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作文满满的套路(作文套路和方法)

作文满满的套路(作文套路和方法)

更新时间:2023-06-14 04:42:12
作文满满的套路(作文套路和方法)

作文满满的套路【一】

启是指启示类,感是指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

类可以边读边感,而启示类就不同,它要先引事,后发议。如给材料四步式,是由“引”、“证”、“联”、“结”四步构成。

引用材料要简,如高中第一册列出了“橘生淮南则为桔,橘生淮北则为积”的故事,一傅众休的故事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文章的观点必须从这三则材料中来。而引材料提观点这一大步就得用三小步走完:第一步是用三句话点明三个材料的含义,即最直接的道理,如“一傅众休”是说语言环境对学语言的重要;第二步是概括出三个材料的共同之理——都是说的外部环境的重要;第三步是进一步引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在一定条件下外因起着重大作用,绝不可忽视外因。指导学生用三步引申法来提出论点,并限制文字,不得超过一百字,大约用一节课,大致可以攻下引用材料、提出论点这一关。

第二步是证明从材料中已提出的论点,这一步较容易,是议论文的共同课题。

第三步是联系实际。这一步主要突出文章的针对性,要阐明外因对青少年成才的特殊作用,指明社会对青少年成长担负着的纯洁环境的重要责任。这一步往往被习作者忽视或联系不准。指导时应审思慎导。

第四步是总结全文,作出结论,一方面全社会应为青少年成长创造一个好环境,另一方面青少年应努力培养辨识环境的能力,这样才能不堕入唯外因论的险境。

这一式是极富实用性的套路,学生面对生活时常用到这一式,包括近几年的关于挖井、关于“两姑娘论玫瑰”、关于如何看待踢碎玻璃瓶的三道高考题中议论部分,都要用到这一式。

作文满满的套路【二】

所谓“三大三小式”是就议论文的篇章结构而言。其中的“三大”,是说全文总体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引论部分、本论部分、结论部分;其中的“三小”,是说本论部分一般又由三小层组成,即从三个不同角度来证明中心论点。这样,全文就形成了匀称的五段式布局。如:邹韬奋的《呆气》就是很典型的“三大三小式”布局。

要真正用好“三大三小式”还涉及到相关的三个问题,即段头观点句的使用、观点句怎样确立和段内四层式等三个问题。

(1)三小层要使用段头段尾观点句。议论文是向人讲道理的。怎样才能使论点最鲜明呢?在结构上最好的办法是段头段尾采用观点句。所谓观点句,就是能将这一段,这一层或这一篇文章要说的观点概括起来的一句话。它要具有提领性、凝炼性和明了性的特点叫人看了这一句就知道这一段的中心。如《给青年们的一封信》的作者巴甫洛夫对青年的三点期望,就用了三个段头观点句:“首先,要循序渐进”、“第二,要虚心”、“第三,要有热情。”每一层都是围绕着这个段头观点句展开论述的。观点显而易见,一目了然,读来干脆痛快。

段头观点句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性。巴甫洛夫的三个段头观点句是凭文中论题“希望”二字联系到一起的。使用观点句也必须注意到它们的内部联系,注意到它们排列的先后次序。

段头观点句主要是用在“三小段”的开头。段尾观点句则是段头句的升华。段尾观点句不仅要和段头观点句在观点上具有一致性,不仅对全段要具有总结性,而且不能是段头句的简单重复,至少要变换一下语言形式,或是换一个新的角度去总结前文的论说。这就如同一束长长的竹竿子,只有头上捆一下,尾上捆一下,才搬运方便。而段头段尾观点句就像这束竹子两头的捆结,将全段提领收束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可分开的整体。所谓的结构紧密。就包括了这一层意思。

使用段头段尾观点句是名家常用之法,是论文的成功的总结。它不仅适用于平时应用性论文,更适用于各类论文。

(2)用分解法和分位法确立段头观点句。所谓分解,就是把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几个分论点既互相联系,是中心论点的一个组成部分,又相互排斥,各说一个侧面。如“说勤”这个题目,就可以分解出:勤能成才,勤能补拙,勤能致富等。再如“谈贡献”这个题目,可以分解出:贡献是社会存在的需要,贡献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贡献不在大小。

从上述举例可以看出,分解法是把中心论点拆开来看,它关联到哪些方面的问题,就可以从哪些方面确定分论点。

所谓分位,就是变换一个角度,变换一个位置来看同一个问题。如《说勤》,用分位法确定分论点,就可以把它分成“勤”,对农民来说就意味着丰收”,“勤,对工人来说就意味着丰产”。“勤,对学生来说就意味着成业”,“勤,对国家来说就意味着兴盛。”这四个分论点的思想内容不变,而这个思想内容起作用的几个方面变了。

不论分解还是分位,都是在中心论点的制约下来确定分论点的方法。当然确立分论点的方法有多种,如:还可以正反论证。只不过这两种方法比较容易为人忽视,所以才提出一谈。在使用时,还可二者兼用。如“贵在自知”一题,就可两法兼用地分析成:“自知可贵在能使人不卑不亢”,“自知与个人、国家都十分重要”,“自知才能长立于不败之地”。其中的“自知与个人、国家都十分重要”就采用了分位法确定,其余两个是采用分解法确定的。

(3)用段内四层式保证三小层的充实性。一篇习作有了全文的三大层和本论的三小层,这只是搭起了全文的架子,充实这个架子主要是在“三小层”上下功夫,即采用段内四层式。“三小层”的段头段尾已各有一个观点句了,这已是两层了。这两层是全段的“骨”,其余两层,才是这一段的'“肉”。其余两层或举实例或打比方,或引用一句名言等等。例如《谈毅力》一文的第二小层这样写道:

“毅力是飘越苦海的舟楫。‖你也许听过帕尔曼那优美的演奏而为之赞叹不已,拍手叫绝。然而你可曾知道,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幸运儿,而是从小双腿瘫痪的残疾人。他没有像许多同命运的不幸人一样,在残疾人福利院度过一生,而是走上了铺满鲜花的舞台,成为举世闻名的小提琴王子。他靠的是什么?毅力,毅力,还是毅力。‖巴尔扎克有一句名言:‘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打击。在不幸的重压下,天才、信徒和能人心中都有着一股顽强的毅力,促使他们不屈不挠地奋斗,直到成功和胜利,从而获得幸福。而弱者缺乏这种毅力,以至于被压下苦难的万丈深渊而无法抽身。因此,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用你的毅力去战胜它。‖当困难向你认输时,你定会感叹道:我飘越苦海的神舟正是顽强不屈的毅力。”(《中学生作文文库》)。

这是一段很成功的论说。作者除了运用丰富的知识、灵巧的语言之外,他也成功地使用了段内四层式:第一层是全段观点句,是个纲。第二层是个例证。举帕尔曼那凭毅力来取得成功的实例证明“毅力是飘越苦海的舟楫”这个中心。第三层是引用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并对它加以阐发说明,从而证明面对不幸,毅力是十分重要的。第四层是照应段头观点句,总结全段。如果这段文字的第三层不采用引用名言论证,还使用实例,不仅行文灵巧度显得稍逊一筹,就连论说的力量也差了不少。因此这四小层中或者举一个例子,引一句名言;或者举一个例子,打一个比方;或者引一句名言,打一个比方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只是上述方法容易掌握,使用率也比较高而已。

总之,学会“三大三小式”就可以应付一般的议论文写作了。可以说,它是议论文的通用式。

作文满满的套路【三】

接手三年级班,习惯了与高年级孩子打交道的我几近崩溃:每天没完没了的“告状”让我应接不暇,疲于应付;不去理他们吧,说不准两个孩子就在教室里打起来了;每桩小事都亲力亲为吧,自己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了。在小学中低年级,怎么样才能找到一条学生自治、老师轻松的有效途径?左思右想,我在讲台上放了一个盒子。我告诉孩子们:“谁欺负了你,你就写下来放在盒子里,每天傍晚老师会一张张查看。”

这样一来,来告状的孩子是少了,可是每天我翻看这个盒子,都是满满一盒子告状的小纸条。什么鸡毛蒜皮的事孩子们都会记录下来告诉老师。“榜上有名”的.孩子更是忿忿不平:“我只不过不小心碰了她一下,她就把我记到小纸条上去了,哼!”更夸张的是,小宇同学竟因为被小怡同学写进了“告状盒”而故意去踢了小怡一脚:“反正已经被你告过状了!”真是让人焦头烂额。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得改变策略,寻求新的出路。

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决定把这个“告状盒”改名为“爱的存储盒”。我给每个孩子发了若干张心形的彩纸,告诉他们:“如果班里有同学帮助了你,带给了你快乐,你就把这件事写下来,投入这个‘爱的存储盒’;如果有同学帮班级做了事,你也把它写下来放进去。每周我们要比一比,看谁为同学为班级付出的最多,谁就是我们班的‘爱心小天使’。”“爱的存储盒”里的彩纸在慢慢地增加:“今天我身体不舒服,小滨同学帮我倒了热水。”“我的铅笔盒打翻了,旁边的小嘉同学和小倪同学都忙着帮我整理。”“今天美术课上画国画,我不小心把颜料涂到了汐汐身上,我可急坏了,可她说不要紧,让他的妈妈洗一洗就行了。”“今天小涛和小郁打架,小哲和小超去把他们拉开了,还跟他们说不要让老师不开心。”……

我和任课老师有时候也会写纸条放进去:“今天老师喉咙痛,同学们上课表现都特别好,让老师感到很幸福!”“今天每个同学都按时把作业交了上来,特别棒!”……每天来告状的孩子日渐稀少。学期结束了,孩子们充满温馨的“爱心单”已经集了厚厚的一大叠。和孩子们一起整理他们的这一大笔财富,我心中是满满的喜悦。

收到“爱心单”最多的十个孩子,成了我们班的“十佳爱心少年”。一场邀请了家长参加的“爱心少年颁奖大会”在学校报告厅举行,颁奖词新颖独特,PPT制作精美,孩子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温暖的笑容,而我的心里,更是荡漾着无限的欣慰。

作文满满的套路【四】

〔套路特点〕

通篇比喻  三层分析

本式要求开篇使用日常生活现象来喻社会哲理,确立全文中心论点。然后使用正面实例来证明阐释比喻的喻体和本体各是什么意思。再针对社会现象分析,指出反面借鉴;进而联系实际,正面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的中心论点。

〔套路模式〕

立——用常见现象,喻社会哲理,确立中心。

释——列举实例,正面证明中心,阐释出本体与喻体的含义。

析——反面举例,分析弊端。

联——联系现实,正面阐发见解。

结——深化中心论点,点明本文主旨。

〔套路口诀〕

找准喻体才顺利,抓住“相似”好作比。一释二析三联系,深化做结见真谛。

作文满满的套路【五】

烦恼就像鬼魅魍魉一样缠绕着我。早已厌倦了学校三点一式的生活,每天从课室——饭堂——宿舍这样转悠,太索然无味了!每天如同行尸走肉般,忍受着如潮水般的重压,看着眼花缭乱的'“之乎者也,abc,xyz”,吸了一口气后,脑海一片空白,只能大呼“苦也,苦也!”

难得有回家的机会,却没有丝毫释放的感觉。回到家还是被题海淹没,郁闷啊!

转过小巷的转角,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是妈妈!妈妈转了单位,从今天起她下班回家的路和我放学回家的路是一样的。

“妈妈。”我从后叫了一声。

妈妈转过头来,嘴角微微地向上翘,但还是掩饰不住工作一天的疲惫。

“放学啦?学习了一天很累是吧?你先回家去吧,我随后跟着就到。”妈妈说道。

看着妈妈无力、消沉的步伐,我向她提出说:“妈,今天就让我载你回家吧。”

我清楚地看到妈妈的眼中闪过一丝明亮。“你不会像小时候那样逞强载我,结果害我摔了一跤吧。”妈妈嗔怪道。

妈妈一说,那段记忆立即在我的脑中复苏。那时的我爱逞强,常常闹着要载妈妈,结果害她摔了一跤。我忍俊不禁:“妈妈我已经长大了。”说着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上车吧,妈妈。”我拍了拍车后座。

妈妈坐了上来,我轻轻一蹬,自行车就动了。我丝毫感觉不到车后座上的重量,甚至令我恍惚觉得后面根本没坐人……妈妈怎么这么轻?是我强壮了,还是妈妈真的衰老了,瘦了?

妈妈这几年吃的苦头可不少啊。记得小时候妈妈每天早上都载我去市场,妈妈为了让出的空间给我,常常往前挪,有时甚至是站着骑车……这些东西,倘若不是妈妈提起,恐怕我再也记不起来了吧。

妈妈,我现在载你平稳吗?

淡淡的夕阳煞是好看。我小心翼翼地骑着车,生怕有一点点的振动。因为我知道我载的是沉沉的爱,我可不能让它硌着。

“妈妈,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