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拉贝作文适用主题(拉贝日记读后感1500字)

拉贝作文适用主题(拉贝日记读后感1500字)

更新时间:2024-06-01 22:55:05
拉贝作文适用主题(拉贝日记读后感1500字)

拉贝作文适用主题【一】

拉贝,本是洋行的员工,可以在战争爆发之前就离开。但是,他选择了留下,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保护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员工。他作为一个德国人,在中国的位置有点奇怪。德国做为日本的盟国,他本该帮助日本,但是他却在保护中国的百姓。

在日本进攻南京的初始,中国人在说拉贝要保护中国人,成立安全区只是一个圈套,他们不相信他。但是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是留下来保护中国老百姓的。他和一批外国人在异国他乡做起了本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当然,利用德国人的身份还是有些好处的,比如日本士兵对他会敬让三分,暂时不会威胁到他的人生安全。但随着时间愈来愈长,他所设立的安全区不再能很好的保护那些难民。

他本是怀着日本人不会做出伤害百姓的事的,但很明显,事情不是他所预料的那样。日本人以人为乐,四处寻找妇女寻乐,烧毁房子取暖,这就是大日本皇军的所做所为,让人愤恨的所做所为。之后,拉贝渐渐丧失了对日本皇军的希望,他知道他们是不会认真去帮助他们的。

中国人,30万中国人,竟然就这么被几个日本兵。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反抗,是他们不愿意反抗。他们想用自己的,以获得一线生机,但是他们都错了。留下他们,就是对日军的威胁。中国人是太懦弱了吗?是几百年的太平日子让他们忘记了斗争了吗?但是红军长征时,不是照样以一抵十吗?如果当时的中国人能奋起反抗,还会有这样的结局吗?拉贝让我们记住历史,让我们不因为历史的远去而淡忘!

拉贝作文适用主题【二】

一部《拉贝日记》让许多中国人知道了John Rabe,一个曾经在南京大屠中帮助过我们的外国人。无论他当时的身份如何、居心如何,他和几个外国人建立的安全区保护了大量中国人的事实是不可磨灭的。

二战中,有几万犹太人在上海避难,只是由于德国和日本之间的分歧,使得他们侥幸存活。但是在战后这60多年里,以色列和整个犹太世界,都时刻在感激中国人民,在最危及的时期曾经接纳过他们。尽管当时的.上海已经被日本人所占领,尽管当时的中国人自己都顾不上自己。这就是一种感恩的态度,哪怕一丝一毫的举动,或许能救到许多人,别人都会永远记住你的好。

回到影片上来,这部片子虽然是中德合拍,但导演是德国人、剧本也是德国的,可以说是一部完全的德国电影,只不过用了一些中国演员。

因此,完全可以理解《拉贝日记》没有常规的中国思路,也没有对南京大屠的腥进行大量描写,电影突出的还是拉贝这个人,从一个亲民的资本家转变为帮助中国难民的人道主义者。影片也最大限度尊重了拉贝的日记,换个角度讲,其实就是拉贝在带有主观的说故事。他的视角有限、他的思想也有限,人无完人,不能指望人家能完整客观的记录下整个惨绝人寰的过程,同样也不能指望德国电影能拍出中国思路。 南京大屠是中国人永远的痛,通过第三方的视角,再次经历整个过程,也是种反思;同时更应该学会要感恩,要感激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无论他的肤色、他的身份。

拉贝作文适用主题【三】

给我感觉最深的印象就是,这没有过多的刻画屠的场面,但是同样让人感受到1937年南京的恐怖,其中有三个场景:

第一个是“纳粹旗下求生存”,日军开始进攻南京,虽然号称是打击重点目标,但实际对市区实行了无差别轰炸,拉贝所在西门子公司也遭到攻击,他命令门卫把挡在厂门外的中国人放进来,冒着危险取出一面硕大的纳粹旗,让人们都躲在旗帜下面,最终日军飞机离开。蚂蚁般的人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那面巨大的纳粹旗几乎充满银幕,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网上有人说:“在自己的土地上,竟拿着纳粹旗才能活命是对中国人的侮辱”。我不赞同,一种特殊的历史时期,连自己的国家都被别人侵占,人的生命都如草菅一样任人随意践踏时,这位仁兄还在高唱“拿着纳粹旗才能保全性命”不免有些站着说话腰不疼的味道。那些人可都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老百姓,在那样危及生命的时候,保命是很自然衍生出来的反应,难道这位仁兄以为是在拍《蜘蛛侠》《超人》《变形金刚》吗?

第二个是“拉贝的司机惨遭砍头”,拉贝到日军总部交涉,中国司机在楼下抽烟,却被一名日军刁难抓走。拉贝四处寻找,却只从门缝里看到日军砍去了司机的脑袋,影片没有正面描写砍头的细节,但当拉贝冲进场去,只看到一排中国人头颅,看得出是按照某张很著名的暴行照片来设计,虽然镜头一晃而过,那种视人命如草芥的肃已令人心寒。虽然看这部影片前已知道会有这样一个场景,扮演司机的中国演员李明,也说了那些头颅(包括他自己的都是十分逼真的仿真人头,可是真正看到那一幕时还是让我忍不住闭上了眼睛。

第三个是“琅书冷静的用相机拍下了被日军枪的中国士兵的惨状”,安全区遵照和日本人的协议,将缴了械的中国士兵一百多名交给了日本军官,以换回他们的生命和安全区的安全,可是卡普蕾女士面对日军军官提出“要带走二十名中国女学生时,以予了断然的拒绝”。日本军官冷冷的说:“你会为你的行为后悔的”,随后就是一阵枪场响起,那一百多名士兵被枪了,卡普蕾女士痛苦的掩面而泣,这时,张静初扮演的中国女学生出场了,她以冷静的态度按下了手中的快门。

我曾看过报道,拉贝日记中除了张静初扮演的琅书是虚构的人物外,大部分影片人物都是真实的,可是在拉贝先生的日记中也提到,向“那些提供给我照片的中国年轻人致敬,没有他们,就没有还原南京历史真相的可能”。所以,当我看到在琅书拍照时,冷静得竟看不到一丝表情的脸上,我突然有了许多的感动,我知道,正是这些勇敢的中国年轻人(我们的前辈,才能让我们现在的人如此真实的知道那段沉痛历史。

虽然没有过多的描写屠场面,《拉贝日记》却以德国人道救助者的视角,讲述南京大屠这段中国近现代史上永远的伤痛。其客观冷静善良温暖且不乏对日兽罪行的鞭笞,我想会受到像我一样的中国观众的尊敬和支持。

我想起现任南京大屠纪念馆馆长的话:“纪念馆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永不忘却,既不忘却那段历史的真相,也不忘却浩劫中人性的光辉”。我相信,这也就是《拉贝日记》的主题。

最后再次向拉贝先生以及那些真实出现的历史人物:约翰逊大夫,卡普蕾女士和其他安全区的工作人员,还有像琅书一样勇敢的中国同胞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