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语文二年级鸡蛋壳的作文(神奇的鸡蛋壳二年级下册的作文)

语文二年级鸡蛋壳的作文(神奇的鸡蛋壳二年级下册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08 20:30:29
语文二年级鸡蛋壳的作文(神奇的鸡蛋壳二年级下册的作文)

语文二年级鸡蛋壳的作文【一】

上课了,林老师走进了教室,手里还拿了一个鸡蛋。那鸡蛋小小的一个拳头定能握住。鸡蛋的壳白白的,很光滑,也很薄,好像一不小心就碎了。

林老师说:“谁能把这个鸡蛋捏碎啊?”同学们跃跃欲试,心里肯定想:这么小一个东西,一下子就碎了,这也太容易了吧!首先,林老师选了王光奕来捏。一开始,他轻轻地用手捏了一下,没想到鸡蛋毫发无损。他加大力气,他的手紧紧地捏住鸡蛋,但最后却是以失败告终。

第二个来挑战的人是胖胖的茹震域,他是我们班最重的人。力气一定也不小。他胖胖的手里握着鸡蛋,突然他用力地捏起来,渐渐的,他的脸蛋像苹果一样红,背上都是汗,可鸡蛋还是没碎。连信心十足的杨泽通都败在小小的鸡蛋上。

我虽然没在学校试过,但我在家里试了一下,我握住鸡蛋,开始捏了。我粉红色的指夹顶部都变成嫩黄色了,手为停地抖,鸡蛋依然没碎。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回家查了电脑了:原来薄薄的鸡蛋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分散到各个部分。人们把它叫做“薄壳结构"。建筑师根据这个"薄壳结构"设计了既省料又安全的建筑,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就是按“薄壳结构”建造的。

大自然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语文二年级鸡蛋壳的作文【二】

秋季,几乎是所有人公认最悲伤的季节,好多诗词对于秋的`描写只有两个字:悲、愁。而我的家乡,却丝毫不见一丝悲,一点愁。

家乡隆德城,三面环山,其中就有著名的六盘山。现在已是深秋,山里已与初春时节大不相同:尽管没枫林,但山上仍是“霜叶红于2月花”。那一个个儿的杏树、桃树,没花也一样漂亮。红似火,黄如霞,当然,也还有倔强地挺着胸部的绿叶子。层层叠叠,万紫千红,虽无春季生机勃勃的景象,却比开了一山的花还美,还艳。

登上山顶,稍向远眺望,就有一阶一阶的梯田出目前视野中。那一阶阶的颜色也是大相径庭:霜冻之后,绿油油的玉米被涂上了一层层黄褐色的漆;梯田上的山林间,树木也像猛地被泼了漆似的,这儿一块红,那儿一块黄,一点也不均匀;而最绿的,当数新播种的冬小麦的苗儿。假如不是在深秋,假如不是有规律的分布着,你还真会以为它们是草地,要在上面打滚呢!

虽说秋凉了,风也凌冽了,大家的生活还是没一丝改变:清晨训练的人照样小跑着在路上运动、农民照样在地里砍着玉米杆。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照在天边、云头、山顶和暮归人的身上,映出了不一样的色彩:天边的云头映成了红黄交接的晚霞;在山顶上映遍了大大小小的树木;在人的身上映出了一天劳累而又开心的影子。夕阳也成了红的发紫的颜色。

哪个说夕阳凄凉?哪个说秋景悲伤?山间小城这样缤纷的秋色绝不亚于朱自清先生《春》里描写的春光!树叶在生命最后一刻绽放出了比花儿还美的颜色,夕阳在马上落山之际映出了比旭日更绚烂的景色。秋季正是一年中大地回报农民辛劳的时刻。

语文二年级鸡蛋壳的作文【三】

书上记载:一个鸡蛋,轻轻一敲便会粉身碎骨,但如果你把它握在手里,无论你使多大劲鸡蛋壳都不会碎。

“鬼话!”这是我看过这句话之后的第一个反应。我就不信,鸡蛋壳很薄,握在手里怎能不碎?骗人的把戏,我十分气愤,但转念一想,这书上的理论是不会轻易登上去的,得经过大家的验证,我要是能揭穿它,不就能成名了吗?

想到这,我连忙跑过去,对正在做饭的'妈妈大喊:“老妈,我要成名了,我要成为伽利略一样的人物了,耶!”妈妈很快冷静下来,不慌不忙地问我怎么回事,我简单地叙述了一遍。妈妈听后没说什么,随手从冰箱里拿出一个鸡蛋让我做实验:“事实胜于雄辩”,老妈说。我只好握了起来,累得满头大汗还是握不碎。“妈妈你给我拿的是什么怪蛋?”“这只是一个极普通的蛋。”“我就不信了,我自己拿。”于是乎我又拿了几个,依旧不行。

我上网查了一下,原来这就是所谓的“薄壳原理”。建筑师们根据这个原理设计出很多省材料却又能承受巨大压力的房屋。如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鸟巢等等。

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虽然我的成名梦破灭了,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我又增长了知识。

语文二年级鸡蛋壳的作文【四】

今天,老师带着我们去动物园春游。

一进动物园我们就直奔猴山。这里的猴子真多呀!它们有的坐在假山上大口大口地吃着苹果,有的.用尾巴挂在树枝上荡秋千,有的躲在假山后面互相抓痒痒呢,还有的用鼻子顶着香蕉……

我最喜欢的是顶香蕉的猴子。因为我觉得它的表演非常滑稽,你瞧,它站在山脚下,伸开双臂,抬着一只脚,好象金鸡独立的样子。它鼻子上顶着一根香蕉,为了不让香蕉掉下来,它左一扭,右一扭,好像在表演杂技一样,有趣极了。大家都被它逗得捧腹大笑。

这真是一群活泼可爱的猴子呀!!

语文二年级鸡蛋壳的作文【五】

老师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欣喜地告诉我们:今天的一节作文课,我们来做个有趣的实验,同学们听说是实验,同学们可欢了,有的拍手,有的欢呼,有的干脆站了起来,接着,老师告诉我们实验内容叫“两个半只鸡蛋壳”我们都眼睛睁得大大的,心想:两只鸡蛋壳能做些什么实验呢?只见老师从柜子里拿出两个半只鸡蛋壳,一个口朝上,一个口朝下,放在讲台上,又从包里拿出一枝削好的木铅笔,先让那铅笔朝着口朝上垂直地坠落下去,一下,两下,碎了,接着,又向口朝下的垂直地坠落下去,一下,两下,三下……,一连坠了十几下,才碎,奇怪,同样的鸡蛋壳,为什么一个两下就碎了,一个却十几下才碎呢?正在我思索时,老师问我们这是什么道理,我们他一言,你一语,怎么也说不清,老师笑着说:“这是力学知识,口朝上的受力集中,容易碎,口朝下的是拱形的,受力分散,不容易碎。”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突然想起工人们戴的头盔也是拱形的,砖头,木头落下来,受力分散,不容易砸伤,古代人们也按照这个道理,建筑了很多拱形的桥。

人类根据大自然的启示发现这个道理,真聪明!

语文二年级鸡蛋壳的作文【六】

西湖十景世界闻名,当我来到杭州时,就渴望一睹为快。这次秋游,满足了我的。

一大早,我一咕噜爬起来,整理好书包,到学校集合。7点30分,大家早早地发车了。一路畅通。一小时后,大家到了岳庙。

岳庙正殿里,我看见了岳飞的彩绘雕像:他威武雄伟,怒目圆睁。我仿佛看见了他正在派兵遣将,攻击金国;仿佛看见了他正骑在银鬃立刻,身先士卒,奋勇敌;仿佛看见了岳飞正怒斥奸臣,进谏皇帝……拜完岳飞像后,大家慷慨激昂地背诵了《满江红》,以示大家对这位伟大的爱国英雄的缅怀。

参观完岳庙后,大家来到了苏堤。苏堤是西湖十景之首,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今天阳光温和,秋风瑟瑟,正是个在苏堤散步的好日子。走在苏堤上,含着清爽湖水的微风爱抚着我的脸,杨柳在弯腰向我打招呼。虽然目前正值金秋时节,不是苏堤最为动人的春日,但是即便在这万物凋零的秋天,苏堤仍分外漂亮;周围的杨柳妹妹被调皮的秋季弟弟剪掉了头发,急得号啕大哭,在湖面上留下一阵阵涟漪;秋风婆婆正安慰着柳树,把金黄的树叶吹的满头飞扬,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黄蝴蝶。我注视着这黄蝴蝶,不禁想起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携带对落叶的赞美之情,我走过了这段惬意的旅程。

到达雷峰塔后,用了午餐,开始小队自由活动,大家沿楼梯爬上楼顶,整个西湖一目了然。通过高倍望远镜,我甚至看见了三潭映月,湖面上川流不息的游船,市中心拔地而起的高楼……被夕阳笼罩着的雷峰塔看上去分外沧桑,平添了几分悲壮色彩。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直到夕阳恋恋不舍地离开天空时,大家才依依不舍地上了返程的车。西湖,下次再见!

语文二年级鸡蛋壳的作文【七】

说着,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小羊往后退了一下,大灰狼一下子掉进了猎人的陷阱里。猎人来了剥了狼皮,向小羊告别。小羊回到家里,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说:“你做得好。”妈妈对小羊说:“孩子,猎人是保护我们的。”他们开心地笑了。续写《狼和小羊》

说着,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小羊机灵地跑向一边,大灰狼没有扑到摔了一个儿。它气坏了,又站起来。小羊向大灰狼扭扭屁股,扮了个鬼脸,大灰狼气得脸都变了颜色。它又往小羊身上扑去,小羊往左边一躲,大灰狼就掉进了河里。小羊笑了笑,就离开了。

后来这个故事就在森林里传开了。

说着,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一口吃掉了小羊,挺着肚子回家了。回到家后,他老婆看到了,就问他:“你吃了什么?肚子鼓鼓的。快给我说。”大灰狼只好说了出来:“我吃了一只小羊。”他老婆生气了,说:“你怎么不带回家来,我们两个吃呢!”说着,他老婆都往大灰狼身上打去。

语文二年级鸡蛋壳的作文【八】

这篇课文,对于此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存在相当难度。再加上篇幅较长,而且改编自外国文章,语言风格和叙事结构不同于母语课文,给教和学都增加了不少难度。

课文主要讲了两封信的故事。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可以在找到的句段旁写上批语,做上记号;同座的两位同学读完了,互相议一议,看看自己找的理由是否正确。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同时鼓励孩子们只要用心读书,用心思考,用心体会,用心倾听就会有收获。还让同学们在第二封信中采用了分角色朗读,一人读妈妈想说给爸爸的话,一人读露西想说的话,这样孩子们就能深入文本,体会当时的情境,把露西当时写信的心情表达的更准确。最后,在出示阅读《信》这首诗时,孩子们从读中感悟可以给小鸟写信,可以给花儿写信,可以给云、树写,当然也可以自己给自己写信。从而告诉孩子们在生活中要用自己的眼睛看,脑筋想,用心去体会,创作与大家不一样的东西既是最好的也是最独特的,更是最有价值和个性的。

不足之处:课堂设计内容过多,不利于学生吸收;缺少“读”,孩子读得少;在课堂上没能教孩子书写。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精简课堂,删繁就简,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