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五十字教育故事的作文(教育故事日记250字)

五十字教育故事的作文(教育故事日记250字)

更新时间:2023-11-25 09:06:37
五十字教育故事的作文(教育故事日记250字)

五十字教育故事的作文【一】

战国中期有个国君叫梁惠王。为了扩大疆域,聚敛财富,他想出了许多主意,还把百姓赶到战场上,为他打仗。有一天,他问孟子:“我对于国家,总算尽心了吧!河内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内的灾民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来。河东荒年的时候,我也同样设法救灾。看看邻国的君王还没有象我这样做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大量逃跑,我国的百姓也没有明显地增加,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战场上,战鼓一响,双方的士兵就刀对刀、枪对枪地打起来。打败的一方,丢盔卸甲,拖着刀枪,赶紧逃命。有一个人选了一百步,另一个人逃了五十步。这时候,如果那个逃了五十步的竟嘲笑那个逃了一百步的胆小怕,你说对不对?”

梁惠王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但同样也是逃跑啊!”

盂子说:“大王既然懂得了这个道理,怎么能够希望你的百姓会比邻国的多呢?”

五十字教育故事的作文【二】

伯乐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名的相马能手,他的相马技能是天下有名的。

在伯乐暮年之时,有一回秦国国君秦穆公召见他时间他说:“您的年纪也很大了啊!在您的后辈人中有谁能够继承您寻找千里马呢?”伯乐回答道:“对于一般的良马,它的特征很明显,是可以从其外表上、筋骨上观察得出来。而那天下难得的千里马呀,看起来它与一般的好马差不多,论其特征,也是很难捉摸,好像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不过,千里马奔跑起来,又轻又快,刹那间从你眼前一闪而过,不一会儿远驰得无影无踪,让人看不到飞扬的尘土,寻不着它奔跑的足蹄印儿。我的儿子们都是才能低下的人,对于好马的特征,我可以告诉他们,对于千里马的特征,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仅凭自己相马的来判断,他们是无法掌握的。不过,在过去同我一起挑过菜、担过柴的人当中,有一个名叫九方皋的人,他的相马技术很高,的确不比我低,请大王召见他吧。”秦穆公便召见了九方皋,叫他到各地去寻找千里马。

九方皋到各处寻找了三个月后,回来报告说:“我好不容易为大王您寻找到了一匹千里马。不过,那匹千里马眼下正在沙丘那个地方。”秦穆公问:“那匹马是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那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于是派人去取,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这时候秦穆公很不高兴,就把伯乐叫来,对他说:“你该怎么说呢?太不中用啊!你推荐的人连马的毛色与公母都分辨不出来,又怎么能认识出千里马呢?”

伯乐这时长叹一声说道:“想不到他识别马的技术竟然高到这种地步了啊!这就是要高出我千倍万倍乃至无法计算的长处了。像九方皋看到的,是马具有的精神和机能,他看马时,眼里只看到了马的特征而不着马的皮毛,注重它的本质,去掉它的现象;他只看那应该看到的东西,不去注意那不该注意的东西;他审察研究时,只注意那应该审察研究的方面,抛弃了那不必审察的方面。九方皋相马的价值,远远高于千里马的价值,这正是他超过我的地方啊!”等到把那匹马从沙丘那地方牵到秦穆公和伯乐面前时,大家一看,果然是名不虚传的、天下少有的千里马。

这篇故事启发我们:看问题时要有所舍弃才有所专注,同时要将获得的感性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五十字教育故事的作文【三】

我到森林里,是因为我要过真正的生活,我要活的充实,吸取生命中的精髓;摒弃一切与生活无关的事物,当我时,才不至于发现我白活了一场。

《亡诗社》讲的是关于守旧与创新、现实与浪漫、新人与老人碰撞较量的故事,这部影片很能激发人的思考。当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我想要追求的是什么,我需要的是什么?地位、金钱、还是美人?我们很多人都只是因为活着而活着。就像电影里面的学生们,被自己的父母怀揣着希望送入威尔顿,一开始他们也是不乐意的吧,就像哭着说我不要来这儿的小男孩一样。但是结果呢?经过时间的流逝,古板教育的教导,他们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渐渐地和这个严肃古板的学校融为一体。

理论上来说,教育应该是教导我们成为基廷那样的人,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个体,而不是工厂里批量生产的商品。儿时,老师问你你的梦想是什么,你说你想要做一个屠夫,因为你想要每天都吃到新鲜的猪肉。少年,老师问你的梦想是什么,你说你想要成为一个医生,可以拯救濒危的生命。现在,我问你你的梦想是什么,你说你只想赚到足够的钱让自己活下去。

为什么你的想法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因为我们在成长,我们不再是那个心中充满浪漫和希望的“小孩”,生存成了我们生活的第一件大事,其他的所有都应该后退让位。本来是翱翔天际的雄鹰,却偏偏放弃了自己的翅膀选择做田间的蝼蚁,多么可悲?我们应该像歌里唱的“管你什么想法,我是我自己的表达,管你什么看法,我的世界我来浮夸”。出门左转,换个方向,你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

基廷在交给孩子们诗歌的时候总是摈除现实主义而侧重浪漫主义的,就像惠特曼和雪莱。本来就是十五六岁的少年,为什么要让他们过早变得现实而失去这个年纪所拥有的浪漫与天真呢?而古诗文社就是这么一个宣泄的缺口,让他们能在浪漫的诗词中找寻到自己已经去的梦想,宣泄出现实的压抑。但是尼尔,这一个被自己父亲寄予厚望被迫放弃自己喜爱的表演的孩子,却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式,最终以自收尾。我不能说这件事和基廷完全无关,但最终想不开的还是尼尔,毕竟现实和梦想并不是完全分开的两个空间啊,当你能够在现实中坚持自己的梦想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伟大。

我不能否认对威尔顿来说基廷的到来导致某些人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因为他们习惯了平静,习惯了不改变。但是我还是认为,当你有能力改变的时候,不要吝啬的伸出去自己的手。毕竟,现在成功的人大多都不那么循规蹈矩,跳出你给自己划出的圈子,其实世界很大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