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有关写唢呐的作文提纲(关于唢呐声音的作文300字)

有关写唢呐的作文提纲(关于唢呐声音的作文300字)

更新时间:2024-05-29 05:58:34
有关写唢呐的作文提纲(关于唢呐声音的作文300字)

有关写唢呐的作文提纲【一】

以前上小学时,最发愁的事情之一,就是每次看完电影后老师要求的观后感。

而现在呢,虽然没人要求,但总是会在看完电影后自己想写一篇观后感。

哎,不得不说,人之初,性本贱啊序

本来今天休息,自个在住处闲来无事。后来灵机一动,突然想起来之前在网上搞得沸沸扬扬的制片人下跪求增加影院场次的那个电影《百鸟朝凤》。我倒是要看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能让中国电影界有名的制片人方励下跪为其求情。

整部电影从一开始的时候,就把要讲述的故事定在百里秦川的农村里,然后是以天鸣这个角色为主线,讲述了一代唢呐人焦三爷和天鸣之间围绕着唢呐发生的事情和其中的情义。

作为一部描写农村老手艺人传记式的叙事电影,自然会讲述大时代背景下新事物对老传统的冲击和影响:先是主人公天鸣的同学在办喜事请唢呐班演奏时没有行接师礼,然后是唢呐班内部人员的分崩离析,最后,当一支西洋乐队降唢呐班出现在同一场合下时,老手艺人和观众压抑了太长时间的情绪终于在那一刻爆发了。虽然影片中是唢呐班的手艺人和混混打了起来,焦三爷面对这混乱的场面,用力大吼却无济于事我想那应该是导演想要表达老手艺在面对新时代带来的新鲜事物时,那种从心底里感受到的无奈和无力感吧。

虽然我对制片人为了这部电影下跪的新闻并不感冒,但我还是对电影中老手艺人在新时代的环境下的复杂心情却是深有体会。至于其中原因嘛,那是因为我的父亲就是一位和电影主人公类似的老手艺人。不同的是,电影中的老手艺人是唢呐匠,而我父亲是一位泥瓦匠。

在我开始记事和刚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就已经是老家小有名气的泥瓦匠了(老家的说法是泥匠)。虽然当时少不更事的我并不清楚我父亲的手艺是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每天回来的时候,他的身上和衣服上总是会有泥渍,但我知道,正是父亲用他的手艺和衣服的泥渍,让我能安心的上学接受教育,让我家能有正常的花销和更好的生活。

至于父亲良好的名气和人缘,我是后来才慢慢明白的:那是因为当时只要是跟父亲在一块,不管是去地里干活,还是到县城赶集,都会有好多我不认识的人很客气的和父亲打称呼。甚至到了后来我去别的村子上学的时候,每次一到同学家里去,只要一提起我父亲,同学的家长都会说认识,而且还会不约而同的夸赞父亲的手艺和为人。那时我才明白,原来父亲的手艺不仅给我家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来源,也在老家附近的乡亲中间留下了很高的名声和人缘。

至于我为什么会明白电影《百鸟朝凤》中主人公对老手艺即将失传的惋惜和无奈,那是因为我父亲泥瓦匠的手艺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

因为受中国古人父业子继观念的影响,所以一般人会认为,我会继承下父亲泥瓦匠的手艺。可由于我天生体格不适合这门手艺,再加上父亲也打心底里不愿意让我重走他泥路子的辛苦,所以我是不可能承继父亲的这门手艺。再加上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吃不了苦,更受不起罪,所以就算是让别人学这手艺,都没有人愿意。以至于到目前为止,父亲面临着和电影中主人公一样的尴尬境地:手艺再好,也无人愿学。技术再高,也高不过时代的新陈代谢。所以,父亲和电影主人公一样,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老手艺在新时代的环境下失传,而自己却无能为力,那种悲凉和无奈的心情可想而知

有关写唢呐的作文提纲【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笔记里的。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强调了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本质和真理与感性的区别和联系。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不能离开实践的思维去争论人是否具有现实性。《提纲》的第六条明确说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否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提纲》带有鲜明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成长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另一方面,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概括而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从总体上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从这种观点出发对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揭露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脱离、互相对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根源;第四,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有关写唢呐的作文提纲【三】

通过对《提纲》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早在1845年已经写下了答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提纲》第二条中马克思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第三条中马克思写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第八条中马克思写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一定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有关写唢呐的作文提纲【四】

看了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就是:沉重、压抑、无奈。

电影最后,游天鸣一个人站在焦三爷坟头吹奏《百鸟朝凤》的情节,我实在是没忍住,哭了。影片结束后,发现居然有四分之三的人没有立即起身离场,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来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年龄多是80后、90初的观众,女性观众占60%,男性观众占40%,一半以上的女性观众都还沉浸在电影情绪中没回过神,抹着眼泪,一半的男性面露沉重,看着抹着眼泪的女生。个人认为能生出这样的情绪来的大多都是有过类似亲身体验和感触的人。

我生长在四川农村,白事在中国农村是一件特别浓重的事,在我们老家也一样,哪家有丧事就会请到“道士”到家里做“度亡道场”。四川那种民间“道士”并不是真正的道士,(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一门手艺是一种佛、道、巫(地方民间信仰崇拜融合的产物。这些“道士”确切来说是术士,正真的僧、道(出家他们是要遵守清规戒律的,并且长住寺庙、道观中…这些术士在民间多是家族、师徒相传、无任何清规戒律…佛道的金典多数人是一无所知。他们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念经超度,同时兼乐手,受到川剧的影响,伴奏乐器也都是川剧里常用的几种乐器: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唢呐。其中打鼓的是指挥,其他人演奏完全看他的手势。道场,是四川人对者奠祭规格的量度。《百鸟朝凤》里讲的陕西一带丧事操办分为4台、八台和最高级别《百鸟朝凤》,和电影里一样,我们老家道场也分类,分类标准主要是看价钱,由价钱来制定相应的“套餐”。一般百姓,做一天道场算是尽了孝子的心;有钱人家老人归天,做三日、五日、七日的道场是常有的。

除了请道士到家来做道场,丧事中还有一个仪式感特别强的环节,就是“抬棺”,农村流行土葬,我们川渝一带丘陵土坡,道路难行,由八个壮汉将棺材架起来,必须通过喊号子来统一节奏,丧葬号子节奏缓慢、旋律悲伤,八个人前后呼应,声音却能响彻山谷。让所有送葬的人们无一不为之动容的。

还有一种号子,仅存在我的儿时记忆当中,十岁以后就再也没听到过了。离我家不远的山头上有个石场,平常在院子里玩耍都能听到石场里传出的号子声,按照我们川渝一带号子的分类,这个应该是石工号子。石工号子铿锵有力,节奏轻快,旋律简单,琅琅上口!

以上三种文化,如今在我们老家呈现三种不同的状态。

“道士”这个职业得到的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我的爷爷奶奶外婆都在大前年前年去年相继离世,我亲自参与了三次丧事。大前年爷爷的道场和去年外婆的道场上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加入了很多新鲜的项目,还引进了一些先进设备。我在他们空闲的时候做了一些了解,他们多是家族继承、师徒相传。首先是传承:第一:经文;他们要熟背丧葬里会用到的所有经文,我也大致翻看了一下,大约五经书,每本约150页左右,要求吐字清晰,语速要快。第二、乐器;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唢呐这几种常用的乐器必须熟练,二胡、笛、箫、笙等也必须会吹弹那几首丧葬上常用到的曲子。第三、毛笔字;帮丧家抄写经文,一手好字代表了他们“道士”的职业基本素养,我亲眼看到一位“道士”随身携带《王羲之兰亭序毛笔字帖》,空余的时候便拿出来逐字逐笔的研究着,十分刻苦,而他的学历仅仅只是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第四:写祭文;“道士”根据丧家家属提供亡人的生辰八字,一生经历,写一篇感天动地的祭文,要求极高,我觉得我们如今的高考高分作文也未见得比他们写的出彩。由于他们这个行业是没有固定团队的,所以以上四点要求非常严格,你必须全部掌握甚至精通,过程和《百鸟朝凤》里一样,基础功的学习是严苛而枯燥乏味的,当你学成之后,你的师傅觉得你可以出师另立门户的时候,也会搞个仪式,师傅会请到当地所有的道士以及德高望重的老人来进行考核,众人来评定你是否够格出师。其次是发展,他们会到各地进行学习观摩,还有四川一带的丧葬从业者每年都会约定俗成的相聚青城山,进行行业探讨,互相学习进步。所以“道士”这个职业在我们老家发展的很好,个个收入不菲,这两年不断看到有年轻面孔出现在这个行业当中,总归让人看起来是有希望的。

“抬棺”不容乐观,抬棺材的人我们称之为“抬棺匠”,他们不像“道士”一样是职业的,“抬棺匠”一般都是乡邻来进行帮忙的。如今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农村只留下老人和小孩,已经没有了劳动力,大前年我爷爷下葬的时候,只请到六位会喊号子的“抬棺匠”,平均年龄应该有五六十岁了吧,抬棺必须是8个人以上,还差两个怎么办,四处找人,好不容易找到两个看起来比较壮实大爷,还不会喊号子,现教现学!去年外婆下葬的时候,由于外婆住在镇上,坟修在二十里外的村子里,道路遥远,8个“抬棺匠”肯定是抬不到的,所以就想着找两拨人换着来抬,这就需要16个“抬棺匠”,想法自然是好的,可是想想爷爷下葬凑齐8个人都那么难,何况16个人的队伍,因为这个事儿家里还闹出了些许的不愉快,甚至商量着要去另一个县城请一拨“抬棺匠”来帮忙。“抬棺匠”他是义务的,农村人向来都爱相互帮忙,为自己今后谋善谋德。但是这“抬棺匠”没有收益便没人继承。那抬棺的大梁都已被老人们拱了起来,那悲凉的“抬棺号子”更是无人传唱。

“石工号子”已经绝唱!我家附近的石场早已树木繁盛,没人在开采石头,即便需要开采石头,也无“石工号子”的用武之地!

“抬棺号子”和“石工号子”应该算是我最早接触的音乐方式。而如今我只能模糊的记得旋律,那个旋律在我听来是动人的,想要再次听到却是太难!在我学习音乐之后就不曾停止想要将他们记录保存下来,但是这却也不是一样容易的事情,心不甘情不愿却也无可奈何!

有关写唢呐的作文提纲【五】

《百鸟朝凤》是唢呐名曲。然而,它并不仅仅是一支曲子那么简单。据影片主演陶泽如介绍,《百鸟朝凤》原是欢快的曲子,常被用于乡间结婚喜事。然而在电影《百鸟朝凤》中,吴天明导演将其改成了哀曲,变得深沉庄重。一般情况下不吹此曲,“只有德高望重者,才配得起为他吹《百鸟朝凤》。这首曲子,承载的是对人生的评价。”

正如黄建新导演所评价:“吴天明用‘一个年轻生命的成长’与‘一个生命的消亡’交叉来表现了一种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是他的,又是全人类的。电影到了这个份儿上,才是真正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