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关于清明节祭祀的倡议书作文(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书作文)

关于清明节祭祀的倡议书作文(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书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06 10:47:49
关于清明节祭祀的倡议书作文(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书作文)

关于清明节祭祀的倡议书作文【一】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插柳戴柳。因为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关于清明节祭祀的倡议书作文【二】

广大青年朋友们:

“清明”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并逐渐演变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为巩固林业生态和园林建设成果,积极倡导文明祭祀,树立社会新风尚,我们向广大青年发出如下倡议:

一、做一个有责任的青年

漫步街头,香草花团相拥锦簇;穿越郊野,绿色美景如影相随,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梅县。当我们还没有被雾霾天气侵蚀和PM2.5阴影笼罩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未雨绸缪,是保护和建设而不是破坏。告诉您身边的每一位亲友,哀思不能忘却社会责任。

二、过一个绿色文明的清明

受传统习俗影响,烧香点蜡、燃放鞭炮等祭祀形式依然存在。每年的清明前后都是山林火情频发期和高发期,不仅对我们生命财产形成威胁,同时也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一滴水能折射阳光,细微处能显露品质,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做一个绿色祭祀的传播者,通过植树、种草、献花等文明形式来寄托哀思,教育、引导、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共同保护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还清明一个清洁明净。

三、共建美丽生态的梅县

“绿为城之美”,是希望和生命的象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共建梅州生态家园”,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万物生长时,皆清洁而明净。此时此刻,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尽一份社会责任,以主人翁的姿态踊跃投身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去,植一株树,栽一束花,添一点绿,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洁净优美的环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妆点美丽梅县。

我们坚信,有您的支持和参与,梅县的天将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花更香!

共青团梅州市梅县区委员会

20xx年3月31日

关于清明节祭祀的倡议书作文【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祭祖节日,而农历三月初三是我们本地壮族传统拜山祭祖之日,每逢三月三或清明节,我都会和爸爸妈妈、还有家族里大人、兄弟姐妹们到山上拜祭我们老祖宗。

今年可特别了,清明节和农历三月初三竟然是同一天,这可是几十年一遇啊!怪不得这一天,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得忙碌起来,无论远近,都赶着回老家拜祭祖先。这天,一大早,我家大人们就忙着汤鸡、煎鱼仔、煮腊肉、蒸五色花糯饭,我们小孩子也忙得不亦乐乎,帮大人准备上山拜祭用品,所有东西准备好了,我们就开始出发了。我提着沉甸甸篮子,尽管一路上汗流浃背,但是还是坚持住了。到了祖宗墓地后,大人开始铲草、培土、清洁墓碑,我和弟妹们去找枫树,把叶子摘下来,铺在墓碑前,用来垫祭品。接着,大人们点蜡烛、烧香、摆放祭品、倒酒、烧纸钱,我也学着大人样子,插香、倒酒并在坟前鞠躬,希望祖宗保佑我学习进步、健康成长。整个下午,山上人山人海,像是一次大型春游活动,也像是一场特殊家族聚会,这样热闹场景,我还是头一次看到呢!

回老家过清明节收获不小:我知道了花糯米饭黑色原来是枫树叶染成,我第一次尝到茶油树长着茶苞,我知道了这个时节老家地道菜是“打菜包”,我也见到了久违小伙伴,和她们在一起很开心,弥补了春节没能回老家遗憾。同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拜祭祖宗、悼念祖先是中华民族渊源流长传统美德,要从小培养、从我做起。

关于清明节祭祀的倡议书作文【四】

“清明时节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的清明节可不像以往充满湿润的雨珠,雨已经停两天,空气清新,正是踏青的好日子。

早上九点,天空中带着一缕阳光,我们一家三口带着好心情出发,登上踏青扫墓的路上。

矶山是我的先辈们墓所在地,我和奶奶等一些家里人在那里会和,一起去扫墓。

快到矶山,大老远就望见我的奶奶在路口等我们一家,我不由自主的向她招手,就算是见面礼吧。下车,就和奶奶走向山上,地上的泥土还很柔软,走起来“脚感”很好;周围的池塘发绿,都被污染,因为周围好像有什么个工厂;空气也不怎么清新,那个工厂所散发废气直冲入鼻。终于走出工厂所在的那座小山,隔着一座小山,来到一个很美的田野,到处都是油菜花,充满浓浓的春意。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来到矶山上,可能是因为被花的美所迷住吧。山上鞭炮声震耳欲聋,因为这一代坟墓很多。这是。我六伯伯来打这里,一起来祭祀先辈拿出纸钱,草纸在那里烧,烧纸钱后,我的身上就像被煮熟一般,被那纸钱所燃烧的火给熏的。马上就放鞭炮,我赶忙跑到一边,去躲避鞭炮声,我怕嘛。就这样祭祀几个先辈后,就去别人家吃饭去。

吃完午饭后,玩一会就回家,总之,今天一天非常累,一回家就像软蛇一般坐在沙发上,休息一阵。

清明节是那么的“欲断魂”,无数人带着怀念先辈的心情去祭祀他们,祝愿先辈保佑自己:平平安安,具有浓厚的祭祀意义。

关于清明节祭祀的倡议书作文【五】

“清明时节雨纷纷”但是清明节假期时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洛阳玩,却并没有下雨。而且阳光明媚,四处绿树红花。

当天早上,我们坐了三个多小时的车,来到了古都洛阳的王城公园看牡丹花。每年的牡丹花会,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来观看。买了票后我们便进去观看。刚一进去,只见里面人潮如织,或多或少、或三五成群、或两人结队。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我看见了牡丹园,就抱着激动的心情过去看,一到牡丹园,我就看见了许多种颜色的牡丹花:红的、白的、紫的……数都数不过来!我发现每一个牡丹品种的前面都有简介,我看见了一种黑色牡丹,它的花瓣很大;一层一层的有五层之多。从远处看是黑的,其实是紫红色的。因为与黑色相似,所以被称为黑牡丹。我去看黑牡丹,上面写着:“黑艳牡丹,十分稀有。与紫牡丹共称‘牡丹双雄’……”我闻了一下,呀!真香啊!我突然闻到旁边的牡丹都芳香四起,闻起来比月季和桂花还香!让人感觉到清爽的感觉。我注意着牡丹的花蕾,黄黄的、小小的,香气都是从这里散发出来的。因为我们去的时候是四月份,牡丹有的还未盛开,有的还是花骨朵。真可称为:“宁做洛阳人,不做天上神。”

洛阳的牡丹花会,真是“人间仙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