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姓氏的由来作文素材(姓氏文化传承作文800字)

姓氏的由来作文素材(姓氏文化传承作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3-06-26 04:01:34
姓氏的由来作文素材(姓氏文化传承作文800字)

姓氏的由来作文素材【一】

元旦在我国汉语中是一个合成词,元是开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有旦的象形字了。

每年公历的.1月1日,人们称它为“元旦”,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汉语里,“元”是开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两字合称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但这从一开始就并不是固定的。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1周为1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历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1月1日为新年。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因为他们多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样,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民族的特色了。

元旦是全世界人民传统的新年。元旦,就是一年的头一天。元旦是合成词,拆开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升起。

在中国,元旦这一名称,都说起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他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据《史记》载: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以十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我国把正月初一称作春节,公历1月1日叫新年,不称元旦。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才又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阴历的祖先埃及历,把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的那天作为元旦;阿富汗把春分作为元旦;犹太人把秋分作为元旦;而寒带的爱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们把第一次下雨作为元旦。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儒略.凯撒制定儒略历,开始时他把冬至作为元旦。但是,人们坚持要把朔日作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延到冬至后10天。

姓氏的由来作文素材【二】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早在宋朝的时候,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

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姓氏的由来作文素材【三】

“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姓氏的由来作文素材【四】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蛰”就是“藏”的意思,冬天到了,很多动物躲起来冬眠,叫入蛰;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时再钻出来,叫做出蛰。大地回春,雷声渐多,旧时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由于由雷声惊醒的,因而,就有了惊蛰的说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但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姓氏的由来作文素材【五】

龙不怕水深,虎不怕山高

——题记

龙是神通广大的,因为它可以呼风唤雨,为百姓造福,所以在所有的动物中,我最喜欢的是龙。

在一本书中,我了解到:在很久以前,住在深海的`龙王有一天巡海归来,一下子觉得腰间像是有枚钻子刺一样痛,没一会儿就头晕眼花起来,龙王实在撑不住了,痛得在床上打起滚来。他心想:再这样痛下去也不是办法,万一要了我的命呢?还是去凡间看看吧!于是龙王摇身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再说郎中见一个老爷爷按着腰,痛得满脸发青,虚汗淋漓地走进来,就劝众人让老人家先看。龙王也不客气,一屁股坐下来就伸出手。郎中摸了一下脉门,吓了一跳,心想:我看了很多病人,怎么这人的脉象与常人不同?于是他起身招呼这老人走进里面的房间,郎中要他说出真实的身份,不说实话很难诊病,再这样拖下去,可能会大祸临头。龙王一听心想还是看病要紧,就如实说出自己是龙王,在巡海时,一下子觉得腰间有钻骨的刺痛,回到龙宫后,更是疼得难受,叫遍龙医看也没见奏效,这才来到凡间求郎中诊断。郎中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告诉老龙王:“你去海边现身才能确诊。”说来也奇怪龙王变身后,病一下就好了。郎中要走,龙王把他扯住,让他在岸边稍等,不一会儿,带着他的龙子龙婆,端着珍宝,向郎中拜谢,郎中不要,说:“只要您保佑年年风调雨顺就是谢礼了。”老龙王说:“好,开春时,人们只要仿我身子扎个纸龙,敲锣打鼓叫我来,即可保你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打那后,每到春节,人们都扎纸龙,敲锣打鼓舞龙灯,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那舞纸龙的习俗也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听了这个故事,我让妈妈查一查怎么扎纸龙,动手和妈妈扎了一个纸龙,开心地玩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