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中西饮食文化英语作文100词(中国饮食文化方面的英语作文)

中西饮食文化英语作文100词(中国饮食文化方面的英语作文)

更新时间:2023-06-01 03:46:13
中西饮食文化英语作文100词(中国饮食文化方面的英语作文)

中西饮食文化英语作文100词【一】

游戏开始了,第一组是张生德猜、涂言超演。张生德集中注意力努力猜着,当猜到第二个词时,他一下子愣住了,着急地捏紧了拳头,旁边的同学急得大叫,特别是方哲,不假思索地说出了答案,又马上捂住了自己的嘴巴——也许他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吧!

最有意思的一组是我和陈思瑜了。我们俩推来挡去,都不愿意去猜词,结果还是我上去了。开始很顺利,连着猜准了好几个,可到了后来我却愣住了,因为我不懂陈思瑜在说什么、装什么,急得涨红了脸。同学们指手画脚地围着我转,方哲更是急得像小猴子似地上蹿下跳。

当黑板上出现了“跑鞋”时,陈思瑜抓耳挠腮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就不小心说出了一个“跑”字,被判犯规,我们俩只好垂头丧气地败下阵来。

中西饮食文化英语作文100词【二】

??文:梦中西游记

我们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它使我们遐想万千;使我们做梦。

梦是无拘无束的想到什么就作什么,也许是有感而发吧。今天我看《西游记》后晚上我就梦见我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了。

我在迷迷糊糊中看见一位“仙人”从天而降对我说:“你现在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了,你要用你自己的本事去做对人类有益的事,如果你办得好,我就将你身上的法力保留,不然你就将永远失去身上的法力。记住我的话好好去做,我走了。再见”说完就不见了,真是来无影去无踪。我就开使我的任务了,我走出家门,说了声“飞”就飘了起来。我来到了一个叫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只见黄沙漫天 遮天闭日,我就变了个葫芦把那儿的沙子吸走了,有来到月球上把沙子倒了,就这样来回几次才把那的沙子吸完,我又飞去森林里吸了一葫芦的树种撒在沙漠里,又去大海里吸了1000多吨水撒在那里。我想:“让种子自己生长太慢了。”就变了一个快速生长液洒在那里。居然一会就成了一片绿洲!我又去了......

“奇奇”一阵熟悉的叫声把我叫醒了,原来是一场梦。我幻想着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我又险入深思。

中西饮食文化英语作文100词【三】

散落在地的苹果被人们捡了起来。

(1) 老师把陈红同学送回了家。

(2) 罗盛教把崔莹救出来了。

(3) 春风把大江南北染得一片碧绿。

中西饮食文化英语作文100词【四】

1。Whereas

该词意为:considering that, “鉴于”,“就(而论”,常用于合同协议书的开头段落以引出合同双方订立合同的理由或依据。如:Whereas Party A desires to use the Patented Technology of Party B to manufacture and sell the Contract Products……鉴于甲方希望利用乙方的专利技术制造并销售合同产品。

2。Whereby

该词意为:by the agreement, by the following terms and conditions,“凭此协议”,“凭此条款”,常用于合同协议书中以引出合同当事人应承担的主要合同义务。如:

A sales contract refers to a contract whereby the seller transfers the ownership of an object to the buyer and the buyer pays the price for the object。 句中a contract whereby the seller transfers……意为:a contract by which the seller transfers……

以上是对外经贸合同英语中几个典型旧体词用词方面的重要的特点,笔者希望初涉外经贸合同的教师和学生予以留意,有针对性地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希望进行外贸合同写作时也能把握住这几个特点,写出好的外经贸合同,顺利地进行外贸业务往来。

中西饮食文化英语作文100词【五】

与“和合”观念相对应的思维方式则是综合思维、整体思维。季羡林先生解释,综合思维就是八个字:整体概念,普遍联系。 如中国 哲学 本体论的“道”、“气”“心”等范畴,美学上的“尽善尽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等,都只有综合思维才能把握。     在“天人合一”的观念及其“和合”的统一文化精神之下,儒、道两家各有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精神。

先从儒家文化精神方面来看。儒家文化所注重的是人伦关系上的“和合”,由此 发展 出它的基本文化精神。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伦理精神,即注重伦理关系,强调各安本份。    伦理即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彼此相处的道德准则。儒家文化是一种注重群体性、伦理性的文化,把一切 问题 都放到伦理关系中加以考虑,所以有人干脆说它就是“伦理文化”。儒家讲“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各有本份和相应的道德要求。

儒家伦理总的原则和前提是“仁”和“礼”。“仁”的本意是二人和合,推而广之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那么这个关系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爱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儒家所主张的是世俗的、此岸世界之爱,现实生活中人人彼此相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能做到这样,就是真正的“和合”了。

“礼”是人们共同要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伦理准则。儒家及统治者注重制礼,也就是要建立一定的社会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这个秩序的基本原则是要使上下尊卑有序,各守本份:“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礼治”。“礼治”所注重的是教化和自觉的服从,而不象“法治”那样偏重强制性的约束。儒家的本意,建立“礼”的目的是要达到“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里的“为”不管是理解为“为了”还是“就是”,其意思都差不多,即目的在于“仁”,就是要彼此“爱人”。这个愿望不能说不好。    这一套伦理原则的建立,在思维方式上是推己及人,由近而远,如石投水面一圈圈扩展开去的波纹(费孝通的说法)。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伦理性、群体性的文化,一方面是比较讲究秩序,重视人与人之间在安于本份的基础上和谐相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家庭和美(国即大家),比较有人情味,比较温馨。但另一方面是比较忽视和压抑个性,不利于个体人格的成长和发展,走向极端甚至容易造成“奴性人格”,不利于民主精神和法制精神的生长。

二是道德精神,即非常注重道德修养。

伦理与道德密切相关:伦理是从群体关系着眼,而道德则从个体行为着眼。要达到如上所述的伦理目标,主要依靠每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这是伦理文化的一个根本特性。

通常道德有三个层次:宗教道德、圣贤道德、世俗道德。儒家所倡导的是圣贤道德  ——  这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准宗教道德意义的道德要求。    任何道德修养都需要有内在动力,有理想目标。儒家的人生理想目标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人生追求,皆从“修身”开始。而“修身”要达到的最高标准就是“内圣外王”:内在修养要尽可能达到“圣贤”的精神境界,然后外在人生实践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如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以“圣贤”为目标而修身,可以有许多具体要求和尺度,比如忠孝仁义礼智信,安贫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还有“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

与此相适应,儒家及其统治者不断树立圣贤人物的典型楷模(如周公、孔孟、关羽、诸葛亮等),对圣贤人物生前后加封荣誉称号,大力宣传,号召人们“见贤思齐”, 学习 仿效。当然“圣贤道德”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于是儒家便设想了一条可进可退之路,即孟子所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人即使做不到建功立业关怀天下,也要求至少管好自己,修身养性,安守本份。这也许可以说是儒家对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最低要求。

从道德修养的社会实践方面看,修身当然首先是每个人自觉主动的追求,心存高远,见贤思齐;而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的引导规范,这是通过“教化”的方式来实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文学 艺术 ,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给人以伦理道德的“教化”。在这方面中国文化有非常悠久的传统和积累了有效的,并在中国社会的文明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因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

三是追求建功立业、服务社会的人生进取精神。    在人生实践方面,儒家提倡“入世”和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倡导以圣贤为目标,追求建立不朽功业,大而言之有所谓“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具体而言,所谓“立德”,即建国立制,以德治国,这是王候官吏们所追求的;“立功”,是指以武功拯救危难,保天下平安,这是武士英雄们所追求的;“立言”,则是指著书立说,传播文明,这是文人学士们所追求的。以圣贤为目标,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人生奋斗的方向与坐标,其人生实践的过程,既是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儒家文化历来是重视个体自我价值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和谐统一的,这也同样体现出一种“和合”精神。

其次,关于道家文化精神。道家文化更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合”,不仅主张以平等、平和的态度对待外部自然存在,与一切自然存在和谐共处,同时也主张将这种原则 应用 于社会人生,提倡一切顺其自然,由此发展出它的基本精神。    比如,在 政治 上,道家崇尚顺其自然的放任主义,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这样就不容易激化矛盾,无为而无不为,治大国如烹小鲜。在伦理上,则是倡导自然主义:对个体生命而言,主张不加约束,顺乎人性天性自然发展;对人际关系而言,则主张各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彼此相安无事,乃至老不相往来,如此当然也就不会有多少冲突。在人生态度上,提倡绝圣弃智,大智若愚,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等等,总的来说就是取“遁世”态度,主张与世无争,回避社会矛盾,向后退让:退回自然,返朴归真,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退回自我及其内心情感,清净无为,陶情冶性,寻求自我内心的和谐宁静。这无疑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人生观。不过,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言,循着这种人生取向,往往走向“归隐”,这便与宗教境界也相差不远了。

中国的文学艺术,归于儒,是“文以载道”,致力于“教化”;归于道,则是自我陶情冶性,追求审美,如山水田园艺术。所以有人说,是道家文化精神养育了中国的山水田园艺术。林语堂甚至认为,中国的文艺()部分代替了宗教,给人以精神、情感的慰藉。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外,关于中国的神秘文化。前面讲到西方文化的宗教精神,宗教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化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根本特征是设立一个超现实世界的彼岸天国世界,将真知、真理、幸福赋于彼岸世界:一方面此生为善,以求进入天国获得幸福;另一方面彼岸的上帝无处不在看着你,使你有所畏惧不敢为恶。    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宗教,儒教是准宗教:人生理想是在此世此岸成为圣贤,而不是出世成佛或进入天国;道家寻求回归自然清静无为的生存状态,发展到道教才追求修炼成仙,才具有了宗教的意义,可看成是中国的土著宗教,但与西方、印度的宗教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从总体上说,中国文化本身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宗教精神,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 现代 学者庄泽宣认为,中国民族因为重视现世人生,所以肯定现实生活,看重自己的力量及其价值判断,为人处世专赖内心的善恶,所以道德特别发达;而西方人多借助外力,价值判断亦在另一世界的上帝,所以重视宗教。中国人认为人性本善,故主张修养内心,发展这种善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故须求助上帝洗涤罪恶。中国人注目在善的观念,所以认现世为快乐,应该尽情享受;西方人着眼在罪的观念,所以认现世为痛苦,必须皈依宗教,才能超升天国。所以从中国学术方面看,中国只有伦 理学 而没有神学;从 历史 方面观察,中国几千年来并没有一种思想雄伟、组织完善的宗教出现。儒家教化,注重现实人生,儒教是 教育 之教而非宗教之教,其后虽有道教出现亦只有一种法术而不能称为宗教。

中国虽然宗教不发达,却有一股很大的神秘文化的力量,主要存在于民间文化形态之中。它源于初民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比如先秦 时代 即有阴阳学、谶讳之学。庄泽宣认为,中国民族的迷信心理,实源于天命思想:中国拥有伟大的自然,巳使人民产生崇拜自然的心理,更加灾荒频仍,愈使人民发生恐怖自然的心理。儒家对于鬼神,虽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但很遵从天命;道家对于天,虽不认为神,然以天道为自然及人生归宿,也相信天命;墨子以为天为人生的主宰,对于天命,更为信仰;……再加佛家因果报应之说,宋儒性命之理,于是天命思想乃牢不可破,把人间的吉凶都用天命来解释,更把现世人间的关系来推论天上或地下的情形,于是便天上有人性化的神仙,地下也有人性化的鬼怪,这种思想更因阴阳五行之说,获得了 理论 上的说明,由于方士僧尼者流的倡导,乃深入民间意识。

综观中国文化的宗教不发达而神秘文化(迷信)发达,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我以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历来封建王权以及正统伦理文化势力强大,形成极大的制约力量,使宗教权威建立不起来,而神秘文化则能像野草般向民间蔓延;二是原始宗教观念在民间文化层次上的局限,使其上升不到形而上的哲学层次,即难以形成真正的宗教信仰,而只能以形而下的神秘文化形态(如巫术迷信)存在;三是巫术迷信之类神秘文化形态恰好适应农耕社会那些文化层次较低的'普通老百姓(如祥林嫂)的心理需求,因而具有极大的生命力。时至今日,在中华文化圈中,神秘文化也仍有不小的 影响 。神秘文化虽然没有宗教那样系统的理论学说,但它的背后仍然有人生观和心理学的根源,因此也是非常值得 研究 的。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可以说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特别发达;而人生哲学方面,则又可以说过于完善,各种人生境况和进退之路都设想到了:儒、道、佛及神秘文化正好构成人生路程上的三重阶梯:入世、遁世和出世。有人说,人生无非两种情况,顺境和逆境:得意时信奉儒家积极进取;失意时退往道佛或托付鬼神。这看似对立,但从整体上看其实又构成一种互补“和合”。这种文化传统的好处是有利于调节人生矛盾,也可以缓解社会冲突;而弊端则是不利于 科学 精神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变革进步。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超稳定结构,应当说与这种文化精神不无关系。

三、简短结语

以上我们对中西文化传统及其基本精神作了一个粗略的考察。近代以来,我国文化界对于中西文化孰优孰劣、对西方文化是迎是拒一直争论不休,乃至形成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甚至延续至今。以笔者愚见,

第一,对各种文化形态,尤其是中西文化,以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从整体上作优劣判断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应当说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是处于特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条件下的人们,在他们的生活实践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既各有其特长,也各有其局限,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赖肖尔、克雷格在他们合写的巨著《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中曾指出,西方人可能在个体生活经验方面显得比较突出;而东亚人在群体生活经验方面要远远丰富于其他各民族,比如个人适应群体,家庭适应社会,与其他民族的所谓社会经验相比较,这些关系间很少出现磨擦,也很少产生孤立感。  [8]  因此未必要对各种文化形态强分高下优劣。

第二,如果一定要对各种文化形态进行比较和作出优劣判断,也不应当是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或区域性立场,简单地褒贬弃取,而应当站在一个民族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立场,站在建设当代人的合乎人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现代性生活观念的立场,来作出价值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应当有中西可以通约的价值标准的,比如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科学、民主、法制的精神,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和合精神(重视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注重伦理关系和道德修养、注重德治的精神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成果,是人类共同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应当纳入到当代文化建设框架中来的。

第三,某些文化保守主义或文化相对主义者往往夸大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差异,把不同的文化看作是不可兼容的。然而我以为,具有特定的环境条件制约的文化模式也许是难以照搬的,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则是可以借鉴和吸纳的。比如西方的民主体制模式可能难以完全照搬过来,但民主精神显然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如果连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民主精神也不愿承认和不肯接受,那就很难谈得上推进当今的民主建设,其他方面当然也是同样的道理。    正因此,在当今的比较文化研究中,不是仅仅局限于各种文化模式的比较,而是适当超越文化模式的层面,加强文化精神的研究,乃至深入探讨不同文化间的异质同构性,以及不同文化实现互补融合的可能性,这对于当代文化建设也许是更为必要的。

中西饮食文化英语作文100词【六】

有人说,他是贾宝玉的原型。

他才华横溢,出生贵族,拥有旁人想不到的幸福。

他青年丧妻,英年早逝,品尝了他人想不到的孤独。

王国维形容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他是纳兰容若。

翩翩佳公子,伤情何其多。在纳兰容若笔下,有他对妻子的深情,对故乡的眷恋,对友人的真诚。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容若的悲欢离合都藏在词中了。

念念不忘,总是初见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如初见般美好,这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剧。

人人盼望着人生如初见,可世间最易变的就是人心。

就像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时候,海誓山盟,约好一起变老,可到最后,唐玄宗为了大唐江山,却轻易抛弃了杨贵妃。

可以沉浸于爱情,但不要沉溺于爱情。真到了要忘记的时候,就不要再沉迷以前,过去的,就让它永远过去吧!

愁绪绵长,深夜思乡

《长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乡愁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信仰,纳兰容若也不例外。

这一天,纳兰容若随康熙在塞外,思乡的情绪被风雪吹的更加浓烈。

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温暖宁静的故乡,就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我们一切的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上的思乡病。

人在落难的时候,在孤苦无依的时候,最容易想到故乡,那里可以遮风挡雨;最容易想到亲人,他们可以抚慰孤独。

当时寻常,再难寻到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与新婚妻子琴瑟和鸣,曾有过一段恩爱甜美的时光。

但美好的生活没能持续多久,成婚三年后,妻子撒手人寰,纳兰悲痛不已。那些他以为最寻常的快乐,却成了此生再难拥有的幸福。

伤心的纳兰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词,字字皆泪,蕴含了无限追悔之情。

红尘中的暖,从来都是这般的简单,在一眼的遇见里,在日常的灵犀中,在相看两不厌的默契中,在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光景里。

忘年知己,承诺一生

《金缕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

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

不信道、遂成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

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

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寻思起、从头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

然诺重,君须记。

让纳兰容若在意的.不止爱情,还有友情。

1676年,纳兰容若与顾贞观初一结识,便引为知己,近20岁的年龄差,也未能影响他们的友情。

初次见面,纳兰便赠给顾贞观这首词。他在词中直白地表示,愿意与顾贞观结交,直到下辈子,依然做好朋友,这是他的承诺。

一直以来,许多人将纳兰引为理想中的爱人,实际上,他还是一个真诚而值得托付的朋友。

渔夫之梦,悠然自得

《渔父·收却纶竿落照红》

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剪芙蓉。

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无人不羡慕渔父自在而美好的生活,纳兰容若也不例外。

夕阳西下,渔人收起鱼竿准备回家。连秋风都是温柔的,不肯让荷花凋谢了。

烟水蒙蒙,渔人悠闲自得,听短笛的旋律,被秋风吹进芦花荡的深处。时人称纳兰题画诗词,有种“烟水迷离”之感,从这首小令的诗情画境中可见一斑。

点击下方名片,和百万诗友一起

读禅语,听禅意;共悟人生,净化心灵

几乎每位诗人心中都有一个渔父梦。失意落魄时,它是一种慰藉;志得意满时,它是一个提醒。

所以苏轼会写“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李煜会写“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毕竟恬淡自由的生活,谁不向往呢?

相思无望,未能终老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纳兰的恋人在天上,纳兰想要去访她,却不能。

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纳兰,他悲怆地说:明明是共度一生一世的两个人,命运却偏偏安排他们两地相隔,不能在一起。

相思相望,又不能相亲相爱,那么这春天又是为谁而来的呢?两情相悦却偏偏不能在一起,若是能终成眷属,抛弃荣华富贵也心甘情愿。

我们向往的爱情模式并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平平凡凡的在一起。

月有圆时,爱而无期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对亡妻的思念,深入到了纳兰的骨子里。

这一天,纳兰又梦到了妻子,两人泪眼相对,昨别时,她告诉纳兰:可恨我不是天上的月亮,可以每夜照向你团圆。

梦醒之后,纳兰写下此词,像是对妻子的深情告白:如果能够像天上的圆月,长盈不亏,那么,我作为冰雪,将不惜为你融化。

痴心的纳兰,甚至表示,想要与妻子的亡魂双双化作蝴蝶,在灿烂的花丛中双栖双飞,永不分离。

想到世界的角落有一个你,觉得整个世界也变得温柔安定了。

题画秋景,自然恬淡

《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

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

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

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

一抹界疏林。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

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

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

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纳兰的笔下,也有悠然恬淡之作。

这是一首题画诗,西山秋爽图所画之景真是绝美,斜晖脉脉,山林萧疏,绝顶之上,一孤僧悠然闲坐。

看着画中老僧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让他无限向往,他也希望能够摆脱尘累,去享受恬淡平静的时光。

全词物我交融,情景相谐,用词清丽,有一种云淡风轻的静谧感。心若恬淡,则生活自然恬淡。

送别友人,难舍难分

《于中好·握手西风泪不干》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顾贞观是纳兰最好的朋友,这一年,顾贞观因母丧南归无锡,纳兰难舍万分,写词送别。

执手相送,恋恋不舍,不由得泪流满面。遥想你在家乡独坐灯前,听着窗外淅沥的秋雨,无人可以相伴;转念一想,你我曾经同在雪后看山,也可稍解别后独处的寂寞孤独。

思念之外,纳兰劝顾贞观“加餐饭”,这是何等平常的生活琐事、琐言,却藏着纳兰最真挚恳切的关怀。

与你离别的悲伤,是无法描画出来的。让人泪流满面的,除了爱情,还有友情。

怀念亡妻,哀婉动人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

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

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这一夜,伴着这萧萧雨夜,听着这风声、雨声,望着灯花一点点地燃尽,纳兰失眠了。

夜阑更深,夜晚的静谧代替了白日的喧嚣,相思便也蠢蠢欲动,从心底涌上脑海。

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愫,思念中带着自嘲,冷淡中带着自责,想说爱一个人真的不容易,但停止思念已经远去的爱人更难。

整首词看不出任何山盟海誓、海枯石烂的决绝,反倒是处处透着几分聚散无妨,由他去吧的淡然。

晚清词家陈廷焯《云韶集》卷十五:“凄凄切切,不忍卒读。”

每次,只有到深夜时,我才敢将你想起。

浮生半醒,道尽如梦人生,酸甜苦辣,都是真情滋味。

在纳兰容若的词中,爱情是那么深沉,友情是那么真挚,思念是那么刻骨。

是否也有一首纳兰词,百转千回,写到了你的心里?

中西饮食文化英语作文100词【七】

1。thereof

以”there”为前缀加上介词构成的词,如thereafter, thereby, therein, thereinafter, thereinbefore, thereon, thereof, thereunder, thereupon, therewith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需要读者依照合同的上下文来判断,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复杂,请看下例:

This Agreement is written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case of any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English version and any translation thereof, the English text shall govern。 句中”the English version and any translation thereof”从上下文判断意为 “the English version and any translation of the English version”,即thereof一词代替of the English version。与以here开头的词如hereof的理解方法类似。

2。therein

该词意为in that, in that particular

context, in that respect,“在那里”,“在那点上”,“在那方面”,表示上文已提及的“合同中的”“工程中的”。如:the contract or any part thereof意为the contract or any part of the contract,合同或合同的任何部分。

3。thereto

该词意为:to that,“随附”,“附之”,如:“Contract Products” means the products specified in Appendix 2 to this Contract, together with all improvements and modifications thereof or developments with respect thereto。 句中or developments with respect thereto 意为:or developments with respect to the developments。

4。thereunder

该词意为:under that, “在其下”,“依照”,如:The Borrower fails to pay any amount payable thereunder as and when such amount shall become payable。 句中any amount payable thereunder意为any amount payable under the con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