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读红色书有感500字作文(读红色书籍写读书心得500字以上)

读红色书有感500字作文(读红色书籍写读书心得500字以上)

更新时间:2024-06-20 12:55:21
读红色书有感500字作文(读红色书籍写读书心得500字以上)

读红色书有感500字作文【一】

"爱丽丝,你去城区的时候能不能帮我个忙?如果你坐地铁去主街,下车后从第一个出口出地铁,步行到十字街。在十字街和瓦因路交口处,你会看到桑迪文具店。你能去店里帮我买一包0.5mm派通笔芯吗?"

读红色书有感500字作文【二】

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我曾经比较过朱子读书法和今天西方所谓“诠释学”的异同,发现彼此相通之处甚多。“诠释学”所分析的各种层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语类》和《文集》中找得到。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辨证》的序录中说:“董遏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经典作品大致都已经过古人和今人的一再整理,我们早已比古人占许多便宜了。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从前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GreatBooks)的课程,也是要学生精熟若干经典。近来虽稍松弛,但仍有人提倡精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之类的作品。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这里需要训练自己的判断能力:哪些学科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在相关各科之中,我们又怎样建立一个循序发展的计划?各相关学科之中又有哪些书是属于“必读”的一类?这些问题我们可请教师友,也可以从现代人的著作中找到线索。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给我们的特殊便利。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

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厓来厓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什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那又何必读书呢?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这是邓实在1904年说的话),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他们不是读书,而是像高高在上的法宫,把中国书籍当作囚犯一样来审问、逼供。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缺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缺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的经、史、子、集的旧分类(可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标准)早已为新的(也就是西方的)学科分类所取代。人类的文化和思想在大端上本多相通的地方(否则文化之间的互相了解便不可能了),因此有些西方概念可以很自然地引入中国学术传统之中,化旧成新。但有些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概念,在中国找不到相当的`东西;更有许多中国文化中的特殊的观念,在西方也完全不见踪迹。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

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即使你同时读《论语》和柏拉图的对话,也只能分别去了解其在原有文化系统中的相传旧义,不能马上想、“合二为一”。

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学术的著作,其最有价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如果治中国史者先有外国框框,则势必不能细心中国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当报纸一样的翻检,从字面上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你们千万不要误信有些浅人的话,以为“本意”是找不到的,理由在此无法详说)。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

中国自唐代韩愈以来,便主张“读书必先识字”。中国文字表面上古今不异,但两三千年演变下来,同一名词已有各时代的不同涵义,所以没有训话的基础知识,是看不懂古书的。西方书也是一样。不精通德文、法文而从第二手的英文著作中得来的有关欧洲大陆的思想观念,是完全不可靠的。

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甚至“反西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如“依赖理论”、如“批判学说”、如“解构”之类。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主要还是从美国转贩的),便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被人牵着线的傀儡一样,青年朋友们如果不幸而入此魔道,则从此便断送了自己的学问前途。

美国是一个市场取向的社会,不变点新花样、新产品,便没有销路。学术界受此影响,因此也往往在旧东西上动点手脚,当作新创造品来推销,尤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然。不过大体而言,美国学术界还能维持一种实学的传统,不为新推销术所动。今年5月底,我到哈佛大学参加了一次审查中国现代史长期聘任的专案会议。其中有一位候选者首先被历史系除名,不加考虑。因为据昕过演讲的教授报告,这位候选者在一小时之内用了一百二十次以上“discourse”这个流行名词。哈佛历史系的人断定这位学人太过浅薄,是不能指导研究生作切实的文献研究的。我昕了这番话,感触很深,觉得西方史学界毕竟还有严格的水准。他们还是要求研究生平平实实地去读书的。

这其实也是中国自古相传的读书传统,一直到30年代都保持未变。据我所知,日本汉学界大致也还维持着这一朴实的作风。我在美国三十多年中,曾看见了无数次所谓“新思潮”的兴起和衰灭,真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我希望中国知识界至少有少数“读书种子”,能维持着认真读中国书的传统,彻底克服殖民地的心理。至于大多数人将为时代风气席卷而去,大概已是无可奈何的事。

但是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读红色书有感500字作文【三】

了。布兰登.罗伊尔并没有对每种风格的具体方法进行分门别类的阐述。而是对各类风格中共性的规则进行了解释,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在书中一共提出了11个技巧点,有些技巧是专门针对英语写作的,放在中文写作中可能有些水土不服,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技巧点。例如,尽量用精准的例子,而不是泛化的事例来论证你的观点;保持简洁,用大众熟悉的词而不是一些生僻词;砍断长句等。还有就是使用个性化的例证来体现你的行文风格。所谓个性化,就是在例证时,把例子和作者本身相联系,这样可以更准确的与主题相关联。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因为真实所以更能打动人。

第三部分

读红色书有感500字作文【四】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说的"风格",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写作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和偏好的文字风格,也就是说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给骨架配上适合的肉,形成一篇有有肉、有理有据的文章。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写文经历:题目、主题思想已经敲定,提纲按大一、二、三,小1、2、3,逐条列好,骨架清晰了。可在填充肉的时候,有些主题根本没有合适的支撑,或者有些事例无法摆出来说,从而不得不修改主题。曾经也看到过别人写的文案,文中事例很多,洋洋洒洒几千字,但所列事例描述不清,根本看不出这些事例对主题起到了怎样的支撑作用,完全没有价值。

专家为同行写一份学术推荐信,只说该同志专业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之类的话,是不是很难让人信服?如果再加一句类似"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他在某某方面取得了某某成果或获得某某奖励”的话,推荐语就很有说服力了。个人简历也是一样的道理,写自己具备什么什么能力和水平,起码应该有学过相关知识,干过相关工作的具体事例来支撑。

使用恰当且个性化的事例,应用准确而具体的词汇或句式表达出来,是所有写作技巧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能反应作者特点的。在阐述事例和细节过程中,应保持简洁的语言,避免使用长句,多使用主动语态和动词。因为主动语态更直接、简练,而动词的使用会使文章更富有画面感。

读红色书有感500字作文【五】

2009年9月25日,我有幸观看了献礼祖国母亲六十岁的史实大片《建国大业》,让我对1945——1949年这5年中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及我党第一代的英雄事迹有了更加详细和深刻的了解。短短两个多小时,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艰难而又催人奋进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影片以重庆谈判到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影片依次展现了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定都北平,政治协商级以黑白史诗片段为表现形式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的事件。

我向这部电影除了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之外,更重要的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原因的思考,历史上以各个阶段为领导的革命数不胜数,以农民阶级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虽然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很正确的回答,但看过了这部影片后,我确实对革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想要革命,只有勇气和魄力,但想要革命胜利,我向这还远远不够。

革命需要坚持。没有哪一次革命会一帆风顺,把时间从1945年往前调,我们国家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人的残忍,野蛮吓退了,但吓不倒我党革命决心,的那些所谓正统军校出身的大批军人只坚持了数月,就开始消极抵抗,甚至在抗日战争中期开始对自己的同胞共产党进行打压,但我党坚持住了,我党抗日战争的初期战斗中吸取经验教训,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根据地,不断地从后方扰,打压敌人,迫使日本侵略者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后方战场,此时的反动分子也向我党进行了进攻,但我党再次坚持住了,我党不要的资助,不要同盟国的援助,在解放区实行自给自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话是我党坚持的最好写照,我党还坚持分配土地给农民,动援任何一个可以团结的帮手,就这样,敌人的一次次进攻无攻而返,终于,因为我党对革命的坚持,终于赶跑了侵略者,实现了国家的独立。而在电影中,我党更是为了国家统一,继续坚持着,当提出划江而治时,我党没有停下革命的脚步,毅然发动了渡江战役,因为我们知道划江而治的中国永远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这场革命一定要坚持下来。这种坚持是我党特有的,也是革命必须的。

革命需要人民的支持。有先进的后备军,高素质的军人,雄厚的兵力,这场战争怎么会输?因为是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根本不管人民活,在电影中,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正常生活难以继续,而杜月笙等大资本家囤积物资哄抬物价企图发一批国难财。在这样一个地方,人民没法治,失去了人民,还谈什么革命?反观共产党,我党和人民的融洽,早在“军民鱼水情”这句话中可以体现的出,广泛发动人民,得到人民支持,确实为我党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电影中,解放军占领上海,没有一个人去住到民宅中,累了,就睡大街,当宋庆龄走到大街上,看到满大街的人民解放军,我想,一切都明白了,一个军人能始终为人民着想,这样的军队怎么会不得人心?有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支持,革命怎么会不胜利?

革命需要非凡的领导。这场革命胜利的最大原因我想就是拥有几位拥有雄才大略的。自不必说,他最让人熟知的便是他非凡的军事才能,游击战则是他战略的精髓,四次反围剿胜利,渡赤水。三大战役已经是他的成名作。在电影中,导演并未侧重于的军事才能,而着重描写细节,政治局开会的时候,把蜡烛吹灭了。摸黑继续开会,他说,留下半支蜡烛晚上还要写东西,看完后,很震撼,以小见非凡,秒啊。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当然有以亲和与儒雅出名的周总理,周总理一向兢兢业业,刻苦工作而在电影中,总理和主席在一起,帮主席分担工作,提供方便,甚至在得知我党没能保护好受邀参加政治会议的冯玉祥将军,总理终于大发脾气,痛骂手下都是“猪脑袋”,这种细腻生动的描写,吧周总理刻画活了,正是这样一个非凡的总理,为革命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还有朱德及刘少奇等自然都是满富智慧,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此时此刻,我终于深切体会到历史的价值,看完《建国大业》。我更加尊敬老一辈的革命家,是他们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黑暗,迎向了新生活。我也更加觉得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好好学习,掌握真正的本领,肩负起强大中国的重任!

读红色书有感500字作文【六】

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骨架清晰合理了,可以让读者瞬间抓住整体,文章要表达的意图也就一目了然。很多人在写作初期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明明想法很好,可就是表述混乱,让读者抓不住重点。这就是文章的结构没有掌握好。书中说的“结构关乎文章组织以及表述观点的顺序。”也就是这个意思。

一篇文章有了想要表达的主题,然后怎么拟定题目,怎么组织语言,怎么调整逻辑,怎么谋篇布局,是整体结构的设计过程,这是个技术活儿,需要一定的科学功底。在这本书中,布兰登·罗伊尔,介绍了五种结构,分别为自上而下、分解事物、使用转折词、整合相似事物,让你在搭建文章骨架上有的放矢,逻辑自洽。

书中用一个谈话的例子,说明提炼重点句的.重要性:

读红色书有感500字作文【七】

,也就是所谓软装了。布兰登.罗伊尔主要对文章的排版,字体等方面给出了自己建议,其中不乏一些很重要也很实用的建议。例如:

提高文章可读性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增加文档的页边空白。

在写作和编辑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绝不同时使用粗体、斜体和下划线。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给出了一条放至四海而皆准的原则,那就是:回顾和修改你的文章。写作并不是下棋,落子无悔。相反,写作是在不断的自我修正中寻找完美。直到你认为你的文章已经“改无可改”为止。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就是这样一本神奇的书,它让你从对写作无从着手,到依葫芦画瓢的完成整篇文章;从一个写作小白,慢慢晋升为写作能手。试想一下,如果你在各种重要的考试之前就已经看过并且熟练运用了书中的技巧,你的分数会不会不一样,你的人生会不会不一样。虽然这只是一本书,但是却会像蝴蝶效应那样改变你的命运。那么现在还来得及吗?当然,它依然可以改变你的人生。

读红色书有感500字作文【八】

我们所写的大多数文章都需要呈献给读者,除非是个人私密日记。所以,写文章时关注读者的阅读体验很重要,这就是所谓的可读性问题。

人有“三分靠长相,七分靠打扮”的说法,文章也一样。好的排版能为文章增色,要让读者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需要符合人眼阅读的习惯,字体、行距等都是重要的细节。除此之外,修改文章是非常重要的最后一个环节。初稿的写作过程中,很难各方面照顾到,多数都会存在瑕疵和不足,需要通过反复修改来完善。

很多人讨厌修改自己的文章,这是人类的本性。但只有经过多次修改的文章,才能读起来更加通畅和饱满,才能与读者构建更加强有力的联结和沟通。修改文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不断的深入挖掘自己的想法,这才是写作带给我们最大的益处。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虽然内容不多,但最重要最基础的写作法则都包括了,书中还用了很多例子加以说明。尽管作者是基于英文的写作思路,甚至译者还在书中保留了部分英文句段,但一点都不影响我们在中文写作中借鉴。

当然,不可能用一本书解决你所有的写作问题,毕竟对于写作来说,操作比理论更重要。如果你想大幅度提升写作能力,还需要在实践中寻找出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写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