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我心目中的苏轼作文3000字(我心中的苏轼作文600字)

我心目中的苏轼作文3000字(我心中的苏轼作文600字)

更新时间:2023-09-17 23:00:44
我心目中的苏轼作文3000字(我心中的苏轼作文600字)

我心目中的苏轼作文3000字【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千千万万的大英雄,可在我心中,始终觉得诸葛亮才是大英雄。诸葛亮面如冠玉、身高八尺、头戴纶巾、手持羽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英雄气质始终让我崇拜不已。

诸葛亮足智多谋,想必每一位小学生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吧!里面的周瑜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能,便让他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这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可诸葛亮自信的对周瑜说:“我只要三天,我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我甘愿受罚。”这番话令周瑜大吃一惊,诸葛亮向鲁肃私自拨了20条快船,并用铁链子拴住,每条船上放30多个草靶子等。在第二天三更的时候,诸葛亮擂鼓呐喊,曹军看不清虚实,便朝水中放箭。不一会儿,船上插满了写着曹字的箭。回去后,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诸葛亮还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周瑜后,诸葛亮亲自将给周瑜的祭品摆到周瑜的陵墓前,亲自奠酒,还跪在地上朗读祭文,读完了又伏在地上,大声痛哭,泪如泉涌,哀痛不已。鲁肃看见诸葛亮哭得如此悲伤,说到:“诸葛亮情深意厚,反而是周瑜心胸狭窄,把自己给气了。”

诸葛亮还是一位军事人才。孙权想要从刘备那里取回荆州,孙权想用“招亲扣人质”,借此要回荆州。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三个锦囊。第一个是:把定亲的消息散布出去,取得人心,借此取得了孙尚香。第二个是:当刘备乐不思蜀时,误传曹操要去荆州,刘备以“祭祖”回家。第三个是:当追兵赶到,刘备打感情牌,取得夫人孙尚香的援助,顺利回到荆州。诸葛亮聪智,获得天下大势,运筹帷幄。

诸葛亮的渊博知识让人敬佩不已,能体现出他聪明机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我心目中的苏轼作文3000字【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枳。”在中国流传已久、妇孺皆知的古代歌曲中,我们仿佛回到了当时。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荣归故里。而如今家喻户晓的花木兰已经在中西方分别拍成电影,但人物形象却有所不同。

中国版的花木兰电影主要宣扬了“孝”与“义”,在整部电影中赵薇主演的花木兰刻画出她对父亲的爱、对朋友的情、对匈奴人侵略中原的愤慨,那灰烟寥寥,流成河的战场上,勇敢的花木兰从一名普通的战士屡立战功,最后被封为大将军,他宣扬的是中国的传统礼教“以孝为先,以德服人”,尽管其突破了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但从人物个性的刻画上,他仍然突出的是民族的气节、传统礼教的思想。

看完美国好来坞动画大片《花木兰》后,我的体会完全不同,这里的花木兰调皮、搞笑,个性十足,让我的无比喜欢,这里的花木兰让我看到的不象传说中的英雄,更象生活中个性十足的朋友,他更接近于真实,看后让人感觉轻松,与中国传统思想没有太多的联系,他崇尚的是个性,他刻意宣扬的是人的个性解放,倡导突破一切束缚,以个人的能力取得成功的个人英雄主义。

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分析《花木兰》,中国观众可能会对美国好来坞动画大片《花木兰》不太适应,觉得有些离谱。但是个人英雄主义也并不有损花木兰的形象,同样可以自圆其说。这也正是以西方人的视角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意思之处。中国版的花木兰电影对“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塑造较以前也有较大的改进,也有许多成功的地方,我认为文化是多样性的,应该倡导和鼓励这种突破禁忌,大胆想象、发挥的做法,让中西方文化更多地交流、融合。

我心目中的苏轼作文3000字【三】

记得四年级时,我曾于鲍老师闹过一个小矛盾。那是关于数学A、B、C班的事情。当时我们数学分三个提高班,我当时在B班,而决定分班的一次有20道题,我记得上面写着选做十道,可人家都做完了,于是我被分进B班。那是我见了鲍老师很害怕,走路也要避着走,尽量不和他一起走同一条道,仿佛和她有深仇大怨。但慢慢的,我对她的看法变了,她也有她的'苦衷,望着他那消瘦的脸,我就能看到她的辛苦。他把全部的经历全投注在我们身上。我们这届首次采用走班的形式上课,上午在自己班级,下午到多媒体教室——我们上课的地方。我们这届底子不是很好,基本功也不是很扎实,再加上下手晚,有时我自己都不对自己抱什么希望,年年我们考上上外的人数不下十个,今年不太可能,我们不能给学校也不能丢脸呀!可鲍老师对我们很有信心,她说:“世界上没有经努力而达不到的是,只要不是腾云驾雾之类的事。”她讲课条理很清楚,到后来没办法,她就“就高不就低”,不过这也给了我们动力,谁想拉下,当低呢?

鲍老师不仅是我们的动力,更是我们的阳光。阳光是什么?阳光是爱。 爱是什么?爱是温暖。 温暖是什么?温暖是甘甜的雨露滋润着你的心田,它使你感到幸福,它使你充满信心,然而,鲍老师正是这样。鲍老师很严厉,但在严厉的同时从眉宇间,眼间总流露出爱,给予我们温暖。这是这“严厉的温暖”给了我们很多……我对母校,对鲍老师的怀念与不舍正像断了的风筝线,剪不断,理还乱,找不到头绪,说不清楚,似有千言万语……

我心目中的苏轼作文3000字【四】

孔子,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里记录的孔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经典语录,相信大家每个人都耳熟能详。

他的教育方式是每个人支持和一直在学习的。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注重请教"的教育和学习方法,至今适合所用人去使用。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和"仁"。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也是现在人们所崇尚的。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正因为有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才有了现在中国人的高素质,让我们知道了学习应该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绝不能不懂装懂,还应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们还要适当的去温习旧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知道了"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这只是论语中的一部分,却让我们懂得了如此之多,可见孔子对我们的思想和教育的影响力之大。

孔子的每一个言行举止都值得我们去探究琢磨和学习,他的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由此可见,中国五千年古老文化博大精深。

孔夫子,我们虽然没有见过他,但他带给我们每个的深刻道理就以足以证明他的影响力。我们对孔夫子最好的回报就是深刻学习他的教育方式和思想,并把他的教育和思想传承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