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触摸视觉的作文(关于感官的作文600字)

触摸视觉的作文(关于感官的作文600字)

更新时间:2023-12-11 15:27:36
触摸视觉的作文(关于感官的作文600字)

触摸视觉的作文【一】

感觉迟钝的人往往错过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但过于敏感的人又可能被伤害。因为感觉是靠心灵,思维是靠大脑,而太敏感的心灵是赤裸的,没有被呵护和包裹过,自然也容易受伤,我不愿心灵蒙上厚厚的痂皮,这样外界是接触不到你了,但你也感知不到外界。没有心灵的躯体岂不是行尸走肉?而装上盔甲的心灵则是把自己封囚禁起来。心灵没有自由,变不能呼吸。

我想来是个很重感觉的人,纵观我这些年大的走向,我人生的重大决定和选择,基本是“跟着感觉走”。大部分这样的决定虽然在许多外人眼里“不明智”,可我自己却觉得它顺乎自然,合乎本性。世上太多的事是没有人能真正说出正确与否的。

古罗马时期的哲人说的话:“倘若你懂得如何利用生命,那么一生的时间是够长的。”莎士比亚也曾说,错误常常并不在我们的命运,而在我们自己。“性格是命运的真正主宰”。中国人将“命”和“运”分开的说法:命是注定的,但运是可以改变的,承认命而不“认命”,可以使你的运改变。如果自己不想改变,那更多的机会也帮不了你。

摄影与文学、音乐不同,文学能无限制地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有极大地自由度,并可以极其细微,极其深入和深刻;音乐能将人的各种情绪宣泄并发展到极为深远的境界,而且有很强的流动性和感染力,它是纯感觉的东西,但也因此最容易打动人。这两者都是表现人的情绪感觉的最佳艺术媒介,但它们的画面性没有摄影所表现的那么清晰,那么直观,那么强烈。德语里有句俗话:“一千句话表达不清楚一个画面的内涵。”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女人真正的魅力正是在独立与依赖之间:在人格上独立,在情感上依赖。太独立的.女强人当然不可爱而且令人生畏;而过于依赖没有自我的女人天长日久可能会使人觉得乏味,甚至生出一种累赘感。

幸福是一种使二者平衡的游戏:我们已有的和我们想要的,即愿望和可能性之间的。如果愿望太高而没有可能达到它会使你感到不幸福,相反一切愿望都满足了的人,没有再想要的事,一切都有了,都达到了,可能感到更不幸福,最后他们得出结论:“幸福的人是一个有远大目标同时不忘记自己是生活在现在的人;一个选择对自己的才能和可能性有挑战的人;一个对自己的成绩和社会承认感到骄傲的人;一个自尊、自爱、自由和自信的人;一个有社会交往也能享受人际关系的人;一个乐于助人并接受帮助的人;一个知道自己能承受痛苦和挫折的人;一个能从日常生活小事感到乐趣的人;一个有爱的能力的人。”读到这些,我真的觉得我很接近于一个幸福的人了。

生活质量当然意味着一种物质与精神方面的综合指数,但对我来说,精神方面的生活质量比物质方面重要很多,我是个在物质上非常容易满足而精神上不太容易满足的人,我赞成“物质上可以平民而精神上要做贵族”的主张。

我仍然是那个一意孤行,欲罢不能,永无休止地跑着的“小木克”,我跑得仍然很欢畅,很带劲,总在寻找新的刺激点,新的目标,新的路途,总有那么多东西吸引着我。我又像一个小蜘蛛似得编着一只一只新的网,编的专心投入,对周围环境发生的一切浑然不觉。我想我的视野并不广,对大千世界许多事情不闻不问,知道的太少。但整天会编织那幻想的网,就像小蜘蛛,扑捉可能飞过来的一簇蒲公英的绒毛,也许是一片深红色的秋叶?

触摸视觉的作文【二】

(InterlingualEquilibrium说到翻译寻求语际的平衡,则更是有着深刻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基础的。在《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乔治斯坦纳在第5章探讨诠释的运作时,就充分体现了语际平衡的思想。乔治斯坦纳认为在语义转换层面,翻译是最生动、最彻底地要求平衡的。他把翻译视为一个信任、攻占、吸纳、补偿的诠释过程,这反映的正是一种平衡的哲学[4]。在他看来,第一步的“信任”业已使我们失去重心,而在译者用其彻底而富于侵略性的理解向文本进攻,罔顾后果地掠夺,最后满载而归的同时,我们彻底失去了平衡。因此在他看来,这诠释过程如果没有第4个阶段的话是“危险而不完全”的,诠释的活动必须给予补偿,而真正的补偿是通过交换和扳平而达成的。在诠释过程中,信息交流平衡被破坏,译者可能取去的太多(他增补修饰原文,加入个人意见,也可能太少(他缩减原文,把不顺畅的部分删掉。原文的能量流进译文内,因而改变了原文、译文,又破坏了整个系统的和谐。尽管寻求平衡的过程冗长而迂回,真正的翻译仍会力求平衡。在形式上和道德上,翻译应务求‘借贷平衡’。而以补偿来恢复平衡是翻译工作和翻译道德的关键。进而他借用列维斯特劳斯(LéviStrauss《结构人类学》里的一般理论模式———社会架构通过语言、妇女和物品的交易建立一个巧妙的平衡———进一步建构了翻译中的语际平衡模式。在他看来,忠实是个道德观念,同时也是个经济观念。翻译的忠实就是一种“平衡的忠实”,只有当译者/阐释者/读者竭尽所能,恢复各股力量之间的均衡,维持他在理解过程中已掠夺、破坏了的作品的完整性,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这一忠实。再看一个圣经翻译的具体案例。巴克博士(Dr.Barker是TNIV(Today’sNewInternationalVersionBible的原译者之一。他在“现代译本圣经的平衡翻译哲学”(TheTNIVBalancedTranslationPhilosophy一文中就指出,现代译本圣经属于一种平衡或协调的译本(BalancedorMediatingVersion,它既不追求完全的直译,也不追求全面的意译,而是试图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关于怎样达到平衡,他引入了一套嵌入式的控制与平衡系统来说明,即A-B-C-D,分别指代准确(accuracy、华美(beauty、明晰(clarity和庄严(dignity的英文单词首字母[5]。具体而言,就是指在追求译文语言的准确的同时不能牺牲语言的华美,追求语言的华美不能损害了意义的明晰,而追求意义的明晰更不能损害译文的庄重。这4个要素构成了一个互相制约的平衡系统。不能因为追求其中的任何一项而牺牲了另外一项,而是要在整体上达到一种制约力的平衡。正是这种制约力的平衡使一种平衡或协调的译本有了存在的可能。他进而指出,一个好的译本的出现是因为遵循了一种平衡的翻译哲学:既不多也不少,既不过分盲从又不过分自由发挥,既不过分现代与随便也不过于做作与刻板。简而言之,好的翻译就是避免走极端,而是达到一种平衡,能在最长的时期内吸引最多的读者。

触摸视觉的作文【三】

Benedict Cumberbatch饰演的是一个接受过十几年精英教育的医学博士,只接挑战性案例的顶级神经外科医生,自信满满,住纽约市中心,戴积家表,开兰博基尼。简直是最典型知识精英形象。

然而一场车祸改变了他的人生,那双拿柳叶刀的手被碎玻璃扎断了神经,连剃须刀都握不稳了。

接下来当然是套路: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于是沉沦,于是颓废,直到最亲密的朋友也失望离去。

绝望之中的博士听说神秘的加德满都有人可能会治好自己的手疾,病急乱投医,他孤注一掷拿最后的钱买了机票,飞往东方。

一番套路后,他遇到了Tilda Swinton所饰的古一法师,原漫画中的古一法师是出生在喜马拉雅山麓的亚洲人,电影中却选择了白人来饰演,不过还有一些东方设定没有改变,古一法师用茶待客,手里摩挲着一把折扇,向博士说明法术义理,展示的是一本带人体穴位图的医书。

博士虽然落魄,但却没有忘记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他对这种巫医玩意嗤之以鼻,自嘲真是脑子坏了,竟然想到要来求助这种无聊玩意。在博士与法师的激辩中,出现了一些非常代表性的话语。

你完全是歪理学说!——“你以为你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么?”

劝说身体自己痊愈完全不符合医学规律!——“如果我告诉你,你知道的现实只是冰山一角呢?”

激辩了几个回合,古一法师突然向博士展现了“神迹”——她一掌击出了博士的“灵体”,使博士体验到灵魂出窍的感觉。然而博士依然不相信,他认为法师给他的茶里有致幻剂。第二次展示神迹,法师干脆来了个大的,她把博士推入了“异次时空”,影片在这里运用了CG手段,重现了混合2001太空漫游式时空隧道、盗梦空间式建筑折叠和东方万花筒式的瑰丽画面。观众和博士都在这种“神迹”中被折服了。博士跪下拜服,恳求法师收其为徒。

古一法师一掌击出博士“灵体”。

以上的一些语句,可能会一些人解读为“东西方哲学观念的对碰”。但细究下来,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在我们熟悉的社会中,更加类似于这种话语的,是各种新兴宗教传播的话术。

传教对象往往是经过挑选的:本来就一无所有的人,和遇到重大挫折的人,都更容易相信宗教,博士属于后者,但他先前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并不是那么容易被说服。古一法师在传教中先是运用了传统的话术:“世界并不是你所以为的那样,你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发起对他原有世界观的攻击,无效。

于是她开始展现神迹,这几乎是所有宗教都会使用的手段,从古至今人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神迹形式:神乎其神的圣迹故事,走刀山,试油锅,口喷火,裤裆藏蛇,灵魂出窍,天神附体,点石成金,到了现代,你还可以看到新手段助力的崭新神迹,比如PS合成的“佛光”图片。当然,这种形式不仅为宗教所用,在直销会场上,你也一定能看到诸如从轮椅上站起来的瘫痪者,或是一台好像能包治百病的治疗仪。一次神迹不够就再来一次,当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相信时,很多人也会在情绪感染中相信。

博士相信了那一神迹,拜法师为徒。这是成为信众的第一步,紧接着,就是给予信众以优越感,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权力。“你是被神选中的人”,“我们是隐居在世间的守护者,这世界的秘密由我们所掌握”,“我会传授你世界的真理,我会传授给你威力巨大的法术”诸如此类。

给予优越感的同时也要注重仪式感的体验,仪式可以是大家共同修习攻课、对圣物的观摩、导师极其严肃的面授机宜、团体成员之间不许隐藏任何信息的相互评价等等。在分享秘密和权力的过程中,信徒逐渐深信不疑,融入了已有的团体,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感。这时候,传教基本完成,一个合格的信徒诞生了。

让我们回到影片中的神秘法术,不谈CG奇观,只谈片中的法术理论:从普通人看不见的世界汲取能量,这能量能改变实在物体、压缩空间、逆转时间,还能让人长生不老。这套路是不是有点熟悉?

更好玩的是,Mads Mikkelsen所饰的反派法师叛出原来的'教门,拖走一帮信徒,另立门户,这两派互相攻击,指责对方是举世大骗子,是异端学说。吵得不可开交。而在外人看来,他们两派教义差别太小,根本难以分辨。这种事在现实社会的宗教传播中简直是家常便饭的事,新宗教的诞生往往是在旧宗教传播中裂变而来,新教主稍微改一下教义,增添一点内容,就能把新宗教的解释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进而培植自己的宗教势力,形成与旧宗教势力竞争的态势。

宗教之争,与其说是教义之争,不如说是人心之争。宗教思想也常常充满了智慧和美,能给修行者带来至善的心灵体验。但宗教组织却并不是一片净土,任何能攫取利益的地方,总是充斥着尔虞我诈,深不可测是人心。

宗教可能能够从绝望中拯救一个人,但固守教义做一个忠诚的信徒并不能让你成为更棒的人。学术生涯中所养成的思维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得博士成为法师门下进步最快的人,古一法师在临终前与博士长谈:你大师兄性情古板,不能继承我业,而你天赋异禀,头脑灵活,倘若能像你师兄一样坚毅,把平时所学融会贯通,或可承继我的事业。此后博士虽频频遇险,在与反派法师的斗争中处于劣势,但每每关键时刻,他却能机智化解——被击伤心脏,就传送自己到医院,借用现代医学力量拯救自己的生命;在“灵体”对抗中身处下风时,偶然发现心脏电击治疗能够增加“灵体”威力,就马上利用这一点,顺势解决敌人。

最后决战,反派大BOSS简直就是地球大器,他超越了时间,还拥有绝对的力量,没有人打得过他。只知道法术教义的大师兄和图书馆管理员惨遭对方大BOSS实力碾压,毫无还手之力。是博士想起那个信众被禁止修习的独门秘术:这个法术可以逆转时间,缺点是稍有不慎,就会让使用者陷入漫无止境的时间循环。这最大的缺点,可以变为最大的优点;最大的优点,也可以变为最大的缺点。博士意识到:反派BOSS超越了时间,所以能胜过所有无法逃脱时间的人类,但如果有人能够利用法术把反派BOSS拖入时间循环,即使在这样一个循环里,人类被击败无数次,也不会让循环外的其他人受到影响。他找到了对方唯一的漏洞,最终不辱使命,取得了胜利。即便失去了一切,即使信仰了另一套人生学说,那些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期所养成的思维和能力,却不会抛下你,最终,它们会助你推开新生活的大门。

所以,与其把自己托付给神,不如崇尚智识。

让我们去读个博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