察追踪到他的车。经检查,汽车的前轮上不仅粘有那名儿童的O型,而且还带有B型、AB型两种迹。于是,警局指控大岛川冈撞过三个人。但面对证据,大岛川冈只肯承认撞伤过一名儿童,对另两项指控坚决予以否认。另一方面,警方也不能提供确凿证据,法院一时难以裁决。

与此案相隔不久,一名妇女夜间于床头。法医化验她的迹为O型,而枕头上的型却是AB型,于是被疑为他。除此之外,并无凶手作案的任何证据。这时有人半开玩笑地说:“莫非枕头内的荞麦皮属AB型?”谁知这个谜一般的提示,给了一筹莫展中的山本茂一个极大的启迪。他决定取荞麦皮进行化验,最后发现荞麦皮果真属AB型,这使山本茂如获至宝,欣喜若狂。他立即对发岛川冈的汽车重新取样验证,结果发现车轮上的3种型中,有两种属于植物。至此,撞人案才水落石出。

从那以后,山本茂一直潜心于植物型的研究。据他对150种蔬菜、水果以及500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种子的化验测定,证实了“植物也有型”这一结论的普遍性。例如,桃叶等19种植物为A型型;苹果、草莓、西瓜、海带等77种植物为O型型;枝状水藻等54种植物为B型型;李子、桃子等400种植物属于AB型型。据目前的'研究可以肯定,植物型与热泪型是类同的。科学家还发现,同一种植物还可以有不同的型,比如枫叶为黄色时,其型为AB型,但秋天枫叶红了的时候,它的型又变成了O型。

植物本无液,何以有型之分呢?根据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可知,人类型指的是液中红球细胞膜表面分子结构的类型。而植物体内相应存在一类带有糖基的蛋白质或多糖链,或称凝集素。有的植物的糖基恰好同人类体内的型糖基相似;如果以人体抗清进行鉴定型的反应,植物体内的糖基也会跟人体抗清发生反应,从而显示出植物糖基有相似于人的型。为了弄清型植物的基本作用,科学家对植物界作了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植物糖基合成达到一定的长度,在它的尖端就会形成型物质,然后合成就停止了。型物质的黏性大,似乎还担负着保护植物体的作用。

科学家指出,植物型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其复杂程度绝不亚于动物型,而且它很有可能成为人类社会的天然库。换句话说,科学家研究植物型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植物为人类提供源,使自然界繁茂的植物成为浩瀚的天然库。

16、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 ) 一筹( )莫展 浩瀚( )

17、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据他对150种蔬菜、水果以及500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种子的化验测定,证实了“植物也有型”这一结论的普遍性。

(2)例如:例如,桃叶等19种植物为A型型;苹果、草莓、西瓜、海带等77种植物为O型型。

18、植物本无液,何以有型之分呢?

19、科学家研究植物型有什么目标?

20、作者举大岛川冈和妇女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中考作文题目考前练习【二】

感动,无须言语的华美词句来修饰,无须眼泪的晶莹来映衬,需要的是颗真诚的心来感应。了感动,便领悟了深刻的哲理,品味了生活的真谛。即使并非眼泪哗哗直下的那种感动,心也一样受到了莫大的震动,理解了更多。

人,总是在群体中生活着。世界是充满竞争与挣扎的世界,也是弥漫了人间爱意的世界。善良是大自然赋予的财富,世上每个人都活在别人的善意中。若常常静静思考与回味,心中便多了一股汩汩涌动的温泉——感动,多了一份暖暖的爱意,自然而然,便拥有了一笔更大的财富。

岁月总挥不去忧郁与沉闷。这时,何不携带沉默置身于大自然?或许平凡景象中,初绽的花儿是你的向导,高空翱翔的鸟儿是你的方向盘。当心胸舒畅时,一丝略带惊奇的感动中,就有一个深刻的哲理,一种纯真的生活意义。

寻求感动——思考母亲的唠叨,倾听朋友的心音,细细体味这份真诚的关怀和信任,忘情沉浸于那种被爱、被人理解的幸福之中。从中,能找到人间的情感和生活的真理。

有了感动,也体会感动,便有了宽以待人,有了友谊和关怀,有了欢笑和开心,也就拥有了一段精彩的人生。

中考作文题目考前练习【三】

只有灵活、恰当地掌握创新构思的方法,才能写出有新意的考场佳作来。一般说来,的创新构思,可有下列切入角 度。

一、从话题的另一意义的角度切入

许多中考话题都具有多义性,若只盯住其本义或其常用义,则构思很难出新,写出的作文虽不跑题但也显得一般化,若撇开其本义或常见义,转而从其引申义或 其比喻义的角度切入,构思定能出新。如黑龙江省2001年的中考话题是"水",若从自然界之"水"这个意思层面上去理解,把"水"当成名词,则构思很难出 新;若把"水"理解成形容词,如"这个人很水",在这个层面上理解"水"的意思,则其拟题、行文都会很有新意。

二、从缩小话题内涵的角度切入

有许多中考话题的意思非常宽泛,若给话题加上一些限制语或修饰语,便缩小了话题的内涵,有利于考场作文出新出奇。如海南省中考话题是"第一次",便应 缩小其内涵,才有利于构思选材,考场作文才能出新出奇。这里要强调的是:添加的限制语或修饰语,必须避开众生皆谈、人云亦云的误区,要从自己的材料库中那 许多不为人知的人、事、景、物着手。这样,新颖、独特的作文内容就会流于笔底,并能紧紧地抓住阅卷老师的眼和心。

三、从话题的逆向思维角度切入

围绕话题,自我多方设问,多方求答,用以开启思维,立意选材,这是众多考生的一般作法。然而,绝大多数考生只知沿着话题正向发问,而很少有逆向发 问的。如江西省2001年中考话题"尊重",考生可以提出"何为尊重"、"谁尊重谁"、"为什么要尊重"、"谁可做尊重或被他人尊重的典范"等等问题,这 些都是从正面发问,没能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若舍弃"正向",从"逆向"角度思考发问,"为什么谁不尊重谁"、"不尊重他人好不好,为什么"、"不尊重的 事例或现象有哪些"、"怎样消除不尊重现象"等等,如此这般的提问思考,文章的构思、选材就避开了老调,步入了新境。

四、从话题的另一时空的角度切入

围绕考试话题,写自己经历的事,写自己身边的事,从家庭时空、从社会时空、从学校时空范围去立意选材,这本无不可。但这都是从话题的"现实时空"去构 思的。若能启动联想、想象或幻想,从话题的"过去时空"或"未来时空"角度去构思,只要联想、想象或幻想的人、事、景、物合乎情理,不管写的是话题的"过 去时空"或"未来时空",只要能含蓄、曲折地反映话题的"现实时空",便能写出颇具新意的考场作文来。如四川省德阳市2001年的中考话题"初三生活", 若一般人可能都会写自己或同龄人的初三生活,若启动联想、想象或幻想,写爷爷、奶奶的初三生活或几十年以后自己子孙的初三生活,只要合乎情理,则定能让阅 卷老师耳目一新,从而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