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踏上开往太空列车作文400字(开往月球的列车启动了作文400字)

踏上开往太空列车作文400字(开往月球的列车启动了作文400字)

更新时间:2023-11-12 07:15:13
踏上开往太空列车作文400字(开往月球的列车启动了作文400字)

踏上开往太空列车作文400字【一】

这部影片以一个农民工家庭为主线向我们展现了当代农民工的悲苦。从中我们也看到一个家庭的完整对于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首先,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婚姻关系和缘关系,共同生活,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有着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从片子中我们看出,女儿对父母是非常想亲近的,但由于自小分离,感情疏远,双方都无法相互理解。从中我们看到影响他们家庭关系的重要因素是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大,交往和沟通的频率低、次数少。相互关系就较为疏远。影片中的家庭就是如此,父母外出打工,一年只回来一次,父母也觉得自我跟孩子没有话说,孩子也不听父母的话。相比之下,女儿觉得爷爷奶奶才是更亲近的人,是爷爷奶奶陪伴他们长大。这是一个极大的悲哀,父母以为孩子带给更好的条件的出发点外出打工,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甚至是怨恨。最终女儿为了自由或是一种报复也离开学校、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尽管不适应,但她觉得自由就是她的幸福。

影片中的夫妻关系较为良好,我注意到丈夫对妻子是非常关爱的,比如帮妻子洗衣服,给他倒洗脚水等。我想如果妻子没有跟丈夫一齐外出打工,那么女儿与妈妈的关系不会这么糟,而夫妻关系倒是会出些问题,这也给我们以警示,农民工生活的进退两难,以及在金钱与亲人间的艰难选取。

从家庭功能角度来看,这个家庭首要功能肯定是家庭功能,父母为了给儿女更好的生活选取外出打工,赚钱以给予他们好的学习条件,这又是家庭的教育功能,以及家庭的情感满足功能,但非常显然,这个家庭没有满足最后这一功能,因为父母与子女的分离造成双方缺乏沟通,非常难理解彼此的心理。(其次,这个家庭也在起着赡养老人的作用,这对夫妻属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他们外出打工也是无奈之举。我看到家里农田的收割全靠老人与孩子,的确觉得外出打工的代价太大了,让孩子一个人处理这么多事情,不叛逆才怪,这也是留守儿童产生问题的根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家庭的精神生活和个人的心理状况是令人关注的。家庭是给其成员带给情感安全,心里安定的港湾,但显然,影片中的家庭没有做到这一点,女儿外出打工投考的是自我的朋友,而不是自我的父母。

那里我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我的一个亲戚家在黑龙江,现如今在北京打工,小女儿从小随父母搬家,他们在大连工作过3年,随后转战北京,在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中,小女儿的学业非常差,不得不也和父母一样做打工妹,这样的生活中,受伤最大的就是孩子,在还未成年的岁数,就去赚钱养家,是一种潜在的悲哀,或许短暂的自由与快乐让人看不到痛苦在哪里,但在春运回家的人潮中,我们就会深刻到那样一种北京离乡的酸楚。

我认为在赚钱的同时,也要顾及到孩子的成长问题,不能以为孩子打拼的名义,而忽视对孩子的关爱与教育。

以上是我对《归途列车》这部纪录片的一些感悟。

踏上开往太空列车作文400字【二】

蜗牛奇奇兴奋地说:“我想了一个伟大的主意——咱们要是能造一列火车的话,森林里的小动物再也不会小瞧我们了!”

“可乘客从哪儿链进我们的小房子呢?”最小的小蜗牛问。

“这好办,可以在小房子上安一个活动的窗子。”蜗牛奇奇早就想好了。

“噢,太棒了!”蜗牛们欢呼起来,因为终于想到了一个可以扬眉吐气的好主意。

“大伙不要高兴得太早了。”一只见过世面的`老蜗牛站起来说,“我听说火车跑起来像一阵风似的,可是大家想想咱们有多慢呐!”

蜗牛们一下子泄气了,可蜗牛奇奇得意地一笑,胸有成竹地说:“这个我早就想到了,虽然我们只会爬,但我们可以利用豌豆轮子提高速度!”

“豌豆轮子?”蜗牛们还是头一回听说有这种轮子。大家按照奇奇的办法,将柳叶垫在身子下,每人找四颗光滑的一样大小的豌豆装在了柳叶下面。他们试着活动一下身子,豌豆轮子果然转动起来。嗬!跑得多快呀!快得像一阵风。

蜗牛们很激动,流着眼泪,唱着歌。从此以后将告别爬行的日子,这是蜗牛们连做梦也没想到的事情。

附近的几只蜗牛听说了这件事,也跑来要求加入蜗牛火车队。蜗牛奇奇同意了,也给他们装上了豌豆轮子,数一数,总共十二节!

“好!现在大家出发,我们一起去找螳螂爷爷安窗子。”蜗牛奇奇带领小蜗牛们来到了螳螂爷爷那儿。热心的螳螂爷爷听说了蜗牛火车的事,认真地按照每只蜗牛壳的大小制作了活动窗子,而且还在每节蜗牛车厢里摆放了一张舒服的沙发。

小蜗牛齐声说:“谢谢您,螳螂爷爷!”

“好了,咱们的身体有很大的粘性,可以互相粘在一起。现在大家连接起来,就成为一列真正的火车了。”蜗牛奇奇指挥着蜗牛们。大家一致推选蜗牛奇奇当火车头,蜗牛们排列起来,头尾相接,连成一串,就像一列真正的火车。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听说蜗牛列车的事儿啦,就从四面八方跑来,围着蜗牛列车看。

“呜——大家注意了,蜗牛列车要开动了。”蜗牛列车开始缓缓地往前开,然后越开越快,最后快得像一条线啦!蜗牛列车在空地上左拐弯,右拐弯,尽情地表演着。

小动物们惊奇极了,瞪大眼睛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看。最后,他们一齐大声欢呼起来:“噢,太棒了,咱们也有火车了!”

蜗牛奇奇招呼大家说:“欢迎大家乘坐蜗牛列车。”

其他小蜗牛也一齐说道:“乘坐蜗牛列车绝对舒服,要多快有多快。”

瓢虫大婶已经很久没去远方的亲戚家了,现在有了火车,就带着孩子们第一个钻了进去。小蚂蚁豆豆前不久还在为出门旅游发愁呢,今天他终于能带着行李高兴地出发了。小动物们争先恐后地钻进了蜗牛火车,很快十二节车厢都坐满了。

“呜——”蜗牛奇奇大喊一声,“各位乘客请注意,蜗牛列车马上就要启动了,请乘客们坐好。”

“呜——”蜗牛奇奇又叫了一声,蜗牛列车就呼啦啦啦、呼啦啦啦地满载着乘客一路欢声笑语地向森林里驶去了。

教材提示与教学建议

这是一个极富幻想性与趣味性的故事。故事将行动缓慢的蜗牛与快速行驶的列车结合起来,给孩子们呈现了蜗牛列车这样一个神奇的事物,新奇而富有童趣。在讲故事以前,教师可先组织幼儿通过饲养、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行动特点以及火车的一些相关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给幼儿设疑:蜗牛会不会跑得跟火车一样快?如果可以你们觉得怎么样才能做到?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引导他们用语言、绘画、手工等多种形式自由表现。然后,教师可以以自制的“蜗牛奇奇”道具为主人公,神秘地告诉幼儿有这样一辆“蜗牛列车”,跑得跟火车一样快,并以生动的语言、鲜活的画面(有条件的话可以制作动画课件把幼儿带进这个有趣的故事。在故事结束后,要帮幼儿回忆:蜗牛是怎样从爬得那么慢的动物变成快速行驶的列车的?用了哪些方法?要请幼儿结合自己开始的想法说一说:奇奇的方法好还是自己的方法好,好在哪里?在丰富相关交通工具的知识的基础上,要请幼儿结合奇奇的方法来改进自己的蜗牛列车,或者用自己的方法来帮助奇奇把蜗牛列车变得更加结实、舒适、美观。最后,可以把语言活动扩展到美工、表演等区域。

除此之外,可以启发幼儿学习小蜗牛们乐于为其他小动物服务的精神,还可以通过列车的车厢号等将数学内容引入故事,帮助幼儿学习序数和相邻数等内容。

踏上开往太空列车作文400字【三】

"我的心都凉了!我和他好像都在放弃,眼看我们过去的七年像个小孩儿一样在自己面前淹。我们就站在那儿,见不救。"

徐静蕾不愧是一个才女,说这几句时她的表情真是让人终生难忘。不要忘了,对于剧中人物小惠来说,那是一种怎样的刻骨铭心的痛苦呀!当爱情走到这样一步的时候,我真得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建斌对于小惠是深爱着的,但他的潜台词是"谁还会爱一个事业失败、一无所有的男人呢?"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已经默认了老虎的地位,在他的心目中,他所爱的人已经找到了自己所的幸福,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牺牲自己又何尝不可呢?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男人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崇高精神。这和前面他因为失业宁愿整天在地铁里兜圈子也不去告诉他所爱的人的心理是完全一致的。他不想让自己的所爱的人为自己操心,同时还他害怕这样做了,小惠就不再爱自己了。那么同,他们之间在七年前的那种浪漫、纯真的爱情又到哪里去了呢?既然已经认定自己所爱的人已经找到了她自己的幸福,建斌做出了决定:他要静静地离开小惠了。

生活一次又一次地同我们来开这样的玩笑,试想如果小惠没有意外地了解到建斌已经有三个月没有工作的消息,她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我都不敢想象了。如果说这一切是导演的有意安排的话,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男男女女们,又会有多少人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就散了呢?

电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导演的解决方法是戏剧化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究竟应该去怎么样来解决这么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回答的问题了。

踏上开往太空列车作文400字【四】

张丽琴是一部叫做《归途列车》的纪录片中的四川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和普通的农村小女孩一样长大了,但她的父母还在她一岁的时候就去南方打工,所以她是她的外公外婆带大的。她和外公的关系非常好,在外公去世后,她经常一个人去给外公烧纸,并向外公倾吐自我的心思。张丽琴不喜欢父母,不仅仅父母从小就没能陪她长大,而且老是逼她认真读书。她可能也因为成绩不是非常好,因此对此感到厌烦,于是在她十七岁的那年,她决定像村里的伙伴那样去南方打工。因为她需要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像其他的任何一个女孩一样,她需要钱和漂亮的衣服。

张丽琴到了离他父母不远的一个做服装加工的公司上班,此举令她的父母十分的痛心。她的爸爸和妈妈都认为在南方这么辛苦的打工赚钱,都是为支持孩子们能够专心上学,因为他们深深明白,孩子要想真正的走出从农村到城市这条路,就得好好读书,在他们看来,读书就是唯一的正道。但他们的孩子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点,仍然辍学来到这这个高速发展但污染极其严重的南方城市打工。张丽琴刚来到那里并不适应,长时光的重复劳作令她感到疲惫,饭菜也是难以下咽。她的爸爸来看她了,并转达了她妈妈的问候。一家三口都在这个毫无幸福感的城市里打工和互相关爱着,他们以及和他们相似的农民工们辛勤的劳作着,此举支撑了整个蓬勃发展的中国制造业,甚至为2008年的经济大危机做出了脊梁般的贡献。张丽琴也就是在这一年,她用自我赚的钱买了较流行的衣服,也烫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头。在烫头的时候,发廊里脑袋蓬炸的年轻“发型师”“真诚”的对她说,给她做的这个是洋人的发型,这句话就应能给张丽琴某种信心吧。她在走出那家路边拐角的小发廊时还像大多数刚做完发型的女孩般微笑着挥手致谢。

2008年的年初,张丽琴一家三口决定一齐回家过春节。这年一月份的大雪给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等在内的20多个省(市、区)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个性是湖南等地的铁路受阻而导致广州的大批农民工滞留好几天,期间所造成的混乱和惶恐不仅仅令在场的人记忆深刻,也同样使每个观看这部记录片的人受到刺痛。张丽琴亲身经历了这一切,我不明白这会对她造成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影响,但至少让她见识了这些社会底层人命运卑微与坎坷。他们最终回到了那宁静安逸但封闭的农村,一家人也最后在新春佳节团聚了。张丽琴的妈妈非常开心的看了她弟弟的成绩单,并为她弟弟能取得的较好成绩而自豪,这似乎能给他们这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带来改变命运的期望。也就是在这个春节,出于叛逆期的张丽琴和父亲发生了激烈的肢体冲突,并遭受了父亲的第一次的殴打,这使她更加坚定了要自我闯荡和赚钱的决心。这年夏天她剪掉了精心呵护的长发,只身来到了深圳,开始了她打工的生活。张丽琴刚开始找到的工作是在酒吧卖啤酒,老板教育她说,顾客永远是对的,对此她并没有发表看法,只是默默的干着自我的工作。

也就是在这一年,北京迎来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张丽琴和全国甚至包括全世界的华人一样守在电视大屏幕前看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开始。他们对祖国的强大和辉煌的事迹感到无比的自豪。他们含着热泪,看着一枚枚金牌在中国健儿身上产生,并祝愿能获得更多。张丽琴在深圳工作了一段时光,已经适应了这边的生活,对于灯红酒绿和劲歌艳舞也能融入其中,她和身边的那些年轻的男女一样,在鬼火般闪耀不定的灯光和震耳的喇叭咚咚声中,也扭起了在寂静的农村永远不会扭动的舞姿。……而离深圳不远的另一个南方城市,张丽琴的父母为了家中的儿子不重蹈姐姐的路,她母亲决定回家照顾儿子和家庭。张丽琴的母亲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朴实农村妇女,她一方面担心家中的孩子,期间给村中的神灵们烧心许愿期望她女儿张丽琴能变好,另一方面也心疼丈夫孤身一人在外打工辛苦。最终,他们还是把最重要的期望留给了孩子。

这部纪录片是年轻的导演范立欣的第一部独立记录长片,忠实记录了外出打工农民工的艰苦生活,个性是每年的春节回家过年,那真是一场地狱之行的真实体验。这部片子在国际上获得了不少的大奖,个性是那清新而真实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这部片子是这次清华美院纪录片展映的开幕影片,导演范立欣期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片子,他想从一个长远的发展角度看,试图透过这种纪录片来影响这些在校的并将来能成为社会主流的大学生们,期望他们关心一下这些底层的农民工们。

踏上开往太空列车作文400字【五】

今天在一个网友的空间上看了一篇日志,题目为《生命的列车》上面写到:"人的一生,就好比一次搭车旅行,要经历无数次上车,下车,其间时常有事故发生。有时是意外惊喜,有时是刻骨铭心的悲伤。一降临人世,我们就坐上生命的列车,旅途充满挑战、梦想、希望,离别,就是不能回头,我下车后,和我同行的旅客还记得我,想念我,我将感到快慰"随着深情的文字,动听的音乐,唯美的画面,怀旧的情思,搭上这一生命的列车,感受这生命的起点与终点,竟然感动得潸然泪下。感叹,生命是一场旅行,并且是一场苦涩的旅行。

穿越重重阻碍,随着一声啼哭,我们挣扎着来到这个人世。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学会了哭。是否,在人之初就预示着这一辈子注定要与眼泪与苦楚相伴?从起点到终点,人这一辈子在哭声中开始,在哭声中谢幕。不同的是来到这个世界时,你的亲人都为你笑,只有你一个人在哭;而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除了你保持沉默,所有的亲人都为你哭泣。

人是感情的动物,因此才会承载太多的苦难。生、老、病、,乃人之常情,而除了"生"是让人愉悦的之外,其他的过程均让人难以接受,衰老、病痛、亡,我们这一遭都必须面对与历经,谁能说这样的过程不是苦涩的?不是辛酸的?不是撕心裂肺的'?两千多年前的庄子说:"不知说生,不知说生",把生与看做是生命轮回的一种形式,

而面对生离别,我们很畏惧,不能像庄子那样超脱,真正做到坦然面对,举重若轻。其实,人到世上来一回,权当是赴了一次宴,吃饱了,喝足了,舒舒服服地回家去。有什么不好呢?

生命是一场旅程,一场酸涩的旅程。在生命的列车上,我们至亲至爱的人总无法陪我们走到最后,同样,你也无法陪伴你的至爱亲人走到最后,我们必须经历痛心的别离,在某个站点匆匆与曾和我们朝夕相处的人挥手道别。

从生命的起点到终点,人这辈子到底要穿破多少双鞋,穿旧多少件衣裳,理多少次头发,吃多少粮食…就是这些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已经是琐碎得无法算计,更何况还要面临诸多的人生大事,考大学、就业、恋爱、结婚、生子,哪一件样不是富有挑战性的,让人折腾的,甚至是千辛万苦的。

而婚姻这所大学里,又有多少人能顺应内心的需求生存,获得幸福?更多的人都在自己苦苦经营的小家里连爬带滚,鸡犬不宁,甚至伤痕累累。纵然,貌合神离,纵然,脚下的鞋子不合适自己,也得强装欢颜,一瘸一拐的走下去,暗无天日的走下去,然后,冠冕堂皇,骄傲自豪的说:这就是白头偕老。这样的路程是不是很艰辛,很违心,也很残酷?

太多的人,在人生这一条路上,丢失了自己。苦苦爬涉大半辈子,却没有一天是为过自己。先是为了不辜负父母的希望,成龙成凤;之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管你愿不愿;再后来,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相夫教子,男人则为名为利打拼天下,养家糊口,再老一些又开始操心孩子的学业,就业,婚姻,家庭,还有他们的下一代。没完没了,周而复始,每个人的一生大多如此,又有多少人真正为自己活过呢?

生命是一场苦涩的旅行。我们四处奔波,却仍然乐此不疲,无悔这一生,因为苦涩之后,也会有丝丝甘甜漫上心头,让人回味无穷。

踏上开往太空列车作文400字【六】

外媒曾将中国的春运称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徙”。不明白中国究根结底是个化不开乡土情结的国家的人同样也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人选取在这最繁忙的时节最拥挤的地点踏上这趟最艰难的路程,但是是来匆匆,却要奋不顾身。《归途列车》这部纪录片,并不昭显解释这个宏大主题的野心,只是留意翼翼地在这铺天盖地的春运人潮中跟踪一个家庭的背影,展示三年间他们在这场大迁徙中的悲欢离合与默然无语——前因后果,不言自明。

片子一开始的几个镜头,就看得人无言以对。在广州这座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加工厂里,儿童们在堆着废旧布料的街边玩耍,几尺之外就是呼啸而过的车流,他们的父辈正用自我生命中最青壮的力气,为中国经济托起“madeinchina”的标记;机器轰鸣的制衣厂里,婴儿们在桌上酣睡,如此小的年纪,他们就已参与了这场宏大的经济变革,父母都在低头忙碌,没时光想自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呆上多久,又何时离。在城市户口的父母们忙着请昂贵的月婶,排着队在亲子班报名的时候,他们不会想起,与他们同城的另一些角落里,有许多和他们一样平等的生命个体,目之所及的只有生存问题。

他们来自于乡村,贫穷与不平等日日刺激着他们,进城挣钱成了无法抗拒的召唤。片中的陈素琴在女儿一岁时就与丈夫出门打工,作为一个母亲,这个选取让她心如刀绞,以泪洗面,脚步却没有迟疑。外出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支持下一代的教育,让子女们透过积累文化成本进城,从而摆脱祖辈贫穷的命运。这样的想法摆在现代中国社会多少已有点陈旧落伍,但它依然是广大农村人口心中亘古不变的城市移民梦。

陈素琴夫妇的家乡,在镜头里的美近乎诗意,恬静、纯朴、与世无争,然而这一幅完美悠然田园画卷,在现实中只能酝酿着世世代代的贫穷与落后。年关,夫妇俩经历了买不到票的心急如焚,又经历了买到票的欣喜若狂,最后在随时可能吞没自我的汹涌人潮里身不由己,机械地被裹挟着前行,但朝着目的地移动的每一步都是值得的,因为终点是他们脉相连着的土地。熟悉的亲人和家,是城市荒漠里他们心中日夜守候的灯塔。收到手机作为新年礼物的女儿是开心的,被问及成绩面露腼腆之色的儿子是听话的,家中的老母暂时是健康而满足的,这一切都为他们积蓄起了再次回到那个嘈杂、单调、清冷的加工车间的力量。城乡差距注定要改变他们的地缘,改变他们骨子里对泥土的亲近,城里比乡下宽裕的收入像魔咒一般召唤着他们背井离乡,怯生生地踏入一个陌生人社会。在中国现代化、经济飞跃的进程中,乡土中国悄然隐退,每一处村落都寂静寥落,忧伤绵长。

城市不仅仅不计后果地将陈素琴夫妇这样的成人剥离他们的土地,更时刻引诱着他们的儿女。于是我们毫不惊讶地发现长大了的丽琴根本不愿读书,执意也要城里挣钱。这个本背负着父母远大理想的少女放下了她自认为枯燥又无望的生活,成为城中世界里又一颗微渺的尘埃。这个举动几乎瞬间击碎了父母赖以生存的基本信念,他们手足无措,只是言语笨拙地进行劝说,自然无果。这一次,三个人一同返乡,父母在又一轮令人窒息的等待与拥挤中忧心忡忡,女儿察觉的却是眼前世界的荒谬与无序。他们三人的世界观,早已在距离的分隔中大相径庭。

观众再次被提醒,城乡二元化的巨大差距,改变的不仅仅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生存状态,还有人伦秩序。无数从婴儿起就与父母被迫分离的留守儿童,像丽琴一样,与父母的感情产生了不可弥合的裂痕。不知从何时起,父母的叮嘱不再是他们依照执行的准则,父母的梦想不再是他们愿意付诸努力的期望,就连父母本人也显得平凡愚昧,即使身为女儿,对他们大声喊出“老子要如何如何“,甚至动手打架也不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对我们来说,自由就是快乐”,丽琴依然稚嫩的脸在深圳夜店的红灯绿酒下被映照得迷离惶惑。未来毫不确定,家却已没有归的好处。

影片的最后,劳动力日渐衰竭的陈素琴犹豫着是否就应回家看儿子,以免他重蹈姐姐的覆辙,她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不能体会自我的良苦用心,又心疼将一个人在外地苦苦支撑的丈夫。走还是不走,此刻竟具有了莎士比亚笔下庄严的“tobeornottobe”般沉思的力量,成了她生命中最难解的最高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