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小学生关于拓展训练作文(小学生户外拓展活动作文)

小学生关于拓展训练作文(小学生户外拓展活动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23 09:27:08
小学生关于拓展训练作文(小学生户外拓展活动作文)

小学生关于拓展训练作文【一】

一、常用句子讲解

1、陈述句:简单说就是以句号结尾的。

陈述句用来叙述一个事实,句末标点用句号。有的陈述句表求肯定的意思。如:我喜欢语文课。有的陈述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如:我不喜欢语文课。

在说话、写文章中,对陈述语气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只会简单肯定和否定,不能满足表情达意的需要。 让我们比较下面两组句子。

①我喜欢语文课。我会喜欢语文课的。两个陈述句都是肯定语气,但表达的意思有很大区别。

后一句肯定程度减弱了,还含有“现在不喜欢”的意思。

②我不喜欢语文课。 我不大喜欢语文课

两个陈述句都是否定语气,但第句二语气委婉多了,不喜欢的程度也不那么厉害。陈述句使用得很广泛、说话、写文章几乎离不开它,善于揣摩陈述句下 的语意、语气,对提高读、写能力都有帮助。

2、反问句:是句式中的一种。表面上看,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等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主要是加强语气,还兼有“顶撞”的效果,与人辩论时犹如“回马一枪”,写作文时用上排比反问,曰:“增强气势”。

3、把字句

“妈妈,把窗户关上。”“你把地图朝左边挪挪。”

这两个句子在语法书上称为把字句。把字句是一种非凡的句式,即由“把”字短语接动词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式。“把窗户”是“把”字短语,“关上”是动词短语,“把窗户关上”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把地图”是“把”字短语,“朝左边挪挪”是动词短语,“把地图朝左边挪挪”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

用把字句和不用把字句在表意上是有区别的。

譬如,“李二嫂哭哑了嗓子”侧重于“嗓子”,“李二嫂把嗓子哭哑了”则侧重于“哑了”;“我们一定要修好淮河”是强调“淮河”,“我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则强调“修好”。

4、被动句

现代汉语的一种句式。用介词“被”构成的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被(乙)怎么样。

被字句的成立条件:

⑴主语是受事,“被”字所介系的名词是施事。 ⑵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

有时“被”字直接用在动词之前,即施事者省略。过去被字句一般用于表达不幸或不愉快的遭遇,后来突破了这种局限。口语中常用“叫”、“让”、“给”替代“被”,仍称被字句。

5、直接引语

直接引语:直接引语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而间接引语则是转达别人说的话, 因此,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 我 ”要改 为第三人称“ 他 ” 或“ 她 ”。

间接引语

间接引语:引述别人的话时,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引用别人的原话,把它放在引号内,称为直接引语;二是用自己的话加以转述,被转述的话不放在引号内,称为间接引语。间接引语就是由别人转述某人曾经说过的话。

6.肯定句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句式转换的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意。转换的要点是否定词的运用:保持原意则加两个否定词;变成相反的意思则加一个否定词。另外要注意反问句也是一重否定。不一定要有“必须”二字。

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

否定句是把这个句子否定,双重否定句是加两个否定词而不改变句意。

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否定句:小兴安岭不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双重否定句:小兴安岭不能不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我们班得了“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同学们个个感到自豪。

否定句:我们班得了“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同学们个个不感到自豪。

双重否定句:我们班得了“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同学们个个不得不感到自豪。

二、修改病句

常见的语病 a成分(份)残缺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有的谓语不带着宾语,如果一句话里缺少其中之一,就是成分残缺。 按“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横式去检查,就可以发现缺少什么成分。知道缺什么成分,才可以对症下药进行修改。

如 :A,看了这部电影,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B,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很受教育。

C,通过游览长城,使我受到了教育。 D,少先队员们和积极响应学习雷锋

E,我们募捐活动。F,课文赞扬了默默无闻。

b,用词不当(褒、贬、范围、大小)

说话写文章时,应恰当地选用词语,特别要注要,分辩一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否则就会犯用词不当的毛病。 如:A,小明办事不调查研究,不和别人商量,他这种办事果断的做法,受到大家的批评。B, 现在市场上商品的数量大大提高了。

C,在班会上,同学们实事求是地揭发了他工作中的优点和缺点。

c,搭配不当:句子中的词语要互相搭配正确,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主,宾之间,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之间,都要搭配正确。如果句子中的词语不互相搭配,就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如, A,狂风暴雨从半空中一齐倾泻下来。 B,我的家乡是株洲市人。C,联欢会上,同学们唱起了动听的歌和快乐的舞。

d,词序混乱

一个句子在词语的排列上,要有一定的次序,这样才能表达明确的意思,如果词序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就会改变,或者使意思表达不清楚。

如: A,语文对我很感兴趣,我上语文课总时特别专心 B,老师介绍了许多张海迪的.事迹。C,陈春梅的乐于助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e,指代不明

说话写话时,为不避免重复,我们常常使用一些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语——代词。如:我、你、他、它、这、那等等。但是代词不能滥用。如果不该用的时候也用了,或者用得不正确,就会产生指代不明的毛病。

如: A,中午,许敏和童林一起上学,他问他下午的班会将讨论什么问题。

B,动物园里有熊猫、大象、猴子等可爱的动物,我特别喜欢它。

f,五一班和五二班约定,要在他们的教室里举行联欢会。g,苏州、杭州、大连、昆明是我国江南旅游胜地。 h,重复啰嗦。(重复累赘)

句子既要完整、正确,又要简洁、明了。不恰当地连续使用几个形容词,或者堆砌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成分,都会弄巧成拙,造成句子意思重复,啰嗦累赘。

如:A,爷爷经常向我讲起他小时候过去的辛酸的往事。

B,树上结满了许多又红又大的苹果 C,老师批评我的作文“内容简单,不够丰富”。

i,分类不当

有时候,人们把从属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这就发生了分类不当的错误。

如: A,妈妈买来了许多蔬菜、白菜、胡萝卜和糖果。

B,星期日,同学们带了面包、鸡蛋、苹果、香蕉、炊具和食品去野炊。

C,我带了课本、笔、纸等文具,按时到校。

11、扩句和缩句

(一)扩句就是给句子添枝加叶,即把只有基本意思、表达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给其添加一些修饰、限制的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

扩句的基本步骤:要先找出句子的主干词语,在句子的主干词语前填加合适的修饰、限制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的主干词语,自己提一些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

例 ① 老班长钓鱼。

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的老班长在草地的水塘边专心致志地钓鱼。(扩句)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表达不具体。如果加上修饰限制的成份就会完整地表达清楚了。

方法: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老班长?在什么地方?怎样地钓鱼?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②我看着这一幕。

瘦小的我呆呆地看着这感人的一幕。(扩句)

扩句的注意事项:

1、扩句不能另加主干,如:主语“我”不能变成“我们”或“我和某某”。 2、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句型。3、增添的词语要和原句中的词语搭配恰当。4、添加的成分要注意排列顺序。5、还要注意在修饰限制词语后加上正确的“的”“地”“得”。的+名词 ;地+动词;得+形容词,如:雪花飘落下来。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小学生关于拓展训练作文【二】

1.注意:续写文章,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根据题目给的材料要进行合理的设想,选择最佳的角度。

②、续写的内容一定要切合题意,并与提供的材料融合,融为一体。写作手法与语言要保持一致性,使整篇文章没有做作的痕迹。

③、如果是某记课文或根据文中的有关情节进行续写,要充分理解原文的中心、人物、主要事件,要顺着原文的思路开展合乎情理的想象,才能体现“续”的特点。

2.怎样才能做好续写作文

(1)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情节

不管是提供情节的续写,还是续编课文的故事,我们都要认真阅读原文,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本来意图。续写主要是靠自己的想象写成的,但是我们的想象必须在原情节的基础上想象,要顺着原作的思路想下去。 如“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这“意想不到”四个字非常重要。比如小朋友在早晨穿着一件漂亮的新衬衫去上学,到了学校里,同学们看到了很羡慕,自己上课特别的认真,做作业特别的小心,心情十分的愉快,这些都是意想之中的事,是顺理成章的、要写“意想不到”的事,就不能写这些内容。否则就不符合原作的思路。

(2)要确定好文章的中心

续写、续编的故事,已成为单独的一篇文章,必须有个中心明确地表达自己的一个观点。如新衬衫被弄脏、撕破了,该怎么办?线写后的作文,要有一个正确的处理办法,这就是观点。再如续编《穷人》一课,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孤儿后,生活会更艰难! 她们夫妇两个人怎么来养育这么多的孩子呢;今后的事情会发生多种多样的变化,会有多种多样的结局。这要先确定一个观点,选择一种结局。而且我们选择的结局必须和原作者的观点一致,要忠实于原作者。

(3)要抓住要点,考虑周到

看图作文虽然也要想象,但是它只要把图上提供的主要情节想得再具体一点。而续写作文则不同,它不仅要想象事情发展的主要过程,而且要想象具体、周到,符合情理,没有漏洞。这就要我们先想象几个要点列好提纲,然后再细细思考。

(4)要反复推敲修改

续写作文与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也不一样。作文时不容易进人情境,写出来的话会很干瘪,没有感情。因此写好之后一定要反复推敲,仔细修改,不仅要注意事情的前因后果,首尾一致,而且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句子间的衔接,还要注意文章的感情。

小学生关于拓展训练作文【三】

鹬蚌相争(扩写)

原文:

蚌爬到河岸上晒太阳,鹬便伸出长嘴来啄它的肉,不料嘴被蚌壳紧紧钳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蚌在壳里答道:“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会饿。”这时,走来一个渔翁,一手捉住鹬,一手拾起蚌,笑着说:“不用到明天,现在就请到我的鱼篓里来吧!”

扩写文: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偏僻的地方,那里有茂密的树林,翠绿的竹子,还有许多美丽的小鸟、漂亮的花蝴蝶和五颜六色的花朵,构成一幅极美的画图。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流过这里。河里住着一个大蚌。

有一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河里的大蚌心里想:难得这么好天气,待我到岸上去晒一阵子太阳,好好地养养神。说着就爬到了岸上,张开了大蚌壳,懒洋洋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太阳光温柔地洒在它的身上,蚌觉得身子暖烘烘的,舒服极了。忽然,一只鹬过来了。

鹬看见蚌又白又嫩的肥胖的身子,心想:“真妙!我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待我把它的肉啄下来,美美地吃一顿。”鹬便伸出长嘴来啄它的肉。蚌痛得大叫起来:“谁敢如此放肆,敢啄我的肉?”鹬洋洋得意地说:“是我——鹬,把你啄一下有什么了不起?我还要吃你的肉呢!”说完,越发狠劲了。蚌痛极了,它很恼火,心想,我给你点儿颜色看看!就用蚌壳把鹬的嘴紧紧地钳住。鹬被蚌壳钳住了,就发起脾气大骂起来。蚌回敬鹬说:“是我——蚌搞的,怎么样?” 鹬气极了,对蚌说:“你快松开,把我放下,不然,嘿嘿,有你好瞧的!”蚌说:“你 敢对我怎样!”鹬便说:“你如果不放开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 蚌一听,吃了一惊,心想:那怎么办?算了,趁早放了吧!蚌刚想放,继而转念一想,不能放,它鹬也有害怕的事。蚌灵机一动就回答道:“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会饿!”鹬也害怕了,但它不愿表露出来,便说:“没关系,我不怕!”蚌也说:“我也不怕!” 鹬和蚌争持了很久,都精疲力尽了。这时,走来了一个渔翁,看见它们在那里相斗,心里觉得很有意思。渔翁听它们争论了一会儿,便一手捉住鹬,一手拾起蚌,笑着说:“不用到明天,现在就请到我的鱼篓里来吧!”说完,把它们丢进了鱼篓里。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蚌和鹬都相互埋怨,一个说:“都是你不好,来啄我!”另一个说:“你才不好!你为什么不放我呢?”渔夫说:“还争,这都怪你们自己。”蛙和鹬听了,追悔莫及。

小学生关于拓展训练作文【四】

同学们,要想扩写原文,那首先就要认真阅读原文,吃透原文的意思,领会原文的中心,这样才能找准扩写点。大家必须明白,扩写决不是漫无边际地随意扩展,而是根据原文的主要意思去充实、却扩展。与这个主要意思密切相关的地方去扩写,这也就是扩写点。与主要意思无关的地方就不要硬写进去,不是处处都增加文字。扩写的目的是使原文更完整、 更具体,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所以读懂原文是前提。

上面我们举的例文《驴子渡河》是一则寓言,小作者读了以后,知道了它是讽刺自以为聪明其实愚蠢的驴子。正因为小作者吃透了这则寓言的主要意思,扩写才取得成功。

小学生关于拓展训练作文【五】

1、太阳会发光,会发热,好像一个大火球。

2、食堂开饭时,全校同学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3、.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

4、火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纷纷地飘落下来。

5、一个个红石榴就像一个个小姑娘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6、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涩地打着朵。

7、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

8、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小学生关于拓展训练作文【六】

一般来说,扩写的原材料往往只有一个简单的梗概和情节。扩写就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原文中不明确、不具体的地方,多问几个“怎么样”、“是什么”、“为什么”,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合理而又丰富的想象。想象出更细致的故事情节,想象出更生动的人物形象,交代出必要的时间、地点、环境,把原文没有写出来的东西补充完整,把原文没有突出的中心意思更好的表现出来,使文章更加充实、丰满。

像《驴子渡河》的扩写就想象出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环境,还想象了驴子渡河时的动作、神态、几次自言自语和大量的心理活动,很好地写出了这篇扩写作文。

扩写时,可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子,采用分解或提问的方法展开叙述或描写: 写事情要充分展开主要情节,写出前因后果和发展变化;

写人物要通过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的刻划,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形、态、色、声去进行细致描绘、展现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