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感悟道德作文700字(道德是人生的必修课600字作文)

感悟道德作文700字(道德是人生的必修课600字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10 21:17:01
感悟道德作文700字(道德是人生的必修课600字作文)

感悟道德作文700字【一】

哲人说:修养,是智力最高的证明。的确,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正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般,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那么这个人才会让别人看得起,让人不禁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与崇拜。可见,修养是人生的试金石。

修养,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大度,是一种气魄,是一种风格,是那么清新自然,那么无尘无染。

对于修养,伏尔泰说:“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不同的不是出身而是修养。”阿密埃尔说:“人要正直,因为在其中有雄辩和德行的秘诀,有道德修养的影响力。”

正因为具有修养的力量,才有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洒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可见,修养的力量无法比拟,修养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这种强大的力量,修养才成为了人生的试金石。

康熙年间,尚书张英家人与邻居为整修府第,地界不清而发生争执。张英得知,只做一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后立即让出三尺之地,而邻居也让出三尺之地,成了一条六尺宽的街道。张英是有修养的,正是因为他崇高的修养感染了周围的人,自己也彰显了自身的魅力所在。他秉承着“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态度,化解了两家的恩怨,他是伟大的,他的人生是光芒万丈的。可见,具有修养的人,他的人格魅力才会显现在世人面前。

芸芸众生,每天都在奔走,熙熙攘攘,不绝于途。在这条跑道上,你必须展示你独有的道德素质,否则你就不会登上成功的宝塔。

近来社会,人们的无道德修养现象愈加频繁,在公共设施上搞破坏,在雕塑上乱刻乱画……这些都记录了这个人在当时一切没有修养的行为。这应该是可耻的,这些人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将会给众人留下什么印象,即使他们在别处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的荒唐行为已载入史册,不容涂抹。

修养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修养是火,燃烧生命之源。让我们秉承修养之火把,走向未来,来创造人生的奇迹,擦亮这一颗试金石!

感悟道德作文700字【二】

道德,一个恒久不变的话题,不管是孔子还是老子,这些思想家无一不把道德作为他们思想的最高境界。道德从有了文明的那一刻起,就在传递,一直传递到我们的心中。

道德,是一种习惯。捡起地上的纸屑、扶起被风刮歪的小树、救起受伤的小鸟、扶老人过马路……当你经常做这些事情,久而久之,这些事完全融入你的心中,不用思考就可以立即去做。那么,这时候,你就已经成为了一个有道德的人。

前些天我乘公交车去学英语。我上车时,车上已无座位。这时,又上来一位抱小孩的阿姨。售票员忙请人让座位,没等她把话说完,靠近车门的一位年轻小伙子就热心地站起来让座。只见中年阿姨连声说:“谢谢你。”又让他的孩子也感谢这位叔叔,小弟弟舞动着可爱的小手向这位叔叔表达他的谢意。阿姨又教育孩子,以后长大了要向这位叔叔一样,乐于助人。这件事使我感触很深,道德是可以传递的,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就这样把道德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扬下去。

道德就像火一样,今天播撒下星星火种,明天就能有那燎原之势。

我的妈妈是一个十分勤劳的人。星期天,应该是妈妈休息的日子,可是在我的记忆里,星期天却是妈妈最忙碌最累的日子。有许多衣服要冼,屋子需要整洁,一整天,只看见妈妈忙碌的身影。等所有的事情做完了,妈妈总算可以休息一会儿了。在我写作业的时候,忽然听到妈妈出去了,我以为她出去有事,就继续写作业。过了好大一会,门开了,妈妈拖着疲惫的身躯满头大汗的进了屋。我疑惑的问:“妈妈,你干嘛了?”妈妈说:“咱们楼道里脏了,我把楼道里拖了一遍”“妈妈,你都累了一周了,好不容易有了一个星期天,干嘛不休息一下呢?这楼道脏就让它脏吧,管它干啥?我看你这星期天比上班要累几倍。”我不禁埋怨起了妈妈。“孩子,楼道里每天都人来人往,如果楼道里干净了,一定会让每个人心情变得好;要是一进楼道,到处都是垃圾,谁见了心情也不会好的。”妈妈语重心长的说。听了这话,我不禁十分的感动。后来,我们楼道每天都是干净的。因为除了妈妈,更多的人也参与进来,共同维护我们楼道的卫生。这是一件极普通的小事,却是一种道德的体现。

道德就像那奥运圣火,在每个人的心中传递,感动着每一个人。

小学时,妈妈给我订了一份鲜牛奶,每天早上,都会有一个工人在天不亮的时候把奶送来,风雨无阻。有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妈妈到门口去取奶,打开箱子一看,里面竟然是空的。妈妈很不解,因为那个送奶的人从来没有迟到过一次,难道定的奶送完了?我们不仅十分疑惑。于是妈妈就去给我煲米粥。这时,响起了敲门声。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年轻人,手里拿着一瓶奶,满脸的歉意。他说:“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今天我爸爸生病了,起不了床,让我给各位用户送奶。但是我业务不熟练,路上耽误了时间,就来晚了。实在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我妈妈说:“没事的,没添多少麻烦,祝你爸爸早日康复。”那个人说着谢谢走了。

妈妈教育我说:“这个送奶的工人生病了,却还能在自己来不了的情况下让孩子来送奶,这是一种职业道德。一个人不管他做什么职业,只要对人们有贡献,都是高尚的。而遵守职业道德的人,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发扬,我们应该学习这种行为。”

有一句歌词写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而我要说,只要人人都自觉遵守道德,那么世界将变成陶渊明笔下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人间仙境——桃花源了。甚至会比那还要更好,毕竟那里与世隔绝而我们却是“同住地球村”呀。我们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008。5。12四川大地震,震动了中国,震动了世界,世界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这温暖,感动了每一个人。这就是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们是中学生,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不积跬步不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少成多,一样可以做出惊人的成就。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遵守道德,让道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把我们的世界变成美好的“桃花源吧”!

感悟道德作文700字【三】

人到中年,经历渐长,有过一些沉浮后,偶尔会感觉迷茫——关于所追求的事物的意义的自我否定。物质财富与健康、家庭孰轻孰重?职业理想与职位高低是否挂钩?社会关系与个人能力有必然联系?你更需要他人的认可还是自我的肯定……..?哈哈哈,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年危机?或许正是。但这些都是“思想问题”,现实中的阿Q仍然该加班加班,该努力努力,该乐呵乐呵。或许,中年危机绝大多数其实正是“思想”危机,“精神”危机;思想决定行为,思想问题不解决,行为迟早出问题。于是乎,阿Q把目光看向了中华传统文化,闲了读点国学经典,包括《三字经》、《弟子规》之类被看作儿童启蒙教材的传统书籍。

这一看不打紧,就感觉自已特别没文化,也感叹咱们的教育的确存在太大的问题。之所以没文化,因为阿Q不懂规矩,不明事理,最起码的《弟子规》里我们看作教孩子的基本道德要求都做得极差。“首孝悌、次谨信、范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18字总纲,直接说明了咱们传统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德为先”。咱们现代的教育别看门类林立,学科繁多,但几乎都是在教人们“怎么做事”,对于学生“怎么做人”的教育实在欠缺太多,这毛病越高等的学校越严重。幼儿园和小学是最重视“德育”的,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升学压力小,学习任务“相对轻”,所以有时间和精力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初中就差多了,学生的课本增加了,老师的任务也重了,如果考不上高中,孩子的人生就“折损”在15岁了,“德育”当然只能退居二线了;到了高中,还用说吗?文山题海,只有两个字——冲啊!“德育”可能只在部份责任心很强的班主任手里能有些体现了;大学?中国的大学听说是“放养”的,“德育”多半只能靠学生“自悟”了。所以当下社会,高学历低素质的人不少;事做的倍儿好,人做的倍儿差的也不少。

说的远了。前些日子,阿Q很认真的学习了《道德经》,受用良多,不但帮助阿Q梳理了很多“思想”问题,也让阿Q进一步理解了“管理”。

老子的《道德经》,虽不像《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但仍然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道德经》以天道讲王道,而王道即是最高的管理学,所以有人称其为“帝王管理手册”是有道理的。阿Q愚人也,用不着学王道,但结合企业管理有些感悟。

《道德经》第17章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这段话是说给管理者听的。不但提出了管理的四个层次,还指出了最好的管理效果。

“太上,下知有之”。管理的最高层次,员工只是知道有这个领导而已,其它的不知道,也不用知道。为什么呢?企业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有效运行,企业的运转已经完全由制度和规则来支撑,不需要领导英明神武,不需要树典型立榜样。记得任正非说过:“我对于华为可有可无,我不在,华为照样正常运转,因为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使企业不用依靠某一个人来运行”。类似的话,马云也说过,阿里巴巴也做到了,否则马云不会这么早退休。当然,绝大多数企业跟华为、阿里比不了,我们从上面的话里可以悟到的是:企业领导者应该尽量建立建全企业管理制度,以制度支撑企业的有效运转。哈哈,制度管人嘛,这谁不知道啊!知道不重要,重要是做到!做到才算牛。

“其次,亲誉之”。这是第二个层次,也很难得。依靠领导的英明神武,虽然这样的领导很有凝聚力,员工都喜欢他,都赞誉他,但如果他不在了呢?往往企业会遭到重大的挫折。大多数发展不错的企业都有这么一个好领导、好老板,但这些企业中的很大一部份都没能保持太长时间的活力,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好领导、好老板不在了。其实,既然都这么好了,为何不能进一步上升到“下知有之”的境界呢?是不是“格局”还有点不够呢?

“其次,畏之”。这个层次就差一些了。员工怕你!领导是靠威严或霸道维持企业的运行,这样的企业只可能保持表面的团结或美好,其实是没有什么凝聚力的。受到一些外部压力往往就会崩溃。咱们从员工的角度想想:你会长期跟一个你惧怕的人在一起工作吗?其实这句话要告诫管理者的是:不能靠威严或霸道来管理。一个企业应该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对员工的关怀应该体现在管理细节中。企业的福利发放,对员工的人文关怀,都关系着这种文化的建立。这些事情是要实在去做的,而非说说而已。那些随时说着“以情留人”的企业,往往人留不住,情也没有。

“其下,侮之”。最low的管理,员工都“侮辱”你了,这领导当的也够差的。这样的企业,完蛋只是时间问题,员工之所以还能“侮辱”你,而没辞职,或许只是因为你工资还拖着没给呢。

“信不足焉,有不信”。说的是管理者应该有信誉,言出必践,政出必行。“老板说话不算数,所以员工才会不相信你”。因此,管理者在抱怨“总有刁民想害朕”的时候,是否应该先想想自已是否在管理中有失信于民的问题?该章短减数句,却有一句专门提到“信”的问题,足以表明管理者和企业的信誉是何等的重要!如何才能做到“信足”呢?阿Q的理解是:谨言慎行,不轻诺,若诺必践;缓发文,制定制度应多斟酌,成熟再发;“万乘之主,不可以身轻于天下”,身为管理者,一人之言系百人之利害,“君无戏言”4字可是沉甸甸的!

“犹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管理者如果做到了“下知有之”的境界,企业制度完善,且得以有效运行,建立了良好的企业文化,这种状态下企业自然欣欣向荣。这时,管理者无需刷存在感,完全可以悠闲的钓钓鱼、写写字;即便企业谈下了大业务,实现了大目标,员工们也会认为是他们自已的努力使然,而不知道“老板”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对最好的管理效果的描述。哈哈,这个要求有点高啊,不在意“存在感”的领导不多,善于“大包大揽”的领导却不少;其实这也是人性之“恶”的体现,自私、贪婪、占有欲,压抑了利他、分享。这一点即便是王候将相也难以做到,因此历史上才有不少开创盛世却晚节不保的“明君良臣”。所以,这样的管理效果,是一种理想境界,我们从中可以学习的是:“为而不争”的哲学思想。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哲学里,管理没有现代这么多“门类”,只有两个字——“和谐”,这里面有很深的辩证思想。拿生产性企业做个例子,企业要做大做强,光靠市场拼不行,内部团队需要强大,得能生产出好产品,得控制好生产成本,得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力量;而这些除了管理制度的支撑外,还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做纽带和润滑剂。当员工在企业工作的很开心时,恭喜你,你的企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说到读《道德经》,可能很多人会说你消极避世啦、没有上进心啦,其实说这些话的人多半没看过《道德经》,对没了解的东西却能“直言不讳”的评价,只能说太过主观和自我了。其实《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并非“无为”,而是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书里大量借用自然物性来讲为人为君的道理,如“水性”、“母性”、“天地之性”等;所谓“无为”,只是作为“为”的方式而存在,最终要达到的境界是“为而不争”!这是老子主张的“王道”的境界。

人到中年,更应该注重“内功”的修炼!年轻时不懂的道理、不想的问题,此时却往往成了限制你的天花板。如何突破,往往不在掌握更多的“知识”上,而在悟得更多的“智慧”中。现代社会,各种人生哲学、价值体系琳琅满足,这些都可称之为“道”,因此当下社会“悟道”太容易了,你只要买几本书读完,道理你都明白了;如何“行道”,才是我们人生修行的核心内容。因此老子也感叹“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希望阿Q不要做“道理都懂,却行事荒唐”的人。

感悟道德作文700字【四】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女童遭两车碾压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现在小悦悦在广州军区总医院重症监护室,接近脑亡,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彭宇案”诱惑的“缺德”

近期,一批所谓“彭宇案”及其判决受到舆论的持续关注,并被认定为“道德滑坡”、社会冷漠的原因。似乎在一切人际碰撞中,老年人都倾向于讹钱,而年轻人都是助人为乐者。这种看法其实很粗鄙,客观上,它替我们社会的道德冷漠找到了一个牵强的借口。

我们所提倡的道德,是一种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与实践,它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利己倾向构成一对矛盾,正因为如此,践行道德从来不是一件可以风行天下的事。中国所谓“道德滑坡”,其实是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的一个概念,那时候,很多人已经严重不满于社会的道德状况了。现在用“彭宇案”来解释“道德滑坡”,显然缺乏说服力。

不可否认,“彭宇案”会增加助人为乐者的顾虑,但“彭宇案”或许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老人倒地后,很多人倾向于围观,却无法解释人们围观倒地老人之前的道德问题。在南京“彭宇案”中,彭宇描述倒地老太是被人撞倒的,但肇事者扬长而去;在江苏南通“彭宇案”中,被压在三轮车下的石老太,是被其他过路车辆剐蹭翻车的。如果倒地老太们因为向“彭宇”索赔而消解了社会的道德热情,那么,应当对老太们倒地负责的人扬长而去,本身就是因为他们缺德。老年人也是道德失范、社会失序的受害者。

当前,我们社会的道德状况确实堪忧,但人们“缺德”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却必须准确“定位”。追根溯源,再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疗效。即使“彭宇”都是无辜的,法院判决他们不必为老人们受到的伤害承担责任,结果也仅仅是排除了人们助人为乐的后顾之忧,但是,还不足以形成对助人为乐的正向激励。谁来为老人倒地受伤承担民事责任,这仍然无解。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时时刻刻,在人类道德的广阔领域中,扶起倒地老人其实只是其中一朵小小浪花。就是“助人为乐”这一道德律令,其内涵也相当丰富,外延也堪称广阔,扶起倒地老人也只是其中“一件小事”。如果有老人摔倒,有的需要我们伸手扶起,但从救护常识上讲,最恰当的做法应当是给120和公安机关报警,由专业机构来负责处理。我们之所以袖手旁观,不是因为倒地老人可能讹诈钱财,而是因为我们患了社会冷漠和道德冷漠症。所谓“彭宇案”的教训,其实只是一个借口。

最近,武汉有位老人倒地后无人扶起,大家止于围观,舆论认为这是“彭宇案”的恶果。我们可以把“彭宇案”当成不扶起倒地老人的理由,却找不到公共汽车上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的借口。武汉的公共汽车都有2到3排“老弱病残孕专座”,共有4到6个座位,很多年轻人上车就坐在了这些专座上,有人给老人让座,但拒绝让座的人更多。南京有位名教授最近还撰文说,公共汽车座位就应该“先占先得”,老年人应当放弃让年轻人让座的念想。这种情形,用“彭宇案”就解释不通,只能归咎于公民意识淡漠和“缺德”。

现在,大家都在感慨社会诚信缺失、权钱交易、食品商人和医院唯利是图、学校违规收费,其中很多属于制度问题,但归根结底也是一个道德问题,其根源值得认真反思。反思是一个重建社会道德秩序的过程,它需要有宏观的视角,从人性、制度、观念与实践等多角度切入。道德冷漠的人,常常伴有良心上的不安,这时候如果有一个借口,就能给不安的良心带来莫大安慰。这是“彭宇案”的诱惑,我们必须摆脱这种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