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写响水的美景作文(响水的风俗作文400字)

写响水的美景作文(响水的风俗作文400字)

更新时间:2023-11-23 02:16:47
写响水的美景作文(响水的风俗作文400字)

写响水的美景作文【一】

最近爸爸妈妈都很忙,爸爸在单位工作,妈妈在面包店里做蛋糕,都没空来接我。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的路上,走着走着,看见一只滑稽可爱的小狗,它长着一双乌溜溜的眼睛,柔软的皮毛雪白雪白的就像天上的“棉花糖”,尾巴在身后甩来甩去。它向我冲来,对我温柔地叫:“汪汪!汪汪汪!”我听懂了它的话,它说的是:“小朋友,你可以当我的主人吗?”我也学它的叫声:“汪汪汪!”还向它伸出手去,小狗跟我握手,还叫着:“汪汪汪!”我知道这便是:“谢谢你成为我的主人。”

我一会儿教小狗倒立,一会儿教小狗唱歌,一会:儿教小狗做游戏……当我们玩得开心时,一位穿着夹克衫戴着墨镜的大哥哥对着我说:“小朋友,这狗是我的!”原来这只小狗跟主人失散了呀,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把小狗还给他,小狗被装进了车子里,带走了,我伤心极了!“小狗我会一直记着你,我们是永远的好朋友。”想着想着我流下了眼泪。

写响水的美景作文【二】

今天的天气非常凉爽,有着微微的风,前几天十分的热,一出去就感觉快要被烤熟了。我的爸爸觉得今天是个好天气就说带我出去玩,我一听要出去玩就高兴地跳起来。

经过了漫长的坐车过程我们到达了响水湖公园,一进入公园就来了一阵凉爽的风,风中有着各种花的花香。我看了一看附近,发现到处都有绿油油的小草和五颜六色的小花。小花各个都非常的精神,在绿色的“舞台”上像是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在比美。

过了这个地方之后,我到了一个灯笼广场,我觉得它不应该叫灯笼广场,而应该叫糖葫芦广场,为什么?因为它的四周有许多的石头柱子,在石头柱上面还有着几个灯笼串在一起,像极了一串糖葫芦。

我们又到了响水湖公园最有名气的桥,那里可以说是人山人海。我看了看湖,湖面清得就像是一面镜子,时不时还会有几条小鱼跳出水面。荷叶也漂在水面上给鱼儿遮阳乘凉。过了桥之后前面有好多的树,我和爸爸坐在一边的石头上,前面有许多卖东西的,小朋友在前面的地方买东西和别的小伙伴一起玩。

我喜欢响水湖公园,我喜欢响水,我更喜欢祖国。

写响水的美景作文【三】

响水寺距丹东百二十余里,因山寺之下有悬瀑十数丈,盛水之期,激流飞降,轰轰然若虎啸龙吟,声震群山,故名之也。寺始建于唐末,重建于明万历年间,历经兵火沧桑,香火鼎盛,千载不衰,惜乎毁于那场浩劫,至今未复。今之所谓响水寺者,乃其遗址方圆数里之境。境中山温水美,雅致幽绝,更有奇松异石,奇诡多姿,飞瀑平湖,日照生烟。其景迥然于北国山水之浩然粗犷,颇有江南山水幽然灵秀之态。

驱车入境,有河流逡巡于群山之间。时值深秋,水落石出,或如虎豹之形,仰首啸天;或如龟蛇之状,隐伏待动;又有如人形如床榻者,不一而足,无不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水流依山,时缓时急,朝阳斜映,谷中流光溢彩,滟滟夺目。停车安步其间,如游于大光明境中,喜不自胜。

山行四五里,有两山如屏中开。其左者有一石壁高约百尺,下接流泉,上负青松,虽同质而黑白有间,似泼墨于巨幅之上,益增莽苍之色,盖因石上生苔之故;其右者红枫遍布,间有松柏之枝虬然而长青,梧桐叶黄而未凋,红似火,青如黛,黄者耀然如金,如玉带数环,各不混杂,依山而上,层层叠叠,如洛神凌波,长裙迤逦,云蒸霞蔚,若佛光映照,蕴宝其中。

推屏而进,豁然开朗。行数里,有一浅滩。涉水左行数百米,有九瀑九潭连绵而上者,九龙潭也,每三瀑三潭处一地,故又名三道湖。潭皆不以深广见称,其最巨者径不逾丈。左右石壁高数丈,绝无攀援之所。极目上视,崖顶红枫似火燎天,碧空一线。深流急湍泻出乎石罅之间,陡然直下于清潭之上,万珠如霰,神光离合,有虹现焉。红叶倒影,潭水时而殷红如,时而清澈见底,有林蛙之属栖于其间。溯流而上,林间草叶尽落,万木萧萧。然每有疑乎无路之境,必有转折,转折之地常有红枫映面,黄叶漫地,鸟鸣清脆,不由心旷神怡,乐而忘返。林中有幽静之所,清流映带,古松亭然,如若携新茶,取泉烹之,对坐品茶而弈,诚为人间乐事也。

九龙潭左行百余米,山涧之中有一巨石如龟,其背阔十丈许,首尾宛然,摇首摆足,作游弋之姿。石龟之下有一潭如鉴,深五尺余,潭水青碧,时见白云流于潭底,直疑乎另有天地。掬水适面,涤足潭中,其水寒沁心脾,令人心怀大畅,俗念尽消。

忽有薄雾起于谷中,浩浩然,绵绵然,似缓实急,顷刻众峰笼于其间,隐现无定。薄日穿雾,返照群峰,雾色渐染,微风拂动,红黄交变,闪烁游走,奇幻难言。俄而雾散,山景更明。

有言山中有枫叶谷,谷中枫叶遍布,艳若桃花,惜乎无人知其所在。兴尽而返,山中有鸟啄木,笃笃有声,或急如羯鼓,如骏马飞驰;或缓如钟磬,深长悠远,回荡空谷之间,闻之若有禅机顿悟之感。

古之墨客,常以秋至而发悲音,吾以为其未能见秋景如斯多幻耳。再,万物逢秋而凋,然春至而复发,譬如人生祸福相依,否极必有泰来,悲之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