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红旗渠精神观后感400字作文(红旗渠精神观后感优秀作文三百字)

红旗渠精神观后感400字作文(红旗渠精神观后感优秀作文三百字)

更新时间:2023-05-29 19:44:50
红旗渠精神观后感400字作文(红旗渠精神观后感优秀作文三百字)

红旗渠精神观后感400字作文【一】

林县人民如何自力更生?靠的是林县人民一股子拼劲,林县人民有“敢”的精神,“拼”的劲头,要想战胜困难、爬坡过坎,就要有一种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是一句口号,要身体力行。畏难怕事,一事无成;敢想敢干,才能成功。红旗渠工程非常了不起,就算现在实施起来都让很多人感觉重重困难,感到“压力山大”。林县人民却能够历尽千辛万苦、千方百计攻坚克难,最终实现第八大世界奇迹。如果抱着“混日子”的想法、“走着看”的观望态度,就没有了红旗渠,也就没有了人生事业的长足进步,生活很难有激情、火花。对于我们当前,地勘单位而言,正是处于面临着职能转变、大有作为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市场萎缩、爬坡过坎的攻坚难关。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和动力交织。我们大家不能随波逐流,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在市场开拓、拼抢项目、账款回收等工作上,迎难而上、矢志奋斗、不懈进取,才能在这个地勘经济新常态中,逆势而上。

红旗渠的修成,靠林县人民自力更生,更需要林县人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干事创业,锐意进取。林县人民不仅敢拼,还具备冲劲和韧性,冲劲是一种状态、一种激情、一种精神,表现为蓬勃向上的朝气、昂扬奋进的'锐气、百折不挠战胜困难的勇气,这股劲儿能凝心聚力、激发斗志,促进林县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协作,决定工作的成败。韧劲,即是持之以恒、善打持久战的韧劲,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修建而成,如果林县人民缺乏韧性,人民出现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的心态,遇到难题久攻不下,就灰心气馁,或者想方设法走捷径,或者干脆绕着困难走,就没有了红旗渠。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强手如林、饿虎争食的市场环境中,正处于一个你追我赶、不进则退的时期。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是常态,有压力、有畏惧,也是常态。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向林县人民学习,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干事创业,锐意进取,尤其需要振奋精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始终保持一股子冲劲和韧劲,绝不服输,奋起直追,勇往直前,遇到困难时做到不气馁、不言败、沉得住气,越挫越勇,才能在做事顺畅、工作顺利时做到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始终保持一种适度的内在张力。

红旗渠精神观后感400字作文【二】

我和父母来到了河南安阳的林州市,在这里我亲眼见到了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红旗渠,它让我感触很深。

那天一大早,我们就乘车来到了“红旗渠分水苑”,进入大门,我一眼就看见了红旗渠的一干渠和二干渠从总干渠上分流开来,像两支声势浩大的马队朝两个方向奔驰而去。在这里我看到红旗渠渠道深约5米宽约8米,单从这两个数字来看,我并不觉得这项工程足以闻名天下。

再往前走,我们来到了“红旗渠纪念馆”。踏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江为红旗渠题的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看完这句话,我想:连都为这条渠题字,看来红旗渠还真是有些与众不同。在馆内我真真正正地了解到了红旗渠工程的宏伟。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历时近十年,至1969年7月所有干渠支渠工程全面完成。它以漳河水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当时,每人每天只能吃到3两粮食是家常便饭,而且施工设备并不十分先进,人们就用镐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施工,劈开太行山,让漳河水穿山而来。林县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愣是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开凿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共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了解了这些,我也就了解了红旗渠闻名天下的原因,我也被红旗渠精神所深深地感染了,在我看来红旗渠是中国的又一个“长城”。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渠。”

走出“红旗渠分水苑”,我不停地想,不停地对自己说:这就是中国的红旗渠,我了解了它的修建过程,中华民族拥有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你见过这样的民族吗?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有着四大发明……啊,这就是我的祖国,我真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骄傲,我真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

红旗渠精神观后感400字作文【三】

4月27日晚,大沙坝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各村半脱产干部、“第一书记”集中观看纪录片《红旗渠》。

纪录片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在人力、物力、财力季度匮乏情况下,红旗渠不依赖国家,仅凭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精神,通过十年不懈的拼搏和努力,终于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改变了过去“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景象,让林县人民从此过上了“不怕旱涝、保丰收”的幸福生活,以此同时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人类的奇迹。

观看中,整个会场秩序井然,100余人静静坐着,共同观看了河南林县人民齐心协力、不畏艰难创造的奇迹《红旗渠》,当观看到话剧中活波可爱的吱吱因担心工人饿着肚子而去挖野菜丢了性命时,当看到八十多岁的老秀才杨起梦老当益壮、奋不顾身为红旗渠建设挥墨题字时,当看到青年工友们为向调查组证明他们是自愿修建红旗渠而在山洞中集体举办婚礼时……现场观众们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触动,不少人轻轻扶起来衣袖,悄悄擦拭着眼角的泪水,这是忍住的感动,更是真情流露。

观看结束后,该乡党委书记对本次观看进行简要总结,同时明确要求,一是全体乡村干部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炼就亲民爱民的真情怀,炼就抢抓机遇的真胆识,炼就廉洁奉公的真品格,炼就干事创业的真本领;二是以实际行动,传承红旗渠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三是要广泛宣传,乡、村两级干部、第一书记要组成工作队,将《红旗渠》精神宣讲至家家户户,一次感化人心、凝聚民心。

大家纷纷表示,深受“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感触,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坚持理想,不懈追求,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做好本职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同步小康。

红旗渠精神观后感400字作文【四】

近日,单位组织了观看话剧《红旗渠》。当年林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但是,林县人民不等不靠,宁肯苦干,决不苦熬,宁肯流,决不流泪。积极想办法,跑门路。县委一声号令,“引漳入林”,千军万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天当房,地当床,吃野菜,带干粮,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硬是劈开太行山,修建了总渠长706公里。清清的渠水,惠及了全县17个乡镇,林县人民从此告别了吃水难的困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给我们很多感慨。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牺牲了许多英雄壮士,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却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1960年,在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引漳入林”无论男女老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需要发扬光大,在工作上互相扶持,真抓实干。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人启迪,催人奋进。我们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了四院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愿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永不消逝。

红旗渠精神观后感400字作文【五】

近日,看了话剧《红旗渠》感人之作后,那种精神上的感召,艺术上的感染,令人心潮澎湃,好一阵兴奋、惊叹和感动。红旗渠以它强大的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雄浑博大,荡气回肠,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的感悟。

话剧描绘的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勤劳勇敢的数十万林县人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建引漳河水入林县工程的故事。故事展现了当年林县人民修造红旗渠波澜壮阔的壮举,揭示了总指挥杨贵的心路历程:他急切地要为林县人修渠引来漳河水,又因举全县之力的冒进而造成心理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在对手和诤友黄副县长前面痛哭流涕;在因事故痛失儿子的大娘和亡者家属面前跪地致歉。

红旗渠最难能可贵之处是全篇没有一处是拉大旗、喊口号,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吸引观众。一开篇,为了给红旗渠让路,村支书王宝金带头正月十五拆自家祠堂,而后又跪地向祖宗“谢罪”,而闻讯赶来的县委书记杨贵也跪地向王家的老祖宗发誓:“今天借你一条路,明天还你一条渠。”这种强烈的人性冲突直揪人心。全局唯一的口号“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是通过一个清末老秀才杨起梦之笔而写出。老人家在大字写成后感慨:“看大事是越远看得越清楚,看事也是这个理儿。”一语中的地点出了红旗渠精神在当代的价值。剧中最感人的是以凤兰和李继红为代表的一对恋人,没有浓情蜜意,他们在工地上日夜奋战,为了支持杨贵书记,他们自发地在山洞里举行婚礼,然而山洞塌方,吞噬了那些年轻宝贵的生命。最让人心碎的是一名叫吱吱的9岁小女孩,她有一盒胭脂,她最美好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不心疼地”洗把脸,然后把珍藏多时的胭脂抹上,走东家串西家。然而,为了给修渠的民工们挖野菜充饥,她被吞没在炸山的浓烟中。可惜渠未成,人先逝。吱吱那句“漳河水,你啥时候才能哗哗地流过来呀……”反复回荡在我们的耳畔。对水的渴望,不只是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的梦,更是全林县人最深切的渴求。吱吱,只是为修渠而逝的代表之一,还有无数的英雄为林县的兴旺消除最宝贵的生命。这些磨难并未消减林县人修渠的决心,反而使其更加坚定最初的信念。一盒胭脂,成了林县人民心中的痛,也由此渲染出了此后波澜壮阔的万人修建红旗渠的壮丽诗篇。

修建红旗渠,一面是阻挡漳河水的大山,一面是人们自身的需求,两种力量的对抗,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林县人民的铁骨铮铮。他们的`质朴纯粹,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他们的坚韧顽强,他们与太行山的战斗因为混合着先辈们的梦想而尤为震撼人心。

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铸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红旗渠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红旗渠精神的核心是两句话。一句是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句是奋斗,艰苦奋斗,持续奋斗,持续艰苦的奋斗。它激励着我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管山有多高,水有多险,都要勇往直前。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让我们用时间、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创造人类辉煌。

红旗渠精神离我们从时间上讲好像已经很远,但是又离我们很近。这种精神既令人感动也值得学习,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红旗渠精神的实质,并以此时时激励、鞭策、鼓舞自己,自力更生、锐意进取,结合自己的本职岗位和工作实际,要团结一致,顾全大局,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甚至不惜牺牲局部的和个人的利益,忠实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这些,也是永葆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