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论语读后感20个字作文(论语读后的感受100字)

论语读后感20个字作文(论语读后的感受100字)

更新时间:2023-06-16 03:12:21
论语读后感20个字作文(论语读后的感受100字)

论语读后感20个字作文【一】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共有二十章,有些涉及学习与礼仪,有些阐述了做人之道。比如上文所说的“过犹不及”,就是大人们经常挂在口中的至理。

这段对话的意思是这样的。有一天,子贡请教老师:“子张和子夏,谁比较杰出?”孔子说:“子张的言行过于急进,而子夏则稍显不足。”子贡说:“那么子张就是更好一些吗?”孔子笑着回答道:“过度和不足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件事你做过头了,就和没有达到的一样。此刻,你是否觉得惊讶?难道做过了和没达到的是一样的吗?

“过犹不及”这样的道理很多人都懂,可是,一旦与生活相遇,不少人成了迷途的羔羊。

明朝时,有一个人被称为“永乐第一才子”,他就是解缙。因为他编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鸿篇巨制《永乐大典》,皇帝便对他赞赏有加,并把他视为“第一宠臣”。可是皇帝刚给了他几分颜色,他便准备开染坊了。有一天,他向皇帝报告:“有一位皇子越礼了。”于是他就被皇帝在心中埋下了不快干涉第一家庭的内务。但他还是没有意识到,不过什么事儿他都要插两脚。终于忍无可忍的皇帝发怒了,让他到边疆去扶贫。于是这位大宠臣就这么覆灭了。解缙啊解缙!你也管得太宽了!你不去安心编书也就罢了,居然敢到太岁爷的头上动土。难道你没有读过《论语》吗?“过犹不及”啊!

如今的校园中,“豆芽菜”和“汉堡包”越来越多。他们有的为了减肥,少吃甚至不吃,造成营养不良,成了一棵棵“豆芽菜”;而另一些人呢,经常禁不住美食的诱惑,大快朵颐,成了一个个“汉堡包”。这两种不健康的人群不都是“过犹不及”最好的例证吗?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尺度,要拿捏好分寸,不然就会“过犹不及”。《论语》中像这样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还有许多,快来和我一起学习吧!

论语读后感20个字作文【二】

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早有听说,在电视上的百家讲坛上也听过一二。还听说有许多研究古代文学的人,诸如“十博士”指责于丹对《论语》讲解多有缺失,劝其立即“下课”。今年暑假,我看了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之后,发现还是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学习的。虽然是于丹自己对《论语》的解读,是于丹自己对《论语》的现代化的理解,可是跟随她的思路,跟随她的足迹,我们可以对这本两千多年流传下来的书籍重新产生兴趣,重新捡起它,审视它。用自己的观念来解读它,将古老的真理化为为我所用的心得。作为教师,我的是“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于丹《论语心得》中列举了许多浅显易懂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如:“处世之道”中讲到的寓言故事:一个孩子十分爱发脾气,于是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孩子看见他敲了许多钉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亲便让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钉子拔完时,孩子高兴极了,因为他学会了克制,可是父亲却告诉他虽然钉子拔了,但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一定要先往远想,这样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也减少自己将来的悔恨。

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该少些指责和抱怨,给学生多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的开展。要知道,虽然你能够拔掉钉子,但是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

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

于丹在“处世之道” 中引用了一位英国心理学女博士的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让我联想到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其实也是一种“父母”的爱,一种以分离为目的的爱。

在现在社会大背景下,教师的爱已经有了许多的变味。师生之间的那种适度,往往非常难把握,有人说教育事业是一个服务行业,教师是服务学生的,学生是上帝等等,这一直是捆扰我的问题。也许是我的理解有些偏颇,或是肤浅。于丹老师的解说,无疑给了我一些答案。无论是朋友还是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所以,我觉得我们对待学生,也应该有个适度。我们教育学生、传授知识,最终是要让他们学会做人、成人。

“天地之道”。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于丹老师的书最让我喜欢的是,她用最浅显易懂的文字,给我们谈了自己对《论语》的心得,这是人与人的交流,是你与我的沟通,我并不在乎对经典《论语》的理解有多少,在乎的是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在这时拥有.希望更多的朋友去看看这本书,从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论语读后感20个字作文【三】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一看。

《论语》汇集了大部分中华传统美德。讲述了天地人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它要求人们真诚做人,追求完美的个性,但又不苛求人们瑕如白玉。它讲求实际,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要求人们改变他们的传统信念,而是沿着他们的信念引导人们,将他们提升到最高水平。《论语》的特点写的很平实,在平实中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了些,其实也是比较肤浅和随意的。平时生活中我不会想起读《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当读了于丹的书后,我知道了过去自认为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现代人受益非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从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和帮助。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寺院里供着一个花岗石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看了这个故事后心理豁然开朗,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可以做到从心所欲,淡定从容。"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工作中同事之间,生活中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总会有一些遗憾事,伤心事,面对这些琐事心态不如放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对自己的缺憾正确对待,让我们的内心平和些,知足常乐。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