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纪念革命者作文(纪念革命烈士作文开头)

纪念革命者作文(纪念革命烈士作文开头)

更新时间:2024-04-16 14:11:41
纪念革命者作文(纪念革命烈士作文开头)

纪念革命者作文【一】

岁月如梭,今年是2013年。在这风风雨雨的九十多年中,有多少位革命烈士活在人们的心中啊!

黄继光,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营讯员。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的阵亡。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

邱少云1926年出生,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抗美援朝期间在执行一次潜伏任务时,被敌人燃烧弹击中,全身被火焰包围,但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始终趴在火中,一动不动,直至光荣的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整场战斗的胜利。

刘胡兰,山西人。1945年进中国共产当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国共产当候补党员。1946年12月21日,刘胡兰参与暗村长石佩怀的行动。当时的山西省国民ZF主席阎锡山派军在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因为她拒绝投降,被一刀,当年她才15岁。随后,刘胡兰被中国共产当追认为正式党员。当年为此题词:“生的伟大,的光荣。”

金守儿1955年出生,浙江人。1976年3月入伍,为广西军区独立师独立团八连六十炮班战士。勤学苦练,成为投弹能手和出色炮手。197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勇猛顽强。2月17日,随部攻打越南保肯公安屯,右额为敌弹片所伤,不顾包扎,继续战斗。下午腹部又被子弹打穿,班长严令医疗,送入战地医院。伤未痊愈,即回部力请参战,毁敌暗堡两座,3月3日在攻打高巴岭7号高地战斗中,与同班战友歼敌160余人,被敌弹片穿破头部,胸腿亦伤,不及抢救而。部队追认为“一等功臣”。

这些光荣革命烈士为新中国铺上了金黄的地毯。没有这些革命烈士,哪来的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哪来的今天的我们?

纪念革命者作文【二】

我们缅怀烈士,祭奠先贤,是因为烈士和先贤那里记载了国家的历史,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延续了家族的`传承。追思怀远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动力源泉。那些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不顾身的烈士们,不止是历史教科书上的英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甚至没有留下名字,但是大家明白,如果没有烈士当年的浴奋战、流牺牲,今天人们的幸福生活也许还遥遥无期,又去哪儿翩翩起舞呢?

今年清明节前夕,中国再次派出专机,从韩国接回数十具志愿军遗骸回国安葬。中国驻韩大使给每一副志愿军遗骸棺椁亲手覆盖一面国旗,然后肃立鞠躬。机场上,执行任务的依仗礼兵一声庄重严肃地起灵,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引领志愿军的英灵回归阔别已久的祖国。当专机进入中国领空时,空军两架战机伴随左右为其护航。一句欢迎回家令人动容,一句「英雄不朽」让人热。魂兮归来,祖国不曾遗忘,魂兮归来,人民始终铭记。

英雄未曾远去,就在你我身边。那年夏天在广州,无意间走进黄花岗烈士陵园,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穿行在沉默的碑石和塑像之中,与百年前的英雄「近距离接触」,似乎可以感受到不声不响的烈士精魂。虽然地处市中心,也并非清明节,但是陵园内部庄严肃穆的神圣气息并未因市民、游人的散步游览而减弱一分。身处其中,无需刻意地轻声细语,也不必做作地蹑足潜踪,踏进陵园大门的那一刻,耳目自然为之清静。在这里,敬畏历史,尊重烈士,是对长眠于此的英雄最合适的举动。

想起2015年9月3日那天,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的大阅兵,行进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武警国宾护卫队环绕下的抗战老兵专车。白发苍苍的老兵们身着当年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的灰布军装,胸前佩戴着金光闪闪的抗战胜利纪念勋章,抬手敬礼时,早已热泪盈眶。每一位老兵都是穿越烽火硝烟的活的英雄,他们与铭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无数战友,共同书写了不朽的历史,开启了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

那么,清明节等纪念日,大家在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前,以鲜花和鞠躬追思先贤,让烈士的灵魂安息,是不是比歌舞喧嚣更合适的选择呢?

纪念革命者作文【三】

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下午全体师生去了‘中安’轮遇难烈士纪念馆扫墓,今天上午晨会课时,班主任老师宣读了‘中安’轮遇难烈士纪念馆的资料。1945年秋季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决定让出浙江、苏南、皖南等8块革命根据地,同年9月19日中央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新四军苏浙军区指战员和苏浙皖边根据地的干部,奉命于9月下旬起撤退到长江以北。10月15日,参加北撤的苏浙军区第四纵队部分指战员和苏南根据地的部分干部、民工近1000人,从武进县荫沙乘中安号轮船渡江往泰兴,因轮船陈旧,舱底漏水,加上人员、物资超载,不幸在天星桥西南约2000米的江中沉没。因获救者不足100人,800余人不幸牺牲。

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代,寄托衰思,永资纪念,在800英烈牺牲40年后,省政府决定为烈士们修墓迁葬,立碑建馆,整个建馆工程由泰兴县承办。1986年7月烈士墓穴先期竣工,7月8日将原安葬在天星桥江边的烈士忠骨迁此安葬。1987年10月15日,800英烈牺牲42周年之际,纪念建筑物全部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环境优美,松柏长青,庄严肃穆。进入馆内首先看到的是1座宽达600多米的卧碑,正面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叶飞题写的“烈士英灵、永镇江海”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背面是省政府为纪念800英烈牺牲40周年而题的碑文。碑文简述了烈士遇难经过和建墓立碑的意义。接着抬头可见1座高达18.8米的雄伟竖碑,碑名为“新四军苏浙军区北撤渡江难烈士碑”,亦系叶飞题写。碑身的基座呈现出下沉的船形,暗喻烈士们是乘船遇难的。从侧面看去,碑身犹如一朵跃起的浪花,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将会像长江水那样万古长流,世代相传。我看着不由得肃然起敬

经过竖碑便来到纪念陈列室。在这里,陈列了部分历史照片和烈士生平,分为苏浙军区,丰功伟绩;烈士英名,光照千秋;继承传统,发扬光大3部分。走出陈列室向北是800英烈长眠的墓地,面积98平方米,高2.5米。学校在那里举行了学生成长仪式。三年级代表在那儿宣读了站在十岁的路口。成长仪式结束了,各班级在公园内春游,3:40在公园门口集中。

祭扫活动结束,大家便打道回府了,愉快的一天便告一段落。

纪念革命者作文【四】

低成本制作,比广电总局还主旋律的电影频道出品,影片似乎拍成这样就属不易,于是评价“还行”,可惜这评价的无奈本不该在我们对于一部电影的评价体系内。

主创们拍得很认真,让我有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感慨;镜头也确有电影感,和一般的电视电影也有所区别,但就是无法打动我。虽然没有快进,但总是走神,努力调动自己的泪腺,可惜就是麻木之极,想来看《辛亥革命》时林觉民这段,都落下泪来。

首先是结构问题。不知是剧本阶段就在开场如此繁复,抑或后期剪辑时想出些花活儿,倒并非能否看懂的问题,而是这刻意的结构没有提供任何积极观影效果。

其次是情感问题。24岁就就义的林觉民与两年后抑郁而终的陈意映,这本应是悲情而浪漫的一个旧时代有热的青偶戏,可惜我看不到他们的“情”。中国彼时的满目疮痍是我们在学校历史书上学到的,影片也未及真正展现,林觉民到底看到的、体验到的是什么?难道仅仅当年先生一语就使这些青年们赴汤蹈火?这也缺一个“情”字。与其将如此之多的笔墨给予林觉民等人一次次祭拜恩师,倒不如落几笔他们周遭的世情,一点小事件就能凸显当时的国将不国。旧时人端庄守礼,但那是人前的守则,我也期待小夫妻于人后的憨笑嗔骂、耳鬓厮磨,他们未分离前越是甜蜜幸福,不日便人鬼殊途才越是悲情,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一个温和有礼,一个贤良淑德。于国少情,于家薄情。

我实在不想质疑主创的才情,只能质疑是否编剧与导演太过于恪守频道的审美,于是作品便平庸,又或者我也怀疑创作者对待题材的态度,太似被逼的命题,因为没有独有的情感与态度,于是结构再反复,也是流水账写就下来。

三是人物塑造问题。不可避免的群像,那些热青年却如同一个模子刻就出来一般,人与人似无性格差异、背景区别,尤其那在革命中也悄悄情意相许的小恋人,这组人物本应是林觉民与陈意映的最佳关照,却在片中彻底沦为废笔。

四是演员问题。不想就此太过评论,因为这其中也掺杂制片方的发行考虑与导演的要求以及控制能力。

片中,林父言:十年,真的是一晃,一晃,就是十年。

于生活,若无情感,不如背身决绝离去;于创作,若无情感,不如搁笔。

纪念革命者作文【五】

今天是10月9日,这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因为就在100年前的今天,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伟大祖国复兴而抛头颅,洒热。在这个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我观赏了《辛亥革命》这部影片,心中不禁对那些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充满了敬意。

《辛亥革命》这部影片,记录了那一段早已被世人所淡忘的历史:同盟会发起了一场为清王朝覆灭打下了坚实基础的战役——广州起义。虽然,这次起义牺牲了无数的革命战士,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场战斗还是给清政府迎头痛击,也奏响了清政府灭亡的乐章。

在影片的开始部分,我真正地体会到了革命者的坚定信念:为了革命,献出一切。我想,也正是因为每一位革命者心中都有这样一个信念,才使得我们有了现在这个安定美好的生活环境。

我们现在安定的生活,全都是来自于革命先烈们的付出。先烈们付出了许多:时间、精力、金钱、家庭,甚至是他们那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生命。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珍惜现在的时光呢?我想,革命先辈们用他们的宝贵生命换来的,是为了后人过上美好的生活。可是现在的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事呢?社会治安不安定;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市民们随地吐痰,说脏话;社会上也没有了那种互帮互助的情景……

请问:谁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谁又知道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是什么呢?难道非要再来一次那种与火的革命,才能重新唤醒埋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那股正气呢?我想这是谁也不愿意再看到的。

我曾经读到过一遍文章,我把它收藏在我的空间里。这篇文章记录了让我感到非常心酸的一些事情:一个富二代开车差点撞到一位年迈的老人,还对老人大骂:“老东西,挡什么挡。”那位被骂的老人低声说了一句:“年轻人,当年我开苏制T—34坦克时也没有你这么冲。”听了这句话,不知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每当我想起这句话,心中总会涌起一丝愤怒。一位革命前辈被一个堕落的富二代骂了声“老东西”,你认为一个只知道贪图享乐的富二代,有资格骂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吗?答案当然是没有资格。

还是出自同一篇文章,一幢政府大楼造价3000万人民币,而就在距政府大楼仅8公里的一个小山村,一间用泥浆垒起的小屋,仿佛风一吹就会倒塌,就是学生们的教室,看上去令人感到心里非常难过。我倒想请问一下,为什么政府舍得花高价来建造一座只能看但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大楼呢?为什么就不肯节约出一小部分钱,为祖国的花朵建一所可以遮风挡雨的坚固校舍呢?

所有的中国人啊,我们要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安定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请不要让幸福成为你们最终“丧命”的地方!

纪念革命者作文【六】

几天前,我上网观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尽管很令我震撼,但我并没有真正看懂这部影片。

经过几天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的了解和对影片内容的琢磨,我虽没有多么伟大,多么深刻的感受,但从中懂得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二十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通过革命推翻阻碍中国发展的封建王朝清政府,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整个过程。影片生动地刻画了孙中山、黄兴、徐宗汉、秋瑾、黎元洪、袁世凯等历史人物。

也许是我因为对段历史还不够深刻地理解吧,尽管情节十分令我震撼,可我并没有多大的感悟,但影片中的一句话让我感慨万千——“他是个无私的人!”

“他是个无私的人!”正是因为孙中山的无私,他才能引领革命的步伐,才能拥有革命派等人的信服和支持。正是他的无私,感染了同盟会的众人,最终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100年前是这样,如今的社会上不也是一样吗?被大家信服的人,不都是无私的人吗?又有哪个吝啬小气只为自己着想的人真正能成功呢?

往小里说,班级中那些尽职尽责,被老师称赞,让同学信服的班干部们不都是无私的人吗?他们永远在为班级着想,牺牲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往大里说,历史上各朝各代有流名千秋的官吏,哪一个不是清官?他们大都一贫如洗,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财富都奉献给了人民。他们都是无私的人。

也许这部影片让我得出这种结论并不是编导者拍摄影片的本意,但我相信这种感受必会让我个人受益匪浅。

纪念革命者作文【七】

今天我们住在大房子里,吃着可口的饭菜;今天我们坐在汽车里,听着美妙的音乐;今天我们过着舒适的生活,更不用提饥饿难当。然而在100多年前,没有那些革命烈士,我们能有这样的生活吗?我们的中国能有现在这样的强盛吗?一个国家的由弱变强,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孙中山那时候要推翻帝制,建立起以民为主的社会,这个过程就叫革命。孙中山曾说过:我想要一次不流的革命;然而也有人说:革命就要流。

如今我们看待秋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壮烈牺牲的战士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是敬畏的瞻仰还是哈哈一笑?现在的人根本不能理解那时的苦,更别说吃冰、吃雪、吃草根,就连吃不饱也已成为笑谈。有些人觉得革命很简单,想回到那个时代,然而那个时代的人们向往的何尝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呢?革命并不好玩,革命是用烈士 的鲜换来的美好生活。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