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将古诗扩展成一篇作文(怎么把古诗的内容写成作文)

将古诗扩展成一篇作文(怎么把古诗的内容写成作文)

更新时间:2023-05-27 22:56:37
将古诗扩展成一篇作文(怎么把古诗的内容写成作文)

将古诗扩展成一篇作文【一】

踏着一路的白雪缓缓而来。雪白的和服,淡紫的绸带,都无不衬托出你的美。黑黑的鬓发垂到胸前,细长的眸子闪动着忧郁。你默默的立在远处,无声无息。只有白梅的清香,徐徐飘过。

你静若白梅。幕末风雨席卷京都的每一寸土地,红色的刀光剑影,并没有覆盖你的纯洁和善良。哪怕是丈夫被害,你也不把这种感情表现在脸上丝毫。其实你是痛苦呵,但又有谁看见?执杯的手在颤抖,你压抑着心中的惆怅,任它随寒风而去,只留下了白,美得令人叹息。

你行若白梅。可以不计较夫之仇,仍旧用纯洁和善良去接纳他、感化他,让这个背负着重重债的刽子手看到了生的希望。之后与他的田园生活,在无形中用你朴素的品行消磨了他嗜如命的本性。而他却浑然不知你的真实身份,还信誓旦旦地说要给你新的幸福。你也不忍心看到他悲伤的摸样,把一切都承担下来,如白,无声无息。

你言若白梅。就算是他亲手毁了你的一生,在前,你却对他说说:活下去多么简单的三个字,但对于他来说是多么沉重!后来发生的事,你看不到了。也正是因为你那简单的三个字,刽子手在腥风雨中找到了真谛,最终迎接新时代的来临。而你,却倒在白梅里,永远不再睁开眼睛。

白梅,寒冬里最美的风景,而生命也是最短暂的。如同你,似乎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但却在他的心中刻下深深的十字伤。在时光的洪流里,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不变的是你的纯真和善良,正因如此,你成为了永恒。

白梅花又开了。你静静地笑着,离我们而去。

我想起你,在白梅盛开的时节。

将古诗扩展成一篇作文【二】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诗词鉴赏力,加强文学素养,积淀人文精神的底子。

2、训练语句扩写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开拓训练新途径。

教学设想:借助多媒体,以优秀的片段为例导入,激发情趣;以具体的诗词改写范例师生共同赏析,找出诗词改写的小窍门;再结合学生的习作当堂比较、修改,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深层次的意境中,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片段激趣

播放《荷塘月色》这首歌中的片段音乐,出示相应的歌词,令人陶醉的诗情画意之美有哪些古诗的踪迹?(《蒹葭》《江南可采莲》)。那些让人齿頬留香的经典歌曲长盛不衰,其根源之一正是巧妙借用古典诗词的意蕴。

出示安徽省高考满分作文《青山寂寂水澌澌》的片段:(请学生朗读)寂寂青山笑满南山

小船儿轻轻的在水间荡漾,风微微地吹来,拣起飘逸的衣裳。于淡雅清溪旁,繁花松菊间,执一壶桃花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琴声悠悠,荡尽心中的苦闷;皓月知心,写满幸福容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让我读懂你不为人知的决心,也读懂了内心的无暇。

请同学们集体背诵《归去来兮辞》中第二段,上述片段还把《饮酒》和苏轼《赤壁赋》相关语句巧妙借用,文采斐然,情理并生,令人拍案叫绝。我们平时诗词教学中如何加强诗词改写的训练呢?

二、个案分析找出窍门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个案分析,下面看《夜雨寄北》改写范例:(请一位学生朗读)

点燃半截红烛,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许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深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渡过一个孤独的夜晚。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下红盖头的那个晚上。朦胧中,抓起你柔若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依靠。我拥着你,附在你耳边,温柔地说起寂寞巴山冷的日子,那个展信凉初透的秋夜,那场点点滴滴到天明的雨。

(二)找出窍门

1、找:时间|地点|人物|景物。明确:秋夜|巴山旅居之所|诗人|夜雨、秋池、西窗烛。

2、补:诗歌语言简约跳跃,意象和诗句呈现明显的跳跃,诗中留下读者需要思索、补充的“空白”。本诗中需补充“空白”:地点---家|人物---妻子|景物---家信。

3、扩: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把环境氛围渲染开来,人物情感宣泄出来,蕴藉的意象丰富起来。

人物刻画要从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角度进行正面和侧面描写,人称运用可视内容而择。

诗中意象要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还可考虑描写的角度和常见的描写方法(动静、衬托等)。

情境点评——把诗中主人公的情感和意境的内涵点明,可适当引用名家诗句和评语,也可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

4、连:诗词形散神聚,根据“找”和“补”的时空转换顺序,理出行文脉络,连缀成篇。

三、修改习作体悟技巧

1、修改习作:用散文化语言改写杜甫的《旅夜书怀》。

2、朗读修改后的习作(配背景音乐)

四、布置练习

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柳宗元的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五、板书设计

?改写古典诗词技巧:找

?补

?扩

?连

附:

杜子美踱步在绵长、低缓的河岸上。

微微的晚风夹裹着润润的水汽、粼粼的波光与潺潺的流水声丝丝缕缕地吹过来,温柔的,像母亲的手,清幽的,像子夜的小夜曲。皎洁的月光洒遍大地,闪烁在水面上,扭动在纤细的草叶上,流泻在高高的桅杆上。亲朋无一字的孤寂,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渐行渐远,这些淤积的抑郁与苦闷被晚风吹出了心田,飘散到了空中,化作了一寸月光,一颗星斗。

杜子美顿感心旷神怡,禁不住仰望苍穹,远眺四野。一碧如洗的青幕笼盖了苍茫的大地,群星点点如颗颗钻石镶嵌在巨大的青幕上,浩浩汤汤的大江滔滔东流,月华追逐着浪花,“滟滟随波千万里”,一只沙鸥扑扑地在空中盘旋,是欣赏江月美景,是难奈寂寞沙洲冷,还是浣花溪畔的春鸥万里送行舟?

唉,顾影自怜,两鬓星星,沙鸥啊,你可知晓,我的名声难道不是靠文章来显扬的吗?岁月蹉跎,命途多舛,“落日心犹壮”,我“岂效穷途之哭”,可谁又能想起我这“江汉一腐儒”呢?

趣味逻辑

——《逻辑与语文学习》(简案)

教学设想: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必修4“梳理探究”部分“逻辑与语文学习”,新课标对于逻辑知识不作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很少提及,大部分高中学生对逻辑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但学习掌握一点逻辑知识,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极大帮助。因此本节课想尝试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一点逻辑知识,同时借助逻辑知识帮助学生解决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而逻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学目标:

1.激趣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逻辑知识。

2.启思引导学生借助逻辑知识来品味语文。

3.训练运用逻辑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逻辑知识来品味语文,运用逻辑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难点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逻辑在言语交际中运用广泛

二、简介逻辑学中一些最基本的知识

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的科学。

概念是揭示某一种事物或现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推理是由已知命题得出新的命题的思维过程。

思维形式和语言形式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思维过程和思想结果只有用语言表达出来,别人才能清晰地了解。

概念、判断、推理对应的语言形式是词(词组、句子和句群。

三、品味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逻辑趣味

从“孔乙己窃书”谈概念运用的妙处

从“我的叔叔于勒”探命题的深层内涵

从“皇帝的新装”察推理的逻辑趣味

四、诊断日常语文学习中的逻辑问题

五、小结

将古诗扩展成一篇作文【三】

这是一个夏日的傍晚,火红的太阳已经躲到了群山的背后,彩霞染红了天空,染红了云彩,渔夫们都摇着船,收工回家了。

这时,一阵清脆的歌声从树丛深处传来,这歌声是多么嘹亮啊!只见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走了过来。你瞧,他头戴金黄的斗笠,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的,圆嘟嘟的小脸蛋儿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斜坐在牛背上,一双小脚丫欢快地晃动着,显得那么活泼可爱。老黄牛“哞哞”地叫着,似乎在赞美牧童的歌声动听呢!

牧童正唱到高兴,一阵清脆的蝉鸣声从附近的一棵柳树上传来。蝉声打断了牧童美妙嘹亮的歌声,他停止唱歌,侧耳仔细的聆听着。

牧童想要捉蝉的油然而生,他拍拍黄牛,又指指树上的蝉,老黄牛心领神会,用慢慢的速度,轻轻的脚步,小心翼翼地向蝉靠近。

近了,近了,离蝉只有一步之遥。但蝉还没有感受到危险的降临,仍然“知了知了”地展示着自己美妙的歌喉。牧童慢慢地从牛背上站起来,双手轻轻地向蝉靠近。说时迟,那时快,牧童双手向前一合,蝉“吱”地一声,成了牧童的囊中之物。

牧童“哧溜”一下跳下了牛背,将手露出一条细缝,笑着说:“哈哈哈,谁让你跟我比试歌喉来着,现在遭殃了吧!”此时的蝉,怎么会就这样束手就擒,善罢甘休呢?它在牧童手中不停的叫唤着,挣扎着,但就算这样,还是无济于事。

牧童笑着,他纵身跃上牛背,踏上了回家的归途。

眼前的这一幕,都被外出散步的大诗人袁枚看见了。看着眼前的此情此景,他不禁诗兴大发,随口吟诵道: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将古诗扩展成一篇作文【四】

将古诗扩展成一篇作文【五】

七月流火,夏日炎炎。山下,一条弯延的小溪在村庄的边上静静地流淌着。偶尔水中有几块小石头翻动,发出悦耳动听的“叮咚、叮咚”的声响。引得几只小燕子在水面上来回穿梭。过了村庄,小溪便隐没于一片疏密有致的树林中。阳光从树叶的空隙中透过,洒在水面上,泛着片片粼粼波光。天热,树林中的小鸟们早早地就收起了歌喉,纷纷躲进了林子的深处。只有几只知了(蝉)在那里不知疲倦地“知了、知了”地呜唱。

“烈日似火,王孙公子…把扇摇…牧童树下…拾柴忙……”一阵响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响起,原来,是一个小牧童半骑半躺在一头黄牛背上,在那里引吭高歌。只见那牧童光着膀子,浑身是水,而那条裤衩却是干的,显然他刚才还光着屁股蛋在水中玩耍,牛角上,一条柳枝上串着的几尾小鱼就是明证。玩累了,躺在牛背上休息一会儿,唱唱歌。哎,怪不得小牧童会那样的兴致勃勃呢!其实,小牧童也是半工半读;半天读书写字,半天放牛割草。在村里也算得上是读书人呢!这不,这大半天下来,小牧童歌声不断,唱的还都是当时流行的歌曲呢!

“山明水秀,荷花盛开…”歌声依然悦耳。突然,黄牛“哞”的一声,牧童的注意力被黄牛的一阵轻微动吸引过去了,在他面前的一棵小树上,一只知了在爬动。歌声嘎然而止,牧童轻轻地翻身而下,慢慢走到树边,他边走边用手指竖在嘴前,警告黄牛不要发出声响。只见牧童凝神观注,双手合十,突然出手。说时迟那时快,只听那黄牛又“哞“地一声叫唤,知了在牧童的手掌合拢之前,“知”地一声,飞走了。牧童大怒,回头大骂黄牛不该坏了他的好事!那黄牛也是被牧童宠惯了,摇了摇毛绒绒的双耳,甩了甩尾巴,竞把头一扭,不理那牧童……

将古诗扩展成一篇作文【六】

【改写目的】

1、有助于我们对诗词曲的意境的理解。

2、改写诗词能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又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改写方法】

1、解诗意

a、什么时间或季节?

b、谁干什么?

c、人物的心情如何?(表达了什么主题?)

2、围绕主题,根据主要材料重新组材构思。

4、以诗词曲为蓝本再创作。

改写,可以改变体裁,如把诗歌改写为记叙文;可以改变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可以改变结构,如把倒叙改为顺序等。

要想成功地改写,一是要仔细研读原诗,弄懂诗句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二要根据原诗意思确立文章记叙、描写的主题;三是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让诗句中静止的画面活起来,使文章的表达更准确,更生动。

1、【原文】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改写1】我是一位诗人,现在羁旅天涯。漫漫的旅途,很长,远在青山之外。我所乘坐的小船,在碧绿如玉的江面上,逐浪而行。感受着吹来的江风,我极目远眺。江两岸耸立着大大小小的山峦,山上树木葱葱,宛如一个个身披绿衣的巨人。山上还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声,令人心旷神怡。江水这时已经开始涨潮,顿时哗哗的水声不绝于耳,江面显得更加开阔了,就像一条起了皱纹的丝带。远方水天相接,仿佛这江水是从天山流下来的。这时,忽然从江上吹来一阵凉风,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手在抚摸着江上的一切。我张开双臂,享受着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安慰,我的心灵就像被水冲洗过一样,无比清凉。不知不觉中,船帆已然鼓起,随着我的心灵驶向远方。

在海天相接的地方,突然有一道红光闪现,我抬头看天,自言自语道:“哦,原来夜色将尽,晨曦微露,马上就要天亮了。”看着红日初升,把光芒洒遍大地,我猛然感到一阵暖意,仔细想想,原来是严冬未尽,可江南的春天却早早地来临了。想到这里,我似乎看到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给万物以生机。“啪”的一声,有样东西掉在了船上,哦,原来是我前不久写的一封家书,可一直也没有寄回家。一群北归的大雁闯入了我的视线,此情此景,让我联想到在洛阳时看大雁的情景。大雁啊大雁,烦你把我的这封家书捎回洛阳吧。

【改写2】诗人乘着小船儿,来到了景色优美的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树的翠绿,水的清澈与碧蓝,鸟儿与昆虫奏出的合唱曲,风儿吹在脸上,只有轻柔温暖。转眼之间便涨潮了,两岸有无限开阔的土地,风在吹,把帆鼓起。顺着河流泛舟。在残夜里即将消灭,在天边最引人注目的是那轮即将升起的红日,那红只是淡淡的',却别有一番风味。在大城市永远无法看到这美丽的景象。现在的时间虽然还是晚冬,可是看到的早春气息却已经步入江南。山青水碧,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花草味。时间流逝,作者的眼睛模糊了,他的思绪又一起回到了家乡。儿时的伙伴,蝴蝶风筝,夜晚在灯下缝补衣裳的老母亲,碧蓝的天,清澈的水,翱翔的鸟儿,还有更多的思念??写给家乡的书信不知道家人们收到了没有。希望归去的大雁,能尽快将我的心声传给我那美丽的家乡。

【改写3】苍苍的北固山,在冬去春来的时候,显得格外的挺拔,又是那样的孤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慢慢地行驶着,游客们陆陆续续地来到了这个人间仙境,产生了浓浓的神驰故里的思乡之情。

随着春天脚步的越来越近,江水涨潮了。江水一波带着一波,让江面更加开阔,那恢弘的情景引来了凉爽的清风。许多船儿把船帆高高地悬起,任凭风儿把他们

带到遥远的地方去。远远地望去,仿佛是一幅韵味无穷的古画,细看,又不像,而是真真实实的生活。偶听一阵优美的歌声,委婉动听,荡人心弦,回荡在山谷中,让人感觉回到了家的怀抱,那样的温暖,那样地舒心。

太阳挣脱了残夜的束缚,好似负着重荷,一步一步的,慢慢的,小心翼翼地往上升,红着脸,好像很努力。江上很早就已经显露出了春色,谁让春天离开那么久,现在人们发现人她也不迟。春风拂面,不禁让我想起了远离家乡前和家人一起嬉戏的情景,一股思乡之情猛地涌上心头,鼻梁酸酸的,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忽然,耳边响起了一阵大雁的鸣叫声,抬头一看,排排大雁整齐地飞过,嘴里还唱着嘹亮的军歌??

想起前不久寄的一封家书,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家乡,给家人带去慰藉,趁此机会问问大雁,何时才能飞到洛阳,那个我日思夜想的地方??

【改写4】“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诗人王湾坐着小船飘荡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放眼远眺,山上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之外,山光水色,奇景异姿,尽入眼帘。是谁,把美丽的大自然妆扮得如此迷人?又是谁,把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多景楼建筑在这地势险峻的北固山上?难道这是一种巧合?

起风了,诗人打了个寒颤。潮水已经开始上涨,涨起的水,将小舟拂来推去,西北风呼呼地刮着。顺风行驶的小船,白帆高高悬起,江面宽阔无比,仿佛是山神在江面给诗人让路呢!想来想去,这里可说是一座“三国山”,充满英雄豪气和阳刚之。而看看现在呢,不由得也可以说是北固山,你太温柔了!遥看山上的大殿,、老君殿、观音殿和江声阁,它们在这形势险固、山壁陡峭的环境下,仍能耸立于这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上,难道他们也成了神?现在,正在注视着诗人吗?

夜晚马上就要逝去,一个新生命又要从海中诞生了!没有人去关注它,是什么使这个新生命有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奥,原来是时令启发了它。时令虽然仍在旧年,但江山的新却已经来到。这其中也包含着时光流逝的痛苦,但仍掩盖不了新事物对新世界的向往与憧憬,难道它们也有人一样的思维吗?

北固山虽与洛阳有两万里之遥,但丝毫不影响诗人的思乡之情。你们瞧,诗人已经在写家信了。他真是想请大雁来传递书信吗?其实,这是诗人的美好愿望罢了。小舟继续在江风的牵引下航行着,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呢?是他的老父母,亲戚朋友,还是他那一篇篇引人入胜的佳作??

【改写5】船家摇橹的声音将我吵醒,睡眼朦胧地瞧了瞧远方的景象,江面上一层薄雾使远处的青山忽隐忽现。山好似那样的遥远,甚至看不清那本有的青黑色,而我路途终点可能还在山那边的那边。

山的倒影拉的好长,小舟悄悄地在翠绿色的明镜似的湖面上行驶,好像生怕把什么惊醒似的。晚霞映照着湖面,一切都成了火红色。这一些好像都变得太快,水里的鱼儿也好奇地把头露出来瞧个明白。

潮水这时已涨了起来,江面显得更为宽阔,此刻长江之上只有我一叶孤舟。我站在船头,江水不停地拍打船身。看着这宽阔的江面,望着那火红的天空,有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感。

将古诗扩展成一篇作文【七】

梅花自有东家之子的腼腆与矜持,不施脂粉,笑得天真无邪;不争群芳烂漫,宛然大家风范。梅花的典雅在于纯洁清丽,她以娴宁缀染大地的深沉;梅花的高傲在于静若处子,她以无言守卫着神圣的贞洁。

素梅在枝头俏生生的凝立,几许高致,几许矜持。当万里寒光笼罩出一片凄凉的时候,一树白梅立在窗外,安详而素雅,晚来欲雪的铅云低暗中宛然一片春花绚烂。

白梅生于雪,也有万里雪飘传与她的风骨。殊不见当落雪为喧嚣所惊、为红尘所染的时候,雪依然选择无言的飘落。而白梅。却也一样,雪一般的宽容。当寒风吹痛她娇柔的玉容时,她在狞笑的狂风里选择微笑;当梢头一片鸟雀的闲言碎语纷扰她的清静时,她在讥诮的言语里选择无言。而更在她被顽童自梢头拮下时,她选择饶恕

当你把一朵花从枝头上掐下来的`时候,她却把香味留在了你的手上,这,就是饶恕。

感动着她的博爱,更感动着她的潇洒。

是驿外断桥边的一树孤寂,或是百丈悬崖下的一树俊俏。梅无言,在风云翻覆中自顾自的盛开或者凋零,一切都不着痕迹。而只有当冰封大地一片白雪茫茫时,所有的繁花艳枝才归于无影,唯有一树清寒的芳魂,一如点点春花的娴雅。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记得仇十洲的《红梅图》,红梅在雪中泼泼辣辣,热热烈烈。而王冕的《白梅》,却是一幅清如水、寒如冰的素净,在风雨中自得无碍,孤峭而挺拔的展现魂魄深处的坚强。

对一树白梅展一幅图卷。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心中便有天籁般的清静悄悄浮起。轻启雪窗,苦寒中正有一片暗香来。一瓣白梅飘入书卷,端丽无暇,该是多么精致的一片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