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野草的哲理作文800字(野草在风雨中的作文800字)

野草的哲理作文800字(野草在风雨中的作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3-12-17 06:16:28
野草的哲理作文800字(野草在风雨中的作文800字)

野草的哲理作文800字【一】

草,也许是人们眼中最普通的植物;野草,更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而现在,我重新认识了它,发现了它无穷的力量。

野草,它的兄弟真是浪迹天涯——肥沃的土地,翠绿山岗,小溪的近旁,低陷的峡谷,甚至连干旱的沙漠,也有它们的身影。它们一团团一簇簇或一片片一根根地生长在各种环境之中,欣欣向荣,翠色无比。有的像劲枝,看起来干枯,但摸起来硬朗;有的苍翠欲滴,柔嫩得让人不敢去碰,生怕损伤了它的身躯,滴落了它枝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还有的连成一片,叶子较弯曲,又密密麻麻,叶色黄中带绿,绿中带黄,颜色多姿多彩,远看去,简直是一幅立体的完美缤纷地毯,让人无不赞叹它的美。草的造型也令人称奇——三叶的,六叶的,梧桐叶型,竹枝型……叫人大开眼界!总而言之,这些野草都极茂盛,都在蓬勃向上生长,使它们周身都散发出一种快乐,让人们也深受感染。

说到了野草的生长,其实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野草,它要生成,不是依靠别人的力量。它从一个芽中发出,必要顶开压在头上的坚石顽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钻透地下碎石和黄土的屏障,才能立足于地,稳固地成长。想想肥沃土地里的草,它经历了这些磨难,还要与其它植物争夺养料;山岗上的草,要突破顽石的阻碍,才能扎根于土,成长于此;小溪旁的草,又要克服泥的阻挡,将根伸入土中;峡谷与沙漠的草,又要克服环境干旱荒凉的限制,去顽强生长。当然,它们遇到风暴烈火也是百折不挠。冰雹来临,它们岿然不动;大雪纷飞,冻结不了它们坚强的意志;暴雨猛打,击不碎它们对生的渴望;野火燎原,烧不坏它们坚韧的根——来年春天,它们又会长得茂盛。总之,不管是哪种野草,什么样的野草,它从一生下就要面临种种困难,并顽强克服它们,使自己生长在阳光下。这样奋斗过的草,也必将比其它靠人的力量生长的植物茂盛,美丽。也只有这样奋斗过的野草才能释放出种快乐生命力。

人也是如此。只有经历了种种磨难,靠自己克服了它们,才能有生命力。这样的人有一种成就感,内心有一种快乐在激荡,人生也变得如野草一样缤纷,有意义。不像其他依仗别的力量来生活的人,开始不如别人艰难,但后来,愈加衰弱,生命之光也愈加黯淡,不是像野草似的人的那样发亮、闪光。

你说呢?

野草的哲理作文800字【二】

野草,在我们周围处处可见。但是毫不起眼的它,却拥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鲁迅先生笔下的《野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本书收集了鲁迅先生所写的二十三篇散文诗,其中包括《秋夜》、《影的告别》等。文章的主题都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勇于战斗的精神。

这本书的题辞中,作者写道: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朽腐。这句话说得十分深刻,野草既没有花儿的芬芳,也没有乔木的高大。而一旦有明火,野草就会被迅速点燃而烧尽。但是,古人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的生命力永远是顽强的,它们从来不向危险低头。

作者还写道: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是我憎恶这以做装饰的地面。这句话是有隐含的意思的。野草比喻无辜的中国平民,而这以野草做装饰的地面则比喻当时黑暗的旧社会。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黑暗势力的憎恶。

如今,中国人民受欺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我们要永远记住历史,记住野草这不屈不挠的精神。

野草的哲理作文800字【三】

鲁迅先生也许是中国人说不尽的话题,特别是还有点思想的中国人,只要中国人的丑恶还没有消失,他曾经的猛烈抨击就永远有他无可替代的价值。鲁迅先生出在生与的边缘,如同一个影子在光明与黑暗之间——或者被黑暗吞噬,或者被光明消灭,但是鲁迅就在这样的时候写下了《野草》。

读着《野草》,我失去了自我,我完全沉醉在先生的笔墨中。先生说:“我将大笑,我将歌唱。”于是我便真真地想要仰天大笑,想要放声歌唱。然而“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眼前是淡淡的痕,先生有着渺茫的悲苦,而我的心却在痛。那是无声的深沉的刺骨的痛,因为这个民族正在滴,正在受苦,正在堕落,正在等待,正在复苏……我并没有哭,也没有为这个民族默哀,因为叛徒的勇士已经出于人间,天地在他的眼中已经变色。

鲁迅先生不该诞生在那样的年代。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到处都弥漫着,那是战友的,敌人的,无辜者的,奋起者的……似乎天地间已交织出了一片淡红的微腥的氤氲,掩去了前途光明的微茫。如果他诞生在别时,他或许就是天马行空、落拓不羁的李白;或许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依消得人憔悴”的柳永;或许就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可以成为另一种人,不必在紧锁的眉头中透着无法治愈、无法掩饰的忧愁与悲苦。

然而,他还是诞生了,周树人成了独一无二的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将满腔热荐给了轩辕,献给了这方值得眷恋的华夏大地。中国文人自古以来一直在儒、释、道三家中进退维谷,先生却已摆脱了这层束缚,只是他对这个拥有劣根性的民族爱的太深,读着太透,连自己也卷入了时代的旋涡,不能自拔,也不愿自拔。时代需要鲁迅。于是他举起了手中的笔,将矛头对准了反动政府,快意恩仇,唤醒了国人的理智与勇气。

鲁迅先生还是永远地离去了。棺柩埋入黄土时,沉沉的夜色中有着一弯微红的新月。他是看不见了。但他已然给了仁人志士武器与力量,指出了前进的征程。

一个民族即将起来。

先生应该是瞑目的。野草是烧不尽的。当和煦的春风拂过蕉原时,青春的嫩草将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