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传播传统文化刻不容缓作文(传播传统文化需要创新的作文)

传播传统文化刻不容缓作文(传播传统文化需要创新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4-03-13 15:34:00
传播传统文化刻不容缓作文(传播传统文化需要创新的作文)

传播传统文化刻不容缓作文【一】

可是,曾几何时,当我漫步在街道两旁,发现树木单调、乏味;曾几何时,当我游览公园时,发现人工湖水浑浊、发臭;曾几何时,当我看见人类手中提的笼中之鸟时,发现鸟儿呆呆的、傻傻的,我的心被震撼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我国的环境也随之变化。由于我们对生态系统缺乏认识,不了解自然规律,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已遭到严重的.破坏。比如取暖、盖房子大量破坏森林,进而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洪水泛滥,由于城市无力供应干净能源,直接烧煤,造成空气污染,工厂用煤发电,没有对二氧化硫进行回收,造成空气中弥漫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末,出现酸雨损坏庄稼和建筑物的情况。还有城市垃圾、工厂废水来不及处理直接放入河道,使得空气、水中及陆地上的生物受害,造成生态不平衡,影响气候,危害人类健康……看到这些,我们还能眼见着环境污染,而等闲视之呢?

不,决不能,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上做起,比如多植树造林,爱护一草一木,不捕猎小动物,不小看地上的一片废纸,不轻视未拧紧的水龙头。今天,你的随心所欲将可能是的代价偿还。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吧,努力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不破坏植被……我将用一颗真诚的心呼唤:珍爱绿色,就是珍爱生命,保卫绿色不被污染,就是保卫我们的心灵不被污染。让我们共同喊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的口号。不为别的,只为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只为我们的祖国将是一片绿色。让我们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让生命的绿色永远蓬勃,蓬勃永远!

传播传统文化刻不容缓作文【二】

3.1学校武术文化传播的优势

在武术传播的研究文献中,有关于学校武术传播的纵向研究中多次提到学校是武术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途径,学校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主阵地”,武术本身的发展和普及也决不能忽视学校这块重要阵地。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都是在保留其基本精髓的基础上对动作和规则加以改良,使之更适合作为教学训练的内容和比赛的项目,并通过学校作为主渠道向青少年推广,从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反观他们国家在各级学校体育课中民族体育项目的比重和普及情况,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柔道馆、跆拳道馆,就不难明白这些民族体育项目代表亚洲进入奥运会决不是偶然的。学校不仅应该成为种种奥林匹克体育运动项目的推广基地,更应承担起发展民族体育、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同时,中国武术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许多其他西方体育项目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国武术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与意义,学校体育应将武术文化教育纳为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推动学校体育全面发展。

3.2学校武术文化传播形式的单一性

近现代以来,学校体育的开展基本上实施军事体操模式,学校武术的开展沿袭或者仿照了军事体操的模式。从上世纪20年代开展中华新武术始,学校武术就被竞技化、模式化,甚至格式化了,体用兼备逐步淡漠,“理、法、势”渐渐只留下了“势”,武术教材枯燥,难度偏高,致使许多优秀的拳种失传,中华武术的精华濒于遗失。解放后推行的武术开展模式,重套路轻技击,重势轻法,重势轻理,从教学、训练、比赛、规则等方面基本参照西方体操模式。上世纪末虽然武馆武校蓬勃发展,高校、体院专门设立武术系科专业,然其依旧采用西方竞技体操的教学、训练、竞赛的开展模式。竞技是属于少部分人参与的活动,武术一旦唯竞技化,就远离了健身、健康,也就背离了武术的社会存在作用,其在学校的传播形式也就只适用于少部分人,即专门从事此项活动的武术教师、武术教练、武术队员,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都缺乏兴趣,只能敬而远之,止于欣赏。

3.3学校武术文化传播的制约性

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严重缺乏本土文化的继承,制约了武术文化的传播。幼儿园到研究生教育整个过程中,竞没有一门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使得绵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断层的危险。武术也不例外,武术教育一定程度的缺失,不仅使西方体育项目在中国大行其道,就连与武术渊源颇深的韩国跆拳道和日本空手道等亚洲体育项目在中国也异常火爆,而参与的人群主要是青少年学生,属于国粹的武术却备受冷落。青少年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武术如不能在新生一代身上得到传承发展,必定面临失落或消亡的危险。武术如在国内都不能盛行的话,何谈在世界上传播。虽然建国之初我国就把武术列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可武术在我国学校中开展得情况并不好,主要原因有:一方面体育教材中武术所占份额太少。如“中小学体育课中武术内容的比例只有8%”,有的学校体育教学根本没有武术内容;另一方面缺少武术功底过硬的师资队伍,这与我国武术发源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强调了在中小学加强武术课的问题,这为学校武术发展提供了契机。

传播传统文化刻不容缓作文【三】

《认识媒介文化》一书较全面地对20世纪中叶以来本领域内的各相关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关于媒介文化的理论及核心观念,进行了细致精深的梳理和表述,并对各学派内的研究视点进行了分析整理,提出了别树一帜的观点,而且不乏深中肯綮之见。对当代社会理论试图探讨媒介在文化生产和文化再生产中的地位的种种方法也做了批评性的审视,阐述了一般社会理论与一系列有关媒介和信息的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并重新评价了意识形态、结构和行动者以及媒介等等在道德准则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的作用。

传播传统文化刻不容缓作文【四】

看着眼前的一切,大家不禁破口而出:“还我蓝天,还我净土,还我火红的太阳和那清澈见底的河水!”是的,它们在哪儿?在哪儿?如今的地球已是千疮百孔,这是为什么?一句话: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却糟蹋着地球。

1952年12月5日~8日,伦敦正值冬季,潮湿而沉重的空气压在伦敦上空,使伦敦一连几天沉浸在浓雾之中,四天中亡四千余人。在以后的两个月中,陆续又有近八千人亡。1957年1962年又发生了此类事件,原来人的”烟雾“是由伦敦上千万个烟囱排出的。大量的黑雾使尘砾的浓度为平时的10倍,SO2的浓度为平时的6倍。烟雾中Fe2O3使SO2氧化产生硫酸泡沫,凝结在烟尘上形成酸雾,导致”烟雾事件“

1953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的小渔村中,有人起初口齿不清,面部痴呆。后来耳朵聋了,眼睛瞎了,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高声嚎叫而。直到1956年,又有96人得了同样的病,其中18人亡。此后,以熊本大学为主组成的医学研究所通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找到了原因。原来,建在水俣镇附近的一家氮肥厂,三四十年代相继采用汞催化剂生产醋酸乙烯和氯乙烯。大量含有甲基汞的废水,废渣排到水俣湾。甲基汞进入水体后,靠水体自净难以消除,人吃了便生病亡。

1948年12月3日凌晨,在印度博帕尔市郊的一家美国联合炭化物公司农药厂,底下储气管内的45吨剧毒液体异氰甲脂在三四小时内全部漏掉,滚滚浓烟严重污染周围环境,20万忍受害,1500多人当场亡。经调查,在故事发生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在博帕尔市居民中降生了许多畸形怪胎。”博帕尔惨案“发生之后,博帕尔市从此被人们称为”亡之城“。……

同学们,如此这般的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导致大规模灾害的不计其数,在心惊胆颤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扣心自问一下了呢?

如果你说这是世界级的灾难,对我们无法造成危胁,那就请看看我国的环境污染资料吧!到时候,你就不会认为我在危言耸听了。

据统计:目前我国沙漠及沙漠化土地共149。6万平方公里,现在仍以平均每年增加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甚至一向与沙漠无缘的我国南方,也出现成片的沙荒地。而与沙化日益增长相反的是我国森林资源则日益减少。如东北长白山林区,森林覆盖率比建国初期减少了约18%。目前砍伐量已超过生产量的50%以上,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98%,现居世界第121位。

80年代初,我国对5。3公里的.河段进行调查,水污染不能灌溉的约占23。3%,水质合格的仅占14%,地下水也难逃厄运。

再说由于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人们患白内障的数目越来越多,发病率比原来提高了1/5,一天平均有24多种植物和1种动物灭绝,科学家预测,在过几年,如果人类继续不加节制地破坏环境,捕野生动物的话,那么我们熟悉的老虎等也将会灭绝……也许又会有一天,美丽的牡丹月季,可爱的熊猫就会离开我们!这一切难道还不可怕阿?现在,世界上的沙漠面积已增长到陆地总面积的1/4,在中国所占的比例更大。而每年我国至少有一个县大小的地方要被沙漠吞噬,更有许多宝贵的耕地资源在流失,这一切难道还不足以使人心疼吗?

惊人的数据,一起起的事故令人触目惊心,如何对待环境污染变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它是保护环境的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文献,是世界上第一个维护和改善环境的纲领性文件,文献的制定是不够的,人类的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而自然又是有限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还必须在未来建立一种新的经济方式。英国的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两种经济模式,一种是对现在的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称之为”牧童经济“;另一种是未来应建立的模式,叫做”宇宙飞船经济“。它要求人们改变将自己看成自然界的征服者和占有着的态度,而是把人和自然环境视为有机联系的系统即人-自然统。

法规的制定,经济模式的提出,执行者必然为人。于是人的素质便成了解决环境污染的重点所在,有对后代负责,对自己负责的责任心,有保护环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觉悟,才能从点滴小事中保护环境,保护我们共有的这个家园。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远视未来,我们有很大危机,从而更加加重了我们的责任感。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为祖国增添一抹绿色,添一点生机勃勃。

自然虽可以改造人,人更可以造自然,人定胜天。

传播传统文化刻不容缓作文【五】

本书有两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书中有些地方存在着明显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想;二是本书介绍的诸种理论流派仅集中于欧洲各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对世界其他各国的理论探索则几乎未曾提及,这对于全面研究媒介文化理论显然是有其局限性的。其中以史蒂文森对马歇尔"麦克卢汉思想的批判意见为精彩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媒介理论对阶级社会中所谓“思想的自由交流”进行了批判。史蒂文森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优点,在于它指出了所有制和媒介生产的文化内容之间的联系,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滋长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形象和表达。而马克思主义媒介理论的劣势,在史蒂文森看来,在于忽视了阶级统治以外的其他统治关系,比如性别和种族。史蒂文森探讨了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媒介理论方面的3种研究成果。分别是雷蒙德"威廉斯对传播制度的研究,斯图尔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对电视新闻中的阶级偏见的研究。

从书中对威廉斯的介绍可以概括出史蒂文森对威廉斯的观点进行了4个方面的商榷。

(1)威廉斯忽视了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2)威廉斯高估了霸权的凝聚力,忽视了现代社会中价值观的离散。

(3)威廉斯没有注意到现代文化的多元性,他的“民主现实主义”脱离了现代社会的语境,过于理想化。一方面,威廉斯更多地把言论自由看作权利而不是义务,错误地以为只要强调撰稿人的权利就可以实现民主的媒介。另一方面,威廉斯希望用激进的民族文化反抗美国的全球文化,没有看到两者都必须在跨国资本主义的体系下运作。

(4)威廉斯的文化理论过分关心艺术,以文学研究的方式研究文化,但电视观众看电视的方式并不同于学者解读文学作品的方式。

其次是霍尔的研究。史蒂文森对霍尔的解码模式也提出了4点商榷意见。

(1)霍尔太强调受众和文本的关系,而没有认真评价经济和国家对文化生产的影响。

(2)霍尔沉湎于符号学的研究,不可能展开媒介民主化方式的分析。

(3)霍尔太注重话语在建立霸权方面的有效性,表现出一种“能指的狂妄自大”而忽视了其他因素。

(4)霍尔把主导性话语形式和“意识形态”概念混为一谈。当然,史蒂文森还是肯定了霍尔理论的建设性,话语和意义之间终于出现了张力。

最后是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在1970年代和80年代初对电视新闻中的偏见问题所进行的了研究。史蒂文森认为,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对客观性、公正性的要求,是和受众多义性的阐释实践不相干的。

传播传统文化刻不容缓作文【六】

传播传统文化刻不容缓作文【七】

时间因素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经济史家必须考虑时间的作用,考虑他所研究的那个时期人们对时间的态度,这样有助于人们摆脱好古癖,摆脱专注于现在,摆脱停滞和成熟的幽灵。不仅仅经济史家需要关注时间,历史上的统治者同样需要关注时间的变化,历法的诞生与调整,说明了罗马帝国对时间的关注,正如在埃及罗马时代一样,建筑同样强调对时间的控制,其显著表现是哥特式教堂。此外在工业、商业等领域同样有对时间的重视和控制,关注时间可能有利于统治者内部的行政统治和国家的一致对外,对帝国的延续性产生重大的作用,然而,如果过于忽视空间的问题,帝国同样将面临着重大的问题。

总之,作者认为我们一方面要逃离对此刻的执着,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逃离对历史的执着,拜托时间的束缚,寻求时间和空间需要的平衡点。对空间的控制表现在领域的扩张,对时间的控制表现在这种政权的持久力,传播媒介或许会产生这种偏向,历史的进程表明,媒介的这种偏向总是相互抵消的,以此来达到平衡的状态。例如,作者所指出的:“苏美尔文明对黏土的依赖,是在产生了巴比伦人对石头的依赖以后得到抵消的”,“罗马帝国官僚机构依赖莎草纸卷和字母表,其教会却依赖羊皮纸抄本,后一种依赖是前一种依赖的抵消。”简单巡视突出的时间问题,也许更加有助于我们看清自身文化的局限性。

传播传统文化刻不容缓作文【八】

小时候读过《大学》、《中庸》,知道国学是很值得学习的,但是,四书五经之类的书我的确没有阅读,因为很难懂,又没有趣味性。《经典常谈》就不一样了,首先作者很有分量,而且《经典常谈》是大师为大众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该书主要是介绍讲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书的自序上也说这本书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典籍,也可以称作为“国学入门书”。既然能够称得上“国学入门书”,其分量可谓不言自喻。它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经典娓娓道来,是大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指南。

朱先生这部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等著作。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书目编排顺序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理解传统文化,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浪花淘尽,剩下的传统文化才是经典,儒道法释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古希腊经典与《圣经》则是西方传统文化的源泉。让我了解了不读经典传统文化,寸步难行。纵观通篇,朱先生在传统文化的阐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认识。比如在《礼》第五中,朱先生说道:“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

朱先生的这本书虽然称作为“经典常谈”,但在我看来其实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经典常谈”,更深远地来看,其实还包含着“经典导读”这更深一层次的含义。众所周知,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地深入每个人生活时,我们的生活也充斥着许多新生文化,以至于年轻一代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面对日益增多的“泊来”文化,已经很少在有家庭再给孩子接受“传统教育”了。所以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内容所写成的。他想通过此,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这本书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一些概念,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乡土中国》虽然是作者在“乡村社会学”的基础上撰写的,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的分析,其广度和深度已高于一个社会学的层面。 乡土中国所涉及的问题,不仅仅是拥有漫长历史的古老中国的一个小部分,而是这个以农业为根基的文明古国的深层次基础。乡土中国,讲到的也不只是乡村生活,而是通过这个衍生出去,一直涉及到了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与中国国民的国民性格,揭示的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图景。我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社会学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理解传统中国与中国国民性的经典之作。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是本书所有内容的出发点。乡土性并不是中国所有阶层的特性,但是却是传统中国最基础的特性。关于乡土性的原因和其它,费先生做了这样的描述:“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可见传统中国的经济基础以及农业这种产业的自身特性,决定了基层社会的乡土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社会特征。

《美的历程》讲述了中国传统图案与传统纹饰是中国传统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早表现之一。它们不光是中华民族独特审美心理的形象展现,而且还继续引导、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与审美实践,其既有人类审美活动的共性特征,又有民族的

个性差异,是参与了中国人的审美心态生成的。其中所含的的审美思想、吉祥寓意、造型方式与内心关照等为现代图案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活力与依据。

在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传统文化现代化与中华文化的未来走向的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需要智慧。如何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衔接,值得深思。衔接点是什么,能否进行有效的系统重构,中国文化的方向在哪里,就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和努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没有绝对的划分但也有相对的区别。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也不仅仅是对接的问题,而是如何使传统文化现代化,因为传统文化如果要存在下去的话,它必然也是现代的,或者说具有现代意蕴的。现代文化不是庸俗和浮躁的文化,它也得是富有生命力的先进文化,它又必然是有思想和历史传统的,只有对传统有一个清醒的把握,才能构成富有活力的现代文化。至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如何衔接,寻找到它们之间的共通性或许就是那个链接点也或者是中国文化的方向。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很长时间的积淀和沉着冷静的思考。

结语: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和存在之根。因为它,我们繁衍了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也因为它,我们在近代中国落后了一百多年。所以,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能够使我们安身立命的本根性的东西传承下来,同时又如何把其中存在严重时代局限性的东西进行改造,这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