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参观马寅初故居的作文(参观了小平故居写一篇作文)

参观马寅初故居的作文(参观了小平故居写一篇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21 21:33:02
参观马寅初故居的作文(参观了小平故居写一篇作文)

参观马寅初故居的作文【一】

今天,我早早地从睡梦中醒来。因为爸爸告诉我今天要和姐姐、妈妈、阿姨一起去无锡做客。

来到了无锡我首先去的地方是幸福桃园,在那用过午饭之后,妈妈告诉我:“这里是徐霞客的故乡。”我很想去玩,爸爸就开车载我们去那神圣地方,一刻时间就到徐霞客旅游博览园。

来到徐霞客的故居就看见了一座徐霞客的石像,石像后面记载了一些关于徐霞客的相关资料。从这上面我得知徐霞客生于1586年到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他不但是明代地理学家和旅行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呢!

徐霞客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其所著60万字《徐霞客游记》,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著,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影响。

我们接着往里走,来到了庭院里的大宅子。宅子里头的正中间是古代的大厅,墙的两旁挂着许多石碑,石碑上刻着的字写得也是以前徐霞客的故事和经历。

走完了大宅子,我们又来到了奇园里头。刚进奇园,一股清凉的气息迎面扑来,我立刻赞叹到:“真是一个神奇的院子,这么热的天,这里竟如此凉快!”我一直往亭子里走就越来越觉得徐霞客是一个十分休闲的人。

来到池塘边只见几只大白鹅在河里欢快地叫着,好像在迎接我们的到来。

最后,我们来到了徐霞客博物馆。里面有着许多稀有矿石,比如:钟乳石、水晶石、腊肉玉、铜矿石、铁矿石、钨矿石等,还有各种鸟、鱼、虫等远古化石。你知道吗?这些奇石可都是徐霞客发现后背回来的哦!

后来,我们来到了一个放映徐霞客探洞的片子的地方,我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爸爸妈妈叫我去探洞我便念念不舍地离开了。没想到最好玩的却是探洞。

我带着好奇和热情来到了那个阴森森山洞前,刚刚进入这可怕的山洞,脚下晃一晃,我吓了一跳,一看原来是一块石头。我便接着向前走,这时眼前飞过来几只蝙蝠,我低下头钻过一个矮洞里面看见了一个用玉做的蛤蟆,还看见了一条小溪和倒挂着的钟乳石和许多奇石,我再仔细看看有许多都是投影仪 照成的幻想。让我也了一次探洞的惊险。

后来,我便顺着小溪走出了洞。在这里我觉得是我们现代人感受徐霞客精神、探索自然奥秘、体验自然生态、享受休闲生活的好去处。之后我便依依不舍地同爸爸妈妈们离开了徐霞客故居。

参观马寅初故居的作文【二】

5月18日上午,松榆里社区党委组织100名党员到宋庆龄故居进行了参观学习。这是松榆里社区党委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而开展的“访北京名迹、扬中华文化、做合格党员”系列活动之一。

宋庆龄故居坐落在北京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北沿,宋庆龄从1963年4月迁居于此,至1981年5月29日逝世,共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个春秋。党员们首先参观了宋庆龄生平事迹展览馆,一幅幅照片、一个个物件展现了宋庆龄伟大而光荣的一生。她从青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了救国救民的事业,为了“求中国自由平等”的理想,历尽艰险、百折不挠、至不渝。宋庆龄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受国内外人士的爱戴。

走出展览馆,户外阳光明媚。党员们来到了宋庆龄故居主楼,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外观仿古,内部的陈设至今仍保持当年原貌。庭院当中有两株海棠,枝繁叶茂,已有百年历史,均为原醇亲王府花园内的植株,春华秋实,宋庆龄常常用果实制作海棠酱,送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品尝。庭院后面,可见清碧的湖水将主楼和草坪紧紧环抱,后湖畔有一鸽子房。宋庆龄喜爱鸽子,常在工余亲自给它们喂食,鸽子也是宋庆龄和平思想的体现。

通过参观宋庆龄故居,大家深刻领会到宋庆龄的一生始终是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永远铭记和认真践行宋庆龄同志追求正义、刚毅博爱的精神。党员同志们要学习她热爱人民、谦逊和蔼、平等待人、甘做真正的人民公仆的伟大情怀;要学习她信仰坚定、理想崇高,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爱国主义精神;要学习她实事求是、严谨细致、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无私奉献精神。

参观马寅初故居的作文【三】

徐霞客的故居位于江阴那边。早就听老师介绍说特是一位著名的旅行家,所以特想瞻仰徐霞客的故居和他本人的风彩。

一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整齐的桌椅。四张黑两而大方的椅子排在两侧,没有意思灰尘。还有依仗正方桌。方桌上拜访着徐霞客研研究过的岩石。有钟乳石、葡萄石、晶石……旁边有一个小房间,进去一看,哇!那一块块的黑木板是徐霞客去世界各地所写的笔记,因为那时出去写事没有纸,他才用黑木板。写的密密麻麻。

徐霞客生前留下的物品更令我震惊,他可真伟大呀!他的墓是不是也十分漂亮,华丽呢?于是,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到徐霞客的`墓地。

穿过林间小道,就会来到一个宽广的墓地。那里干净得一尘不染。一个大的墓碑上面刻着“旅游家徐霞客之墓”,但并不华丽。我瞻仰他,没想到徐霞客能从世界各地发掘这么多岩石,做这么多贡献。临终也只是默默的离去,不需要他的丧礼让人们都知道。

走出了徐霞客的故居地。可我一步三回头,因为谁不想多留在名人的故居里多欣赏欣赏呢?

参观马寅初故居的作文【四】

周恩来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它被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向我们展示了周恩来总理的伟大一生。前几天我校集体组织去那里参观,我心里无比激动。

进入故居,我们向西通过一道腰门,是三间面南的正屋,这是周恩来父母当年的居室,格扇的门窗糊着洁白的绢纸。正屋向西,便进入一道南北走向的狭长的走廊。走廊南端西侧,是两间别具一格的亭子间。博学多才的陈三姑,不但亲自教周恩来识字、背诗,而且还给他讲述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使童年的周恩来萌发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思想。

在亭子后边,有一眼古老的水井,石刻的井栏中,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痕,井水清澈见底。在井台东南角不远的厨房前,有一块不大的菜园。周恩来当年跟着蒋妈妈在那里学会了种菜、种瓜、种向日葵,用汗水拌井水辛勤地浇灌。在最初的劳动实践中,小小年纪的他悟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我们十分感慨:在户外多活动、多实践,原来也可以悟出生活的哲理。

我们来到后院,这里有周恩来童年最喜爱的两株腊梅,一棵雪松和一丛翠绿的苍竹,加上新栽的花草树木,使旧时冷落的后院万物峥嵘,四时葱绿。树青花红,多美的地方啊!我们无不啧啧赞叹。

故居里的一切,无不反映出人民公仆周恩来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坚持真理、光明磊落的一生,我们永远爱戴他!

参观马寅初故居的作文【五】

春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绍兴。一路,我们游玩了很多地方,有西施故里,绍兴水乡,还有鲁迅故居。而我印象最深,最难忘的是鲁迅故居。

记得那天天气阴沉沉的,我们心里祈祷着不要下雨,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雨还是淅淅沥沥地下了,落到脸上凉飕飕的,好像是眼泪水一样。一路上导航给我们指着路,爸爸的车开地也很慢,生怕错过了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刚拐进一条小街,我就被一大片的红灯笼给吸引住了,红红火火的,实在是太漂亮了!原来,这就是鲁迅故居的大门。我们赶紧停好车子,去参观这个大文学家的故居。

鲁迅先生的家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大”,因为,里面有很多的房间,每个房间摆设了很多不同的东西。有的房间里有很多的书柜,有的房间有床,有的房间摆满了箩筐,还有的房间摆满了椅子,桌子……。妈妈说它们分别是鲁迅小时候的书房,卧室,还有的是厨房,客厅等等,真是各有各的用处啊。我们走了好长时间才绕完了房子。我问妈妈:“鲁迅家真有钱啊,住这么大的房子,真是一个大富豪!”妈妈笑着告诉我说:“鲁迅是个伟大的作家,他用自己的笔作武器来和敌人斗争,来为人民服务……”听了妈妈的话,我似懂非懂,只是觉得鲁迅实在是太伟大了,居然能用笔作武器,那笔得有多大啊?爸爸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笔能写文章,鲁迅先生就是用文章来呼唤人们,让大家的头脑清醒起来……”

听了爸爸的话,我终于明白了,原来鲁迅先生是用文章来为人民服务的,看着墙上鲁迅先生的遗像,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我心里默默的想:“我要好好学习,像鲁迅先生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观马寅初故居的作文【六】

10月26日,我们几个艺术班的全体同学前往我校的德育基地―――阿炳故居参观学习。

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说。虽然路很长,脚走得发酸,但想到阿炳一生中那么多的千难万苦都走过了,如果我连这么一点小的“困难”都克服不了的话,那我还算一个三好学生吗?想到这儿,我就鼓足勇气,迈开步子,奋力向前去。

到了阿炳故居,我既高兴又失望。高兴的是我终于来到了我神往已久的阿炳老先生的故居,失望的是阿炳故居的班驳落离:虽说是2002年重修的,但感觉还是那样破旧。

走进展厅,第一个印入眼帘的就是挂在墙上的著名的《二泉映月》的曲谱。这张曲谱的纸已经非常破烂,看得出有一些年头了。随后,我又仔细地参观了阿炳当年使用过的帽子、琵琶和有关的文字资料。从中,我了解到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还有一段资料让我深受感动。阿炳的父亲精通各样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年时就表现出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十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求他迎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走出展厅,我们又观看了阿炳的卧室、厨房和花园,这些景物似乎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阿炳的花园没有薛福成故居那样雕梁画栋,也没有寄畅园那样精致小巧,只有看似不起眼的几株枫树、桂花、腊梅,然而正是这些最普通不过的花木,见证了一位贫苦百姓坎坷辛劳的一生。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阿炳正是尝尽了人间的苦难,有着非凡的吃苦精神,才能成为一位著名的民间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

一眨眼,我们要回校了,《二泉映月》哀婉凄美的旋律在我耳畔响起,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我们和“阿炳”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学好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勤学苦练,把拉二胡的水平不断提高,对得起现在这么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