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以史为鉴作文主题(以史为鉴作文分论点)

以史为鉴作文主题(以史为鉴作文分论点)

更新时间:2024-05-17 23:35:09
以史为鉴作文主题(以史为鉴作文分论点)

以史为鉴作文主题【一】

夏天到了,火辣辣的太阳照着大地,树叶无精打采地低下了头;喜欢唱歌的知了也叫着,好像在说:“热了,热了。”小狗趴在树下伸着舌头喘着粗气。

这时,一头驴子背着重重的盐,汗流浃背地走着路,艰难地迈着它发软的腿,一颗颗豆大般的汗珠从它头上滚落下来,它多想找个阴凉的地方休息呀。

走着走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它的去路。小河清澈见底,像一条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它小心翼翼地趟水过河,一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了。河水冲洗着它的身体,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驴子慢慢地站了起来。突然,他惊奇地发现,身上的袋子变轻了。情不自禁地对着蓝天亮开了嗓子。

不久,驴子又背着两大捆海绵,迈着轻盈的脚步,哼着小曲,兴冲冲地跑向小河,故意摔倒在河里。它又是喝水,又是洗脸,还在河里欢快的拍打着水花。得意地想:上次,我在河里呆了一会盐就变轻了。这次我在水里多呆一会儿,海绵不就比盐更轻了吗?

驴子慢腾腾的站了起来。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海绵变得越来也重,驴子的身体慢慢地往下沉,它害怕极了,大声喊道:“救命啊,救命啊……”

以史为鉴作文主题【二】

壮壮是一头生活在贫穷山村里的小毛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帮村里人拉磨。虽然,壮壮很辛苦,可是每当大家夸他能干的时候,他就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小毛驴。

有一天,老村长交给壮壮一个艰巨的任务,他去城里送面粉。进了城里的壮壮,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东张西望,眼睛都不够用了。他看见了高高耸立的大厦,看见了平坦宽阔的马路,还看见了能指挥交通的红绿灯,这一切是多么的新鲜、神奇。正当壮壮欣赏着从来没见过的风景时,忽然,一辆装满了面粉的大卡车,从他身边飞驰而过。壮壮心想:村里每年举办运动会,我都能拿到赛跑的冠军,我一定能比这个“大怪物”跑得快!壮壮飞快地追了上去,可是没跑多久,就败下阵来,累得直喘粗气。没想到自己这个赛跑冠军会输得这么惨,望着“大怪物”绝尘远去的身影,壮壮陷入了深思——就在壮壮垂头丧气的时候,他忽然想起来,老村长交给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呢!壮壮拔腿就往面粉厂跑去,厂长热情地接待了他,还带着他参观了制作面粉的车间。

以史为鉴作文主题【三】

每个蝉鸣夜深的月下,每个无人知晓的落寞黄昏,每个了无音杳的断肠空谷,总有一轮残月高挂于天溪之边,亦会有一痴情人手持金樽清酒叹半世流年。是歌月徘徊、舞影凌乱惊扰了桃花潭水?还是对影邀月看不惯古人的嘴脸?是什么让他发出“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的呐喊?以书为友,我看到了他的无奈,他的悲欢。

一个尸位素餐、舞文弄墨的小小御用官竟有如此的气魄与狂傲。那份放荡不羁又怎会甘心囚禁于世俗之间?人生苦短,何不潇洒过一回呢?乐便要乐到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荡气回肠,哭边要哭到“护院坐啼坟上月”心碎骨断,如此,才是人生真滋味。以书为友,书外皎皎白月光,书中不羁古人影,书,让我学会毅然决然,让我坦荡面对成与败,书教会我成长。

以史为鉴作文主题【四】

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脉思维息息相通。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这又作何解呢?

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这种文章本就是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书写之时,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恨不得泣成句。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人品?

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的形象。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本身。此时,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记载的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大窝里怎样,才是怎样。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

高尚的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时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内涵,将他的文章与人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益无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们也能了解到个中缘由,作出客观的评价。伪造者在史料面前是无处遁形的,花言巧语的功名,骗得了一世,骗不了百世。

赏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结合,的真实才清晰浮现。以如此客观之态度品读古今作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获得超越区区一纸文字的精神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