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2月2日龙抬头的作文(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作文六年级)

2月2日龙抬头的作文(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作文六年级)

更新时间:2023-06-08 20:15:07
2月2日龙抬头的作文(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作文六年级)

2月2日龙抬头的作文【一】

一.剃龙头

农历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这天,家家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民间流传“正月剪头舅舅”的说法,很多人腊月都不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据考证,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正月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舅”。

二.吃龙食

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农历二月初二还有“龙抬头,吃猪头”的习惯。人们纷纷购买猪头肉,希望新年有个好兆头。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龙抬头吃什么美食推荐

二月二龙抬头,自然要吃点和龙有关的传统美食,寓意吉祥的大餐,为新的一年开个好头!

三.金豆开花

春节过后农村很快就要进入春耕春种季节,要对种子发芽率进行鉴定。那时是把上一年留作种子的玉米、大豆弄一点放到锅里炒。遭虫蛀或者受潮变质的种子不会炸裂,农民以此来判定种子发芽率,以确定是否可以使用。炒熟的玉米豆子就做零食。同时还有关于龙王为救黎民百姓违抗玉帝旨意的传说,玉帝要金豆开花才放他,民间于是炒玉米爆开花救出龙王的故事。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四.放龙灯

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五.围粮仓

农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区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六.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七.接姑娘

旧时,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过了正月,二月二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尤其那些怀有身孕的小媳妇,有将龙气带回娘家的说法。在娘家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轻松而愉快。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此习俗在北方大多数地区很流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八.开笔礼

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过去的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现在很多地方也恢复了这项活动。

九.敲龙头

东北部分地区在二月二早晨,以长竿击打房梁,谓之“敲龙头”。把龙唤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十.芥菜饭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同时芥菜饭也是永定客家正月二十必吃的一餐饭。因为芥菜味苦,用来闷饭代表年已经过完了,大家过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为新的一年奋斗的用意。

2月2日龙抬头的作文【二】

中国在古代是一个农耕文化,春耕是一年的重中之重,每年的二月二是中国的龙头节,龙头节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传说这一天是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老百姓要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二月二,传说是尧王的诞辰。还有人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大多与节气有关,“龙抬头”这个日子自然也不例外。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图吉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元宵吃汤圆,清明节吃艾果,在龙头节这一天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有着自己的特色食物。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北方多炒豆子的习俗,就是将黄豆、豌豆、玉米等豆子放到锅里炒,然后食用,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祈保平安。

我们有一句话叫做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是最重要的季节,而龙头节是春天中最有特色的节日,上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有关龙头节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了解龙头节这个节日。

2月2日龙抬头的作文【三】

二月二又称“龙抬头”,是我们传统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要剃龙头,摊煎饼,还有好多人选这一天搬家,都是要图个好兆头。

查了日历,这个星期二便是二月二,姥姥说:“在煎饼里放一些荠菜味道会更好。”星期六下午,我、妈妈和姐姐便带着小铲子和袋子来到了野地里。妈妈首先挖了一颗荠菜,对我说:“这就是荠菜,上面有很多锯齿形的小叶瓣。”我便拿着这个样本,去挖长的'一样的菜,我就这样比着挖着,过了好一会,我才挖了一小袋,她们俩都挖了一大袋子啦!便说:“走吧。”我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第二天,我和妈妈起了个大早,准备做煎饼。先把芫荽、葱和昨天挖的荠荠菜淘了淘,然后由我把它们切碎,妈妈这边就是做面糊,我问妈妈:“这面和水的比例是多少呢?”妈妈说:“这个嘛,全凭手感,觉得面多了就添水,觉得水多了就添面。”妈妈的一番话让我现在也没有弄明白水和面的比例到底是多少。妈妈还对我说,面里的小疙瘩必须把它们搅开搅匀才能做煎饼。面糊弄好后,我便准备往面里面打鸡蛋,第一个鸡蛋我怎么也不能把鸡蛋清弄出来,妈妈笑了笑说:“要把口嗑得大一点,才能把鸡蛋清流出来。”听了妈妈的话,果然成功了。打完鸡蛋还要把刚才切好的菜放在里面,搅拌好,就可以做煎饼了。先把平底锅放在火上,把锅里淋上油,等锅和油热了,舀一勺搅拌好的面糊,均匀的铺开,感觉差不多了,就翻过去,再在锅里停留一会,等两面都煎的焦黄了,这样一个煎饼就成功了。看着焦黄的煎饼,我急忙咬了一口,把我烫得直吹气,但是还是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

荠荠菜带来的春的味道,使我久久难忘。

2月2日龙抬头的作文【四】

时间溜的很快。在我低头打字的时候,在我为一张图片效果反复修改的时候,在我凝神思索下一个页面该怎么做的时候,时光在我眼前打马而过,留下一张张清丽的画像。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的模样!

我也不想孤独,寂寞的感觉醉人,也伤神。也想找些慰藉,给自己一个理由向喧嚣的人群投降,失败,习惯了一个人,立在众人之间只有无助。很困惑,我是丧失了社会性,回归寒武纪亘古的沉默。

无处诉说,没有人明白我的失落。也许我很傻,也许我很笨,根本不该活在二十一世纪。

有阳光的日子,总能看见美丽的云彩。天空是浅浅的蓝,云彩是皑皑的白,叶子是淡淡的黄,风是丝丝的凉,秋意悠然。心里满满的,装着秋的念思。阳光是暖暖的,心里也暖暖的…

虽然这样的生活很简单,但是我很满足,感觉很享受。许久以来都没这么开心过,这些日子我每天早早起床,感觉从来没这么幸福过。旁人都说我炽烈兴奋剂似的。我觉得自己不再迷茫地过活,

眉心纠结了期待,眼角爬着守望,祝福我在意的,也祝愿在意我的,静静的。与你擦身而过,我只是一个过客…

阴天里的愁绪

阳光明媚的时候我的心里也是晴朗一片,在阴郁的天气里我更喜欢翻检生活,通常我会觉得缺少了什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当幸福的潮水渐渐消退,无边无际的阴暗在远处弥漫开来。阳光不再留恋大地,悄然无声地收敛了笑脸,白云躲进暗影,清风愈发冰冷…

头脑有点不清醒,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不是真实的。自己存在似乎也是渐渐模糊了的。头疼,昏昏沉沉的。什么都在改变,我的生活,我自己。酒这的东西,心情郁郁时候怎么都不会醉,但是一有些高兴的枝桠,就搅乱了我大脑的神经。像是有另一个我,这个我喝酒之后,不再絮絮叨叨说些不着边际的话,不再埋怨什么,静静坐在一旁以沉默对抗晕眩的错落感。

我是谁,这是个问题。

我的追求是什么,我现在越来越发现自己是比较会做白日梦的。透过很简单的视角,凝视这狼藉的世界。很笨,很无助,孤立无援充斥在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有着跌入深渊的失落感,空空的没有着落。有人伸手给我,我却拒绝了,为什么心中常常很是不安,害怕得到与失去的界限崩溃。

注定的孤独,习惯的寂寞。因为深爱自己,自我保护过了火。

观望生活,欣赏美丽。

2月2日龙抬头的作文【五】

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在北京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比如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一天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就连小孩剃头也叫“剃龙头”。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还有引水入宅的活动。清人《宛署杂民》说:“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这种活动是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仅仅有降雨还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让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这正是小农经济意识的反映。有的地方还有耍龙灯的活动,也是求雨之意。讲求在这一天剃头,是很多地方的习俗。

明清以来,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清康熙时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2月2日龙抬头的作文【六】

农历二月初二,古称“春龙节”、“龙头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古代民间极为盛行的节日,其中的许多习俗一直延续到现代。二月二有哪些民俗活动?它与山西又有何关系?本网记者采访了国学专家,文瀛书院院长卫方正。

在山西谈到“二月二,龙抬头”格外有意义。中国的文明从根本上讲是农业文明,而山西是一个农业大省,中国的农业很早就高度发达和成熟,很早就把时间和农作物的生长结合起来。“二月二”气候变暖,万物生长。此时,我们用“龙抬头”这样宏大壮美的意象来表示万物欣欣向荣。

另外,山西很早就出土过不少有关“龙”的器物。“龙”本来就是华夏民族,尤其是以农耕为主的中原一代的图腾或者是崇拜物。把“龙”与农作物的生长结合起来,第一因为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二也体现出中华民族到了这个季节更加勤奋更加自信的民族行为。

此外,“二月二”还有一个印证。根据古代天文学记载,东方苍龙是二十八星宿的其中一象。在每年“二月二”的时候,东方苍龙星开始抬头。因此,“二月二,龙抬头”第一起源于农事,第二起源于农事与天文的关系。

以太原为核心的山西各个地方,“二月二”的民俗活动特别多。比如,太原本地人会在这一天吃烙饼,有扒龙皮或卸龙衣之说,还有一些地方会食用猪头肉,也有一些地方这一天会吃鸡蛋,吃扯面等等。

目前,全国各地最广泛的“二月二”的民俗就是剃头。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流传着“正月不剃头,剃头舅”的习俗。其实,在清朝是便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但汉族人都要剃头,人们为了怀念自己的头发,于是有了“思旧”的说法,讹传为“舅”。而“二月二”剃头也意味着气象一新。

“二月二”在大江南北还有一些讲究。如,妇女在这一天不要做针线活,意为“扎龙眼”。在山西的一些地方还有“引龙”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用水、灰或者丝线来“引龙”。

总之,在“二月二”这一天,全国各地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风俗来保持一份对于物阜民丰,对于风调雨顺的祈求和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