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贴窗帘的作文(早上起床拉开窗帘的作文)

贴窗帘的作文(早上起床拉开窗帘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03 04:46:49
贴窗帘的作文(早上起床拉开窗帘的作文)

贴窗帘的作文【一】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在家里贴春联和“福”字。

我们先贴春联,春联包括上联、下联和横批。我们家的上联是:平安是福福星照,下联是:百顺为祥祥满堂,横批是四季平安。妈妈贴横批的时候很容易,贴上联和下联就有点难了。我们把双面胶先贴在春联的背面,再把春联贴到墙上去。妈妈爬上梯子,一边贴,一边问我有没有贴正,我说歪了一点,妈妈只好重新贴,这样子来回了两三次才算完成所有的对联。没想到贴春联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不过看着我和妈妈一起贴的春联,我觉得漂亮极了!

贴完春联以后,我们就开始贴“福”字了。我本来想吧“福”字倒着贴,因为那表示“福到了”。可是因为“福”字上面还有其他的字,所以只好正着贴了。

接下来我们要贴两匹很漂亮的“马”。贴这两匹马对我来说还是比较辛苦的,以为我要两手一直撑着“马”,还不能随便动,要不然就歪了。那两匹马中有一匹是小帅哥马,一匹的漂亮小姑娘马。小帅哥马上面写着:恭喜发财,小姑娘马上面写着:万事如意。两匹马贴好了,他们笑呵呵的看着我们,我们全家都开心的笑了。

贴窗帘的作文【二】

今天是除夕,虽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绵绵细雨,但这丝毫也没有影响到我们过年的愉悦心情。在吃过年夜饭之后,我们家便开始贴起了春联。

往年的春联都是爸爸贴的,而我只是在一旁扶扶梯子,递递浆糊,根本就无需我去贴。然而今年爸爸却出乎意料地将贴春联的任务交给了我。面对这一次的任务,我实在没有什么信心,因为贴春联对于我而言,真可谓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但我又不敢临阵脱逃,唯有硬着头皮去试一试。于是我深吸一口气爬上了梯子,虽说梯子才一米多高,但是往下一看,着实让我胆战心惊,恨不得马上就从梯子上面退缩下来。

当我好不容易才把春联平平整整地贴在了大门的`两侧时,爸爸却笑着对我说: “虽然春联贴得还算平整,但是你把上下联的位置贴反了。”“不是按照从左往右的贴法吗?”我心有不甘地回答。爸爸摸着我的头说:“其实贴春联的学问可多了,不仅要懂得春联的贴法和意义,而且更需要攀爬的勇气与信心。”此时,我终于明白了爸爸的用意,他那意味深长的话语久久回荡在我的脑海里。

经历了这一回贴春联的考验之后,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勇敢地尝试,才能收获更多的信心。

贴窗帘的作文【三】

有人喜欢高调做事,有人喜欢低调而为。在我,喜欢低调的姿态。人若如此,亦是可喜。迟子建的《雪窗帘》新书,于我正有此感,因此,颇觉清欢有味。这许是乡村风味的一种拓展和影响使然,因为我是乡下人。

《雪窗帘》的书名自是新颖,这是好书的特色,吊起了读者的胃口,于是心甘情愿钻进去。这种互动,着实雅趣一桩,或成为展读的引子,逗弄人去寻找揣摩思量,因书名而惑的解,成功地成为悬疑。

“语不惊人不休”是种能耐,但以平实见长、文如行云流水雅然天成,我觉着更是种道行和气场。那种以文字折射出来的从容,每一个字都像野菊花在绽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迟子建的《雪窗帘》中这种自然融入的妥帖,不做作,很像邻家女孩,透着种亲和力和朴实,轻易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原来,字如其人的这一面真是有迹可循的,而且很有说服力。

人生其程,有的人喜欢开始的时候就花团锦簇,有的人倾向于开始平淡,最后功德圆满。迟子建的《雪窗帘》显然是后者。书中第一篇\"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如述家常,有种白米饭的天然纯香,很清浅,却以后面女巫师驱邪为压轴,波澜渐起,但不激烈,这种把高潮限制在一定文字温度上的表现方式,也是人淡如菊与文章的彼此浸淫,这样的女子和这样的文字,细水长流,相得益彰,令人安然。

其实做人的棱角与人的品格,也有矛盾的时候。犀利的文风犀利的人这是种文学现象,平实的文风犀利的人这也是种文学现象,平实的文风平实的人亦是一种现象,犀利的文风温吞的人亦不失为一种现象。迟子建的文章风格,在我看来与”平实的文风温吞的人”比较合辙,出彩在她能在平实中彰显出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拔高,这显然是迟子建的胸臆襟抱之底蕴创造出来的特色。如同“花瓣饭“里的父母在文革中携手患难婚姻的不离不弃,令人读罢如品清茶,貌似心里无波实则又为文字左右,心海浪起。

纵观此书,每篇文章都透着种不温不火的淡定,哪怕言及生,也不那么风风火火的急躁狂妄,仿佛迟子建的个性就是如此。“物我一如”的“物”,即便是文章,也由不得与主人相异。又似乎滚滚红尘所有的生旦净末丑,全在按着人生大戏的天意来上演,剧本早就安排好了,根本不必为某些看似的意外讶然悲喜。这种文风,委实带给人另类感,却不觉突兀。

生命的有缘之遇,像个不老的传说,每个人都会被宿命牵引着遇到属于自己的缘。缘起缘灭,幻化成作者笔下带着泥土芬芳的“亲亲土豆”。礼镇以种土豆为谋生方式的秦山夫妇,本来夫妻和美,但秦山偏得了癌症去世了,病中不舍得住院花钱,怕人财两空吧,却在偷着回家的过程中,给媳妇买了漂亮的蓝旗袍,媳妇在医院找不到他,回家看到秦生在地里正起土豆呢。秦生送给媳妇的礼物是那件令人惊艳的蓝旗袍,媳妇鼻子发酸说明年夏天穿给他看,他说穿给别人看吧。他的心里,早知自己已然不能多活于世,他是在为日后做安排和了心事。饮食男女,平凡夫妻,到底因命运不能执手白头了,真可惜这份爱的不圆满,也心疼秦心和他媳妇,去的人可怜,活着的更可怜。当媳妇穿着蓝旗袍为秦生守灵时,谁能忍心看这一幕?艺术的魅力到此,修成正果。这是令人凛然的残酷生活,这同样是令人动容的生离别场景。故事中的人借智慧向现实中人卖力地上演着廉价的剧情,赚足了读者的怜悯。虽然“当时只道是寻常”,却不能否认寻常之美。

“逝川”这篇文章的悲怆感,我以为是这本书的精华,它用贴近生活的真实塑造了泪鱼这种奇怪的会哭的鱼和一生无爱的接生婆吉喜。我觉着,泪鱼的哭泣就是世人为生命不幸而泣地另一种表现,一生未嫁的吉喜则是悲剧主角,更像是泪鱼在替她和众生哭泣,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模式公允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可贵之处,引用一下原文: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他没有娶她的原因。胡会说:“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吉喜恨恨地说:“我有能力难道也是罪过吗?”于是,孤独终老的吉喜,到都没等来爱情,遗憾是她生命的主题。明白了吗?女人太能事,并不是好事。女人天生是要男人来疼来爱的,但如没有男人来爱你保护你,你不妨自立,否则只能被命运淘汰。文字成为一粒粒可以左右的“果实”,在“农民”的侍弄下乖巧地陈列开来,像列队的士兵,井然有序。而作者,俨然指挥文字千军万马的将军。

较之于”亲亲土豆“和”逝川“,“采浆果的人”这篇文章则更近以事实说理,只是说理的方式不用说教的方式来表达,而是以生活为佐料的一种极具质感的还原再现。开头蛮漂亮的,而且简洁: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这种行文的风格,在我是种偏爱。文字的一颦一笑,果真有伤力,我已主动靠近。收浆果的人,用现钱诱惑了本该收割的短视农民,最后自然是贪小便宜吃大亏了,一年的收成埋在大雪之下。怨得谁来?只有被村人取笑的大鲁二鲁,因为内心的坚守,没被的沟壑淹没。说到这里,有谁以为这是单纯在说农民的收割?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爱情,我们的健康……哪一样不需要张驰有度?哪一样不是被我们自己的贪念毁灭的?收浆果的人说:“这浆果可都是绿色食品!现如今有钱有势的人,睡小姐要‘绿色’的,得是雏儿;吃果子自然也要‘绿色’的了!”金井人于是糊涂于小姐的绿色和人生的杂色。热闹氛围中,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他们秉持着老人的临终遗言,踏实做人,终有所得。这也是种做人的操守,苦心人天不负,很可意的结尾呢。

“雪窗帘”中,作者则以善良的天性勾勒出那个坐火车买了卧铺却因不懂换票事由而坐了一宿的阿婆,这是作者善良天性的视野所及,也是隐藏在文章背后的一种世事百态的铺展与透视,更是对正能量的呼唤和直面社会诸多现象的深度思考。世风日下,甚嚣尘上,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我们又能做到怎样?这个社会没有强行,一切只能靠自己心的指引。我以为文字的功用其一,便是走心。这种走心的文字,迟子建用得如同国画的留白,不着痕迹但能令人感同身受的舒服自然。这是种功夫在字外的情感表现。文字不会出卖她的心,也因此,文字能成为一种像春天的暖。慰藉世人,于某些文人来说,做到了便是功德。迟子建呢,可谓功德圆满。

通读此书,印象最深的文章有三。一是“亲亲土豆”,一是“逝川”,一是“采浆果的人”。好文的余味,如同绕梁的余音,享受才是惬意的得到。有意思的是,诗词的写法之一,起承转合的“起”可以平实而为,后面愈来愈精彩,引人眼球,万没想到,文章如是写来,也有新意。以白雪的墓园为结,在我觉着了清凉的诗意。人生的道场,悟道的人和修道的人都在努力追求和实现着什么,这“什么”的内涵值得玩味,如同人从生到的必历,最后全是以坟墓为结,它不值得我们畏惧,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必然归宿。

温吞文字的炼就是需要时间的。看过迟子建的照片,感觉她年轻时应是个雷厉风行的女子,文章亦然。因由时间,性格磨炼成一种“慢”,慢时光里的慢书写当然是可意的收获。觉着迟子建的这本书有个现象,可能是她刻意追求的,或者是无意显出的,将精致的语言穿插于字里行间,以期抬高文章的美并养眼,其实,情笔之力尚未抵刻意修饰的文字溢彩。技巧有余,情感不足与技巧比肩。我是说相对的感觉,整体自然是好的。在一本书中,潜藏的某些文字的河流,平铺的架势,低调朴实的文笔,哪怕跌宕的故事,写出来也轻轻浅浅如小溪流淌,像说不相干的人和事那般温润,这应该是迟子建的写作风格。

雪国乡愁,人世温情里的脉脉馨香,浊尘似净,便是载沉载浮的人海,撑篙之人遭遇风浪也罢,碰到海啸也罢,都需秉持寻常心,因为——寻常心是道。生于漠北的迟子建,冰雪予了她晶莹的心地,她文章中的平实本就源于地域的给予,这恰恰是她文章的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