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我喜欢的一种动物作文指导(我喜欢的一种动物简短作文)

我喜欢的一种动物作文指导(我喜欢的一种动物简短作文)

更新时间:2024-03-08 22:46:38
我喜欢的一种动物作文指导(我喜欢的一种动物简短作文)

我喜欢的一种动物作文指导【一】

我的妈妈现在是北京市政府里的一名领导干部,她高高的个子,长着一双大眼睛。平时对人说话可和气了,但一干起工作来,却非常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有时为了工作,经常夜里一两点钟才回家,可天一亮,又早早地上班了。

记得北京市实行五天半工作日的第二个大休日,妈妈回来较早,正在给我做馅饼,突然,电话铃响了,原来发生了一起凶案,要她马上去现场。妈妈放下电话就要走,我非常不愿意让她走,可她还是走了。我被**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她就是这样一个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人。正是因为她对工作负责,任劳任怨,她还获得了首都精神文明奖章呢。我为我有这样的妈妈而感到骄傲。

评改意见:

这篇文章的小作者是想通过妈妈为了工作,放弃了自己的休息这件事来赞扬妈妈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对工作负责的好品质。但是读了之后,给人一种非常空洞的感觉。这是因为作文中都是概括性的语言。如:第一段写道:“一干起工作来却非常认真,一丝不苟,有时为了工作经常夜里一两点钟才回家,可天一亮又早早地上班了。”第二段写道:妈妈接到电话就要走,我不愿意让她走,可她还是走了。整篇作文没有一处人物动作和语言的具体描写,非常乏味、没有真实感,人物的形象也立不起来。要想把文章写具体、生动、让读者喜欢,就要把人物的动作,语言写出来,也就是说要写出人物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如果在做了什么前边加上怎么做的,说了什么前边加上怎么说的就更好了。如:妈妈放下电话,拿起大衣,一边穿,一边快步向外走去。这样一来,就把妈妈走的动作写具体了。拿、穿、走,形象地写出了妈妈出门前的样子。“走”的前面加上“快步向外”,使“走”的动作更具体了,而且把妈妈急切的心情也充分表达出来了。再如:“我非常不愿意让她走。”这里也应展开写具体,“我”是怎么表现的,说了什么,妈妈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可改为:我走上前去,拉着**的衣角,小声说:“您能不去吗?”妈妈抚摸着我的头,和蔼地说:“这是工作啊!”我再一次向她恳求道:“好妈妈,您能跟我吃了饭再去吗?”妈妈变得严肃了,声音也提高了:“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哪还有时间吃饭!”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加进这样一段对话,把人物形象化了,使他在读者面前活起来了。“抚摸着我的头,和蔼的说”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变得严肃了,声音也提高了,头也不回地走了”体现出在工作和家庭发生矛盾时,一个爱孩子的母亲毅然选择了工作,更加突出了工作比什么都重要这一中心。人物形象在读者心目中高大起来了。

我喜欢的一种动物作文指导【二】

香蕉很美味,形状特别。

香蕉的形状弯弯的,和茄子一样大小,香蕉有柄,和别的水果不一样,熟了的香蕉滑滑的,就像个滑滑梯,香蕉有很多“雀斑”,十分漂亮,香蕉有时候也会有一点直直的,柄下面也是滑滑的,拨开柄,你就会看到柄里有很多小条。摸一下香蕉,你会觉得它硬硬的,因为它有坚硬的皮保护着。

熟透的香蕉的皮黄澄澄的,不过你把香蕉放久了,都没吃的话,它会很生气,就渐渐地老去,变成一个“黑人”,它的柄是又绿又黑,没熟的香蕉皮是绿油油的,它有时会发出一股香味,来吸引人们来吃它,你拨开香蕉皮,轻轻的咬开,香蕉籽是黑的,香蕉的果肉是白乎乎的。

熟透的香蕉可好吃了,甜津津的,从嘴巴甜到了心里,心都被甜倒了,有一回,我把爸爸刚买回的五根香蕉一下子都被我吃光了,要吃苹果的时候,发现我的牙齿被它甜倒了,没熟透的香蕉有点不好吃,不过还是有甜甜的味道呢!

香蕉很好吃,如果你吃了它,一定也会有这种感觉。

我喜欢的一种动物作文指导【三】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吃水果的小男孩,尤其喜欢吃香蕉,因为香蕉吃起来,又甜又软,听大人们说,香蕉可以调理肠胃,治疗便秘。所以,我每次见到了香蕉,就忍不住流口水。

有一次,妈妈买了二十五根香蕉,还有十三个橙子。我一回家,看到这么多水果,高兴得跳起来。妈妈从后面走来,说:“怎么样,看到香蕉,又要流口水吧?”我说“对呀,如果香蕉是你最喜欢吃的水果,你还不是照样要流口水吗?说不定比我还流得多呢”。妈妈脸也红了,不跟我争辩,看了看我说“饿了吧,吃根吧!”。不等妈妈下完命令,我拿起香蕉就开始啃,我狼吞虎咽地,一下子吃了三根。见我这样子,妈妈笑得合不拢嘴。

我就是这么爱吃香蕉,可能,香蕉会是我一生最爱吃的水果。

我喜欢的一种动物作文指导【四】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的孩纸,我所熟悉且喜爱的一种传统美食,叫做“果条”。

这是一种瑶家人只有在过年时节才做的特色小吃。年后走亲访友,瑶家人大多都拿着几盘果条作礼,互赠给亲友品尝自己的手艺。

“果条”这个名字,是根据瑶话音译而来,大概类似北方的“馃子”。实际上这两者的做法也类似,都是高温油炸而成,只不过北方馃子的原材料是面粉,而果条则是由大米磨成粉做成。

果条的形状看起来像小时候妈妈纳的千层底儿。据说,果条正是依照瑶族人民的板鞋的形状制作的,寓意是亲友之间要多走动、多联络,是亲情和友情的象征。

果条颜色金黄,吃起来香脆可口,若是配以另一种瑶族特色小吃——油茶,那就是瑶家人在劳作之余一种很好的享受了。除了直接吃之外,把果条煮着吃,也别有风味。把果条拆散,放水里烧开,加入自家种的鲜嫩蒜苗,就是一顿软糯香甜的大餐了。

做果条可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整个家族的人一起动手参与才能完成。记忆中的农村生活,每到年关时,大家就忙起来,洗净大面的匾箩,拿出专用的大锅,浸泡好芝麻,买好白砂糖,把少则几斤多则几十斤的籼米糯米浸泡后磨成粉,然后各家就开始陆续做果条。

但果条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做的。

首先,和面就是一个体力活,一般由家族里的男人来负责。和面的时候,先把所有面粉分到几个大匾箩中,然后先取一小份面粉,多放开水,充分揉开,作为母本,然后把母本分作几份,分到各个大匾箩中,几人同时进行揉面。各个匾箩中,面粉和白糖充分混合,在母本的黏合作用下,逐步加入开水,最终把所有面粉揉成一团。揉好的面团如果一时还用不到,则需要用湿棉布覆盖,以免失水变干。

这中间需要注意开水要慢慢加,千万不能一下子加多了,加多了水则会导致面团太软,无法盘果条。还要注意加了糖的粉,会越揉越软,所以水一定要慢慢加。有些新手往往就是揉面这步做不好,有时候把所有米粉用完了,还是太软,导致还得再去打粉,这样一来就耽搁了工序,最后导致天黑了还完不成。

和面考验体力,而盘果条和炸果条则是一个技术活。我所知道的,盘果条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取一团面,做成厚度均匀的大饼,然后在饼的两面都撒上芝麻,再用剪刀螺旋式的把大饼剪成条状,最后拼接为一盘果条。另外一种是直接取面团一边搓成均匀的长条状,滚上芝麻,一边盘成螺纹圈,最终捏合为一盘果条。由于后一种方法比较省事,而且做出来的“果条头”(黏合部分比较小,所以现在大多是用这种方法。

这边在盘果条,那边就可以烧油锅准备炸果条了。盘好的果条,盘得再漂亮,最终的成品还得看油炸这个环节。如果技术不到家,那么果条可能在锅里就散了,或炸出来的果条不平整,歪歪扭扭的不好看。油锅烧好之后,两手捏住果条头,轻轻的放进油锅,在炸的过程中还可以用夹子调整变形的果条,最终保证炸出来的果条都是平整的。最近几年,都采用那种大的平底锅,放浅浅一层油,这样果条不容易变形。一般来说,刚放进锅的果条是沉底的,熟了之后就会浮起来。

经此流程,果条就做成了。但是,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把果条做得好吃的。好吃的果条,酥脆得当,甜度合适,芝麻迸香;不好吃的果条,会硬得啃酸了大牙。

要做出成功的果条,籼米和糯米的比例搭配很重要。籼米太多,做成的果条太硬,啃不动;糯米太多,则炸出来的果条太酥太油没嚼头,且容易碎,还没送到亲戚家就散架了。而具体是多少比例,则是老师傅才能说得准的了。另外,大米在打成粉之前,需要泡多长时间,也需要讲究。还有,做得好的果条,“果条头”(就是各个分支黏合的部分会比较小,整盘果条的硬度是均衡的。总之,从一盘果条,可以看出当家主妇的手艺如何,从而也可以看出她的持家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