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孩子在学校做错事作文(孩子做错事怎么写进作文)

孩子在学校做错事作文(孩子做错事怎么写进作文)

更新时间:2023-05-22 15:19:10
孩子在学校做错事作文(孩子做错事怎么写进作文)

孩子在学校做错事作文【一】

星期四下午,史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我们准备饺子皮、饺子馅、小勺儿、小碗,教我们学习包饺子。

第二天,下午,史老师首先给我们观看了包饺子的视频,然后让我们自己动手包饺子。我把饺子皮放到手中,拿起小勺儿,舀了一点儿馅儿,用食指沾了一点水,再把四周捏紧。咦!放以盘子里怎么倒了,原来馅儿太少了。吃一堑,长一智,我舀了满满一勺儿的馅放到饺子皮里,用食指沾了一点水,把四周捏紧,咦!怎么黏糊糊的?一看,原来馅儿太多了,饺子皮被撑破了。真像个撑破了肚皮的胖娃娃。我真想说,“我不包了。”但是我还是要包,因为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啊!我们要献一份爱心给妈妈。于是,我又振作起来,拿起一张饺子皮,看着视频,一步一步的跟着她学。我终于包成了一只完整的饺子,我又按照这个方法一下包了十几个,我想不能包一样的啊!于是,我又学着视频包了别样的饺子,有许多,比如说太阳饺,我只要把包好的饺子挰成太阳的形状就行了。

最后,我把包好的饺子送给了妈妈,同时也祝她三八节快乐!

孩子在学校做错事作文【二】

有一天,我的爸爸、妈妈都在上班不在家,只有我一个人在家里。

我觉得没意思,我打开冰箱拿出橘子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吃橘子,吃着吃着吃出了一座“果皮山”我想下楼去扔又怕看不了电视节目。所以看了看楼下四周没人,我就赶快扔了出去。突然,外面发出了发出生气的尖叫声:“这橘子皮谁扔的”?我把头伸出来看了看急忙缩回来了,啊!不妙原来是我爸爸,我爸爸生气地跑上楼来说:这橘子皮是不是你扔的?我低声说“不是”,爸爸声音大了十倍说:“有错就该认错”。声音又微微地说:“你不能不认错,别人如果都像你这样把垃圾扔下去这里还叫人住的房子吗?这儿岂不成了垃圾场了”。爸爸要我过去到他身边,我慢慢地走了过来心里就像一只小兔子在蹦蹦跳跳,狠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他轻轻的抚摩着我的头说:“我们要保护环境”,我低着头拿了一把扫帚到楼下去打扫。

这时,一个老奶奶带着孙子走过来,孙子说:“哥哥在干什么呀”?老奶奶说:“哥哥在打扫卫生你以后也要像哥哥学习”。我在心里说不,然后惭愧的低下了头。

虽然这事过去了几年,但我至今难忘。

孩子在学校做错事作文【三】

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第一次,第一次滑冰,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洗衣服……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包饺子。

星期六上午,学校举行了一次包饺子的活动课。老师把我们分成了七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分给了平均的水、面和肉馅。

开始和面了,老师让小组长来和面。她先向面上倒了半杯水,再用手揉成一个圆球,然后把这个圆球推成圆柱状。用手揪了一个个小圆球,随后用手把小圆球按成“铁饼”。面和好了,该擀皮了,小组长拿来擀面杖,一手拿“铁饼”,一手拿擀面杖,娴熟的擀了起来。不一会,好几十个完整的皮出来了。

开始包饺子了,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让我们跟着她做。我看着老师的动作,心想:包饺子原来这么简单呀!真是“看花容易绣花难”,刚一开始包,馅不是多就是少,像战场上的残兵败将,个个又都像丑小鸭。我又让老师包了一个饺子,然后按老师的方法包了一个,终于,一个有摸有样的饺子诞生了。按照这样的速度,两节课过去了,我们组一共包了64个饺子。

就这样,这64个饺子下了锅。我们苦苦等待了几十分钟,忽然,一阵香气飘到我们面前,老师给我们每人盛了一碗饺子,我们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虽然我们没有老师包得那么好看,但是吃起来还是特别香。

通过了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孩子在学校做错事作文【四】

妈妈常告诉我,做错事情就要去跟别人道歉,但我总是把她的话当空气,听完就把它忘得一干二净,因此才犯了这个错。

那件事发生在学校下课时,我很无聊,看到楼下的同学好像在抓水生植物池的鱼。我想起校长说的话:“水生植物池的鱼不能抓起来。”但是我却没问清楚,不分青红皂白就倒水下去,然后就赶紧消失得无影无踪。

之后才知道,原来他不是在抓鱼,而是在做实验,那时我才恍然大悟。但因为把人家淋湿了,所以很不好意思,可是我就是没那个勇气,不敢开口说道歉,因为怕被老师骂,更怕那位同学不谅解我。当老师查问时,我简直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想逃也没办法逃,真恐怖。但最后,我还是没有承认自己的`错。

想起这次的教训,我以后再也不会没问清楚就捉弄别人了,但我也要跟他在这里说声对不起,我要诚心的向那位人道歉,以后我不会再这样了。

左思右想,这次莽撞的错误真让人觉得恐怖,最近语文课也在教类似做错事的内容。“诚实为上策”做错事,我看还是老实招出来比较好吧!

孩子在学校做错事作文【五】

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惯性思维认为所有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都应该去学校接受教育的。当身边有一位朋友,他们的孩子是没有入学接受教育的,他们选择小学阶段由父母来教孩子相应的知识,有些科目请专业的教师来教,我从心底挺佩服他们的勇气,当然也有所怀疑这样的方式是否存在弊端?

书中大江健三郎对于孩子为什么要去学校阐述的观点是:为了与世界联结,进而反观自己,了解自己。

我比较认可这样的观点,人活在这个社会中,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人总是与其他一些人相互联结的,首先是父母,兄弟,姐妹等等,还有就是同学,朋友,同事等等。孩子去学校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在学校生活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学习知识。

关于学习知识,很多教育者们都提倡孩子自主学习,我在想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而言,他们如何懂得自主学习?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学期从学习拼音开始,然后学习认字、写字,数学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被迫的学习,孩子们在期中和期末都要面临考试,对于考试家长和孩子都很紧张,分数考得好的孩子家长自然高兴,分数低的孩子家长心里不舒服,可能会对孩子各种批评,此刻想想自己也是这般焦虑的家长之一。

我不知道孩子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认字,有没有想过我们所认识的字是从哪来的?在我小的时候我好像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只知道老师教认字我就认字,教写字就写字,很少去思考过我为什么要学习认字,写字,读书?似乎就是应该做的,就像吃饭睡觉一样,那么这个学习上的主动性要从哪里来呢?我不记得小时候老师是否惩罚过抄写生字多少遍的事情,现在却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说孩子写错了题,某老师会惩罚孩子写多少遍?对于这样的问题,孩子会有怎样的理解?有一次,我儿子有几个字写错了,他的堂姐建议多多抄写,我反问我侄女,对于惩罚抄写是否有效,他的回答是无效的,我很奇怪明知无效的方法却仍然选择,其实这样一个惯性的思维,因为她以前也是被老师和家长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过,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去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而不能用惯用的方法来对待孩子。

最近还有一个问题使我很纠结,儿子期末考试考得不是很好,孩子爸爸觉得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所以他要求孩子在这个暑期把学习过的课文都默写,对于这件事情,我开始不是很同意,当然我开始是心疼孩子,也有一些觉得不妥的地方,只是似乎说不出来,通过看了《学校在窗外》,我似乎有点明白,背多少书,写多少遍也只是让孩子在重复着机械的工作,这样的默写意义在哪?孩子通过默写只是会多写几个字,多背诵几篇文章,那么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是被我们一点点破坏掉呢?

这些问题我还需要慢慢的去思考学习,或许在《学校在窗外》这本书可以帮助我找到答案,我要继续细细读下去。

孩子在学校做错事作文【六】

我呀,拿手绝活很多,比如洗衣服、做饭、画画等等。但我最拿手的是包饺子。你看完这篇作文,一定想要拜我为师了呢!

我们洗完了手,老师把我们分成五组,一组十个人,然后在每张桌子上铺上了保鲜膜,拿给我们一盆面,一盆肉馅和一杯水。

老师先教我们把水倒进面里一点,然后用手把所有面和在一起使劲揉。终于,一块大面团诞生了。接下来,我们把大面团滚成一条条“长蛇”,挥动着活灵活现的尾巴,真淘气。我用手捏着“蛇”的尾巴,一点一点就成了一个个“小精灵”了。

最后,老师发给每个组一个擀面杖,用来擀饺子皮,我一开始擀的皮和脸上起了个疙瘩似的,难看极了。第二次,饺子皮又头大身子肥了。第三次,我没有像前两次那样急躁,而是静下心来,细心地擀起来,一个饺子皮终于在我的手中诞生了。

最重要的一步开始了,我拿起勺子,勺了一大堆肉放进皮里,我一捏,哎呀,不好了,饺子顶了个“将军肚”,一直合不拢嘴,这下我可有点手忙脚乱了。没办法,第一个饺子只能在我的手中“牺牲”了。接下来,我经过刚才的教训,馅放的不多不少,包了一个“活宝”。

老师把我们辛辛苦苦包的饺子拿去煮,饺子在锅里个个活蹦乱跳地。不一会就出锅了。我津津有味的吃着饺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哈哈,这次包饺子不仅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你也肯定想拜我为师了吧!

孩子在学校做错事作文【七】

价值的根源在于同情。同情亦即感同身受。人生下来,了解世界的方法是同情。从同情、从感同身受,一步步脱离认知上的自我中心,逐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世界,去掌握世界的普遍性。

在教育领域中,讨论价值,讨论善,是危险的事情。教育者很容易把特定价值、善,甚至把爱、同情本身,当作既定的美德来宣扬。这样,价值、善、爱与同情,都会沦为教条。学校应该思辨价值,但不能宣扬特定价值。因为价值、善、爱与同情,必须发自内心,绝不能也无法外加。价值、善、爱与同情,只要来自外加,都无法内化为人的主体经验,而使人信守不渝。

价值与善一经强加,人容易变得伪善。爱与同情,尤其不能公众化。爱与同情是个人内在的东西,只有属于个人,爱与同情才可能出自内心,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从人的内心慢慢萌芽,慢慢成长,慢慢学习,爱与同情才能随着年岁逐渐成熟。教育者不能揠苗助长。

以上三段援引于黄武雄先生的著作《学校在窗外》。它使我对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产生了思考。在众多公开课的听课经验中,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总是要动很多心思设计出一些与文本有关的思维升华,借以彰显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如讲到自然保护区,会总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讲到地震,会提升到“我们要保护环境”等等诸如此类的思辨方向。到后来,讲到什么主题,学生居然能自己总结出“我们应该如何如何”了,貌似教师教育的成效可观。可是各位同仁勿忘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这种告知、训练而得来的结论未必是他们感同身受体验出来的,未必是真情实感。由此,黄武雄先生继续剖析道:

由于同情是世间一切价值、善与爱的根源,教育者能做而且该做的只是选取镜头,让镜头聚焦在世间那些挣扎奋斗,或受苦无依的人身上,让学习者把自己投射到那些人物身上,由自己内心去同情,去思辨,去发展他的价值。教育者只能从学校在窗外读后感旁协助讨论与思辨的进行,不能越俎代庖,替学习者做结论,替学习者建立他们的世界观。

诚哉斯言。教育,不拘是什么学科的教育,都要注意适时适性。教育者的角色是引导、影响、守望,精心培育静待花开,而不是揠苗助长,强制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