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告白被拒小作文(被人表白怎么拒绝小作文)

告白被拒小作文(被人表白怎么拒绝小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09 06:37:12
告白被拒小作文(被人表白怎么拒绝小作文)

告白被拒小作文【一】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念是成就真正的自己,一念却是终结自己,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不幸的是,《无声告白》所选择的是“地狱”。压抑沉重的几小时里,跟随着莉迪亚的,展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来自底层家庭备受种族歧视的华裔父亲,来自单亲家庭想要突破性别歧视有所成的母亲,莉迪亚认为唯一理解她的却同样没有朋友内向的哥哥,一直不被关注到敏感安静的妹妹。

谁造成莉迪亚的亡呢(自)?正是以爱的名义,“谋”了她的至亲之人。可是,又怪罪不起,在随后的每个人成长背景描述之中,父母兄妹每一个又都是可悲之人。获得终身教授、娶了白人妻子、儿女乖巧优秀的父亲,终究是没有祝福没有朋友在那个年代受歧视的中国人,他的自卑造成了寄厚望与女儿莉迪亚有更多的朋友;为了爱情放弃梦想的母亲更自然而然的将成为医生的梦移架到莉迪亚身上;父母以爱的名义始终未曾真正了解她的内心;而唯一和她相同处境的哥哥,却因为父母的爱、关注永远在莉迪亚身上,即使他优秀到通过哈佛的申请,父母也只因莉迪亚的考试不及格而忽视他,他想逃离,离开这个让他感受不到温暖的家,可是对莉迪亚而言,哥哥的“背叛”是她最后的稻草折了;妹妹则是个永远的小透明,她敏感懂事,隐藏许多大人的秘密。

也许很多人会痛心原生家庭,但这个小家庭,无非也是当时社会的产物。结尾并不那么黑暗,在无奈过后,我还是挺喜欢这个不完美的结尾,毕竟父母间是有爱的,他们是相互理解的.,哥哥最后看到了朋友,看到了小妹,相信他们永远都是怀念着莉迪亚的。

人生不就是这样,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的公平,学会承担,学会克服,学会改变。

告白被拒小作文【二】

《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是一部小说,16.7万字,情节不复杂,讲述一个16岁女孩自之后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觉醒。题材不算新颖,和千万个家庭一样,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不堪重负,最终自。难得的是作者的叙事功底,干净利落不拖沓,观察角度也颇具特色,所有相关人员的心理变化一窥到底,描述起来无渲染、无造作,用词精准而克制,阅读过程着实酣畅淋漓。

这个家庭的矛盾不少,母亲玛丽琳是标准美国人,一直认为自己最应该过与众不同的生活,所以找的丈夫也与众不同,詹姆斯·李,是一个拥有亚洲肤色的中国人。但于外来移民詹姆斯而言,最大的希望却是减小差异、真正融入美国社交圈,他最讨厌的恰恰是与众不同,夫妻俩两极分化的矛盾引发了这个家庭里所有的矛盾。

他们的三个孩子,哥哥内斯是“唯一理解他们家那种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他看得到母亲的好强、父亲的懦弱,看得到父母对妹妹的偏爱、对自己的忽略。好在他年龄尚大,已经懂得转移情绪并用外界环境改善自己的命运,幸运地,他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宇航员,并把它作为目标成功考上哈佛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唯一遗憾的是他连同妹妹对他的爱也忽略了,这个导火索直接引发了妹妹的自。

第二个孩子萨迪亚,那个自的16岁女孩,美貌、乖巧,一直最受父母偏爱,作为全家最“幸福”的人,她感受到的却只有窒息。她清楚地明白父母对她无微不至的爱背后是什么,是妈妈那没有实现的成为顶级医生的梦想,是爸爸那没有完成的融入美国本土社交圈的期盼。所以,小时候妈妈离家出走两月重新归来,让萨迪亚学会了一个本领-假装,假装对枯燥的生物学医学无比热爱,只为讨好妈妈;假装拥有无数朋友而每晚拿着根本没有声音的电话听筒煲电话粥,只为满足爸爸。但假装是无法万全的,内心深处那个不爱生物学、不爱交朋友的真实自己越长越大,终于随着哥哥一纸哈佛录取通知书爆发,唯一尚且懂她的人要离开了,她本来害怕失去父亲、失去母亲、失去家,现在上升为最高的恐惧是害怕失去哥哥。她形容自己就像“琥珀里的苍蝇”,成就了美丽,也失去自由。于是,一个漆黑的夜晚,面对漆黑的湖面,她跳了下去。

最小的孩子汉娜则是全篇最让人心疼的一个孩子,这个家庭究竟淡漠到什么程度可以令一个小孩子每天躲在餐桌下以求安全?她羡慕姐姐的得宠,羡慕哥哥的独立,唯独她自己小小又无助。但她又那么敏感,静静地观察家里的所有人,所以她也是最早知道整个事件真相的人。

倒数第二章是全书的亮点,真相大白就在这一章。萨迪亚划船至湖中央,跳下水之前一系列积极的想法让很多人认为她的不是自而是意外。但我更倾向于是自,她是想重新开始,重新做自己、重新爱家人,但,不是此时,而是来生。最大的激进往往隐藏着最深的绝望,救不了自己,跳水举动也许是她最无声的告白。

最后一章最温暖,出轨的丈夫(关于詹姆斯出轨这段着实让人遗憾,但也许这就是生活)、跋扈的妻子,在经历一切悲伤幡然醒悟之后,见面的第一句话也是唯一一句话:

“我以为你走了。”

“我以为你走了。”

再不需要其他冗句,大家都在,多好。

回顾全篇,书封面上那句话概括得最为精准: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与所有父母共勉。

告白被拒小作文【三】

内斯是父亲哈佛的希望,莉迪亚是母亲医生的希望,汉娜是无视透明的孩子,可悲的家庭,父母的“偏爱”导致孩子们处境各不同。几个孩子内心深处渴望关注,又怕关注,莉迪亚不断扮演好女儿的角色。由于母亲玛丽琳出走造成的创伤不断提醒她要当“好女儿”,妈妈要求莉迪亚学习认为对她好的学科,莉迪亚学习但是她是不喜欢的,就连生日礼物莉迪亚都是远超她年龄段的书(有描写是她妈妈想看的书)和暗示,是爸爸妈妈的期望和寄托,忍住失望假装自己明白喜欢,莉迪亚长期扮演的角色压得她透不过气来,内斯被哈佛录取要离开这个家,如同星火在莉迪亚心里燃烧,和杰克的交往,或许开始只是对哥哥抛弃她的报复,而我读到她开心,杰克是他的倾听者,她会主动告诉他她的秘密们。她做到她想要的自己,母亲曾离家出走,父亲出轨,最亲爱的哥哥要离开了,还有初高中时期的她。

正是我们都经历过青春期,混乱叛逆的时候,这些的种种像雪一样不断落到她身上,最终压垮了莉迪亚脆弱的精神,正是这沉重的爱把莉迪亚拖到了湖底,杰克点醒了莉迪亚,但是这个救生圈来的太晚救不了湖底的她。不知道那一天自己会做妈妈,我希望自己孩子平安幸福,自己也不要以爱的名义,影响ta的一切,很害怕自己以后也会把自己的“人生经验”这样灌输给ta。如果遇到人生困境时,我希望我可以云淡风轻对ta说一句没事,有妈妈爸爸呢,然后和ta一起面对,我希望我能是他的后盾。

告白被拒小作文【四】

从昨天到现在,我花了所有空余时间,看了你所有的博客。才觉得你的凉薄是漫长的岁月堆积出来的,并不只针对某个时刻某个人。看着那些冰冷的文字才明白,一个人可以凉薄无望至此。可是又是那些凉薄将你支撑着走到现在。看着那些消极厌世的思想,快要被你带进暗流。站在悬崖的时候,你享受那一刻的宁静与释然,之后决绝地转身,你始终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所以并不担心你会飞身而下。你那厚重的壳保护你不受伤害,只是也隔绝了所有温度。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伤害,让一个人早早独立变得沉稳与淡漠。该怎么形容呢?仿佛一杯冰水放在了一桶热水里,当拿出来喝的时候才发现,这杯水只有外缘这一层是暖的,喝到胃里依然凉。那种凉,比直接喝一杯冰水要更寒心。不能长时间地看你的博文,看多了心会结冰。可是好奇心又驱使我看了一篇又一篇,看了一遍又一遍。一开始觉得神秘莫测颖悟绝伦,后来才知道把自己的内心包裹起来,努力想变得优秀得到认可的人,他活得有多累,多冰冷。不过是想要一点点温暖,结果依然活在冰冷的世界。

我在看《无声告白》读到写内斯的部分,心里全是你。在看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年轻的时候》时,却又觉得潘汝良跟你也有相似的地方。我拼命地想要你感受这个世界的温度,可是却发现你身上的刺,正在一点点地戳伤我。

告白被拒小作文【五】

《无声告白》是我花一天时间读完的一本小说。看完之后,总觉得想写点儿什么。这本小说作者是居住在美国的华裔,不知道是不是华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因此特别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来赢得别人眼中的赞许,从而肯定自身的价值。所以,这部小说在种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满了作者主观的感受,可能很多内容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小说中的母亲是美国人,但是其言谈和行为却十分中国化,以致我读的时候总会有点儿“出戏”。我甚至我觉得,如果忽略书中的美国背景,把种族差异换成城乡差异,整个情节放到中国,也十分合适。举个例子,家长们是不是都很喜欢送书给孩子作为礼物?

中国人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长都会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很值得中国家长记住: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让孩子重复一条你自己的道路呢,还是应该让他自我发现兴趣所在?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浮躁的社会环境都给不了孩子自我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的时间,家长们的集体焦虑直接导致孩子们脸上呈现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曾经坐在少年宫的大厅里观察过来来往往的孩子,年龄越小,脸上的笑容越多;年龄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希望我的两个女儿脸上的笑容能够持久些。虽然在目前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很难成为现实。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应该还是能够做到的。从今天开始,少一点儿灌输,多一点儿沟通,给孩子们的成长多一点儿空间和时间。

告白被拒小作文【六】

蓝以翔手里拿着席慕容的诗集,独自穿过了马路。走在校道上,还不忘在脑海中回忆席慕容那首《无怨的青春》。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当她背完整一首诗的时候,恰巧也到了图书馆了。

走进了图书馆的阅览室,她仍像往常一样坐在靠窗的位置。那是因为,阳光可以透过窗户照射进来,这样她才不会觉得冷。同时抵达心底的阳光也可以温暖孤独的灵魂。

秋日的阳光总是淡淡的,微开的窗户仍有风吹进来,书页也被风吹得飒飒作响。蓝以翔就这样不知不觉的看了两个小时,背完了七首诗。为此,她满足地笑了,白里透红的脸上挂着两个小酒窝,分外可爱。

蓝以翔的周末是单调的,除了看书就是写作。在舍友们的眼里,她简直就是一个如假包换的“文艺女青年”。但是,这突如其来的“荣誉称号”仅仅只是换得她的一声苦笑。毕竟,只有她知道,自己的梦想还是那般遥不可及。

书桌上除了那一踏踏堆得高高的教科书之外,还有一堆还未拆封的课外书。然而,那一堆还未拆封的课外书都是她的好友欧阳送的。这其中参差不齐的课外书便有纪实作品,心理方面的书,励志书等等。

周日,宿舍里有的人在看电影,有的.人在绣十字绣,有的人在网上不断更新动态,不时道出“谁谁打算要在光棍节来临之前怎么想办法解决单身”。只有她,蓝以翔沉默不语的坐在床上,认真地翻看着好友欧阳送给她的那堆书里的其中一本《没有墓碑的青春》。这是一部纪实作品,讲述六七十年代的知青的故事。

睡在她下床铺的晓晴,搁下手中十字绣向蓝以翔问道:“文艺女青年,借本书给我看一下吧。”

“喂,小飞鸟,借本书给我看看啊,快无聊了。”这时,蓝以翔方才听到晓晴在问她。

“哦,好,自己去拿吧。”蓝以翔随口答道,又继续埋头看她的书。

“哼哼,我随便挑了哦,我都问你四遍了,你都没听到。”说完,晓晴一个劲儿地在挑她的书。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

晓晴突然郑重其事地向在坐的各位说道:“大家,请安静,下面由我为大家带来一个精彩的朗诵!”

“总是/要在凋谢后的清晨/你才会走过/才会发现/ 昨夜/就在你的窗外/我曾经是/怎样美丽又/怎样寂寞的一朵/我爱 /也只有我/才知道/你错过的昨夜/有过怎样皎洁的月。”

“切,不就一首诗吗?”其她舍友颇为不满的说道。

“我还没念完呢。下面还有啊,亲爱的以翔,这是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当你不经意

发现这张书签的时候,我想说,其实我喜欢你,不只是朋友的那种喜欢,你能明白吗?我想做你的翅膀,陪伴着你飞翔,请给我这个机会好吗?——欧阳2010年8月”晓晴就这样声情并茂地读完了。

转瞬间,大家的目光都不约而同的落到了蓝以翔的身上。蓝以翔还是很专心地看着她的书,对此全然不觉。

“小飞鸟!欧阳是谁啊?从实招来!”又是晓晴的声音。

“你刚刚问我什么?没听清楚,请你再说一遍吧。”蓝以翔一副很朦胧的表情倒映在晓晴的黑黑的眼珠上不容怀疑。

“算了,我不问了,你自己看吧,别哭了哦。”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说完,晓晴随手把那张书签递给了她。

以翔接过书签,黑色的楷体字,纤细有力,一看就知道是好友欧阳的字迹。“昙花的秘密,原来欧阳也喜欢这首诗”她一边看一边想。

“晓晴,你在哪找到这张书签的?!”蓝以翔看完后来不及思考,就追问晓晴。

“在《草叶集》倒数第三章那!别告诉我,你不知道哦。”

蓝以翔被突如其来的书签给吓到了,看着晓晴一脸的疑惑,她并不打算为她解释。搁下手中的书,拿着书签连同《草叶集》走出了宿舍。

蓝以翔来到了足球场。她说不出此刻是什么心情,却又止不住凌乱的思绪在脑海中飞舞盘旋……望着静无一人的足球场,她开始了一个人的赛跑。

时间如同书签上的距离来不及看清就已经悄然沉淀。她慢跑跑完了两圈,然后瘫坐在草地上。

“欧阳,怎么会喜欢我?”蓝以翔怎么也想不通,可事实就摆在她的面前,那张书签是证据,容不下她的怀疑。

20xx年8月,初中毕业后的第二个月的暑假。2013年11月。这中间隔了三年的时差。

这算是沉默的告白吗?没有人告诉她。

下午两点的天空沉沉的,有朵孤单的云朵漂浮着,一如蓝以翔的心情,说不出是难过还是喜悦。

欧阳是蓝以翔从小到大的朋友,和她一样喜欢文学。但欧阳比她更优秀,欧阳考上了2A,而她只考上3B。欧阳应该是让大多数女生心生爱慕的那种男生,学习成绩好,人也长得俊朗,只是暑假经常在海边逛,被晒黑了点。

蓝以翔喜欢他吗?

她从来没想过欧阳会喜欢上自己。他是她学习的榜样,是她的朋友,是她遇到文学上的问题就可以向他请教的老师……

经过了彻夜的思考,第二天早上便是双“11”,所有舍友都不忘向她祝贺,说她告别单身了。

“欧阳,节日快乐哦!以后小飞鸟会很勇敢地独自学习飞翔的……”蓝以翔按下了发送键。

此刻,电脑上播放着俞灏明的那首《一个人的浪漫》。

舍长不经意地冒出了一句:“这首歌,我喜欢!”

欧阳的告白在书里沉默了三年,许是巧合才会再次遇到,蓝以翔知道这是最好的选择,朋友比恋人更适合,对于不满自己考上本科而重新选择高四的欧阳而言,也许这注定会是一次沉默的告白。

晓晴又在冒泡:“今晚下了晚修我们去联谊,告别单身吧。”

蓝以翔笑了,眼里含着泪。阿珍电脑上放着林志炫的《单身情歌》。

告白被拒小作文【七】

终于读完了这部压抑的小说,本来只是试着读读看,但是慢慢地被小说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逻辑思维以及细节的描写,如此沉重的主题竟然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越来越想读下去

父亲詹姆斯是中国人,母亲玛丽琳是美国本土人。现在的美国开放包容,而那个时候的异乡人的确与众不同。所以他们俩的结合也是冲破各种束缚,玛丽琳不顾母亲的劝说找一个“和她更像的人”,而毅然决然嫁给了一个哈佛教授詹姆斯李。理所当然,他们的孩子也承受了更多的本不属于他们的外界的压力,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

玛丽琳在组建家庭并拥有俩个孩子的情况下想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于是她不辞而别,然而这样的选择是不理智的。显然可以看出,一个结婚后的女人再想做出点成绩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割舍的太多。

莉迪亚受尽父母的宠爱,享受这种爱的代价是承载父母的梦想,按照他们规划的人生去实现所谓的梦想。这种爱是自私的,他们只是在弥补自己人生的遗憾而已。“如果你不愿意笑,就不要笑。”书中描写过几次利迪亚的笑,淡淡的,有超出同龄人的成熟,这种成熟也让她为了整个家庭的平衡做出牺牲。以至于最后彻底崩溃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而杰克却是截然相反的,他肆意的活着,是小说里最自由的灵魂。“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面对隐晦禁忌的感情不惧怕,用花心的外表来隐藏自己内心深处纯真的眷恋。

不谈关于这本书中的关于种族和性别这么严肃的主题,只是想说说关于教育和成长的自己的一些看法。前段时间看的电视剧《小别离》中的朵朵也是初中生,喜欢写小说。而妈妈确是很要强的女人,唯成绩论者,朵朵成绩简直就是家庭晴雨表,一言不合就可能来一场母女大战。还好朵朵有个明智的爸爸,然而还是躲不过虎妈的步伐。备受压力的朵朵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僵,甚至恨自己的妈妈,妈妈当然也很委屈。这是中国家庭常见的模式,只是通过电视剧表现出来就更加激烈。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是并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不需要继承所有的东西,比如梦想。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能做到的都是勇士。

告白被拒小作文【八】

在我开始的现在,我并不知道我会说什么,而只是练习去表达一些什么。

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是因为我在看书时特意要求了我的速度。为了提高速度,我用手指划动文字,虽然看得眼睛疼,不过却在提高了注意力的时刻也加快了阅读速度。

莉迪亚,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整本书的迷之所在。从开头写她的失踪、亡,一直到最后的真相大白,中间从她的父母的结合开始写起,写他们认识之前的身份、写他们相遇的经历,也写他们结合的美好,当然更多的还有他们婚后生活的惯性,这是一种迪莉娅的父母带自他们各自家庭的思维惯性。当这种惯性在现实的现实生活中经受考验时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也由于他们的不自知,又将这种状态呈现给了自己的孩子。

有句话是,这世界上最爱你的,是你的孩子。父母对莉迪亚的期待成了莉迪亚对这对可怜父母最大的爱,她不断地满足父母的要求,却也在不断地消耗着自己,用一种父母期待的样子活着,而不是真正莉迪亚的样子活着。

重压之下的迪莉娅叛逆了,她坐上了淘气小子杰克的车,却没想到从这个别人眼中最不堪的人身上得到了做真正自己的力量。当她面对一个那样勇敢面对自己的人的时候,终于轻松了,她要做自己,因此她回到那个失落自己的地方,想要重新开始,却没想到,那里既是她的开始,也是她的结束

莉迪亚的对这个家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对她寄予厚望的父母。她的彻底摧毁了父母炽烈的期望,但他们不能再依靠莉迪亚来实现他们心中的愿望时,他们都失去了生活的重心,爸爸和年轻的助教有关系,借此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和苦闷;妈妈则是借着愤怒来发泄内心对无法实现生活梦想的痛苦。

哥哥则是因为妹妹的开始留心最后和妹妹在一起的杰克,才了解了杰克心中的秘密……唯有一直不受重视也不受“迫害”的小妹汉娜保持着孩子的天性,感觉到了人们内心的苦痛与挣扎,用默默守候、陪伴、倾听来安抚这些受伤的大人和这个支离破碎的家。

故事在最后的揭晓谜底和父母的和好、哥哥的平静中结束。

掩卷长思,书最一开始的那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摆脱别人对我们的期待,成为我们自己”,一句看似如此简单的话,往往却需要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才能换来。是别人给与我们的太过沉重,还是我们太过软弱,因为爱而软弱,因为怕而软弱?

周六晚上那期的奇葩说讨论的话题是“我们该不该向父母出柜”,也就是向我们的父母承认,要做我们自己。高晓松在最后的陈词时说,这个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歧视:同性恋,甚至是脸大、腿粗都是,但这个社会也是因为如此也激发出人们的不断进步和改善。不要因为不同而自卑,那些相同的人里也有很多王八蛋。

在那个现场,最不同、最勇敢的就是蔡康永和金星了,他们一个是同性恋,一个是变性人。他们都是同行业的精英,他们都非常坚强……他们都做了自己。

说到这里就又想到蒋勋里不断提到的“自我的完成”,最常提到的就是竹林七贤,相同的是都在挣脱那个时代对“不同”人的束缚,说重些就是别人眼中的“异类”。

通过那些成功的完成了自己,让自己从沉默的螺旋底端转动到上面来的那些人,都有一些共同点,即他们的力量源泉,书籍!

这段日子的读书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原来书籍真的.会铸就人的肉和灵魂,改变一个人,给人以力量,导向人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路途。这就是我今天想要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