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曾国藩果断的作文素材(关于曾国藩的话题作文素材)

曾国藩果断的作文素材(关于曾国藩的话题作文素材)

更新时间:2023-12-11 23:16:31
曾国藩果断的作文素材(关于曾国藩的话题作文素材)

曾国藩果断的作文素材【一】

有一个6岁的小男孩,一天在外面玩耍时,发现一个鸟巢被风从树上吹落了下来,从里面滚出一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小男孩决定把它带回家喂养。

当他带着鸟巢走进家门口的时候,他突然想到妈妈不允许在家养小动物。于是,他轻轻的把小麻雀放到门口,急着走进屋去请求妈妈。在他的哀求下妈妈终于答应他的要求。

小男孩兴奋跑到门口,不料小麻雀已经不见了,他看见一只黑猫正在意犹未尽的舔着嘴巴,小男孩为此伤心了很久。但他从此记住了一个教训:只要是自己认为的事情,决不可以优柔寡断。这个小男孩长大了后成就了一番事业,他就是华裔电脑名人----王安博士。

管理启示:在人生中,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可能,但可能会失去更多成功的机遇。

曾国藩果断的作文素材【二】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他一生得力处在一“悔”字,他每天都写日记,还拿出来和大家讨论,接受大家的监督批评建议。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他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绝对是一个勤奋努力的人,这跟他内心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思想有莫大的关系,是个有信仰的人,常以圣人之心要求自己。

经历了三个皇帝,包括慈禧垂帘听政的同治,从七次科考失败到翰林院,到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天津教案等等,说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也说不上,毕竟以一人之力,无法挽回传统社会积千百年形成的强大颓势。那不是一个人的失败,是整个政权的腐败。

但他一介书生,创建湘军,统率群雄,带兵打仗,曾两次绝望到自被救,到后来力挽狂澜,剿灭捻军,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年,其功不可没呀。就连毛泽东和蒋介石都称之为偶像。

除了建功立业外,他还成就了很多人,还培养了最得意的弟子李鸿章,李后来的造诣也输于师傅,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全别人也就是成就自己。

曾国藩果断的作文素材【三】

在这个暑假中,我看过许多著名的图书,但让我记忆犹新的,还要数《曾国藩传》这本叙述了清代时期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曾国藩的国学之书。

这个故事发生在清代末年,原来的曾国藩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曾子诚,乳名则叫“宽一”。曾子诚出生在湖南的荷塘二十四都,从此一代忠臣来到了人世间。此书主要讲述了他在年轻之时发奋图强、日日夜夜不停地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代名臣。随后又建立了湘军,帮助咸丰皇帝抗击太平天国,经过了无数次的艰难险阻。终于战胜了太平军队。可是好景不长,因为英国的神教而引发了天津教案,在此期间,因为这事他被老百姓骂成了卖国贼。事件平息后,过了几年他却病在总督衙门,终年六十二岁,他为了大清事业奉献了一生。

我很敬仰这位为民造福的清朝忠臣,他从不离职。文学修养更是了不得,从小就能熟背《逍遥游》、《史记》、《文选》等古今名作,从这一点看,我很是敬佩他的记忆和耐心,因为就拿史记这本书来说,这本书非常厚、非常难读,如果换作是我,早就扔在一边玩了。而他却能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更让我敬佩的原因是他组建的湘军在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的时候,他的意志却没有被打散,而是东山再起,重整军队,继续抗击。在曾国藩功成名就之时,前往恩师的墓前进行祭拜,读到这儿你不禁要问了,为什么这时他才想起他的恩师,他的孝心在哪呢?我只能说忠孝两难全。

这是一本记载历史人物的力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让我学到了做事不能太急太忙,不然有可能犯大错。这本书很奈人寻味,还有很多道理有待你去发现。

曾国藩果断的作文素材【四】

《曾国藩传》,今天我有幸读到这本书,受益匪浅。是什么让中国近代两位历史大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相继把他当做自己的精神偶像与导师?是他天资聪颖?不是。曾国藩资质平庸,每次考试都不能如愿,是他名门之后另有能人?也不是。在曾国藩之前的曾氏家族中,甚至没有出过一个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立湘军,统率群雄,力挽狂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延续清王朝的生命六十余年;就立德而言,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基本接近纯粹;就立言这方面来讲,近代中国之大儒非他莫属,对理学研究身体力行,造诣很深!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强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忠奋力拼搏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认知传统使他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总结经验,应对复杂的时事和风云动荡的朝堂,至诚待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在湘军的建立过程中,把训和练完美集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思想动员与宣传,树立了湘军不怕牺牲、勇于向前、忠君为民的思想,把一只团练队伍也就是今时今日所说的民兵组织,发展成为后来保家卫国抵抗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后清时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尤其是左宗棠的以德报怨更是让后辈敬仰。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其弟曾国荃谎报战绩称洪秀全之子,被焚烧致,曾国藩深信不疑奏报朝廷,朝廷通令嘉奖。然而后来左宗棠发现洪秀全之子踪迹未通过曾国藩而直接上报朝廷,朝野震怒。其时,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师曾国藩的光环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师徒不睦。然后来左宗棠出师西北,粮草军饷均需曾国藩筹集相助,左宗棠担心曾国藩会为了以前的事情而报复,然而并非如他所料,曾国藩摒弃前嫌,用心办公,以德报怨,左宗棠终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确实不如其师。

说了这么多,曾国藩确实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至诚待人,在维护民族大义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奋力拼搏。曾国藩在那个年代是为了民族大义,而现在的我们又该为了什么而去拼搏,大概不用我多说了吧。

曾国藩果断的作文素材【五】

现存的曾氏日记,起自道光19年正月初一日,终止于其去世的当天,即同治十一年2月初4日,时间跨度长达34年。或许是早期的曾氏恒心不够,因宦务繁杂而有所间隔,也或许是因迁徙而遗失、因战火而焚毁等缘故,34年的日记中有所缺失,流传至今的文字约130万言。宣统元年,中国图书公司将其手稿印行。曾氏日记究竟因为什么缘故而受到后世的重视呢?笔者以为,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曾氏是一个对中国近代历史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民众,对其一生的行事都很有兴趣。他的亲笔日记,尤其是其咸丰八年六月再次出山之后逐日记录的日记,对研究他本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任何其他史料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曾氏出生于偏僻乡村的世代农家,后来成为扶危定倾的国家干臣。一百多年来,他是所有平民子弟的励志榜样,人们对他的成长史格外关注。曾氏的日记,尤其是早年在京师翰苑刻苦自励的那一段心路历程,堪称一切有志向有抱负的年轻人的最佳教科书。梁启超当年就是这样学曾氏的。他对人说:“近设日记,以曾文正之法,凡身过、口过、意过皆记之。”曾氏的修身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自觉认真。他以圣贤为榜样,以慎独为准则,以战之勇气,以截断后路之决心,从严要求,切实践行。常言说人非圣贤,但曾氏偏要以圣贤为目标,宣称“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他为何要如此为难自己?原来,曾氏采取的是取法上上的策略。古人认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若想得其上,便只有取法上上了。正因为目标定得甚高,所以尽管曾氏终其一生并未成为圣贤,但在道德自我完善这方面,古今政治家中罕有其匹。尤其于克己自律上,在一塌糊涂的晚清官场,他应属凤毛麟角。

第三,今人读曾国藩,主要是看重他的人生智慧与处世谋虑。他的日记,恰恰记录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领悟。因为是私人的随手所录,曾氏的这些悟道过程,便会以最初始最本色最随意的状况保留下来,因而也便更具有真实性与借鉴性。

曾氏不是原创型的思想家,他也不是对理学有重大贡献的学问家,实事求是地说,曾氏只是一个将中国传统文化履行于人生事业中的经世致用者。他对道的思索与领悟,更多地体现在世俗、庸常中。他信奉“绝大学问皆在家庭日用之中”的理学真谛。他勤于思考,善于归纳,将家庭日用间的绝大学问,通过自身的体验,以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真实亲切,晓畅易行。读他的日记,就如同听一位阅历丰富喜欢琢磨的智者在谈心。

第四,我们常说历史要细读,真正的历史之细,不存在于官方史册,更不存在于学者专著,而是散落在各种不经意的文字中,那里往往会透露出大风大浪初的细微涟漪、大变大故前的蛛丝马迹。曾氏的日记,偶尔会留下一些大历史里的小细节,故而显得弥足珍贵。比如同治元年正月初十日,曾氏在日记中说,朝廷颁发下来的代表王命的旗帜,居然偷窳得如同小儿玩具。朝廷再穷,也不会穷到连制作几面小王旗的银子都没有。这个细节所传达的信息是:爱新觉罗王朝气数已尽。

正因为曾氏的日记内涵丰厚、容量广博,“评点曾国藩”系列不能没有日记的评点。笔者从传世的曾氏日记中挑选出三百来篇,分为修身、悟道、读书、国事、家事、写字、品鉴、梦境八大类。为保持一天日记的完整性,所挑选的日记整篇照录,不再删节。原文之后的评点,仍旧像过去一样,尽笔者之所能,给读者提供一些帮助,以便对该篇日记有更好的理解。在每大类之前,笔者会有一篇总评,意在为读者充当引导。

曾国藩果断的作文素材【六】

读完这本书后,我没有急着写书评,停了一天才写的书评,目的是为了以后再回顾的时候有个参照。

原先看书的时候有时写书评,有时没有书评,后来通过看书我喜欢上了看大家的书评,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看过的书过一段时间内容情节都忘记了,所以感悟后决定以后哪怕是一句话也要自己反思一下。

我对本书的自我看法_这本书有具体的参考日记和书信,更能真实的反馈曾国藩一生的成长和人生的结束的全过程。以下几点可供自己参考和学习!

1.从现在开始学习记笔记,可以是书写版本的也可以是手机的记录本,做笔记目的是反思自己每一天和回顾人的一生自我成长的轨迹。

2.人聪明和笨是相对的,只要是一个正常人,其实都不笨,重要是有一颗进取的心和不断的坚持。最后可能成功的反倒是笨人!在目前的社会中充满了各种的诱惑,要有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坚持自己真诚的内心和诚实的人生态度,自己会过的坦然。有时感觉快就是慢,慢就是快,动就是静,静就是动的自然发展规律,把握规律。

3.其实曾国藩刚开始人格是不健全的,自傲,偏见,自负等问题挺多,多次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但是我最想知道这种人格的形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没有写出来,有点遗憾,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通过主人公自我反思和听取别人意见中,改正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生存的的特点,但是在骨子里的自我个性还是保持了自己的初心,在目前的职场中也是这样的,宁直不弯的人是很难生存的,要学会职场中的人生法则。

4.通过看书,要学会明辨是非,从我的观念中认为八国联军侵华,签订各项不平等的条约,不了解当时的背景下,自己认为清朝末期是非常可怜的,但是从书中我也学到了末期的政治昏庸,不诚信,不负责的国家主要人员的真实做法。

曾国藩果断的作文素材【七】

近日,拜读了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传》,感慨良多。纵观曾公之一生,从科举“七不中”到翰林帝师,一介书生,草创湘军,平内乱,几经生,倡洋务,开眼看世界。立德、立功、立言、为师、为将、为相,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名满天下人不妒,功高盖主主不疑,无愧千古完人。曾公之智慧值得终身学习领悟,我年少浅薄,妄自分享两点个人体会。

一是下笨功夫。“大道至简”,“天道忌巧,去伪守拙”、“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结硬寨,打呆仗”是曾公大智慧的最好体现。要终生保持“笨小孩”的空杯心态,下笨功夫,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不走捷径,不学投机取巧,不计较眼前得失,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用恒心和毅力扎实走好每一步。保持韧性,日拱一卒,磕到底,终能星火燎原、水滴石穿。

二是心诚。“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有善念,方得始终”、“其身正,不令而行”,心诚要有必胜的理想信念,更要有真诚待人的坦荡从容。曾公之一生,光明磊落,心胸豁达,内圣外王,把一个“仁”字发挥到了极致。不耍小聪明,不阳奉阴违,不两面三刀,学会感恩,有包容万物之心,保持一份善念,恪守君子之道,精诚所至,方能金石为开。

曾国藩果断的作文素材【八】

传说有人拿桐木当柴烧,蔡邕经过炉旁,听见木裂之声,知道这块桐木是制造乐器的上等材料,就立即把没有烧完的半截木柴从火里抽出来,交给良工做琴。桐木的长度恰合琴身的需要,不过琴尾必须留下烧焦的痕迹。这张琴,就叫“焦尾琴”。这个故事教给我们的.是当机立断。蔡邕如果稍稍迟疑片刻,让桐木多烧一会儿,剩下的长度就不够制琴之用了。琴尾的焦痕代表一位音律专家的果决。“果决”曾经为世界保全了许多美好的事物。

从这个角度看,人生原是一种不断的选择:种瓜还是种豆?取鱼还是取熊掌?有人为自己选择,有人为一家选择,有人为一群选择,负重责大任的人为一国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有后果,每一种后果都需要有人承担,果断的人能够毫不胆怯地负起这种责任来。游轮在海上航行,第一舱忽然进水,船长派两名水手入舱潜水勘察船底,人还没有回来,第一舱水已涨满,即将溢入第二舱,这时需要有一个人为全船作一选择,断然下令封闭第一舱的舱门,这人当然是船长。

果决的反面是因循。因循是积累问题,不加解决,日久“沉淀”成为潜在的危机。潜在的危机有一天表面化,那就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了。亚历山大大帝深明此理,有人请他解一团百年无人能解的结,他是一剑劈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