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赞美苏轼的作文800(描写苏轼的作文1000字)

赞美苏轼的作文800(描写苏轼的作文1000字)

更新时间:2023-07-13 21:22:04
赞美苏轼的作文800(描写苏轼的作文1000字)

赞美苏轼的作文800【一】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我盯着墙上那段字,喃喃道,夹一口东坡肉,放入嘴中,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我陶醉地吧唧着嘴,忍不住又把筷子伸向了那盘令人垂涎的东坡肉。

“东坡先生真是个全才!”我不禁赞叹道,不仅精通诗词,竟连这美味的东坡肘子也有研究,那么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听姥爷说,在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在仕途上被贬,有的为此一蹶不振,有的却看破社会的世态炎凉,辞官隐退。苏轼呢?

他也未幸免于其中,纵然不幸,却也从容地面对,乐观的生活。在我眼中,苏轼不同于他人,他是敢于面对风雨,勇于接受挑战的勇者,人生再多不顺,也笑看一切,坦然以待。我忍不住再次赞叹到他那不同流合污的定力,他的定力让世人震惊,再艰难的坎坷也因他的豪放而变成不值一提。

他也曾绝望,多少个月夜,他独自黯然神伤,但他却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穿越古今,激励着那些痛苦的人们,让他们从绝望中走出来,获得幸福。他也因着悲凉看破了世间的无常,有着对世界独特的见解。

诚然,他失去了很多,贬谪数次,官位有名无实…他却也造福一方百姓,他的诗脍炙人口,流传于世,耐人寻味。所以他是成功的,是伟大的。

人生纵然有艰难险阻,但是只要你有像苏子一样旷达的胸襟,超脱世俗的淡然,就会看到—希望就在前方。

赞美苏轼的作文800【二】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出生于一个家境富裕的家庭。

苏轼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诗人。苏轼自幼聪明好学,对文学书法颇感兴趣,也因此使得他精通各种文学书法。苏轼初入京城赶考时凭借着自己的才华,竟使得当时的考官--欧阳修赞叹不己,苏轼也因此一举成名。

苏轼是一位爱国情感超强的诗人。苏轼在抨击王安石的变法后,自请出京,被调至到富饶的杭州做通判。而初到杭州的苏轼倾底被杭州的美景征服,由景而生创作了许多名诗,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但好景不长,不久后,又被调至到贫瘠的密州任职。不过苏轼并未因此心生憎恨,而是调整了心态,努力做好了自己的工作,与百姓排忧解难。苏轼也在此创作出了许多名诗,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其中有一句颇为有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苏轼强烈的爱国情感,时刻准备着驰骋战场,以身报国的豪迈之情。

苏轼是一位高洁的诗人。在《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这首诗中,其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苏轼高洁,宁也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苏轼也是一位乐观豁达的诗人。在"乌台诗案"这件事后,苏轼并未因此一厥不振,而是重新振作起来,乐观豁达面对现实,正如苏轼的名诗《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莫听穿林打叫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句话,从中可以看出苏轼的悠然淡定,豁达开朗。

不知过了多久,我仿佛听见了苏轼停止了吟诗,看见他重新振作地站了起来,在落日的余晖下,渐渐地消失在了远方。

赞美苏轼的作文800【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首《水调歌头》如扇古色的大门,我轻推大门,仿佛走进了苏轼内心的世界。

我曾思索用何词来形容苏轼,是独赏明月的孤寂,是贬谪后的乐观,是游赤壁的阔达,还是对亡妻的忠贞?我无法用一两个词来描述这位伟人在我心中的崇高,因为他多情,没有哪个独立的词汇可以包容他的一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被贬官,身在异乡,仰望着八月十五的月亮,独自一人喝酒,只能对明月诉说心愿。寂寞,孤独陪着他,凄冷的月光洒向其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他是乐观的。异乡思念着父亲和弟弟,用乐观来开脱自我,用乐观的心态面临着孤独寂寞。月会变得,人也会分开的,一切只是世间的正常变化,何必要哀叹呢?我赞颂苏轼的乐观,看淡世间的分分合合,笑对苦难。

“十年生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深情悼念亡妻,十年已过,他却没有忘记妻子。朴素的诗句,流露了深沉之感,他重情义,时间也无法抹去他对妻子的爱与思念。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的感慨是无尽的愁,乌台诗案的童在他心中留下太深的疤痕,但他希冀自己的人生只是南柯一梦,过往的马蹄声告诉他,这是事实,悲痛之余,用一樽美酒祭拜亘古长空的明月。

在我心中,苏轼是多情的,是传奇的。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才华横溢,才一直怀才不遇;他不畏挫折,历经坎坷;他乐观豁达,铸成了壮丽诗篇。

风雨一声,坎坷一生,豁达一生。

赞美苏轼的作文800【四】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苏洵、苏辙合称“三苏”。他是谁?他就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

说起苏轼,他的一生坎坷曲折。他的父亲对他从小要求严格,以至于在他老年时期还梦到他儿童时期时父亲监督他背书的场景。他的父亲给他取名叫“轼”是有原因的。“轼”是古代马车上的一个扶手,相当一个摆设,但在关键时能发挥重要用。他父亲就是要他像轼一样。

然而,苏轼的性格却恰恰相反。他为人坦荡,豪放。受他父亲的影响,他自幼博学多才。

在他17岁进京赴考时,他写的一篇文章是分手主考官青睐,本来该得第一,但阴差阳错的被判了个第二。而当欧阳修弄清真相后,十分后悔。便向皇上推荐了苏轼,皇上十分爱惜人才,就让他做了个三品大官,可见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但是他在我眼中又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人。

苏轼因为一些原因被贬到了惠州做通判,但是他的顶头上司陈希亮却处处刁难他。其实,陈希亮并不是真正的想刁难他,他看苏轼年少气盛,便想磨磨他的锐气。陈大人在办公府中见了一座凉亭,为了休闲所用,取名为“凌虚台”。他让苏轼为他的凉亭写一篇文章。苏轼就借着这个机会在文章里大肆诉说着他对陈大人的'不满。陈大人不为所动,让人把这篇文章刻在碑上,立在凉亭边。苏轼在经历了大起大落后,明白了陈大人的良苦用心。他十分懊悔,又专门为陈大人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赞扬陈大人的功绩,表达他对陈大人的尊敬。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苏轼这位大文豪在64岁时永远的睡去了,他的文采,他的诗,他的一切,留给我们这些后人。

他在我眼中是独特的,他有着别人没有的经历,他不卑不亢,他爱憎分明,它一枝独秀……

赞美苏轼的作文800【五】

我的名人是一个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名字叫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一次,苏母教苏轼读《后汉书》时,读到了《范滂传》,苏母为范滂母子不畏暴,为了正义而视如归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不禁放下书来,喟然叹息。年幼的苏轼也深深被感动,他问母亲:“如果我长大后,跟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就义,母亲会允许吗?”苏母肃然答道:“如果你能学范滂的样,难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的母亲一样吗?”

苏轼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二十岁时已经是博通经史,写起文章来,下笔数千言,毫不费力。1057年考中进士,做过多年地方官,也曾在朝廷中任翰林学士。但因其一身正气,不阿权贵,所以仕途坎坷。

对苏东坡的天才世人皆知,就连他的政敌也十分赞佩。然而对苏东坡天才的成因,归结为他的天资超人是主流观点,并没有多少人了解他的天才同样离不开勤奋和刻苦。

他三次抄写《汉书》足见其勤奋。四十七岁被贬黄州时,他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除了承受极大的精神打击之外,他还要去东坡开荒种地,维持一家几十口人的生活。劳动之余仍旧坚持写作和学术研究。此间,他又开始了第三次手抄《汉书》的工作。手抄《汉书》,起先他是以三个字为题(即书中叙述某事件,他只抄其中三个字,然后凭此将此事背记于心,后来以两个字为题,这次只以一个字为题,把《汉书》有关的内容背记下来。

他的朋友朱载上去拜访他,任意挑选一册《汉书》,任意抽举其中一个字,苏东坡马上应声背出几百字的一大段内容来,无一漏错。

他经常诵读杜牧的《阿房官赋》,日子久了,就连侍奉他的老兵也能理解杜牧这篇赋的主旨了。

可见苏东坡勤奋刻苦之程度。

苏轼的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赞美苏轼的作文800【六】

苏轼,字子瞻,宋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之一。在这份感情基调平淡,拥有者众多头衔的履历是后人对大文豪苏东坡的评价,可在这寥寥数字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苏轼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他是否也曾雄姿英发豪气冲天?是否有过报效祖国的壮志凌云?是否也会因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而黯然神伤?这一切的一切,我们已无从得知,那些记载着悲欢离合、承载喜怒哀乐的文字已随大江流水东逝去,不过,我眼中的苏轼,是这样的……

苏轼一生写就诗词无数,其中为后人所传颂的也不在少数,从他的名篇绝句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不同的苏轼。“十年生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午夜梦回,身旁人早已生两相隔,泪湿满襟,却又无可奈何空悲切。这是一个有情有意、重情重义、思念亡妻的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半阙宋词,一曲春景,道出一个清新婉丽、心思细腻的苏轼。“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此为苏轼初贬黄州之时所作,一幅江南水乡之景,暗含着自嘲之意,却也体现出苏轼豪放、豁达的宽广胸襟。“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笔下有情,一个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乐观开朗的苏轼便浮现在眼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好个气吞山河!好个雄心壮志!正当壮年的苏轼对着赤壁有感而发,留给后人的却是更多的感悟与思考。“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清清淡淡几笔,便描绘出一幅暖春之景,令人惊叹苏轼之文采,佩服苏轼之细心。

这便是我眼中的苏轼,一位有情有义的大丈夫;一个有着清新婉丽的一面词人;一个乐观豁达,胸襟宽广的东坡居士;一个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生活的普通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士大夫,一个豪情万丈的诗人,一个简简单单的踏青之人;一个千言万语也说不尽道不完的苏轼。

赞美苏轼的作文800【七】

今天语文课上,谢老师给我们评讲了苏轼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也不知是出于钦佩他的文笔,还是出于对他的好奇,我竟慢慢对他产生了兴趣。

放学后一回到家,我顾不上吃饭,把所有人的话都当成了耳旁风,径直飞奔到楼上,开始查阅关于苏轼的所有资料,在“艰苦奋战”了半个小时以后,我眼中苏轼的形象慢慢浮现了出来。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曾官至知州、礼部尚书,也曾被贬儋州。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在一个又一个的低谷中得到了复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密州出猎》这样一首诗词被后人广泛传唱,不仅因为壮阔的措辞,更因为写作风格十分有内涵,又豪放狂野、不拘小节。“诗人”这个词已经概括不了他了,他更像一个乐队中的主唱,心底总蕴含着那抹不去的潇洒。

在被外放之后,苏轼似乎从众人的视野中消失了,褪去了万众瞩目的色彩,当每个人都以为他会就此一蹶不振时,他以乐观的心态顶住了压力,并以一首首气宇轩昂的诗词粉碎了那些流言蜚语。

他在众人中复苏,同时复苏的还有他那无限激扬的态度,毕竟他是苏轼,是一个放荡不羁的苏轼,也正因为是他,才会如此豁达地接受,以更加澎湃的姿态去迎接复苏。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只言片语道尽了他的释然,寻常阴晴却显人生波澜。是啊,没有风浪的人生,岂不太平淡无味了?越是起伏不定的人生,越能成就搏击风浪的扁舟伟业;越是阴晴有时的一生,越能成就一个人的千古绝唱……

苏轼,他是纯粹,他是复苏,他是释然,他更是完美的“苏释”,他在我心中已成了一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