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智慧与城市共生长作文(美好城市共同缔造作文)

智慧与城市共生长作文(美好城市共同缔造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18 04:02:13
智慧与城市共生长作文(美好城市共同缔造作文)

智慧与城市共生长作文【一】

放学后,我带着这份大礼回家了。吃过午饭,我故作神秘地对妈妈说:“妈妈,黄老师为您准备了一份超级大礼!”“哦,真的吗?你们老师真是太好了,快拿给我看看!”于是,我就像变戏法似的拿出了这份超级大礼——信。妈妈一看,问:“这是大礼?”我一本正经的回答:“当然,这可是黄老师精心准备的一封信,就是给您的,您可要认真地读一读哦,我也会和您一起读的!”

我和妈妈拿起这封信读了起来,声音响亮,绘声绘色。读到重要部分和加粗部分,妈妈还会停下来思考,又不时点点头,好像在表示赞同。当读到《从今天起,我会,》这首诗时,妈妈的阅读速度慢了下来,我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但我看到妈妈的'神色在不断变化:一会儿舒展,一会儿紧皱,一会儿又像在担心什么。我继续读下去,当读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讲话”时,我的心里突然很内疚:难道妈妈以前发脾气都是她性子急吗?不!是我!是我调皮,是我不懂事,总惹得妈妈火冒三丈。像我这么不听话,妈妈怎么能心平气和地和我交流呢?当我读到“多鼓励和赞美孩子”时,我又想到:当我犯错时,妈妈会批评我,当我气馁时,妈妈会鼓励我,当我考到好成绩时,妈妈会表扬我。在这方面,妈妈是做的很好的。当读到“认真倾听孩子想要说的话”时,我就想到:每次我问妈妈问题时,妈妈总会耐心地倾听并帮我解答,遇到她也不会的,就和我一起查资料,直到我把问题弄懂为止。当读到“致力培养孩子成‘才’,却忽视了孩子要先‘成人’的问题”时,我震撼了:妈妈经常挂在嘴上的“就算不成才也要成人,成绩不好没关系,只要尽力就好,但是一定要学会做人。”原来,这就是妈妈要求我做人要讲诚信,要有道德底线的用意。

信读完了,我和妈妈都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我要向你承认错误。”妈妈先开口了,“以前妈妈的脾气太急躁了,老是冲你发火,有时候还不相信你,也是我太望子成龙了。以后,妈妈如果有不对的地方,你要及时提醒妈妈。”“不,妈妈,不全是你的错!”我连忙说,“以前都是我不懂事,老是惹您生气,不能体谅您的苦心,明知道您是为我好,还总是和您对着干。我知道,您是希望我既能成才又能成人啊!”“好了,过去的不愉快就让它过去吧,从今天起,我会努力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妈妈郑重地说。“嗯!从今天起,我也会努力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儿子!”我用力握紧拳头。

这真是一封美好而又珍贵的信啊!

智慧与城市共生长作文【二】

如果要问这个世界上谁最有智慧,那一定还是劳动人民。正如西方哲人埃斯库罗所说:“智慧来自磨难。”有如西方哲人欧里库得斯所说:“大智须由大苦换取。”同样,一个人在生产生活中,只要战胜的困难越多,他从自然界和社会中所获得的能力和智慧也一定越多。比如,一个人要想获得超人的记忆能力怎么办?他只有一条路可走,去不断地记忆那些难记忆的事物。通过反复训练他就一定能够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又比如,一个人没有抽象思维能力怎么办?他也只有一条路可走,去向书本学习逻辑思维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思考许多问题,通过不断努力,他的思考能力一定会增强。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农学、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领先世界的发明创造,他们筑长城,修运河,冶炼金属、建造楼船,他们发明火药、纸张、印刷和指南针等。这一切充分说明劳动人民有智慧战胜自然界。

道德和智慧是有关系的。好的道德一定能够增进人的智慧;相反,一个人只要背上坏的品行,他的智慧和能力就一定不如人。正如爱默生所说:“善意创造了智慧。”一个人只要有仁慈心,他往往能获得许多有益的.智慧。西方哲人欧里庇得斯也发现:“智慧充满了怜悯。”这就说,一个人如果有怜悯情怀,他也近乎有智慧。中国的故圣人墨子最早发现了这个规律,他说如果一个人的志向不强大,他的智慧也不会很高。这里的志向就是人的理想品德。而孔子则发现如果一个人做人不诚实,那么他的知性就不能显露出来。事实上,品德对人的智慧作用变现在多方面,其首要者在规定人的智慧发展方向,这就是高尚的道德能把人的智慧引向健康发展,反之,会把人的智慧引向邪恶境地。其次,道德的好坏能直接影响人的智商高低。比方说,一个人有勤奋的好品德,他就会去认真钻研各种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战胜困难的智慧。但如果这个人很懒惰,那他身上本有的能力也会逐渐丢失。

在道德和智慧的关系上,道德永远是第一位的。关于这一点在我国神话小说《西游记》中,也有很多故事可用来佐证。比如当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天上所有有勇有谋的战将都斗不过孙悟空,可是如来佛为什么能把孙悟空扣押在五指山下呢?因为孙悟空是智慧的化身,而如来佛是仁慈的见证。在佛教中仁慈是最高的智慧,它是以无为有的大智慧,所以孙悟空不能战胜如来佛。在《西游记》中,为什么一切妖魔鬼怪和人间罪恶统统能被观世音菩萨降伏呢?因为观世音是悲怜的使者,所以世间再罪恶的魔法都不是她的对手。

在古代社会,劳动人民战天斗地,他们狩猎、捕鱼、种田、养蚕、织布,没有一天农闲。他们还有防止猛兽毒蛇的进攻,还有同疾病作斗争。所以农民大都养成了勤劳、勇敢、团结、友善和公平的美德。对于剥削阶级则不同,他们过着寄生生活,所以在他们的德行里蔑视劳动和劳动人民。过着及其残酷野蛮残暴和荒淫的生活。正如19世纪法国小说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所描写的故事:在15世纪巴黎的一所教堂里,教堂的主教弗罗落披着宗教的外衣,内心却肮脏邪恶。他一方面主张禁止人欲,另一方面当看到美丽的爱斯美拉尔达女郎又想占为己有。当阴谋不能得逞时,他就借罪把美丽的女郎害。作为下层人民的代表,圣母院中的大钟人卡西莫多虽长得奇丑无比,但他的内心却富有同情心。他想挽救这位善良的女子,最后要被主教害。这个事实告诉人们:有德之人才是对社会真正有用的。

正因为道德如此重要,当代人非常重视人的性格道德修养。有一句口号是这样讲的:性格决定命运。这就说,一个人只要有好的品行,他不一定要有多高的能力和智慧,也能找到好的工作,为自己积累更多的财富,最终为自己有一个好命运打一个满分。这个口号其实可用一句名言替换:人的能力可以用品德来弥补。但这个名言的另一半是这样讲的:人的品行却不能用智慧来弥补。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道德比智慧更重要。在当今,有些文化人忽视道德修养,片面强调智慧高于一切。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中看不到一点仁慈善良的东西,有的是枯燥难闻的语言垃圾。所以说,对于文化人,走红与专的道路一定要坚持下去,那种强调只走一条路的人,最终会害人害己。在现实生活中以也有这种情况,智慧很高的人往往道德很差,而道德高尚的人往往能力很低。造成这种情况是由于不重视二者共同进步的结果。这种人要么只看重智慧,要么只看重道德。这种片面性对一个人是不健全的。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这个人才算是一个大完人。

智慧与城市共生长作文【三】

新书到手以后,我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书中还收录了《英雄石像》、《快乐王子》等多篇中外知名童话,还是彩图拼音版的,更引起了我阅读的兴趣。如果有谁问我,最喜欢哪一篇,我会脱口而出《一粒种子》!

故事说的是在世界上有一粒特别的种子,像核桃那样大,绿色的外皮很可爱,凡是看见它的人,没一个不喜欢它的。会长出碧玉一般的芽,开出最美的散发浓郁香气的花朵,可是从来没人种过它,自然也就没人见过它的美丽的`花,闻过它的花的香气。国王、富翁、商人、兵士先后得到过这粒种子,他们以不平常的心态对待这粒种子,精心地看护、培育,小心翼翼地,盼望这独特的种子早日发芽、开花,希望能带给他们荣誉、财富、地位,而这粒种子就是不发芽。农夫在耕田时很偶然地得到这粒种子,他把种子随意地种在田里,该耕就耕,该锄就锄,该浇就浇,没有把它看成是什么特别的宝贝,结果这粒种子开始钻出碧绿的嫩芽,不久长成了小树,并且很快开花了,发出浓厚的香气。所以这粒种子既独特又平常,要以平常的心态对待,给它土壤、水分、阳光、肥料,就能发芽、开花。我们是祖国的种子,不需要在温室里长大,我们要在阳光里健康地成长,长大后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妈妈读了这篇童话,也收获多多。说是“和孩子一起阅读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读这些书籍,能让我们在阅读中明白做人的道理。《一粒种子》也告诉作父母的一个道理---种子就是种子,不管怎么珍贵、异常,只要以平常心对待它,给它土壤、阳光、水等,就能发芽、成长。我们对待孩子不也应该如此吗?!”

一篇优秀的童话,能带给我们如此多的快乐和启迪;好的阅读习惯将受益终生。同学们,朋友们,我们都来读书吧!

智慧与城市共生长作文【四】

纵观人类历史,有多少智慧在这历史的舞台上演!哲学家的真知灼见,高瞻远瞩;政治家的定国安邦,富国强民;军事家的运筹帷幄,出奇制胜;文学家的妙笔生花;艺术家的敏锐超常;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无不是智慧的.结晶。

孔子观流水而领悟“逝者如斯,不分昼夜”;庄子品秋水而明悟“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佛家因一花一叶而领悟“世象无常,四大皆空”……这是东方人的智慧。

牛顿因“上帝的苹果”而闻名遐迩;贝多芬磨难一生,却流传千古;诺贝尔险些丧生而成就传奇……这是西方人的智慧。

智慧靠先天的禀赋更靠后天的努力,汲取知识是智慧的开始。汉字的“智”字,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天天获得知识,方能拥有智慧呢?

有智慧的人,凡事往大处着眼,能识大体,不为私事而和人计较,自然能受人尊敬;有智慧的人,愈是紧急的时候,愈是镇静沉着,想出应对的办法。智慧的人心胸开阔,志存高远。智慧的人从容。考虑事情周全,说话语言得当,行为举止得体,办事公平公正。智慧的人总能心怀希望,培养希望,点燃希望,成就梦想。

智慧就是财富,一个人真正的能源在于内心的智慧,能够开发内心的能源,人生才会活得充实快乐!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