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英雄遗迹的作文(描写古遗迹的作文)

英雄遗迹的作文(描写古遗迹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08-12 04:57:24
英雄遗迹的作文(描写古遗迹的作文)

英雄遗迹的作文【一】

每到一个城市,必看的是它的博物馆。那些古朴的文物,穿过千年的时光,静静地躺在展馆里。博物馆中所藏的,是一个城市记忆。目光触及那些文物时,心中总会生出些别样的情愫。每一件文物都是有故事的!这一枝花簪曾为哪一家姑娘添过颜色?那一把刀剑又曾为哪一位将士增过英姿?然而我们看得见文物,却看不见历史。

历史没有真相。谁也不能亲见历史,除了我们正在创造的这一段,甚至连现在的这一段,我们都是看不真切的。史学家考古学家再怎么努力,也不过是在一步步地接近历史,因为永远无法到达。

网上新流行一种文体,叫穿越,大略写的就是穿越古今的故事,先不论这种文体的优劣,至少这种文体的出现反映了许多人的一个愿望,一个一窥历史的愿望。

而那些文物,墓葬,遗址,这种种遗迹为一窥历史开了一扇小小的窗。尽管看不真切,至少还能想象。古人喜欢怀古。刘禹锡在建业城外感慨曾经“一片降幡出石头”,辛弃疾在北固亭上想象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今世也终会化作一堆陈迹,供后人凭吊。历史在这样不断前进。大明宫的遗迹存在着,我们便能想象盛世的辉煌,圆明园的遗迹存在着,我们便能那一场烈火带来的耻辱。看得见的遗迹,将看不见的历史,通过我们的想象,一幕幕地呈现。虽是仅存模糊的旧影,依然震撼人心。

一直想去茂陵。想看看“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想看看那个盛世王朝所留下的遗迹。对着如阴山如祁连的大汉长平侯之墓冠军侯之墓,想象当年的鲜衣怒马羽林郎,想象那个融入河朔草原的辉煌背影,想象“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少年豪情。这种令人热沸腾的体验,会唤醒身上沉眠的'汉家魂汉家魄。但也许不用去茂陵,我们也能体会这种感觉,有一些遗迹是看不见的,它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里。汉匈之战所留下的尚武精神,一如儒家文化的尚和精神,从一开始就在我们心里刻下痕迹,成为一个民族的图腾信仰。

看得见的遗迹,看不见的遗迹,在历史中存活,构成了我们的民族记忆。

英雄遗迹的作文【二】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四百余洞窟,开放仅有一百有余,其余的,有些在外国人的破坏下丧失了生命,有些则被时光洗去的亮丽的神采,他们拖着沾上大漠风尘的衣摆,摆着奇特的姿势,柔和地舞。

莫高窟外的河边有一座圆寂塔,外敷白色,沙漠的夕阳洒在它身上,更显端庄、凄凉。塔身旁有碑,是那位道士王圆箓。在博物馆里,我看见他的介绍与照片:小小的个子,普通不过的长相,几经转折,莫高窟成了他的家。但小小的人物,也是莫高窟第一位保护者。但因为当时清政府的无能,王道士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没有及时发现莫高窟惊人的蕴藏,联想起洞窟内残缺的佛像与不全的壁画。那是中国最大的遗憾啊!

相传曾有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云游四方到了此地,已是黄昏时分,却只见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金光灿烂,似有千佛在跃动。他跪下来,发下宏愿,从今以后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从此,他到处化缘筹资,请来工匠,在这沙漠上开凿起石窟来。这就是后来被称作第一石窟的乐尊窟。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许多善男信女来顶礼朝拜。建造石窟者也随之多起来,从和尚到王公贵族,又由地方大小官吏、有钱商人到普通百姓。根据自己不同政治地位和经济条件,在那里布施不同功德。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英雄遗迹的作文【三】

1860年前的圆明园是艺术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国人的骄傲,它的一墙一瓦更是中华人民的心。圆明园既雍容华贵,又温婉多姿,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这些各式各样的建筑精华都被完美地诠释。而如今残缺的石柱杂乱无章地排列着,入目满是荒凉。

昔日的东方古国,被西方列强蔑视,他们用炮火打开了侵略之路。园内的奇珍异宝、青铜礼器统统被英法联军用牲口或搬运工具掠走。这些名副其实的强盗还残忍地放火烧掉圆明园。也就如此,曾经一度辉煌的圆明园毁在了贪婪的侵略者手中,变成了一片废墟。

圆明园的惨痛经历令我思绪万千: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将英法联军的丑恶嘴脸刻画的淋漓尽致。他们眼红中国的物资和各种奇珍异宝,而此时的中国正处在骄傲自大的阶段,不愿与其他国家有任何往来。造成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在于英法联军的狠毒做法和中国当时的懦弱。

残缺的历史文化遗产——圆明园,具有警示作用,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吸取历史教训,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应骄傲自大,如曾经的“天朝上国”,也不应封闭自己,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破碎的圆明园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残缺美,独具魅力。岁月漫长,你我互勉,砥砺前行。

英雄遗迹的作文【四】

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六,我和妈妈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游览了黄州名胜古迹——东坡赤壁。

远远地,我们就看见角楼式的大门上写着“东坡赤壁”四个大字,古朴的气息迎面扑来。走进公园,一座拱形小桥首先映入眼帘,它横架在小河上,犹如一道彩虹卧波;小河上几只随风飘动的小船,像一群小鸭在水中嬉戏。跨过小桥穿过游乐园就看见一排古式的阁楼,两边是一片绿树成阴的竹林,每棵竹子都是那么清秀挺拔,苍翠欲滴,安静而富有灵气。我终于明白当年苏轼深情地发出“宁愿三月无肉,不愿一日无竹”的感慨了!一条弯弯的小河绕竹林而过,岸边的杨柳像一位清纯的少女坐在小河边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可美了。

再向宝莲灯似的花坛走去,一座巨大的石像耸立在我们眼前,他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吧!只见他双眼凝视着前方,神情坚定,让人肃然起敬。告别东坡石像来到二赋堂,那里有苏轼名扬天下的前后赤壁赋。我最喜欢的还是《水调歌头》里面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几句,写得美极了。爬上赤壁矶头的问鹤亭,举目远眺前方滚滚长江,我再也忍不住了,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真是令人惬意!我们还来到公园的最高点栖霞楼,那里有三国作战地图,顾不上后面没有跟上来的妈妈,我聚精会神地在地图上寻找当年诸葛亮和周瑜一起使用连环计火烧赤壁、打败曹操的遗迹呢!我想那是一场多么惨烈的战斗啊。

当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赤壁时,夕阳的余辉如一层金黄的薄纱笼罩在公园里,漫步走在幽静的树林间,雄伟壮丽的东坡赤壁渐渐隐没在暮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