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广州文化为话题的作文(广州传统文化作文500字左右)

广州文化为话题的作文(广州传统文化作文500字左右)

更新时间:2023-07-01 14:49:16
广州文化为话题的作文(广州传统文化作文500字左右)

广州文化为话题的作文【一】

世上没有一个人或一样事物是完美无缺的,我小学时的同桌刘小艳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至今,我依然记得她。

她的脸瘦瘦的,尖尖的下巴有些上翘,鼻子又扁又大,一双小小的眼睛,像两条缝,嘴唇厚厚的,却包不住一口参差不齐的黄牙。她是班里最丑的女孩。

她长得丑,性格孤僻,喜欢一个人发呆。老师却偏偏安排她和我同桌,尽管我心里不大情愿,但师命难违。真恼火,整天面对着这样一个默默无语的女孩,没有人和我说话,真是寂寞。

然而,一次大扫除,她改变了大家对她的看法。那次大扫除时,我们班不幸被抽到打扫厕所,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只有她自己去了。老师最后来“请”,我们才不情愿地往厕所走去。到了厕所,只见她正干得起劲。大家非常感动,跑过去和她一起干起来,每个人都变得比以前勤快了。

还有一次,班级为灾区捐款,她是第一个捐的,而且捐了很多钱。我诧异地问她:“你哪儿弄这么多钱?”因为平时她很俭朴,在学校从未见她到小店买过东西。夏天,同学们常去小店买冷饮,她则只喝从家里带的白开水。最后,她真诚并郑重地对我说:“我家很穷,父亲身体不好,常年吃药,一星期妈妈只给我几毛钱,这些钱是我平时积攒下来的。你可千万别告诉同学。”“为什么?”“因为我怕别人嘲笑我,而且怕老师知道我家的情况后,把钱退回来。”多好的人啊!听了她的话,我的心里一热,一股暖流顿时涌遍全身。从那以后,我和她成了好朋友。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是的,刘小艳没有美丽的外表,但她美丽的心灵会永远激励并影响着我。

广州文化为话题的作文【二】

树叶,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是一个书签,在老人的眼里是浓意……

嗨!大家好,我是一片小叶子,如果你想见到我,是不可能的,那是因为我还没出生。

在没出生的时候,我就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胡思乱想。想天想地,但是怎么也想不出外面的景色。我想我脑子里永远是一片绿色吧!于是我就把绿色编排出一片画;可以设计一辆车;一个套子……

爸爸。妈妈都说我是一个大天才,于是,我每天都在搞绿色的设计,不分白天黑夜,都在设计,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却一点也不知道。

有一天,爸爸。妈妈叫醒了,并说;有没有搞,我的梦想是绿色的设计,不是你们说的那种!说着说着妈妈爸爸都你一言我一语地劝说我早日出生。我最后0:3输了,我只好乖乖听令。

只听咔咔咔咔我感觉有一丝阳光透了进来,,之后阳光越来越强,,最后我连眼睛也睁不了。慢慢适应了,我连忙张开眼睛,发现了四周五颜六,百花齐。瞧!花儿正在向我微笑呢!并且说:“欢迎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湖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漂亮极了……我又发现身边有许许多多一摸一样的嫩绿的叶子。

一眨眼,春天到了,我和伙伴门的外衣,都变成了翠绿色,我和伙伴门都感觉春天,就在身边了!

到了夏天阳光非常强烈,我和伙伴们的外衣都变成了深绿色,都把我们快烧焦了,于是我就埋怨自己的命运不好。这时有一个乞丐走了过来,身上脏脏的,而且还大汗淋漓,于是我和伙伴们一起手拉手为这个乞丐撑起一片绿荫……他望着我们好像在感谢呢!

秋天,变得荒凉孤独,我门的衣服变成了“枯叶蝶’,随着伙伴们都一个个随我而去,我心里非常伤心,之后,我再也无法牢牢的抓住树枝了,也飘了下去了……

再见了!我应该叶落归根了,放心明年我还会再来的!

广州文化为话题的作文【三】

传统节日:不应消逝的文化记忆

——小议“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如何善待每一个节日,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节日不仅仅是假日

从20xx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翻开了中国传统节日保护的新篇章。这一改变固然对保护民族传统节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也面临着“鸡肋”的尴尬境地: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增设假日的初衷并未真正实现,节日出现了“假日化”的趋势。

对于传统节日“假日化”的情况,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节日和假日是不同概念:假日是为了实现公民休息的权利,是一种福利,不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节日则大有不同,如春节,意味着全家团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含有避邪、迎福的内容。又如中秋节,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增设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是为了创造条件让民众更好地度过这个节日,而不仅仅是增加了休息日那么简单。

被“瘦身”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如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的踏青、插柳等,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缘、怀念祖先、体现价值观,它们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

城市化进程令大多数百姓住进了鸽子笼似的高楼,赏月的理想环境已不复存在。至于七夕,被扭曲为“中国情人节”;重阳,对于年轻人来说越发陌生……无怪乎有人惊呼,中国传统节日似乎就剩下饮食文化了,中秋节、端午节更是被戏称为“月饼节”、“粽子节”。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拯救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近年来包括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思炎说:“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可以并行不悖,不一定构成前者对后者的破坏,而是一种对节日文化生活的适时补充。把‘产品’、‘产业’与‘传统节日’相提并论,既顺应了时势的需要,也体现了文化创新精神。”

拓宽民众了解节日文化的渠道,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据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被访者主要通过“老一辈说的”这一途径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选择“媒体上了解”的仅占四成;同时,近七成受访者呼吁,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体要担起文化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营造更积极的节日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