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大学语文课堂作文题目

大学语文课堂作文题目

更新时间:2024-06-09 17:26:31
大学语文课堂作文题目

大学语文课堂作文题目【一】

据了解,考勤制度从古至今,尚存已久。古代靠“上班点卯”来治理慵懒散;现今五花八门特色各异的考勤制度到处都是。政府机关上下班打卡;企业也规定定时按手纹;监狱更是随时跟踪人员数量变化。而今这种考勤风吹到学校来了,学校不愧是“富有创意”的地方,点到方式千奇百怪。有微博截图点到的;有扫描二维码签到的;有语音系统考勤的;有的干脆搞“GPS定位”一对一入座,等等等等。学校面对学生的怨声载道和有识之士的批判,美其名曰规范管理,改善学风,岂不知这一套牢狱般的野蛮式管理是高校教育的拦路虎。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思想家陈寅恪讲到的大学学术思想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也是北大遗留下来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大学育人,以培养独立人格,自由意志的公民为己任,而非驯服一群逆来顺受赖以服从的奴隶。很显然,课堂考勤就有违这一大学育人的信条,不来上课,平时分没有,外加记过,评奖评优没有,马上被划为“劣等生”听话来上课的好好学生(当然里面有很多学生并不喜欢上这门课)就能获得恩宠,这种区别对待,功利教育培养的是一群趋之若鹜,投机倒把之辈,你看,难怪“代课党”代人答到的\'人不计其数。

自由的思想来源我有我个人的选择权,选择我喜欢的专业;选择我感兴趣的课程;选择我敬佩的教授,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像我一样的同学不能如愿以偿地从事心仪的专业,或是感觉老师上课平淡无奇,不知所言,不想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矛盾的自我挣扎中,就是在那看杂书也没个好心情。从强制统一军训到大学课程一言堂,从活动审批到处处的考勤制度,每个细节都好像要让我们成为“同一人”、“同一群人”充斥的是企业政府的管理思维,缺失的是人文素养的独立教育。

大学课堂考勤,除了违背大学独立精神教育的理念外,还使得校园失去了应当的自然宁静。本来经过几十年抗战,突获“解放”之喜,很多同仁来到大学等着文凭发到手,碌碌不想为者不在少数,即使想作为也是在学校的指挥棒下规规矩矩捞资本。三点一线,考勤使得所有想上或不想上课的同学都得去上课,上完课,回到寝室,书包一扔,男生继续游戏,女生接着追时尚。也不觉的缺少什么,该上的课也上了,上完课后放松放松也可以理所应当地自我安慰。试想,不考勤,想尝大学生活的甜头的同学就不去上课了,即使他们天天疯玩,挥洒青春,长期没有精神食粮的无头小子们终会走上探索自己的人生意义的道路,慢慢性情会慢慢沉淀下来,自然而然去追求心中的“伊甸园”校园也就有了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的景象,而考勤用人的主观辩证法取代自然发展的辩证法,强行“帮”人安排设计所谓的正道,实质是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自然规律,“强扭的瓜不甜”也就是这个理。

对于那些依靠考勤制度来赚得上课人数的乐于粉饰面子的老师们,我想套用一句话说,“真正的老师,敢于直面学生不屑一顾的冷对,敢于相信自己无以复加的魅力”。大学课堂考勤,当废;废之,提高的是我们大家各自的魅力。

大学语文课堂作文题目【二】

文题要清楚地向人透露文章的议论话题、大致内容乃至基本观点,使人一看就明白文章的论题,或者是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简言之,鲜明就是要有透明感和清晰感。如《责任重于泰山》、《走创新之路》等。

大学语文课堂作文题目【三】

初中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是否可采用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上《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在理清该文内容,对物候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大自然语言或收集的包含了物候知识的农谚,另外还可组织讨论物候学的意义除了课文所介绍的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便触发学生去思考,去查找资料,激发他们主动研究的`兴趣。在拓展延伸时可以通过课后练习,让学生联系文中的物候知识来谈谈对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的理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影响物候的一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这样用科学原理来解释文学作品现象,打通了课文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兴趣盎然,思路也就开阔了,课后,不妨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或做社会实践调查,如:向有的老农询问农谚知识等,并作好记录,生发和拓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大学语文课堂作文题目【四】

写文章要求"文约而事丰",拟题亦然。要用简明的文字,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以少少许胜多许"。文题要有简洁之美,可用概括的语言勾勒出文章的\'缩影,使人一目了然,即"弱水三千,我自取一瓢饮",如《自知者明》、《良心无价》等。也可引用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做文题,如《满招损谦受益》等。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