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有前后照应和对比作文(首尾呼应和前后结合作文)

有前后照应和对比作文(首尾呼应和前后结合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13 14:03:52
有前后照应和对比作文(首尾呼应和前后结合作文)

有前后照应和对比作文【一】

引言

所谓学习能力,是指围绕着一个特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者通过综合驾驭各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做到所学为所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去适应未知的工作环境。[1]

以本人所在的学校为例,对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以及不同国籍的留学生之间的语言学习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借此帮助学习者取长补短,提高学习能力和水平,促进汉语的传播和发展以及英语的学习和交流。

中外学生在学习状态上的差别

不久前,我们对中外学生语言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中外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学习驱动力方面的差别

在近五年的汉语教学中,当每个留学生被问到“你为什么来中国学汉语?”时,他们的第一个答案就是“兴趣”。毋庸置疑,国外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个人兴趣。而中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英语也是两年时间,但都是大班教学(少则五六十人,多则超过一百人),由学校统一编班,统一安排教学进度和课程设置。由于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带课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只能根据多数学生的语言掌握情况安排教学,从而被动地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也导致了许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我国许多学生争取高成绩是为了拿到奖学金,将来毕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有的是为了考取研究生或推免而本硕连读;有的也仅仅是为了考试及格;有的是为了追求真理;也有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总之,中外学生在学习上的驱动力差别较大。

2.学习目的的差别

中外学生学习的目的都包括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理想。然而,除此共同目的之外,有些中国学生的另一目的是为了父母甚至是教师而读书。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不负某个教师的期望而日日苦读。这就是学习目的中的“指向自我的学习目的,指向社会的学习目的”以及我国学生具有的“指向他人的学习目的”[2]。

3.学习条件的差别

国外高校基本上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台电脑,无线网络覆盖面广,学习者均可免费使用。图书、电子文献等资源都可以随意使用。国内的高校配套设施相比较国外来说要落后一些,再加上学生众多,因而“僧多肉少”的局面时有发生。除此之外,在中外学生的居住环境方面,我国的大学一般都会让留学生单独居住,住宿环境安静舒适;而我国学生人数众多,通常都是统一安排住宿,这样一来学生想要把宿舍当作书房来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宿舍自修习惯就变得很困难。

中外学生课堂表现的差别

中国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往往比较“乖巧”。通常给中国学生上课,只是授课教师在唱“独角戏”,而在给留学生上汉语口语和听力课的时候,尤其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的学生们会比较踊跃,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能够作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讨论。

1.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1)英语教学的时间短,经验不够充分。英语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引进到中国的课堂,至今也只有四十多年的教学历史。承担外语教学的教师多数都是在中国院校毕业,知识层次也不尽相同,又一直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因而教学手段略显呆板,教学氛围仍显凝滞,教师的权威仍显得至高无上。带着师生间的这种“等级”观念,学生不敢也不好意思与教师进行探讨。

(2)考试只要求分数,不需要讨论。参加高考上来的中国学生都知道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可高考时只需要分数,所以不曾练过口语。陕西省为了城市与农村考生之间的起点平等,也取消了高考的英语听力。因此,大多学生都只是会考试不会用英语交流,停留在“哑巴英语”阶段。上了大学,继续为了考试,疯狂地记单词、背句子。教师也不得不为考试而教学,再加上班级较大很难进行纯英文的讨论活动,只好教师扮演演讲者的角色,学生扮演听众的角色。

(3)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办教育。学校秉承政府的安排,没有更多的自主办学权,只能认真地遵守规定,难以创新。

2.国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1)由各国不同的教育理念而决定的。首先以美国的教育为例。第一,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知识的权威性进行质疑的能力;第三,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理的精神。同样,大多数英国大学在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上更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输送。此外,英国大学的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学习和调查实践,很多课程的导师都会在每堂课前给出相关的阅读书单,让学生提前进行阅读和思考。课堂教学一般分为两大部分,即讲座课环节和讨论课环节。学生们准备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种启发式的讨论模式中,教师仅仅充当参与者的角色,更多的发言和表达机会都留给了学生。德国的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日本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们的子女凡事要先考虑别人,尽量不要麻烦别人,要独立,他们还注重“与他人协调”等有关群体教育的内容。日本父母很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很重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和创新教育。显而易见,中日两国的家长对子女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有着大相径庭的认识。

总之,美英德日国家在教育理念上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看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创新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来说,主观能动性要强一些,所以在课堂中常常是中心。

(2)与对知识与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美英德日等国家无疑对教育是非常重视的。这些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在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上,这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根本上得益于其师资队伍的精干和优良,源于其对职教师资的入职严格把关。为确保师资质量,德国对职教师资实行严格的“入门把关”和“过程控制”。[3]当然,对教育的重视与一国的经济实力也是息息相关的,经济搞上去了,国家有钱了,自然就有资金支持教育的发展。

结论

中外学生在学习状况上有较大差别,这主要表现在学习驱动力、学习目的和学习条件的差异上。总之,国外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上强于中国学生。中国学生看重的是现存的知识,而国外学生看重的是有没有想法和创意。因此,我国应该在教育理念上不断完善和更新,顺应时代潮流,在提高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的前提下,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结合市场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现实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妙丽:《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年第2期,第46-47页。

[2]彭鹏:《比较中外学生学习状况对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价值工程》20xx年第5期,第184-185页。

[3]王寿斌:《职教师资的培养和选拔:美德澳的经验与借鉴》,《教育与职业》20xx年第12期,第106-107页。

有前后照应和对比作文【二】

星期二那天。老师通知我们,这个星期四晚上七点全校将举行一次“家长会”。老师的话就像是炸弹。在我们中间“轰”地炸了开来。平时调皮捣蛋的同学一下像泄了气的皮球。一个个耷拉着脑袋没了精神——如果老师在家长会上把他们的“光荣史”数落一番,那等待他们的轻则是教训,重则是挨打啊。那些经常受老师表扬的“天之骄子”们却个个笑逐颜开,他们一定在心里盘算正好借这个机会向爸爸妈妈“邀功”——是买一大堆零食呢?还是买一双耐克运动鞋?或者老爸老妈一高兴,还真的可以买个PSP掌上游戏机呢!

此时此刻,我的脑子像电脑的搜索器一样飞快地搜索起这段时间自己在学校的表现。想来想去自己确实没有犯过什么大错,可要是说作业马虎啦,上课不专心听讲啦,类似的事情就数不胜数了。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了家。

“妈妈,星期四晚上七点家长会。”我故意用平平常常的语气来掩饰心里的慌乱。“要镇定,要镇定,不要自己先乱了阵脚。”我告诫自己,说完马上乖巧地躲进房间开始做作业。

妈妈走进来,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我们心照不宣地笑了笑。我心里说,惨了!妈妈好像什么都明白,这下子就等着挨批吧。

时间在该走得慢的.时候总是变得很快,人家用“弹指一挥间”形容真的一点都不过分。黑色星期四转眼就到了。妈妈吃完晚饭准时去学校了,我对着小猫“抹布”长长地叹了口气:“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啊!”抹布摇着尾巴,幸灾乐祸地看着我——这个坏东西!

要是平时晚上九点多,瞌睡虫早就光顾我了,可今天我却怎么也睡不着。我听着楼梯上的声音,妈妈的高跟鞋“踢踏踢踏”地踩了上来。我想迎上去,可我不敢,是福是祸还不知道呢。我赶紧闭上眼睛装睡,亲爱的老妈,如果要骂,也不能在晚上骂啊,夜深人静的,邻居听见多难为情啊。

妈妈推开我的房门,打开灯。“儿子,我知道你没有睡,我和你说说话吧。”妈妈的声音很轻柔嘛,难道是我过关了?我赶紧把脑袋从被窝里拔了出来,嬉皮笑脸地说:“妈妈,你儿子没被老师点名批评吧?”

“你们老师今天没有点名批评任何一个同学,大概是怕有些家长的面子会挂不住。但是他们表扬了很多同学,只是,在表扬的名单中,没有一次听见你的名字。”妈妈用犀利的眼光盯着我,我做贼心虚地低下了头。

“儿子,其实我也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我工作太忙,对你的关心和帮助不够,通过今天的家长会,我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只是还不够努力,我们总结一下我们的错误一起改进好吗?”妈妈诚恳地对我说。

老妈的态度真是很感动人啊,我一下子放下了思想包袱,说话也胆大了。我告诉她,有时候上课的时候控制不住要打瞌睡,怎么也提不起劲来,上课不敢发言,怕说错了被同学老师笑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把平时不敢说的话滔滔不绝地和妈妈说了起来。

妈妈一边听一边帮我分析原因,还把家长会上老师讲的如何学好数学和语文的方式方法告诉了我。妈妈说,过去不等于现在,现在不等于将来,要记住,失败不会一定成为成功之母,只有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并且改正它,失败才会是成功之母。

就这样,我和妈妈居然谈了整整一个多小时,我感觉我和妈妈的距离比以前更近了,同时,老师的期待,爸妈的希望,也让我突然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这天晚上,我久久都不能入睡,我第一次思考起了自己的人生。

家长会,看来也不是什么坏事情嘛。

有前后照应和对比作文【三】

在文章中,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这样使文气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记叙文的过渡,其过渡的情况和主要作用是:

① 开头与正文间过渡。在有些文章开头使用倒叙的方法,或由眼前的景物而引出与之相关事情的叙述,这时,为了使开头部分与正文衔接紧密,往往使用过渡。

例如:《繁星》一文首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了铺垫。又如,《背影》一文,一开头就有这么一句“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起到了总领全文,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② 不同事件或场景间过渡。一幅优美的画卷,画面要注意色彩明暗、浓淡的过渡,注意景物虚实、主次的过渡;文章当然也要重视上下文的衔接、转换。

宋代僧人志南有一首绝句,内容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第一句写树阴下(“古木阴中”),第三四句写“杏花雨”与“杨柳风”,诗人又是怎样过渡的呢?“杖藜”扶着诗人由“古木阴中”来到“桥东”,完成了地点的转换。“杖藜扶我过桥东”,是拟人化的写法,更是自然过渡的典范。

③ 叙述顺序转换间过渡。有些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插入一些与之有关的情节来补充,然后再回头叙述原来的事,这就需要使用过渡。如:

在《故乡》一文中,“我”在与母亲对话中插入了对闰土的回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这篇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过渡,插入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④ 人物转换、表达方式改变用过渡。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转换人称,或需要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表达方式,这也往往要使用过渡。

例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过渡,由我换为战士)

过渡的几种方法:

(1)用段落过渡。意思的转折、跳跃较大,用的段落,一般叫过渡段。在层次或段落之间,安排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

(2)用句子过渡。意思转折、跳跃不大,在层次或段落之间,安排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或在前一段末尾,或在后一段开头,一般叫过渡句。

(3)用关联词语或转折词语过渡。往往在段落的开头,用“因此”、“总之”、“那么”、“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或用“但是”、“然而”、“可是”、“相反地”等词语表示上下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一般叫过渡词语。

(4)小标题过渡:有些文章在总标题之下还安排了若干小标题,这些小标题概括了各个部分或段落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起过渡作用。

(5)要注意的是过渡的文字不宜过多。可以用一段的,不用两段;可以用一句的,就不用一段;可用一个词语的就不用一句。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