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描写咖啡馆的英语作文(咖啡店宣传英语作文怎么写)

描写咖啡馆的英语作文(咖啡店宣传英语作文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4-06-03 23:39:25
描写咖啡馆的英语作文(咖啡店宣传英语作文怎么写)

描写咖啡馆的英语作文【一】

前几日同事约看《六弄咖啡馆》,最后看了《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影厅出来,看到《六弄》巨大的海报,海报上只有董子健一个人认识(看过董子健出演的《山河故人》。

老早前,在某网文上看到它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并称台湾青春电影三部曲,这评价是颇高的,至少前2部都挺让我触动的。

去电影院看了《六弄》。人生像一出戏,每一弄都把人带向一个结局,最终的结局和最初的开始早就在冥冥中注定了。

不得不说,关闵绿是个痴情的少年,但也是个傻X的少年。痴情是个褒义词,他单纯善良,爱心蕊,从高中开始,一直到大学。小绿是个付出型人格的人,这种人格并不完整,某种程度上注定会把一段感情带到沟里去。他打工,挣钱给心蕊买东西,他千里迢迢从高雄坐火车去台北看她,只为和她见面,亲亲,甚至坏事儿都没做过。

如此看来他是个好少年吧。

可是感情里,好少年通常没有好结局,感情应该是一种不自觉的双方共同维护的情感关系。现实里,大家爱的是王大陆,爱的是柯景腾,爱的是有点坏坏的男生,愿意爱,也愿意在爱情里收割女孩的心思。(说到这里女二和心蕊在学校一个阶梯上聊天,关于选择罗杰还是小绿那里,取景是《那些年》里一样的画面吧,还有考大学成绩下来后,小绿和心蕊坐在一个圆形圈里大树下的秋千上,那里也是《我的少女时代》里王大陆带妹子滑旱冰的地方吧。

感情是个互动的过程,电影几乎没有呈现过女孩为男孩在这段感情里做过什么。不是说指责女生,而是显然电影重点要强调的是小绿的付出型人格在感情中的体现。感动么?感动。但生活要的不只是千里迢迢的感动,要的还是平淡如水的陪伴。

最让我感动,觉得很燃很热的地方是,小绿叫上自己的好兄弟,骑车从高雄到台北去看妹子。大桥上一辆车都没有,他们骑着摩托在风雨中疾驰,最终到台北,露宿街头。他去问猫店,那只加菲的时候,我就猜到肯定被那学长买去送妹子了。果不其然。

千里迢迢的浪漫,最终败给了平淡如水的陪伴。

站在感情中立的立场上看,电影里,女孩几乎就是几句话,或者偶尔的亲亲,就搞定了男孩,甚至男孩吃醋她和学长变魔术那里,小绿也是在姑娘的一个小魔术把戏里被她给融化了。如此看心蕊,包括她关于未来的规划,关于他没陪着她,关于她在大城市里价值观的成长,甚至还说心蕊幼稚没成长——她好像是个绿茶婊。我觉得这里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小绿把心蕊看成了自己的一切,当然电影不足的一面是,他妈妈也是他的一切,可却没有表现出来。

电影只有一个主角,即关闵绿。关闵绿的爱情几乎是一个独角戏。独角戏得他觉得他在付出,所以,当姑娘被抢劫了钱包,他千里迢迢赶到台北,还会发生那样一段争吵,他知道付出,却不明白陪伴的意义。

所以,当最后小绿和心蕊感情破裂,他们在咖啡馆里观点冲突。小绿说我在磁带上贴着,要永远和你同在,他不断地强调要与妹子同在,直到最后他摔了杯子。我就觉得,从现实的角度,我也是个有些付出型人格的人,可我真的不想做小绿那样的人,虽然曾经的我也很像他,为了爱疯狂,疯狂折磨自己,可那一点也不是爱情。所以,现实里的我在找寻情绪的出口,至少努力地改了,变得更节制而尽可能的理性。

疯狂意味着盲目,盲目意味着会做很多傻事。比如最后小绿,夹在女友离开,以及亲人离世的夹缝里,心心念念地给好兄弟写信,要他去开一家咖啡馆,然后自己选择去。大抵就是那晚,他叫妹子一起看烟花之后,没有回去,也永远没有回去了,溺在了海里吧。所以也才有了好兄弟最后一个人在海边,比划着少年时他们一起玩闹的动作,那是这个好兄弟最后的纪念。

可是,我丝毫不觉得小绿的让我感动或者觉得无奈。我就觉得他懦弱!看电影期间,我猜到他和心蕊会分手,他妈妈会去世,可我还猜了,小绿和心蕊分手,小绿痴情地一个人学好英语,去西雅图学做咖啡,最后妹子反而没有去,留在了台湾,少年多年之后,在他们曾经熟悉的街道,开了一家咖啡馆。最后,多年多年之后,妹子已经嫁给了别人,偶然推门进来,发现店老板是小绿。

如果是这个结局,我可能会默默地为小绿点个赞,你是个痴情的人。

可他选择去,我只能说,你是个懦弱的人。亡意味着虚无,就算好兄弟帮你把这家店继续开下去,于你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却抛给了好兄弟一个情感的负担,这个负担可能是终身的包袱。

同为付出型人格,我都看不起你。所以,不想做小绿,也不希望心蕊做小绿的女朋友。从个人视角去看小绿和心蕊的感情,觉得心蕊或许有点太不近人情,可现实的角度,却又觉得,你怎么可以把自己的终身托付给一个遇到家人离世和情人分手的困境而选择亡的人!(补充一句,心蕊那个女演员,短发的样子真漂亮。哈哈。

这个人得多不成熟。生活里,可能还有很多比失去家人失去情侣更大的痛苦和苦难,埋伏在你人生的前路上。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豆瓣状态,千万别和内心戏很多的人做朋友。那些人会在心里把一个小事情发酵成很多很多的情绪,这直接影响人和人的简单相处。的确,那不是个好习惯。虽然不知道小绿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不难猜出,他也是个内心戏很足的少年。强大的内心戏,把他逼入了胡同。

同样经历过亲人离世,经历过爱情分崩离析,看我还多贱地活着,像一碗鸡汤一样,还在用心地等待那个将至之人。

描写咖啡馆的英语作文【二】

感谢格瓦拉新放映选中我当试片员,免费看了一部关注很久的电影。报名的时候纯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看来是老天爷眷顾平时认真写影评的孩子哈哈哈!主演是我很喜欢的董子健~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帅哥,但演技绝佳,90后影帝名副其实,到目前为止接的也都是有导演个人特色的文艺片和类型片,选片有格调有想法。6.5+1.5=8分,是拍得很不错的青春电影。

在这部电影里,小董也完全演活了小绿,赋予这个故事很强大的生命力。(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小伙刻意模仿台湾腔的普通话演绎也算很有诚意哈哈哈哈

【我之前以为这是个台式小清新的唯美故事,没想过是带着眼泪出的影厅,心口一直很闷特别酸涩。】

之前看过台版的介绍,(不上升政治纯粹以电影作品的角度说,由于删除了戴的全部戏份,导致开头结尾一个很精妙震撼的设计无法展现,结尾的海边独舞感人度也下降不少。

「但因为几位主演的演技都很好,导致这个版本看起来略显普通的故事还是能打动到我。故事本身无功无功,节奏适中,剧情流畅不拖沓,在6.5分左右,演员们演技非常出彩,选角到位,不是找纯粹的帅哥美女,而是定了符合角色有实力但可能颜值没那么出众的年轻演员,加上六弄的隐藏含义很有想法,结局的回眸一笑很妙,可以给到8分。算是青春片里我比较喜欢的。」

总的来说是一个典型的台湾青春爱情故事,还涉及到很现实层面的大学异地恋,单亲家庭的小孩成长历程,最关键其实是讲友情,谈不上有多么惊艳,但还算完整,也没什么非常烂俗的桥段(比如没安排学渣逆袭,没安排幸福大团圆,没车祸没堕胎,最大尺度也就是碰碰嘴唇的亲亲

描写咖啡馆的英语作文【三】

随着夜幕的降临,地中海畔阿尔街的一家家咖啡馆流泻出金黄色的灯光来,客人们说笑着陆陆续续走进了咖啡馆,这场面与宁静的蓝色夜空绘成了一幅精美的油画。

我漫步在鹅卵石小径上,感受着这夜色下独有的静谧,经过咖啡馆的窗口,看见里头热闹非凡的场面,一阵暖流涌上我的心头,我情不自禁推开了咖啡馆的大门。一进门,映入我眼帘的是激情四射、充满的红色墙壁,天花板则大胆用了绿色,强烈的色彩对比,让人觉得有些压抑与不安。咖啡馆的小舞台上,一位钢琴师正演着一首十分欢乐的当地民歌,不时赢得台下顾客的阵阵喝彩。馆内顾客们有的紧挨着舞台静静享受着音乐的欢乐,情不自禁地喝着调、拍着节奏唱了起来;有些烂醉如泥,却眯着眼睛,贪婪地伸手去够酒瓶,打开酒瓶咕咕地喝着;有的则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高兴地品着咖啡聊着天;有的四五成群也喝着酒打着牌,玩得不亦乐乎……

这时,从大厅中央台球桌上传来一阵喝彩,我好奇地挤进人群一看,呀!原来是一场好戏正在上演。一位留着长胡子的选手刚刚打了一个漂亮的“擦边球”,将比分拉开了大差距,大家都对这球议论纷纷,还时不时对那位长胡子选手赞不绝口,接下来这一球是决定胜负的一球,只见那位长胡子选手微微弯下腰,立好手,架好杆,瞄准洞口,正当大家注视着最后一球时,他突然站了起来,换了角度瞄准洞口,大家屏息凝神将球盯得眼珠子快要掉出来的时候,他讲那球打了出去,只见白球径直冲向桌壁,反弹了回来,这时我的心提到了喉咙上,大家也紧盯着那颗球,那白球撞击黑球之后,黑球缓缓向一旁的洞口移动着,”一步,两步,嗵,呼!……”大家欢呼起来,那位长胡子选手赢了。

夜深了,星星无力地眨着眼,街道上空无一人,居民楼的灯火,一盏盏熄灭了,唯独这家咖啡馆灯火通明,洋溢着热闹的气氛。

描写咖啡馆的英语作文【四】

在青春片这一块,台湾的青春片好像一直比大陆的好些。上一部我看过的青春片恰好是大陆导演代表作~《谁的青春不迷茫》(虽然致青春2也看了,,但是别给我提它啊,这一次电影开场十几分钟内,同样是罚站,同样是调皮的男孩子,同样是教官。让我想起《那些年》。说实话,刚开始听着嗲嗲的说话声,略显浮夸的表演还是挺无聊的。不喜欢那种突然出现的一样的段子,很无趣。

青春片里都少不了恋爱,少不了兄弟,少不了打架吧。这一次打架和大多数片子一样,同样用了慢镜头,但是周围的朋友都笑出来了,所以应该还是不错的。

剧情上还是挺套路的,但是节奏很好。有一个地方,我不知道有多少情侣高三会盘算着考同一个大学,把它当作很重要的事,但是我有这个经历。纯纯的高三,虽然也会和朋友们议论那些男主男二议论的事(坏笑,但是在那个人的面前还是手足无措地羞涩。(虽然一直都青涩嗯,by the way,我终于找到高三可以和我的比短的人了,我的高三113天,男主的好像不到100天没听清。嗯,原来萌萌的我也是个有故事的人啊。。。

故事的最后,我就不剧透了,属于我的高中爱情故事,也以误解,错过告终。错过了,对她来说有时反而会很幸福。我知道自己变得更好了,但是应该不会像当年一样爱一个人了。因为即使普通的她,已经成为记忆中无可替代的女神。

描写咖啡馆的英语作文【五】

很多熟悉这部电影的人一定对吴子云相当不陌生,高中的某一天,我读了一个名叫“藤井树”的人写的《六弄咖啡馆》,对“关闵绿”这个名字印象深刻,对小说中自然的对话感到亲切。挺奇怪的,看台湾作家的东西,有自然流畅的感觉,这种感觉在看易智言《蓝色大门》、白先勇《寂寞的十七岁》时也有。包括带有一丝忧郁气质的结尾都难免让人想到太宰治,那时候的\'我,是一个喜欢看小说的、会认认真真把喜欢的东西抄在下来的高中女孩,于是我记得我在上工工整整抄下了其中的一段:

“人生,像走在一条小巷中,每一弄都可能是另一个出口。也可能是一条胡同。生在一个与一般人不同的家庭中,是我人生的第一弄;爱上了你,是我人生的第二弄;注定般的三百六十公里,是我人生的第三弄;失去了你,是我人生的第四弄;母亲的逝去,是我人生的第五弄;在这五弄里,我看不见所谓的出口,出现在我面前的,尽是胡同。该是结束的时候了,该是说再见的时候了,再见,世界,是我人生的第六弄。”

这些珍贵的阅读记忆和我们在很多年后称之为“情怀”的东西,都在看到电影后破碎了。最近跟着朋友一起做剧本整理,我开始有一种感觉,很多时候书迷总骂编剧把原著改得面目全非,其实我想说,如果没有编剧重整和改造,尽可能还原原著,那么成品可能更不如人意。

小说,是可以将碎片呈现给读者的,而电影,过多的碎片则可能导致它的无趣和造作。 所以我觉得,吴子云是擅于讲故事的,却不擅长拍故事。

影片讲述了一个男生如何追女生、追到后两人如何渐行渐远最终分手以及男生自的故事,分手的原因看似是异地恋,其实说白了无非七个字:两人本不是同类!李心蕊是“索取派”,她一味地要求,从高中阶段便显现出来了。那时她要关闵绿和她考进同所大学,很好,没问题,早恋是学业的催化剂嘛,但到了大学时期,她进而需求关闵绿很难完成的一样东西:陪伴。“陪伴”看起来是精神需求,往往得依靠物质水平,相信谈过异地恋的朋友都对此感同身受。台北到高雄300多公里,坐火车需要5小时左右,大学时期的关闵绿把全副身心花在打工赚钱找心蕊这一件事上,他付出的时候她在做什么?他起早贪黑打几分工的时候她有为他考虑过吗?没有,甚至关母去世也没回去。一个单方面付出,一个单方面要求,这样的爱情,从起点开始就是不平等的。但这样一个故事,更像一出缺乏新意的流水账。英雄救美、送磁带送信物、男主千里迢迢去找女主却发现她正和被人亲昵、放烟花等等等等,都谈不上好看。电影市场不断变化,很多电影人应该做的,是在如何推陈出新的基础上还保留那点儿真诚的“滋味”。

再来看演员。记得有人说过,好的导演成就演员。演戏不仅是天赋,更是调教。

《六弄咖啡馆》的演员阵容原本很令人期待,毕竟吴子云没有选择“老牛刷嫩漆”,片中重要角色清一色90后,尤其北京男孩董子健,被许多观众形容为成为影帝指日可待什么的,但观影过程中有一半的时间我都在纳闷:董子健到底是自己学的港台腔还是配音啊?奇怪的口音、单调的表演相对于《山河故人》来说差得简直十万八千里(也有可能是我真的蛮喜欢他,期待过高;而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有过出色亮相的颜卓灵更是表现平庸,从头到尾连捂嘴笑的角度都没变过。我在想,为什么一部台湾青春片要找一个大陆的男演员和香港女演员来完成呢?全片看着最顺眼的反而是欧阳妮妮扮演的蔡心怡和黄子佼客串的几个镜头。北影校花宋伊人打了个酱油,男主一句拒绝,她便匆匆下线,这......未免太没情节了吧.....如果不是今天影院的沙发真的很舒服,可能我早都离场了吧。

总而言之,在吴子云小说中感受到的行云流水,到了电影中,变作了碎片化的情节、平庸且略显造作的表演、以及胡乱嫁接的尴尬。如果吴子云此次涉足影视圈是一次试水,希望他及早止步,还是为读者创作更好的文学作品出来吧。

描写咖啡馆的英语作文【六】

昨晚去师大学生活动中心,看台湾导演吴子云的处女作《六弄咖啡馆》,再次在现场见到了男主角董子健。

小董是我非常关注的一位新生代男演员。尤其对于他接戏的路数,特别让人感兴趣。

2013年6月我受邀去上海国际电影节当华语传媒大奖的评委,打分的对象,是大约15部当年比较新锐的国产影片。那次也是董子健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与很多初出道的小明星不同,当时小董就是穿着一身休闲装亮相,据他自己说还是北京80中的学生。

那时,他不是太喜欢说话,也不是很乐于与主持人互动,但他的举止有一种“见过很多大场面”的自信和冷静,而没有很多初出茅庐毛头小伙的羞涩和惊慌。

他第一部戏,就是男主演,刘杰的《青春派》。

这部青春洋溢、有搞笑又有生活伤痕的影片,董子健虽是新人,但演戏蛮有爆发力,尤其是不做作,我个人还是蛮喜欢的。不过说实在话,那年的传媒大奖,更大的焦点都在郭敬明和他的《小时代》剧组上。

在传媒大奖中,我记得,除了柯震东,郭敬明把他的所有《小时代》明星阵容都搬到了聚光灯下,接受粉丝们的尖叫和膜拜。

我们作为评委,并非单独观摩打分,而是被数百个高举明星号牌的粉丝团团包围,电影观影中笑声、尖叫声此起彼伏,让人颇受感染。但著名影评人周黎明显然看完不太开心,对我说:我也是有两个孩子的人,这个电影怎么能这么拍呢,blablala……

后来就有了微博上周黎明炮轰《小时代》的大阵仗,那是新浪网络批评混战的一次经典案例。

在如此的“强敌”面前,《青春派》和董子健并没有示弱。传媒大奖最终的结果:《青春派》和《小时代》分享最佳影片,还是学生的董子健摘得最佳男主角奖。但是质疑的声音也很快地传出来:说其实他是XX的儿子,他能获奖是因为有人捧。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作为评委我非常认可小董在《青春派》里的表演,但身处在那种舆论场中,对于“被捧”的传言,也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毕竟做评委,只是我的一项业余工作而已,无关乎什么,我也决定不了什么。

但就在董子健在我的视野中即将慢慢消失之时,事情却变得有趣起来。

2015年,他突然异军突起,变得大放光芒。

这事儿,有点让人始料未及了。

他一连主演、参演的几部影片:

肖洋的《少年班》;

贾樟柯的《山河故人》;

刘杰的《德兰》;

以及相国强的《少年巴比伦》。

这四部影片都相当的不弱。前两部影片,他做主要配角,演技可圈可点。尤其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在国际上颇受瞩目,入围戛纳电影节。董子健在影片的第三部分出现,和张艾嘉的一段忘年师生恋,尤其还上演了飞机上的KISS戏码,看得人颇受感染。

说心里话,非常佩服贾樟柯,不愧是有国际的风范。上述这种表现,也许在欧洲也不会太让人过于惊讶——欧洲电影人做什么,都已经无边无际了——但在中国这么一个保守、古老的国度,这绝对称得上是突破性的表现——足以载入新中国十大吻戏的行列了。

我也非常钦佩,董子健敢于接受这样的挑战。这个角色和他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但他恰恰把人性的复杂和暧昧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恰如昨天《六弄咖啡馆》见面活动背景屏上所写的,董子健正在中国影坛上书写着一种“不一样的青春”。

现在,他已绝不再是那个被人质疑的“XX的儿子”,他就是董子健自己。

描写咖啡馆的英语作文【七】

什么样才算是一部好的青春片呢?

我觉得六弄算一部。

参加的提前观影,董子健也来了现场。当主持人问他你以后想出演什么样的\'角色时,他说我更在乎的是剧本。纵观董子健的几部作品,几乎都不温不火,只有《山河故人》因为贾樟柯的关系才算真正进入大众视野,但是几个剧本都很有想法,而董子健的演技也是跟他的长相一样,细水长流地让你忘了他是谁,就像刚开始蹩脚的台湾腔让人觉得有些出戏,但是慢慢地你也会全心投入到剧情中。他不算帅哥,可是看了一眼我就记住了他标志性的大小眼;他没有演过什么让人拍手叫绝的角色,但是他出演的电影却莫名让人有种信任感,这也是我会选择六弄的原因之一。

自从少女时代大火之后,几乎所有的青春片都要被拉出来与之衡量,这部亦然。六弄不是一部会大火的电影,因为少女时代讲述的是每个人青春中最向往最甜蜜的部分,而六弄确实最不堪最夹杂汗水与泪水的写照,看完电影似乎都有点难受的感觉,因为它告诉你:

也许你付出了所有的努力,依旧拗不过命运。

这是一碗巨大的毒鸡汤,却也是最真实的人生。我以为绘画那么好的阿绿未来一定会成为画家,在西雅图和心蕊浪漫的邂逅。可是谁说会画画就一定能成为画家呢,会唱歌就一定能成为歌手吗?大学生活几乎全花在“打工挣钱去台北”的阿绿用尽了一切努力去缩短异地恋的距离,却怎么也无法弥补精神上的差距。

阿绿说:我已经尽力了,我一直与你同在。

心蕊说:你不在。

那么全心投入感情,却换不回理想的结果。爱情从来不是你爱我我爱你,于是我们就能感天动地冲破一切难关,这个中酸楚,只有真正深陷其中的人才知道。

也许阿绿很zuo很中二,把所有生活的重心都扑向了恋情上,一通电话就可以让他跋山涉水。可是每个人不都有过中二的年纪吗,回想下年少时候的自己,是不是也有许多现在回想起来还会大笑的经历。中二是成年后对曾经那个极度自我的自己的戏谑,成年后的我们才发现,世界哪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阿绿就是这样中二时期的我们。

阿绿对心蕊说:你变了,可我一直没变。

心蕊对阿绿说:你一直没改变,你一直都没有长大。

不太明白结局,也许阿绿接受不了长大带来的苦痛,也许是想说不长大就融入不进这个社会,也许阿绿只是想停留在这个永远长不大的时刻……

青春虽美好却也充满遗憾就像:

最终能陪伴心蕊的阿绿只是一只小猫。