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皮囊和灵魂作文300字(飞毛腿的300字优秀作文)

皮囊和灵魂作文300字(飞毛腿的300字优秀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17 07:33:21
皮囊和灵魂作文300字(飞毛腿的300字优秀作文)

皮囊和灵魂作文300字【一】

人人都称赞《皮囊》的好,一句句意味深长的话点评了皮囊,也概括了皮囊,名人对名人作品的评价也吸引了不少读者,为此打开《皮囊》这一书。

读者总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找到与之共鸣的地方,而后受益匪浅。那么写这些东西的文人,他们对人生的领悟以及对一件事情的客观评价又是多么的清晰、全面、理解。读一本好书是在和一味伟人对话,好书的背后实则是一位拥有强大灵魂的人。

时间是有力量的,它会沉淀内容,那些我们还未触及的生活,这些我们永远做不到切身体会的情感。

几次他想我想急了,大清早在楼下不断叫我名字,通常写稿到凌晨五六点的我,睡眼惺忪地起身,走到楼下,发脾气地说了他一通,让他别再吵我,然后摇摇晃晃地回房间去睡,但第二天,他又一大早叫我名字。——《皮囊》

有时我会想,是不是每一位年迈的老人都会做着无比重复,让人心生厌倦的事。他们的行为变得迟钝、思想变得简单了,每天做着该是生活,却又比生活更干脆的事。他们退化成了孩童,却无法得不到用来形容小孩可爱、无知的褒义评价。他们是怎么呢,是什么样的生理过程导致他们老年后的种种表现,而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则是惹人厌恶,可能有那么些有耐心的人,会细语相陪,但最后也只是一副无可奈何的表情。

隔着只是一个客厅的距离,奶奶不见爷爷的人影,就会用她那左半身不便的身子挪动着,喊着爷爷的名字,又或是一个人在房间的时候,也会不停地喊着姑姑或爷爷的名字,无人回应时,声音则是愈发的响亮。靠近身问她有什么事,她用一双呆呆又不确定的眼神说:没事。于是我们全家人每天都浸泡在奶奶的呼喊声中,像是一只苍蝇在你耳旁不停嗡嗡作响,刺激着你的耳朵,冲击着你的头脑。这种环境下生活的我们不觉会感到烦躁和疲倦,如果得空出去走一下,耳朵倒是净化了一番。

有过生硬的语气骂过她,而她是用带点无辜又恼怒的表情看着你,有时反而数落你一通,在辩解‘难道说话也不让我说了吗’。我们会厌倦他们的行为,为他们那些不明原因的做法感到生气,而我们每天都在这种生气又喜悦的环境下度过一天又一天,我们既不理解又无法不接受,不理解的是那些莫名其妙的事,而无法不接受的则是脉相连的情。

没有长大到她的那年龄,没有经历生命周期里那鲜明的过程,是不理解时间沉淀带给一个人的内容的,对于她的行为,我不理解,或顽劣,顽劣中体现的是一份最单纯的情——害怕孤单和丈夫陪伴的安全感。

《皮囊》是认人、认心的书,透过事物的表层,深入它的内心,触摸到的是一颗悲悯、无助、渴望的心。

模糊不清的每天磕磕绊绊,其实连结它的是一份经历世间事的现实的情。

作为旁观者,未真正到达那一刻,只能通过想象去猜测那中间的复杂过程,只是自己的片面之词去下定义,终究理解不全那将近用一生时间去填充的爱的宽度。

皮囊和灵魂作文300字【二】

整本书有14个小故事,我在通篇的书里感受着母亲对父亲、儿子的爱,感受着母亲对于儿子寄予的无限的信赖。书中写父亲母亲的几个故事背后,我可以想像出这个家庭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可是蔡崇达没有刻意去渲染任何悲苦的情绪,只是客观地在陈述故事,剖析人物。

前方,依然有希望,带着皮囊,一起勇闯天涯!

皮囊和灵魂作文300字【三】

我所说的浑厚有个最简单的解释,从一个小镇的生活再到一个县城一个地级市一个大城市,这条链条下来,每一个层次的生活都不一样,你经过对比对以往得更能理解而且吸收对现在的也更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而比起一生下来就在城市的孩子们,我们有太多他们觉得奇特和不可思议的故事了。之前小时候就这么想过,小学在乡镇中学读,中学在县城读,大学在省会读,研究生来到了一线城市。想来,这便就是人生的轨迹吧,一步一步,慢慢晋升。内心的一点小目标终于得到满足。其实,活着,有些目标是挺好的。

在我看来北京不是城市,而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村”,我现在住的地方是王府井旁边的小胡同,从大路走过来还是可以吓唬人的流光溢彩,突然一拐就是吊嗓子的老大爷,开做茶馆的四合院,蹲着吃东西的大妈,在路边摆棋的老人,我会觉得这样的地方有惊喜,因为你不知道你拐得下一个弯会有什么——因为层次太多东西太杂。

其实,作者说的这样的感觉我很有感触,因为作为一个北方人,这样的经历还是很熟悉的,小时候的记忆仍然还是存在的吧。上海作为一个金融中心,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并不如北京那样具有历史厚重感,城市规划好的,各种便利性,大大小小的商铺和娱乐设施是吸引我们的地方。不过确实有机会想去北京去一下的。喜欢那里的生活气息吧。

再走几步看看

当你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再等等,让时间给予最合适的选择。

皮囊和灵魂作文300字【四】

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由若干个生活中的小故事组成。在读完其中的《阿小和阿小》后感触颇深。故事的主人公为两个叫“阿小”的人,其中一个镇里的阿小,另一个则是香港阿小。镇里的阿小沉默寡言,他出生在渔民家庭,全家捕鱼为生,自己却下决心长大绝不做渔民,要走出小镇。然而,他读书却并不好,这让他这种高傲的安静,被理所当然的当作一种孤僻。另一个阿小,之所以被称为“香港阿小”是因为他的父母在香港承包工程发了家,在移民去香港之前,他需要在小镇的姑姑家寄居一段时间。在两个“阿小”的脑海中都有那么一个“远方”,因此,他们似乎可以轻视周围的一切,他们不屑于活在当下。对于香港阿小来说,香港是个更好的世界,他活在“去香港前准备”的生活里。他经历的一切都是过渡的,无论生活、友谊还是情感。他生活在奇怪的错位中,他能够接触到这个世界最发达的东西带给他的刺激与诱惑,肉身却不得不安放于似乎落后于几十年之久的乡下。他肆无忌惮的消耗着眼下的时间,活在幻想之中。当他真正移民香港时,却发现与那个想象中的“天堂”格格不入,在那个圈子里,他被认为是粗鄙的乡下人,他依然是孤独的。家庭遭遇变故后,亲友纷纷离他而去,让他感受到城市世态炎凉的一面。不能不承认,他们之于这座城市,只是再渺小不过的一分子,每天清晨醒来,乘坐拥挤的交通,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扮演各自的角色,时间一到,又拖着疲惫的身体会到所谓的家,准备第二天的演出。与之相比,镇里阿小的命运似乎要好些,他曾经也有自己幻想的生活,他发誓自己绝不做渔民,重复父辈的工作。他曾经因能接触到香港阿小的待见而骄傲,仿佛得到了重视,即便染上了种种恶习。他也曾因香港阿小的离去和不再联系而失落和伤心。他曾试图抵抗生活,与父亲大打出手,离家出走,留长发,每天骑着摩托车狂飙,直到经历一次严重车祸后,才安心的与父兄一起去捕鱼,逐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有自己的房子、妻子和儿子。

生活中有很多像文中两个阿小这样的人,他们都生活在“错位”之中,生活在对未来的无尽想象之中,他们与现实的一切格格不入,脑海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可当愿望破灭,他们又会陷入极度的痛苦。究其原因,生活的“错位”源自对自己定位的错误,当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不足(包括能力、金钱、权利等),却有着远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理想”时,他们会被“理想”所拖累,既丢掉了当下,又永远不会达到想象中的“未来”。好比香港阿小,他们父母在香港做生意暴富,阿小会认为小镇里已经容不下他,他属于香港,像电影中一样,打耳钉留长发骑着摩托车在街上狂飙才是他的生活。而事实证明,在香港生活远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由于文化有限,他在香港的学校中被认为是‘粗鄙“的乡下人。由于能力有限,在父母这座靠山不在时,他已经无法维持原有的生活,最终沦落为一名维修工。所有发生这些无关命运,而是生活在教阿小认清自己和他所在的世界。同样地,小镇的阿小也曾有过豪言壮志,但可惜能力不及,理想中的生活离他格外的遥远,远到看不到,摸不到,几次打击后,他放弃了抵抗,认清了自己,从此甘心捕鱼,甘心在小镇上生活,成家,立业。他很幸运,因为他提早回到了实实在在的现实。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高三的后半学期,整个学校像传销公司。老师整天说,别想着玩,想想未来住在大城市,行走在高楼大厦间,那里才好玩。他们偶尔还会距离:某某同学考上了北京的大学,然后,他就住在北京了,口气笃定的好像王子工作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传销”,学校或家长会对孩子进行,给孩子一个定位,给他们描述一个美好的将来,直到孩子认为那就是他应该去做的,那就是他想要的生活。可最终呢,有多少孩子最后发现那些并不是他们真正喜欢的,并不是适合他们的,因此而痛苦。大城市固然好,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直到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这样才活的'踏实,才不会“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